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詩情簫曲
引導語:《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的傑作之一,也是《春江花月夜》是漢族古典民樂的代表。原名《夕陽簫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下面是有關這首詩的詩情簫曲資訊,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中國詩詞浩如煙海,上乘佳作無數,之所以選出以上八首作為代表,只是筆者個人觀點,如果將題目中的“最高”換成“較高”,感覺降低了八首佳作的身價,用“較高”定位,顯得有些武斷,姑且用“較高”,不妥之處,期望各位網友見諒!
其實,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所鍾愛的八首、十首、亦或更多詩詞佳作,隋煬帝楊廣也寫過一首《春江花月夜》,內容如下: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楊廣有切身的生活感受,其詩中表達的意境不亞於張若虛的同名之作!
《春江花月夜》是漢族古典民樂的代表。原名《夕陽簫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寫的是尋陽(九江)江上月夜,歌頌祖國山河之壯美,表現人民熱愛祖國之情。《夕陽簫鼓》的曲名最早見於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樂考證》,該曲先後被黎英海改編為鋼琴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勳改編為交響音畫。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緻優美,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盪漾於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透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曲調,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此曲擴充套件為10段,分別為:一、夕陽簫鼓;二、花蕊散迴風;三、關山臨卻月;四、臨水斜陽;五、楓荻秋聲;六、巫峽千尋;七、簫聲紅樹裡;八、臨江晚眺;九、漁舟唱晚;十、夕陽影裡一歸舟。各分段標題是:迴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儘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聽起來十分和諧。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春江花月夜》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