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詩作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

張若虛詩作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

張若虛詩作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

  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張若虛詩作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我們來看看。

  張若虛詩作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

  教材簡析與教學構想

  《春江花月夜》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第一主題單元風神初振的初唐詩中收錄的第5首詩歌。前4首,均為簡短的律詩。

  詩歌所描繪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學生所生活的這片土地。素有風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譽的儀徵,據說就是詩人張若虛的故鄉。在家鄉的土地上,學習前輩詩人謳歌讚美家鄉美景、抒發家園之思的詩歌,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引領著學生,在走進這首詩歌,走近作者的同時,進一步走進詩歌營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進唐詩的文化氛圍之中,最終使唐詩之美走進學生的心靈。

  我一直崇尚語文的激情。沒有激情,就沒有合格的語文。所以,我在這課的設計上,始終立足於激情這個情感基調,來營造教學所應有的氛圍。我不想在這課的教學中強化詩歌技法,也不想落實語文基礎知識,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美。我要讓學生明白,唐詩是一座不朽的寶山,只要用心品味,在這裡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現場

  教學過程一:營造氛圍,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詩歌

  課前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營造授課所需要的氛圍。

  因為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很疲乏,精神狀態不好。上課鈴聲響了以後,我先組織學生進行入靜活動(內容略,編者注),然後才開始上課。

  《春江花月夜》音樂再起,很低的聲音,如同天籟。在音樂陪伴下,我開始用抒情的話語匯入今天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種朦朧的美,如夢如幻,悲涼而又輕盈;這是一種純粹的美,超於象外,寧靜而又清純;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穿透和打動,一切世俗的醜陋和鄙俗,都在詩意的光澤裡消融;這是一場無聲的細雨,慢慢浸潤著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然後任情感彙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這就是《春江花月夜》,這就是一千年來給了無數人心靈滋養的大愛與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也一起融進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這份優雅與華美吧。請大家開啟書本,用自己的心,去靜靜品讀這首傳唱千古的經典詩歌。注意,用心品讀,不要發出聲音。

  教學過程二:靜讀涵泳,初品感受詩歌的內容之美

  學生默讀,教室依舊一片寂靜。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誦著整首詩,我的'速度比學生們要慢,當我默背結束時,我看見有些學生已經開始悄悄地翻閱手中的教學案了。

  閱讀,就是和高尚的靈魂在交流。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誦之中時,同學們從詩歌中讀出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呢?請同桌之間簡單交流。

  學生開始輕聲交流。

  哪位同學願意說說,靜靜地閱讀詩歌后,心中有些什麼樣的感覺?你說說?你感覺到些什麼?

  天空中只有一輪明月,大大的,再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沒有帆,沒有任何東西,只有無邊的空闊這個學生說得很詩意。

  你讀出了一種遼闊和寂靜。你呢?我轉向另一名學生。

  除了天空中一輪皎潔的月,我的大腦中還出現了淡淡的霧氣,這霧氣在江面上輕輕飄蕩著,時有時無。天地顯得格外的空曠、寂寞。

  你在遼闊和寂寞之上,還讀出了縹緲,讀出了靈動。

  月亮很亮很高,一個人很孤獨第三位同學站了起來。

  誰?這個人是誰?

  作者。

  作者嗎?在詩歌中,我們應該稱他為什麼人?

  是抒情主人公。應該在初春季節,還比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個人靜靜地佇立在長江邊上,一會兒仰頭望月,一會兒低頭觀水。由這孤獨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鄉,於是心中充滿了憂傷。

  你的感覺很細膩,有景有情,很好!我為有這樣靈動的學生而欣慰。

  教學過程三:淺吟低唱,二品詩歌的畫面之美

  靜靜閱讀中,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詩歌的優美意境,體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氣息。下面,讓我們輕聲吟誦這首詩歌。用我們的輕輕吟誦,來進一步品味詩歌的美。我給大家配樂,同學們自己輕聲吟誦詩歌。

  學生在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的優美旋律中,開始輕聲誦讀。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讀錯的兩個字的字音標註出來:不勝(shēng)愁、砧(zhēn)。

  剛才咱們描繪了大腦中出現的圖象,現在,咱們品味品味大腦中體悟到的美。你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嗎?

  我覺得整首詩歌輕聲讀下來後,有一種寂靜優美的感覺。一學生說。

  噢,你讀出了寂靜優美。這種美,你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我追問道。學生思索著,沒有回答。表達不出來,是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不對?

  是。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大腦中有無數的圖畫,卻很難用準確的語言描繪出來。再請幾位同學談一談吧,或許他們能表達出來的。

  我讀出的是一種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緩緩東流,明月高照,微風吹動了閨房的窗簾,也吹動了閨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腦成大雜燴了,春、江、花、月、夜,這五種美景都混在裡面,組成了一幅畫。在清靜明透的意境裡,它們融為了一體。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紅,花瓣飄落。

  教學過程四:推薦朗讀,三品詩歌的音韻之美

  美,在我們的心頭輕輕盪漾。兩遍誦讀下來,同學們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還有了人,更有了情。不過,剛才都是自由誦讀。現在,咱們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單獨演繹一下。大家最願意聽哪位同學朗讀?

  可能因為後面有幾十位老師聽課的原因,學生你望我,我望你,沒有人提名。實際上,這個班級朗誦水平整體也不高。

  那我就請一位同學來推薦了。你推薦一位,怎麼樣?我點了一個女生的將。

  這位女同學站起來,目光在班級裡巡視著,卻找不到理想的目標。也難怪,分科後重新組建的班級,相互間還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階段學習也沒有進行朗讀活動。

  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那就你自己來,怎麼樣?為大家精彩演繹一下,把詩歌特有的音韻之美展示出來。我來為你放音樂。

  這位女生的朗讀有點味道,但還是有些欠缺。

  朗誦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詩歌意境。請注意,沈這個字在這裡念沉。我知道此時不宜多指點朗讀技巧。

  三次誦讀詩歌,我們對詩歌的理解應該更深了。我看見有同學剛才在別人朗讀時不斷地搖頭,是覺得她讀得不夠好嗎?讀詩其實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個靈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讀時的處理也就會出現差異。但只要用心去讀,我們就會在感受領悟思考中獲得很多。

  教學過程五:個性闡釋,四品詩歌的意境之美

  欣賞了這位同學充滿情感的誦讀後,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種大聲朗誦全詩的慾望了?下面,咱們來個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誦讀。每個同學,都挺直了腰桿兒,用自己的理解,大聲誦讀這首詩歌。記住,要陶醉於自己營造的藝術境界中。

  學生自由誦讀。

  有沒有自我陶醉?

  有點陶醉了。在朗誦中,我的大腦中始終浮現著那輪皎潔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無窮。

  我陶醉於這中國水墨畫般的藝術境界中。我的腦海裡,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縹緲遙遠。

  我突然有了一種孤獨感,感覺到無論月還是人都是孤獨的。

  大家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些感受都是獨特的,是我們用自己的人生閱歷來解讀詩歌后的產物,這就是個性化誦讀。然而,每一首詩歌除了可以為我們提供自由解讀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們應該共同把握的東西。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歌主要描繪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答:春、江、花、月、夜。

  接著,我引導學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學生透過品味詩中10多處寫月的詩句,明白了這首詩在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塊內容,以但見長江東流水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後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學過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詩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詩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畫,它總要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意境。就像畫兒不能裁減下一小塊來欣賞一樣,詩句也是不能用來逐句翻譯的,但是詩歌展現的畫面卻可以在心中描繪。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試著用散文的語言來展現自己心中的那幅畫面。注意不是翻譯,而是發揮你的想象力創造力,去渲染去創造。文字一定要優美。

  學生在積極地創作,我在下面巡視,適時給不符合要求的學生以指點。5分鐘時間到,我挑選了幾位描寫得形象生動的同學來發言。先讓他們朗讀自己所描繪的詩句,然後再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光皎潔,大地如披上一件潔白的紗衣。置身江畔,舉首四望,只見萬里長空,如牛奶洗滌過一般,深藍中帶著乳白。而江水在這月光的籠罩下,也如同流淌著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蝕,睜大了眼睛,卻也無法發現霜的行蹤;明明能感受到江灘上沙的細膩和溫柔,卻不知這沙,到底是自身潔白,還是月華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該用多少牛奶才能把這天地洗個遍呀。不知我這樣調侃是否合適。學生們善意地笑了起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天地間一片空明,只有一輪皓月高懸著。這輪月啊,沒有一絲的雜質,宛如一輪純粹的美玉;這長江和長空啊,純淨得如同盤古剛開闢出的世界,沒有花草樹木,沒有鳥獸蟲魚,沒有忙碌的人類,只有永恆的天、永恆的地、永恆的長江、永恆的一輪孤月

  真好,永恆與純潔,你的兩個關鍵詞。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兩句詩歌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月光的皎潔

  不要評價,只是描繪出情景來。我糾正道。

  噢。剪紙般的月亮貼上在瓦藍色的長空,長空下是一望無際的碧藍的江水。這江水蜿蜒著流向東方,在天邊處和大海和藍天融為一體。時空凝固,凝固在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這隻有一輪孤月高懸的江畔。

  一陣又一陣掌聲,從教室裡響起。

  教學過程七:師生共讀,在美讀中擁滿懷優美

  這節課,我們透過五次誦讀,用我們的心靈和張若虛的心靈進行了對接。然而,這首流傳了千年的經典中無窮無盡的意韻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們大多還沒有能夠領悟。這是一種閱讀的遺憾,但也是一種閱讀的動力。因為這些我們暫且沒有光顧的內容,就是我們未來繼續閱讀的動力。課的最後,請給我一個機會,我渴望著把我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透過我的朗誦傳遞給同學們。

  我點開背景音樂,當音樂的一個小高潮過去後,才開始了我的誦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個熱愛誦讀的老師,對朗讀有一定的研究。隨著我的誦讀,學生們再次沉浸到那虛無縹緲美不勝收的境界中。許多學生開始跟在我的後面輕輕朗誦著,幾個句子後,就發展成了一種全班的跟誦。

  有一種來自詩歌、來自朗誦、來自心靈的美,從教室裡生成,然後溢位視窗,瀰漫向四面八方。

  朗誦結束後,有個半分鐘的靜場,直到下課的音樂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