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現如今,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後各題。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話“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作者舉他有什麼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語句寫山,哪些語句寫川,請在原文上用波浪線畫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議論句,並說說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寫景、議論。

  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鳥,魚兒;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3.謝靈運;說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寫山:高峰入雲、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寫水:清澈見底,沉鱗競躍。

  5.……共談‖高峰……仙都‖……

  ①層:引子,引出寫景

  ②層:具體寫景

  ③層:議論、抒情,點明中心。

  6.最後一句;表明能欣賞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2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 醉翁亭記(節選)

  歐陽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9.解釋下列黑體字的意思: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雲歸而巖穴暝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0.翻譯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1.在描寫景物方面,兩文都充分調動感官,將景物寫得有聲有色。請舉例加以說明。

  12.兩文都寫到作者與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達的感情卻有所不同,試結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2)醉能同其樂

  參考答案

  9.消散 昏暗 落下 精神不振

  10.(1)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2)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而歡樂,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樂趣。

  11.示例: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一句充分將視覺與聽覺結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的氣息。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調動嗅覺、視覺、觸覺等,將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徵很好的體現出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出作者娛情山水的情懷。

  12.(1)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2)作者娛情山水,但讓他陶醉的是與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遊,抒發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3

  文言文閱讀。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①,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②;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③作響;好鳥相鳴,嚶嚶④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⑤飛戾⑥天者,望峰息心;經綸⑦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朱元思書》)

  〖註釋①縹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軒邈(xuāunmiǎo):爭高爭遠。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聲的清越。 ④嚶嚶(yīngyīng):鳥鳴聲。 ⑤鳶(yuān):一種猛禽 ⑥戾(lì):至、達到。 ⑦經綸(jīnglún):籌劃、治理。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的字。

  ①天下獨絕( ) ②急湍甚箭( )

  ③猛浪若奔( ) ④負勢競上( )

  ⑤蟬則千轉不窮( ) ⑥窺谷忘反( )

  2.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

  ①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則短文都從視覺和聽覺寫景。試從文中各摘出一組(不少於2個小句)相關的句子。

  【甲】文 從視覺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聽覺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從視覺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聽覺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文都運用了以靜寫動、動靜結合的手法,試從兩文中各摘出一組運用這種寫法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兩文都以寫景為主,也有抒情的點睛之筆。摘出兩文中的抒情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獨一無二 ②超過,比……更快 ③賓士的馬

  ④依憑 ⑤通“囀”,嗚叫 ⑥ 通“返”,回來。

  2.①樹枝縱橫交錯向上延伸,遮住了天空,雖是白天,林間仍顯得昏暗。

  ②傍晚,夕陽將要落山,原先沉入水底的魚兒,爭著躍出水面。

  3.【甲】文 視覺: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聽覺: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乙】文 視覺: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聽覺: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4.【甲】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乙】文: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5.【甲】文: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答謝中書書的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4

  1.選出劃線字意思不同的一項( )

  A.高峰入雲 重巖疊嶂

  B.曉霧將歇 朝發白帝

  C.青林翠竹 清流見底

  D.夕日欲頹 不見曦月

  2.選出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

  A.與: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選賢與能

  B.將:曉霧將歇出郭相扶將

  C.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D.自:自康樂以來 自李唐來

  3.選出劃線詞解釋有誤的項( )

  A.古來共談(談論)

  B.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C.夕日欲頹(落下)

  D.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奇怪)

  4.選出說法有誤的一項( )

  A.本文是陶弘景給謝中書書信中的一段文字,歷來被當作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欣賞。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為話題,以山峰、河流、石壁、樹木等景物的鋪陳刻畫為主體,最後以無人與之共賞山川之美結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暢,精於鑄煉,以散句為主,長短結合、駢散交錯。

  D.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也抒發了作者自己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

  參考答案:

  1.C

  2.D

  3.D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