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設疑賞析
蘇東坡的《赤壁賦》,作為“賦”中名篇。其特點是惜真景抒真情,情景理水乳交融,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學習本文的關鍵,是要掌握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並以此作為突破口進行設疑賞。這些詞語是:“於是飲酒樂甚”的“樂”,“蘇子瞅然”的“瞅”,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客喜而笑”的“喜”“笑”。
設疑之一: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於是飲酒甚樂”;其因何而“樂”?
賞:
回泛舟赤壁所見之景而樂,具體見課文第一段所寫的內客。“倩風徐來。水波不興。”寧靜優美的遍江面,情風迎而而來,足使作者心曠神怡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月亮慢慢地從東山上爬上來,不忍匆匆高去,徘徊在鬥星和牛星之間,俯視著人間的美景,使作者不由地產生了愉悅之情。“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茫茫無邊的江而,足能使作者的思緒御風而行,進入那如仙似夢的境界。泛舟江上,俯仰山光水色、休浴明月情風。作者豈有不樂之理?不僅是“樂”。還是“甚樂”。
設疑之二:
作者泛舟赤壁目有酒助興。如此之樂:那麼他為何在第三段末還要倍客人之口說出“託遺響之悲風”的感嘆呢?對於主客來說其”悲”從何而來?
賞:
文中主亦客,客亦主,均作者本人。主問客答是古人創作賦時慣用的手法: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一般人認為,在這指的是“君主”或作者美好的理想。這時作者回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在此之前軟弱無能的宋王朝正與困夏交戰,損兵幾十萬;既而又給遼金困夏送去了大量的物品。一生忠君的作者,一心想為大未王朝分憂,可卻被貶在他鄉,怎能不悲!真可謂壯志難酬。無怪乎!早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就發出“多情應笑我,早生 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江月”的感嘆了。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
“倚歌而和之”“倚歌”即“按著歌曲的聲調和節拍”,“和”即“唱和”。也就是說客人是回蘇於的“歌”而和的。說到底這“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泣孤舟之葵婦”的悲涼的蕭聲。也是作者的'悲從心生的悄然流露。真是“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啊!
3、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
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而今安在”。尚目隨“大江東去”,何況“漁於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之吾輩,有志而無為。白添幾許白髮而己,悲!
4、來自“吾生之須臾”與“長汪之無窮”的對比:
悲嘆生命之短暫。
5、來自“挾飛仙以邀遊,抱明月而長終”與“知不可乎驟得”的對比:
感嘆理想與現實的反差。
綜上所述,真可謂樂極悲來。至悲至痛啊!
設疑之三:
作眷“悲”如此之多。最後一段又為何倍客人的反映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
賞:
作者從天地自然宇宙的角度出發,透過“水和月”的“變”與“不變”之說,使客人明白了“變”與“不變”是兩種不問認識而己的道理。這是其一。
其二,在“變”與“不變”中強調“不變”的一面;使客人明白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無需羨物之無盡的道理。
其三。“江上之倩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吾與於之所共適”。使客人懂得了無需回“吾生之須臾”而羨其“無窮”的真諦。聽了蘇子的辨說,客人精神上得到了超脫,心智上得到了頓悟,最後“喜而笑”也就順其自然的了。
設疑之四:
蘇東坡文中由悲生悟而表現出來的這種曠達樂觀的情懷,對他後半生的文學為官有什麼重要影響?
賞:
蘇東坡畢竟是蘇東坡;他不僅不一味沉侵在被貶後的悲涼惆悵之中,反而能從遊玩山水中找到快樂;從痛苦的泥潭中走出來,拋開了人世間的功名利祿和榮辱譭譽,找到了一份本屬於他的樂觀曠達的情懷,找到了一份本屬於他的舒坦和寧靜。此所謂悲而生悟。
蘇東坡少年時期就積極關心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希望能繼承范仲淹、歐陽修的事業。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可以說,蘇東坡的這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是一脈相承的。被貶以後。思想上或多或少帶有消極的一而,但仍能在政績上有所建樹,關心人民的疾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濃文學上注重培養後人,使自己的創作有所發展。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這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對後入諸如林則徐等。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