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赤壁賦> 前赤壁賦作文(精選11篇)

前赤壁賦作文

前赤壁賦作文(精選11篇)

  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前赤壁賦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賦作文 篇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幾天,爸爸迷上了蘇東坡的文章,於是讓我也一起背。他的愛好經常變,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這篇文章是寫他與朋友們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廂會,飲酒作賦。

  那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蘇軾和朋友們在船上聊天,吟唱詩歌,唱道:“桂槕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會吹洞簫,吹的聲音十分淒涼。蘇軾問道:“為什麼吹得聲音這麼悲傷?”客人說道:“想當年,曹操就是在這個地方和周瑜大戰。當時的風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嘆生命短暫,吹出了這樣的曲調。”

  蘇軾說:“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世界沒有東西是恆定不變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人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

  客人聽了轉憂為喜。大家繼續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前赤壁賦作文 篇2

  夜晚,特別是清風徐來,朗月當空的夜晚最誘人。清風明月,良辰美景,幽靜無人,讓人的思想在古今虛實中跳躍,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得以拓寬,無怪乎中國多少美妙篇章於清夜中誕生。

  而我唯獨對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念不忘。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我仍記得在課堂上朗讀,雖與同學們齊讀,韻律節奏不及名家朗誦,但我覺得無論以何種方式,《赤壁賦》的夜景吟誦起來總會讓人口齒生香,字詞像是活的一般,在口中彈跳,讀罷頓覺神清氣爽。於是,我的神思不覺得跟隨文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回千年前的那個寂靜迷人的夜晚。

  我彷彿是蘇東坡的一客,與之泛舟黃州赤壁。月朗風清,飲酒作詩,扣舷而歌。然簫聲不知所起,其聲嗚咽,劃破清夜的寧靜與和諧。不合時宜的簫聲與清夜不符,可又是適逢其時,偉大的時刻也因它的突起而醞釀。我知道,蘇東坡的愀然不是為簫聲,更是因為它勾出了潛藏內心的苦楚,人生的滄桑,世事的變換都在這幽怨的簫聲中盡數湧出。“揀盡寒枝不肯棲”,孤傲一生,難容於黨派,落得個“寂寞沙洲冷”的下場,這對於從小熟讀聖賢書,立志“學而優則仕”的儒士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清夜的風不冷,卻讓蘇東坡全身冷颼颼,血液凝固。被貶偏遠之地,位分有名無實,囊中羞澀難堪。他茫然,人生的出路何在?

  舟在江上飄蕩,自由無拘。其時,天地一體,江山沉默,唯朗月當空普照,江水奔騰不息。觀於天地山水,突然,蘇東坡轉悲為喜。這答案不就早已潛藏在這清幽的夜晚裡嗎?江水流逝,但始終源源不斷,不止不休。月色變幻,但始終陰晴圓缺,週而復始。人啊,看問題總是片面的。雖然遠離朝堂,仕進無望,但江山風月不就是給予的補償嗎?自古文人,僅以儒家觀天地,明人生,察世道,何不轉變角度,以佛道兩家參悟呢?“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在人最成熟、最富創造力的年紀裡,蘇東坡遇到了黃州。在這一瞬間,偉大的詩篇在他腦中醞釀、凝結,呼之欲出。不同以往,這注定是前無古人,輻射後人的。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江山風月,亙古不變。蘇東坡因黃州赤壁而譜寫另類人生,後人因蘇東坡而憑弔黃州赤壁。我時常疑惑,究竟是黃州成就了蘇東坡,還是蘇東坡成就了黃州?其實,無所謂誰成就誰,這本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世有東坡,一蓑煙雨,笑看風雲,黃州文才,震爍古今。

  我知道,在那個清夜裡,一顆堅韌的靈魂已經誕生。

  前赤壁賦作文 篇3

  猶記得,蘇東坡曾在一首詞中寫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話不免有些調侃自己的意味。的確,似乎沒有什麼能比這兩句詩更確切地形容蘇軾這跌宕起伏的一生了。

  熙寧九年,“烏臺詩案”轟動京城。蘇軾,一個本可以在仕途中扶搖而上的人,便因此,徹徹底底地淪為官僚的政治犧牲品。誣陷入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最終被貶黃州。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命運彷彿一直在與他開玩笑,他的貶謫一發不可收拾。但無論是何時,在黃州的那五年,無疑是蘇軾人生中最為精彩和重要的一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均為蘇軾在黃州所作。這些名篇流傳至今,仍為人所敬仰。

  在官場中,蘇軾耿直不阿,堅持己見。而離開了官場的他,失去了一切,唯獨這份率真的心境,一直伴隨著他,形影不離。仕途失意,他有過心灰意冷,但他從來沒有把這當做自己心靈的枷鎖,他永遠是那個蘇軾,無論是在險惡的官場中,還是貶謫黃州,他始終堅信“人間有味是清歡”。可以說,正是曠達的胸襟,和淡泊的人生態度,使他在逆境中,留下如此多的膾炙人口的佳作。

  此刻,不禁又想起了他的那篇《赤壁賦》。

  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黃州山水神遊,蒼顏白髮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他彷彿又在這黃州山水中找尋到了自我。大江遼闊無邊,小舟茫然無際。它想飄到哪裡呢?蘇軾不會知道,他也不想知道,那就任它去吧!正如自己的宦海浮沉,不知何時而盡。蘇軾只是淡然地面對這浩蕩江水,蒼涼秋景,慷慨而歌,託遺響於悲風,從清風明月中尋得慰藉。

  清冷的秋風刮過,給這浩渺的天地間,又平添了無限悲涼之感。赤鼻磯上,明月初升,舉酒屬客,又何嘗不是“對影成三人”。一舟,一人,在這天地之中竟如此渺小,但這並不能妨礙蘇軾內心的清淡如水。其實蘇軾如何不想做出一番政績,無奈時局使然,他只能做一個出色的文人,而不是出色的政治家。《赤壁賦》中有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我想,這就是蘇東坡的最終追求吧。

  東方既白,小舟依舊漂泊,舟中之人酣然入睡,歷史彷彿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東坡繼續做著他的神仙夢,凡間俗事,似乎皆與他無關,而其餘種種,便留與後人評說。

  前赤壁賦作文 篇4

  二遊赤壁,寄託“出世”幽情。政局的險蕩,政見的相悖,理想的幻滅……蘇軾在走過了一段苦悶、彷徨而又艱辛的人生旅程,終於頓悟了—大道坎坷難行,小徑也許通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任其所止而休矣。”這是蘇軾政治理想破滅後精神的解脫,也是蘇軾在痛定思痛的`大幻滅後譜寫出的一曲血淚交織的悲歌。英雄途窮,才人命蹇,這既是蘇軾人生的不幸,也是當時社會的悲哀。在赤壁中無論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表白,還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的“劃然長嘯”的悲憤,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進取與入世的情懷。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面對赤壁的山水風月,主客的扁舟漁唱等可入詩境的各種物象,著重描寫了水、月兩種優美的意象。將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覺去揉合了,精神與肉體一起放鬆在這空明的禪境中。沐浴著無盡清風明月,主與客一起擺脫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而後赤壁賦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月色十分清明,然而此際月色已在作者心外。那“斷岸千尺”的險峻之山聳立在蘇子面前,成為他感覺的中心,而月亮則高高地孤懸在空中,成了疏離的自然物。水也失去了七日江水豐滿無涯的風采,在“江流有聲”中改變了前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境界。它的的確確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來。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發作者的禪思妙想了。在與江月的對話中,蘇軾完成了靈魂的涅槃,一方面是人生的短促,另一方面是宇宙的永恆。我們既不用羨慕長江的無窮,也不必自尋煩惱去哀嘆人生的短暫,我們只要潔身自愛,忘懷得失,,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就足夠了。面對現實的苦難,面對進取與退隱、出世與入世、宇宙與人生的多種矛盾,蘇軾認真探討自我與社會、人生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永恆與短暫的多重關係,獲取對生命的真理性感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審美式生活方式。

  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波不興”,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而蘇子的理想,抱負又在哪裡呢?

  前赤壁賦作文 篇5

  我也要讓現在的自己死掉,讓方鴻漸的靈魂從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來悼念,而用來警示,讓活著的自己活得更好?坐在考場上,看著這道作文題,遐想無限。翻開一篇篇的散文,立馬給了我一種清新,脫俗之感。既是沒有衰老,想必也是未老先衰了吧!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話,卻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又長短結合,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如他的《水調歌頭》,開頭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表現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後卻又“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心情一下子墜入萬丈深淵;之後呢?他又開始寬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終,他又豁然開朗,道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隨之釋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著唱著,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出一種傷感,一種壯志難酬的心情暗暗湧現在作者心中,隨後,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並沒有一隻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絡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並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遊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為他精通儒學、佛學、道學,並將這三者恰當的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前赤壁賦作文 篇6

  淺夏的午後,一簾綿綿的細雨,溫柔的敲打著窗戶,也叩響我的心門。泥土的清香,混合著花兒的的芬芳,撲鼻而來。一陣莫名的歡愉,流淌在心間,激盪起朵朵漣漪。

  壬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緒風迎面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無所不至,並不知到哪裡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這時喝酒喝得極為快樂,我就敲著船舷唱起歌來。歌詞到:"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劃開清澈見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懷啊,多麼悠遠,我所思慕的賢人啊,好似遠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個吹洞簫的,便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應和起來。蕭聲嗚嗚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戀,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訴,餘音悠長委婉,就像一根細絲一樣將斷未絕。這蕭聲使潛藏在深澗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子憂傷得變了臉色,他整好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問那個客人道:"為什麼吹得這樣悲涼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就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可望到夏口,向東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繚繞,樹木茂密,一片蒼翠,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擊潰的地方嗎當他攻破荊州,奪得江陵,順流東下的時候戰艦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對大江酌酒豪飲,橫握長矛吟詩時,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麼地方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和沙洲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像一張葉子似的小舟,舉起葫蘆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樣短暫地寄託在天地之間,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樣渺小。哀嘆我輩的生命瞬息即逝,羨慕長江流水奔騰不息,我只想著挽著飛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遊,環繞著明月直到永遠。但是知道這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風裡簫聲來表達此時心中的憂傷。"

  前赤壁賦作文 篇7

  說到生命,記得曾經看到這麼一段話:“生命是從孃胎到骨灰盒的一條拋物線。”確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便註定了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死亡。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人們努力嘗試去逃避去擺脫,從道教的煉丹以求不老到西方的上帝普求眾生,人類渴求生命狀態能延續直至永恆。可自然法則是不容變更的,於是一旦生命有了開始,就一定會結束。於是人們開始慨嘆“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蘇軾在文中也借客人之口表述了那份對生命流逝的無奈與惆悵,這似乎是每一個生命實體都擁有的共同情緒和無法迴避的問題。而真正令人震驚的是作者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全新的生命境界,從變化和不變的角度兩次審視了生命。若說變法,那麼天地萬物沒有一瞬是不變的,西方哲學家有一條名言:“人無法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若說為變,人類自身無法體驗死亡,作為生命個體每個人都只活在這個狀態中,那麼人與萬物的生命便是無窮無盡了,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

  浩浩宇宙,個人生命渺小得不及滄海一粟,而對於個人而言,一生的歲月就是全部。於是生命變輕了,無論長短與成敗,你的存在於整個宇宙看來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於是生命變重了,因為當你看到青山綠水,走過春夏秋冬,當你切實感受到父母,朋友對你的關注與在乎,你會發覺你的生命從承載著滿滿的愛,於是你會說活著真好,人能來這個世界上也是莫大的幸運,只要你曾經擁有生命,你便擁有了一個與眾不同,僅屬於自己的時空去感知與認識。蘇東坡雖早已作古,但字裡行間仍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執著與熱忱。那是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或許正是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觀,深深打動了我。

  看著窗外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的樹葉,時間就這麼一天天的過,生命也就一日日消逝。

  但,生命卻只有一種時態-現在進行時。別在將心靈侷限於一時一地的得失榮辱,讓它更貼近自然,貼近生命本源。感受愛,付出愛,讓這一輩子不白來這世上一遭。

  前赤壁賦作文 篇8

  赤壁賦是蘇軾所作,但蘇軾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這一不朽之作呢?聽我慢慢跟你析說!

  蘇軾本是朝廷命官,當時王安石支援變法,但經過蘇軾蔡看,與王安石政治上發生了爭執。後來他發生了一生中最大的災難,他被關了監獄裡,幾次要被殺頭,但最後還是免受一劫,最後被貶去黃州當副隊長。一生的成就,就這樣被註定,也許這正是命運的安排。他來到黃州,心灰意冷,一生的拼搏,就落下這樣的下場,當時情緒很亂,心中充滿了怨恨,但事實已經這樣,也無法挽回了,他也已看透紅塵,追隨大自然的奇妙。有一天,他和朋友來到長江,清風斜來,波水不興,白露做伴,明月有情,觸景傷情,頓時,內心的情感湧向心頭,滿腦的怨恨發自內心,此時詩興大發,寫下不朽之作——赤壁賦。

  如果不是當時被貶在黃州,那麼赤壁賦也就不可能出現,也就不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這偉大之作。這也正是命運註定的,赤壁賦的誕生使我們更加一步的瞭解蘇軾。

  赤壁賦中包含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內心的怨恨和世態的不公。使我們感受一種新的情感。

  當然,赤壁賦的誕生也是蘇軾一生坎坷換的來!

  前赤壁賦作文 篇9

  元豐五年之秋,七月十六日。

  清風習習,水聲潺潺,鳥鳴嚶嚶,我與好友共駕一葉扁舟遊覽於赤壁下的江中。我們對酒當歌,十分逍遙。此時,月亮於東山升起,在鬥、牛二宿間徘徊。縷縷青煙漸漸濃厚,大團霧氣翻滾、升騰。在這縹緲的世界中,水光交接處漸淡,月光也似乎處於一副水墨畫中,漸漸暈染開來……

  秋風漸起,小船隨風漂流,波光粼粼的江面彷彿天空般靜謐,我們已然忘我,流連於仙境之間。

  我們飲酒作樂,相談甚歡,敲擊船側放聲歌唱:“桂木棹呀蘭木槳,劃江水呀頂月光,胸懷多寬廣呀,心上人你卻在何方?”有位擅長洞簫的客人,和歌伴奏。簫聲嗚嗚,如哀怨又似眷戀,如哭泣又似低訴,一曲終了,餘音繚繞,蕩氣迴腸。這聲音讓潛伏於淵的蛟龍聽了,會動容沉吟,讓孤船之上的寡婦聽了,更泣不成聲。

  我聽了,心中甚是憂愁,疑惑不解,便端身正坐,問:“簫聲為何如此悲傷淒涼?”

  客人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是曹操《短歌行》的詩句。西有夏口,東有武昌,山清水秀,一片蒼翠,此非曹操被周瑜圍困之地嗎?想來曹操佔荊州,攻江陵,順江東進,戰船綿延不斷,旗幟遮雲蔽日。他對江酌酒,橫矛吟詩。本是一代英雄,而今又身居何處?何況我等遊山玩水,捕魚砍柴,同魚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小船,飲酒作樂,託命天地,渺小如粟。人生苦短,江漢無窮。我是希望同神仙遨遊,伴明月長存。我明知不可得,只好借簫聲抒發情懷了!”

  我深深思考,客人的簫聲猶在耳邊迴盪。許久,我心中漸漸清明,對客人言:“你看那水與月,江水奔流入海,卻絲毫沒有增減;月有陰晴圓缺,卻絲毫沒有改變。從變的角度看,萬事萬物瞬息萬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事萬物永恆不變。江河無窮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況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應得的東西,一丁點也不要取用。只有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朵聽到為聲,眼睛看到為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大自然最珍貴的寶藏,我們可盡情享受。”

  客聽此言,會心一笑。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觥籌交錯,杯盤皆亂,哼著小調醉臥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天空漸漸泛白。

  前赤壁賦作文 篇10

  人生在世孰能無憂?憂家憂國憂天下,比如杜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然而,如果生活了無樂趣,人生又何足珍惜?

  古往今來人們也無不自尋其樂,比如李白“人生有酒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在你既無酒、又缺鈔,且懷才不遇之時;在你“潦倒新停濁酒杯”“唇焦口燥呼不得”之際,又如何樂得起來?此時,若能靜心品讀蘇軾的《前赤壁賦》,不啻三伏天喝冰水,你會轉憂為樂,倏然釋懷。

  這不獨因為他文筆之圓熟: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其詩文辭賦無不超拔;也不僅在於他才華橫溢:作為千年一出的曠世奇才,其繪畫書法也皆臻化境;……更在於《前赤壁賦》的寫作背景。當時蘇軾正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後經多方營救才被釋放,由湖州知州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且“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從錦帽貂裘的達官顯貴一捋而至無薪無俸的戴罪犯官,情何以堪?更現實的是他將如何養活一家20口人?蘇軾毅然脫下文人的長衫,換上農夫的短襖,帶領全家在黃州東門外的一塊土坡上開荒種地。文人種地,這在當時被許多人認為是很丟人的事情,但蘇軾卻躬耕自若,並欣然以“東坡居士”自稱。在黃州,他不僅常有小詩饋贈鄉鄰,更寫出了超塵拔俗的千古名篇。其“文境邈不可攀”“非忘懷得失,胸襟坦蕩之人不能為也”;而此時的蘇軾卻身處“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茶,破灶燒溼柴”之窘境。那麼,他是怎樣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呢?讀了他的《前赤壁賦》你就會明白。

  文章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秋夜,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泛遊於黃岡赤壁下的浩瀚長江:明月朗照,清風徐徐;白露橫江,水波不興……。古往今來,吟誦清風明月的詩賦何止萬千,而意境之空明澄澈,哲理之精深闢透,無出於“前赤壁賦”之右者!隨蘇軾之妙筆“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你會歷經時空之浩瀚,遍嘗人生之喜憂;聽洞簫而和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一曲終了,其月白風清的精妙說理則會使你胸襟洞開,油然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何謂解脫?何謂超拔?如何看破?如何放下?——聽完這一曲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你已然胸納須彌,意滿乾坤。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此文的話,在你歸天之前——不妨讀一讀。

  前赤壁賦作文 篇11

  樂與悲看似是一對相反的情緒,兩者並不能兼有。但在文學作品中往往以樂襯景哀情,令人更能體會深深地痛、抹不去的傷。這一手法常被古人使用,使其文章成為膾炙人口的精品。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開篇一派祥和的面貌。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與友人相聚在赤壁之上,暢飲美酒,吟詩頌文,迎風賞月,如夢境一般,其喜悅之情顯而易見,令讀者也同詩人一般沉浸在快樂之中。

  畫風一轉,那一曲簫聲,將作者重新帶回了悲痛之中。以聲傳情,聲情交融。簫聲哀怨,思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短語,渲染出簫聲的悲涼,簫聲無不應對作者內心深處浪濤般起伏不平的感情,往日受到的各種苦楚,諸般滋味湧上心頭,先前的樂景頓時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黯然傷神。回想過去,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浩蕩南下,卻只贏得“倉皇北顧”,如今他又在哪裡?作者想到自己也會像這樣消逝在歷史長河中,悲愁之意更加濃厚,更顯其悲。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緒想長了翅膀似的,不斷飛揚。啊!他清醒了:“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人生苦短,又何必持於一隅。這一片大好美景豈不浪費?再與客人舉杯同飲,看這一片山間美景,樂意再次浮出。

  蘇軾的一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他骨子裡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聽任自然,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極。但赤壁沉澱了蘇東坡的不屈,訴說著他的豪邁與詩情不朽。其中的樂與悲交融難分,但正是文章中的樂中有悲、悲中有樂,才使人印象更深刻,從而更嶄新的認識了一個新的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