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的賞析示例,是一篇唐詩中的“頂峰”之作。它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又如情感脈搏,使詩情隨著月輪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懸、月斜到月落為線,細緻描繪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對江天一色的美景,詩人思緒飛動,探尋宇宙哲理;後又聯想到思婦懷人和遊子思鄉。全詩在思想與藝術上不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說理的玄言詩和抒兒女別緒離愁的愛情詩,詩人將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詩情、畫意與哲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詩歌教學給學生帶來了兩種感覺:一、要背誦;二、要分析詩人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種教學方式凍結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動情讀書的慾望,把詩歌變成了公式,把思考變成了形式,把書本變成了枷鎖,把課堂變成了囚籠,從而導致學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詩歌的內容,卻訥於對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達。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用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動情地誦讀,自由地涵詠,自主地探究。高二學生已有了一定詩歌鑑賞知識的積累,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思維比較活躍。但要讓他們的思維拓展開來,老師就不能包辦,不能代替。要放開手腳,讓他們敢“說”,敢“思”,敢“表達”,真正地“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②培養學生感受詩歌意趣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品讀經典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於誦讀中品味聲韻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抓住主要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③透過置身詩境的方法,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啟發學生透過詩歌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人生哲理;

  ②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水乳交融、優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生自由回答。)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同學們就說出了這麼多寫月亮的詩句,並且這些詩句中的月亮各有獨特的含義,寄託著詩人不同的情感。我們一起歸納總結以下這麼多的月亮大體有哪幾種含義。

  1、征夫遊子思鄉之情。例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女子相思懷遠之情。例如: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離愁別緒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懷古傷今之情。例如: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5、感嘆宇宙永恆人生短暫。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師:皎潔的月亮在眾多詩人的筆下散發著奪目的光芒,寄託著別樣的情感。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

  二、作家作品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唐代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並稱“吳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榮膺“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 、“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等讚譽。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整體感知

  1、播放配樂朗誦課件,進入詩歌意境。

  2、 評點提示:在那樣一個美好的夜晚,詩人佇立江邊,欣賞無邊的美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的內心波瀾起伏,一會兒思索月亮的形成、人類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學問題,一會兒又聯想到遊子和思婦相思相愛的情形。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3、提問:結合課後賞析,想一想,你覺得如何劃分層次更符合詩人的思路。

  (一)( 1-8 ) 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進行描繪。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譯文: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裡春潮盪漾,千萬裡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裡。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

  (二) (9-16) 從美景中引發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么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恆

  (三)(17-36) 抒寫思婦遊子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

  1)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

  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譯文: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

  2)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盪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悽清婉轉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線上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裡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講解:整首詩的思路可以用我們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來概括,即觸景生情。

  四、分節賞析詩歌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師帶領學生讀

  2、提問:對於寫景的詩歌,要圍繞“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來鑑賞,並用具體的文字表達出來。

  前八句透過對哪些意象的描寫,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自主回答,透過比較,得出最佳答案。)

  明確: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絢爛耀眼的花,明亮空靈的月。

  意境:幽美邈遠 清幽靜謐

  情感:美好,興奮,快樂。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讀 (自讀,小組派代表讀,2-3名)

  (二)理:哲理思考

  1、過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對前面景色的總結,江天無塵,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過渡作用。(教師引導)

  2、齊讀

  3、提問:面對良辰美景,引發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原文回答,齊答)

  明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講解:這種對於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為人類恆久探討的哲學命題。詩人自然也沒有找到答案,於是又轉入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的思考: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這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的詩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同學們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體現這一思想的?(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

  擴充套件: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蘇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關漢卿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王勃

  講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時,詩人又感受到雖然個人生命短暫,但人類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

  所以作者剛才憂傷的情緒有所緩和,我們可以稱之為哀而不傷,因此語調要趨於平緩。

  4、學生自薦朗讀,教師評價。

  過渡:提問:簡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修辭效果。(個答)

  明確:兩句中的“待”、“送” 兩字,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間的離愁別恨。依然是過渡句。

  (三)情:思婦遊子的思念之情

  1、齊讀。

  2、提問:“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鑑賞這幾句詩的抒情方式。(學生討論,自主回答)

  明確: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發離愁別緒和思念之情。

  間接抒情:透過對“白雲”、“扁舟”和“明月樓”這些意象的描寫表達遊子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五、總結

  1、提問:全詩的核心意象是什麼?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個答)

  明確:月。作用:

  1)從結構上看,詩以月亮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線上索。在第一部分中月的狀態是:初升。(板書:月升);在第二個部分中月的狀態是:高懸。(板書:月懸);在第三個部分中月的狀態是:月落(板書:月落)。

  2)從內容上看,月亮不僅是景物描寫的主要物件,在月的籠罩下,月與江水、沙灘、夜空、原野、花林、飛霜、扁舟子、思婦、高樓、鏡臺、鴻雁、魚龍等組成了不同的充滿畫意的場景,令人難忘。也是作者引發哲理思考的因由與抒寫離愁別緒的依託。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同時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由月聯想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2、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歲月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係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以月為核心,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對以後詩歌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