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赤壁賦> 讀赤壁賦有感1000字

讀赤壁賦有感

讀赤壁賦有感1000字

  蘇軾作《前赤壁賦》三月後,又重遊赤壁,寫下了寓意有所迥異的《後赤壁賦》。 宋代的唐庚認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說讀《前赤壁賦》,可以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美;同樣,讀《後赤壁賦》,它也可以把我們帶入一個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徵。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人影在地”襯孤月之明。“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寫出我與遊伴心領神會、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態。這般“月白風清”的良辰美景,該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遊者願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餚,為再遊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聲形並茂,神采飛揚。“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寫出了一派驚濤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驚險景象,給人以壯闊雄偉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則展現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漸退、暗礁崢嶸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這一句即景抒情,明講自然景色變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江山不可復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呈現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託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遊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鬱抑之情凝聚於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悲。長嘯之後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此時一隻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讚歎蘇軾善於把握事物的特徵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描寫與情節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憂又轉於平靜的赤壁之遊,最終以夢境做結,也抒發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後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寫遊赤壁之樂,其實是曲折地宣洩自己貶謫生活的鬱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文章以樂為主調,而情有跌宕抑揚,婉曲奇麗。誠如蘇軾之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