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詩經·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詩經》兩篇文章中的一個。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經過實踐的篩選,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薰陶。

  二、學情分析

  物件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初中學習古文的基礎,以及在必修一中學習了“沁園春”,“雨巷”,“再別康橋”三首詩歌,初步的具有了詩歌的鑑賞能力和欣賞水平。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鑑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比較鑑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四、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文字、編者、老師、學生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五、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主旨,提高文學素養和鑑賞水平。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潔、生動。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嫋嫋娜娜、款款盈盈,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歷經滄桑,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飄渺悠長,哀婉悽美。

  今天我們就來接著學習詩經裡的詩歌。

  (二)初讀課文

  老師:現在就讓我們開啟課本,走進這優美的詩經世界裡。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標註出生字詞。

  (同學們默讀,教師在黑板上標出生詞)

  生詞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來(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歸聘( pìn )四牡( mǔ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載渴載飢( zài )整飭( chì )

  老師:大家都看完了嗎?詩經大都是四言詩,朗讀的時候採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大家根據這樣的方法,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大家讀得都不錯,不過朗誦的感覺還是缺了一點,現在老師給大家放一段音訊,聽聽看名家是如何朗誦的。(放音訊)

  老師:大家都已經默讀了,也一起朗讀了這首詩,相信現在應該對這首詩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現在我們就來具體的翻譯這首詩歌。

  第一章:重點字詞: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無,沒有。 幕:通“暮”,通假字。 啟:跪。居:坐。

  第二章:重點字詞:載:又。

  第三章:重點字詞:陽:十月,周代自農曆四月到十月都為陽月。 王事靡盬:戰爭沒有休止。 孔:非常。 疚:痛苦。

  第四章:重點字詞:維何:是什麼,維是句中語氣詞。 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個變型,早春開放,與桃李共爭春色,顯出濃郁春意。 業業:高達雄壯的樣子。

  第五章:重點字詞: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遮蔽。 孔棘:棘:通“急”,著急。

  第六章:重點字詞:雨雪:下雪,雨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三)細讀文章

  如果把這首詩歌當成是一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呢?

  板書:悲傷---喜悅---悲傷

  老師: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麼現在來提幾個問題請同學們幫我來解答一下。

  1、 結合文下的註釋,具體的來翻譯一下這首詩

  2、 文章一共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又都說了些什麼?

  3、既然這是一首思鄉詩,那麼最能表現戰士思鄉的又是哪些詩句呢?

  4、 為什麼戰士們即將歸鄉了,詩歌不是喜悅的而卻顯得如此悲傷?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晉人謝玄把這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你覺得這四句好不好,為什麼?

  2.(精選句子賞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賞析:這是詩經裡一個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老兵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寫出了老兵會想到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身處何時:莫—陽

  身在何方:駐地邊的曠野(說具體些“我戍未定”說明是在駐地邊上)

  為何而悲:思鄉厭戰仇恨

  如何表現: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來表情達意呢?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考慮)

  重章疊唱: 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對深化意境,強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

  比 興:作—柔—剛 比喻時間流逝

  戰士的情感發生變化.此時他又身在何方?為何而壯?

  身處何時:春季

  身在何方: 戰場(戎車既駕)

  為何而壯: 打勝仗(一月三捷)(側面描寫寫軍容之壯、必勝信心)(“四牡業業”,“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寫戰馬的高大強壯,步伐整齊,“象弭魚服”寫精良的裝備, “一日三捷”是用數字的對舉,表現了戰爭的捷報頻傳。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現:

  1. 側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沒有藉助什麼意象?)

  比興:用花之盛起興,喻出軍容之盛及聲勢之壯。

  至此,全詩氣勢為之一振.

  朗 讀

  6節:悲

  身處何時:冬季

  身在何方:歸途(昔來,是來征戰;今往,是往家鄉。)

  3.“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

  (1)宋之問在《渡漢江》中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出了歸鄉時的千萬種感受。

  (2)“古詩十九首”裡的《十五從軍徵》是這樣寫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所以這位戰士唱道“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來時,還何樂而有呢?歸家的喜悅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都變得沉重起來。所以他說”莫知我哀”,莫是沒有人,沒有人知道我的哀傷.

  5.(1)本詩借景抒情。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裡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雨雪紛飛的畫面。在這裡,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本詩藉助"楊柳"意象來抒情的。自《詩經》始,楊柳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歌詠的物件,開了借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後世的詩詞之中,青青楊柳枝成為牽絆遊子、離愁別緒的象徵性植物。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絡。每當古人送別離人時,楊柳便出現在渡口、驛站、城外,楊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當古人懷人思親時,楊柳出現在亭臺樓榭,楊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係,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捨"之情。其次,還因為"柳"與"留"諧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來抒懷。

  (四)拓展閱讀

  老師:在我們中國浩瀚的詩歌世界裡,想采薇這樣的詩還有很多,老師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首《十五從軍行》

  (教師朗讀,可有配樂)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如,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五)結語,佈置作業

  無論是采薇,或是十五從軍行,都把戰士那種思鄉的急迫心情寫得動人婉轉,但是他們卻沒有寫到戰士們具體是在思些什麼,如果你是一個戰士,在一個夕陽西下的古戰場,眺望遠方的家鄉,你會想些什麼?請大家把自己會想到的用三百字來描述一下,語言請儘量的優美。

  八、教學反思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沒有走進《采薇》。

  前幾天,我總也想不好這課到底要教什麼,越改越覺得有問題。對這篇文章真是既愛又恨,但是沒有退路了,於是今天我感覺是像完成任務似的走向了講臺。

  走上講臺的那一剎那,我就已經很心虛了:對詩經我自己都不是很懂,還教學生?我努力地鎮定自己:正因為自己沒有在公開場合教過詩歌,所以我得嘗試。有嘗試,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認識到差距才會更有動力努力學習。

  我結合自己的反思,覺得這堂課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立意不高,容量不夠

  這堂課我只上了三十幾分鍾,而且寫話就佔用了很長時間,感覺交給學生的東西很少。

  立意問題。 《詩經·采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是基於“楊柳依依”的意象,自《詩經》後,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點。對於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認識,但是沒有這麼深刻,因此解讀上、設計上都沒有體現出來,深感文化底蘊不夠。我甚至企圖用拓展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理解“楊柳”的文化意蘊,學生聽得稀裡糊塗,沒有學生可以答上來。

  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意、詩境、詩情都還沒感悟,就開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夠還來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實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僅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麼?往其實是戰爭的需要,需要告別鄉親,需要告別家人,往,是離別,是離鄉。只有有了這樣的理解和體驗,孩子們才能對後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體會。

  思路問題。從《詩經》以後,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詩。結果我卻用另外的詩來說明“楊柳”的含義,牽強地告訴學生“柳”就是“留”的意思。這樣的思路很明顯是錯誤的。應該是解讀完經典的意象之後再拓展開去,朝著送別詩的方向去拓展。

  2.情境創設不足。

  在體會“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大雪紛紛滿天飛,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麼?希望學生在情感積澱與想象中明白到“我”經歷了思念、征戰、傷痛的苦,從而明白到“我”雖然回來了,但是已經是滿心滿身的傷痕了。但是學生都只提到了思念親人,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涼。我應該在這之前給他們把情境創設好。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2

  一、設計意圖

  《詩經》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年代久遠,不易理解。《詩經·采薇》閱讀起來難度有點大,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就沒法在一節課內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務。但如果佈置好預習,學生預習工作抓得好,這節課就可以把主題很好地挖掘出亮點來。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悲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著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所以本課可以以探究的方式來深入解讀其中的奧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學生由表及裡,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鑑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啟發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裡,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字,由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並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瞭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四、教學過程步驟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詢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並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透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透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佔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匯入

  《論語》解讀八佾篇第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字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字進行鑑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鑑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字、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字並就藝術手法進行鑑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字研習。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字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覆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字、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覆詠唱的效果,併為文字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字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遊、戰爭。

  (2) 文字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絡?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絡?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字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字的關鍵詞句、文字內容之間的聯絡以及文字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字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裡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複,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並說說你的理解。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瞭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 能大體把握詩意。

  3、 能熟練誦讀這首詩,並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學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瞭解《詩經》,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麼,你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嗎?

  生:《詩經》。

  師:嗯,很棒!那麼對於《詩經》,你們又瞭解多少呢?查過資料嗎?

  生答:

  師:好,老師這裡有一道練習,一起來做做看。

  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漢前稱《詩》或《詩三百》; 漢時被尊儒家經典,乃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萇曾註釋,又稱《毛詩》。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師:《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 “雅”“頌”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選自“小雅”裡面的一篇經典之作,可謂千古絕唱。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先來分析課題,“采薇”是什麼意思呢?“薇”字比較難寫,伸出手寫一下,看這個“薇”字,想想是什麼意思?

  生:----

  師:偏旁?

  生:草字頭

  師:是跟什麼有關?

  生:-----

  師:“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3、師:那麼有學生會問了,題目是《采薇》,為何書中的詩句沒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為啊,我們課文中選錄的只是采薇的節選,其實整篇詩歌前面多次提到過采薇,寫了薇這種植物由發芽到長大再到長成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註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眾,你聽出了什麼?——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裡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穫。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特點呀?(師板書兩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麼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麼?還聽到了什麼?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麼?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麼? 故園情難了! 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局面動盪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麼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麼?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計程車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霏霏”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裡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4、你體會到了什麼?(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悽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迴歸故里怎能如此悽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嫋嫋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倖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麼?為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隻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悽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師: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1、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2、師:好,原詩很長,我們今天學的只是節選,有興趣的同學把全篇找出來讀一讀。

  作業設計:

  讀讀《采薇》整首詩。

  板書設計:

  詩經 采薇(節選)

  昔 往 楊柳依依——不捨

  戰爭之禍

  今 來 雨雪霏霏——悲涼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 知能:把握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 過方:朗讀、合作探究

  3、 情態:厭戰、思鄉

  教學過程

  1、 匯入(複習文學常識《詩經》)

  或者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賞名人大家的朗誦,在欣賞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調

  2、 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多媒體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餚饌(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 四牡( mǔ )騤騤(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飭( chì )

  有感情朗讀文章

  3、 再讀課文,分析結構(提問)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

  (手法-重章疊句,反覆吟歎;

  內容-比興手法--植物生長,時間流逝,

  士兵焦慮痛苦與日俱增)

  (二)、戰爭(未直寫戰爭殘酷,

  而寫戰車馬高大,側面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飢渴難當,氣氛悲愴)

  4、 析讀課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離鄉出征—--生活艱苦-

  -內心傷痛—厭戰—思鄉

  ②問:從哪些地方可以表現出來?

  (小組討論,交流,選代表回答問題

  或者看哪位同學手舉的高,看起來比較活躍

  或者找一個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來回答下)

  表現:“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 ,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說好要歸,遲遲不歸,君問歸期未有期

  (好,請坐,這位同學找的非常仔細啊,

  看來對文字把握的非常清晰,還有其他同學要補充嗎)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憂心忡忡,歸心燒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飢渴難當,氣氛悲愴

  歸納小結(參照板書)

  佈置作業:寫一段文字表達思鄉情緒

  板書設計

  采薇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痛苦焦慮

  (二)、戰爭—四牡騤騤---側面描寫---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雨雪霏霏---兩相對比---飢渴難當,氣氛悲愴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掌握詩經“六義”;理解《采薇》的寫作背景,從而體會戍邊將士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長變化暗示時光的流逝,並逐步領會戍邊將士思念故鄉及熱愛祖國的感情。

  2.透過賞析課文第六章,掌握詩歌鑑賞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襯的表現手法,並能夠結合全文分析其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戍邊將士的思歸之情與保衛國家英勇頑強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戍邊將士濃烈的思歸之情。

  【教學難點】

  課文是怎樣透過描寫薇菜來體現將士們情感的變化。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用時】

  四課時

  【教學設想】

  《采薇》選自《詩經?小雅》,是一篇描寫將士出征思念故鄉的詩歌。本文重點在於體會將士的思歸之情。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過《詩經》中的《關雎》、《蒹葭》等篇目,對《詩經》已有一定的瞭解;透過必修1第1單元的詩歌模組的學習,學生也初步接觸鑑賞詩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同學們能夠較好地理解《采薇》所傳達的情感和掌握鑑賞此詩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匯入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謝玄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兩句優美的詩選自《詩經?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

  二、《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所謂《詩經》中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三、《采薇》的寫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讀全文,讀準字音,大體把握文章感情基調。

  重點字詞讀音

  獫(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啟居載(zài)飢載渴靡使歸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業業四牡騤(kuí)騤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魚服獫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聽示範性朗讀錄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確:這是一首寫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兵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詩經》的文學常識,理解《采薇》的寫作背景,並從整體上把握戍邊將士的家國之思,那麼課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情感的呢?這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齊聲朗讀課文前三章,思考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第1-3章:戍邊將士的思歸之情

  (一)賞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詞,無實意。

  (4)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

  (5)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閒暇。

  (8)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9)獫(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第一章譯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

  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獫狁去廝殺。

  沒有空閒來休息,為跟獫狁來廝殺。

  思考:第一章運用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興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二)賞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進一步生長。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11)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12)載(zài)飢載渴:則飢則渴、又飢又渴。載……載……,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這裡指防守的地點。

  (14)聘(pìn):問候的音信。

  第二章譯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

  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

  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三)賞析第三章

  (15)剛:堅硬。

  (16)陽:農曆十月,小陽春季節。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17)靡:無。

  (18)盬(gǔ):止息,了結。

  (19)啟處: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來:意思是:我不能回家。來,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後,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第三章譯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

  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閒暇。

  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小結: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詩歌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特別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思考問題: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答:第1-3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1)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2)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第3課時

  一、匯入(複習式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前三章內容,主要透過薇菜的生長變化暗示時光流逝,表達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節課我們繼續感受戍邊將士的戰爭生活,進一步體會他們的濃烈的家國之思。

  二、請同學齊聲朗讀課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課文是如何描繪將士們的戍邊的戰爭生活的?

  (一)賞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戰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25)君子:指將帥。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車:兵車。

  (28)牡(mǔ):雄馬。

  (29)業業:高大的樣子。

  (30)定居:猶言安居。

  (31)捷:勝利。

  第四章譯文: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

  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

  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二)賞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護,掩護。

  (34)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鯊魚魚皮製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37)棘(jí):急。孔棘,很緊急。

  第五章譯文: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

  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

  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

  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小結:第4-5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體現出了將士們的自豪感和保衛國家的責任感。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三)賞析第六章

  (38)昔:從前,文中指出徵時。

  (39)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40)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雨:音同玉,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42)遲遲:遲緩的樣子。

  (43)往:當初從軍。

  第六章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

  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小結:第6章寫戍邊將士還鄉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第4課時

  一、匯入

  透過前三節課的學習,我們整體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內容,也感受到了戍邊將士的情感。《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謝玄認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詩經》中最優美的句子之一。那麼《采薇》在藝術上有哪些特點呢?本節課我們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二、討論探究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這四句詩是怎樣抒發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詩借景抒情。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裡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雨雪紛飛的畫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蘊含在這兩個畫面之中,而沒有明說出來。這樣,以景寫情,情景交融,顯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給讀者的欣賞活動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2)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也就是說當初離家出征的時候,心裡是悲傷的,卻用楊柳春風這樣明媚的春光來反襯;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裡是高興的,卻用大雪紛飛這樣的嚴寒景象來反襯。

  (3)本詩藉助“楊柳”意象來抒情的。自《詩經》始,楊柳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歌詠的物件,開了借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後世的詩詞之中,青青楊柳枝成為牽絆遊子、離愁別緒的象徵性植物。

  三、討論分析《采薇》寫作特色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重章疊唱。它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四、做相關習題,深入理解反襯這一修辭手法。

  1、對比及其作用:

  把兩種對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加以比較,使之相反相成,使雙方都更加鮮明突出,這就叫對比,又名對照。

  對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不同型別的對比,作用又各有特點。兩體對比,揭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鑑別。一體兩面的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使人們全面的看清問題。

  2、襯托及其作用:

  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襯托又分為兩種形式:

  正襯:利用與主要形象相類似的次要形象從正面襯托主要形象。毛宗崗所說“寫周瑜乖巧,以襯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李白;

  反襯:指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相異的次要形象,從反面襯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體)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湧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於思考。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註釋,查詢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透過剛才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透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穫?誰願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後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佈置作業,拓展學習

  蒐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初步瞭解《詩經》及其現實主義風格。

  2.初步瞭解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3.瞭解四言詩的特點,重章疊句的形式。

  4.用正確的節拍誦讀這兩首詩,力求語言通暢,感情充沛,在誦讀中理解鑑賞、背誦《采薇》和《氓》前兩章。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朗讀古詩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古詩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詩經兩首》中所表現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真摯的愛情婚姻的嚮往以及為捍衛祖國的統一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詩經》距今約三千年,語言、內容都有著極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詩歌的形式表現,更增加了理解的難度。所以疏通詩句,帶著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愛同恨,勢必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解決辦法

  1.反覆誦讀,疏通詩句。

  2.藉助詩的形象,體悟情感及主旨。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讓學生反覆誦讀,藉助註釋疏通詩句,熟悉四言詩的節奏及重章疊句的形式。

  2.試譯其中一二首詩,詩句可長可短,押韻可嚴可寬。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透過第一單元中國現當代詩歌及外國詩歌的學習鑑賞,學生們有了一些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為本單元學習鑑賞《詩經》奠定了基礎。

  1.介紹《詩經》及其開創的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優秀傳統。

  2.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3.學習鑑賞《衛風·氓》。

  二、整體感知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編成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把《詩三百》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後來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故稱《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國風”中的詩歌,許多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2.《詩經》普遍使用了賦、比、興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是以“他物”置於“所詠之辭”(詩的主題及內容)的前面,則此物必與主題及內容有關,或從旁烘托,或營造氣氛,將讀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來。因此,比興手法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及感染力,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3.《衛風·氓》

  《氓》是一首敘事詩,全篇都採用第一人稱“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氣來敘述,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的手法。全詩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章節):追述戀愛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節):追述婚後生活。

  第三部分(6章節):“躬自悼矣”後的感受和決心。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與損害,成功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強烈願望和抗爭精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理解詩句:藉助詳細註釋,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牆,也泛指牆。(斷壁頹垣)

  (3) 載……載……zài——一邊……一邊。(載歌載舞)

  (4) 咎jiù——災禍。(咎由自取)

  (5) 賄huì——財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於幻想)

  (7) 隕yǔn——落。(隕石、隕落)

  (8) 湯湯shāng——水勢很大的樣子。(浩浩湯湯)

  (9) 爽——過失,差錯。(毫釐不爽,屢試不爽)

  (10) 罔wǎng——沒有。(置若罔聞)

  (11) 靡mǐ——無,沒有。(靡日不思)

  (12)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勞。

  (13) 遂——順心,滿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親)

  (15) 信誓旦旦——誓言誠懇可信。旦旦:誠懇的樣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頭到老。

  2.朗讀課文,把握詩的節奏與情感基調

  (1)把握詩的節奏。課文三首詩都是四言詩。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在音群和意群發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時,還是要按音群讀,如“來/即我謀”要讀成“來即/我謀”。通俗地說,就是兩字一拍。

  (2)體悟詩的基調

  朗讀時,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當時的女主人公充滿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這兩章要表現熱烈歡樂的情感,語調應明快、活潑。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後生活。女主人公“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在此已淪為夫權社會的一位棄婦。前後的形象形成極大的反差。因此,這三章要表現怨恨、沉痛及對當時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強烈控訴,語調必須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決心。這一章情感比較複雜,有怨情也有懷舊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剛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無奈的特性,嚴酷的現實使她堅強起來了,反抗不公平的命運。至此,主人公形象豐滿典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應隨內容變化又以嚴正的控訴為主。

  3.領悟主旨。作者透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4.理解本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氓》是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後也形成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婚後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認識到了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生活經歷中得出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5.賦、比、興手法在《氓》中的運用

  本詩賦的手法被廣泛運用,第一、二、五章敘述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直至被遺棄的經過。

  比、興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與第四章前兩句。第三章前四句,桑葉鮮嫩,告誡斑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六句勸說形成對照,沉溺在愛情中的女子就像貪吃桑葚的斑鳩那樣,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這樣,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至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來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輕美貌而至衰老憔悴,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總結、擴充套件。《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特別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沖刷更顯出它奪目的光彩。希望同學們課後能閱讀《邶風·穀風》、《君子于役》、《七月》等,並嘗試著把《穀風》與《氓》進行比較閱讀,體味《詩經》的藝術魅力。

  佈置作業。

  1.《氓》在對比中怎樣描寫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從自己的遭遇中認識到什麼?

  2.從《詩經》的其他詩中找出運用比興手法的詩句,品味這些比興詩句的藝術效果。

  附:板書設計

  情節 章節 基調

  戀愛(第一、二章) 熱情、幸福 手法

  氓 賦比興

  婚變(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對 比

  決絕(第六章) 清醒、剛烈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鑑賞《采薇》。

  2.學習重章復唱的手法。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寫的是一位長期戍邊計程車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關於這首詩創作的時代,《毛詩傳》(西漢毛亨著)認為是周文王時候的作品,宋代程頤同意這種看法,併發揮道:“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則雖勞而不怨,雖憂而能勵矣。”“上能察其情”明顯是附會之辭,因為從詩中很難體會到對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難以斷定它是周文王時候的作品。《漢書·匈奴傳》則認為是周懿王時候的作品,然而也沒有確切的證據。

  詩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豐富、複雜。由於歸期一拖再拖,加之無法向家裡人傳遞問候,他非常思念家鄉,內心痛苦至極。不過,他在戰鬥中毫不懈怠,並對己方的裝備大加讚美,表現出一種自豪感。走在回鄉的路上時,他並沒有感到輕鬆和喜悅,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壓著。思念故鄉、牽掛親人的情感,與抵禦外敵入侵、保家衛國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分不出孰輕孰重。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為什麼一直備受人們的讚賞?

  【明確】這四句詩裡含有兩個典型畫面,一是春天裡微風輕吹,柳枝飄拂的畫面,一是寒冬時節雪花紛飛的畫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蘊涵在這兩個畫面中,而沒有明說出來。這樣,以景寫情,情景交融,顯得既富於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給讀者的欣賞活動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裡這樣評價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也就是說當初離家出征的時候,心裡是悲傷的,卻用楊柳春風這樣的明媚春光來反襯;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裡是高興的,卻用大雪紛飛這樣的嚴寒景象來反襯。王夫之認為走在回鄉路上計程車卒心裡是“樂”的,這種理解未必正確。這位士卒一直非常牽掛家裡,心裡非常痛苦,當他終於能夠結束服役回家的時候,他的心裡不只是單純的高興,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馬上能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而同時又會不由自主地擔心家裡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因為自己離開家已經很久了。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對比給他一種不勝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時他複雜的感情。

  2.瞭解重章復唱手法的運用。

  【明確】“章,音樂名稱。‘樂竟為一章’(許慎《說丈解字》),即樂曲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作重章疊句。”(《先秦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發的情感在迴旋中有遞進,一是突出了主題。

  這首詩的前三節在章法上就是採用重章疊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中關鍵詞語“作”“柔”“剛”的變化,“歲亦莫止”“歲亦陽止”中“莫(暮)”“陽”的變化,都表現了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慮、痛苦的心情則隨著服役期的無限延長越來越重,從“心亦憂止”到“憂心烈烈,載渴載飢”,再到“憂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極限。

  總結、擴充套件。課文節選了《詩經》兩首,有描寫愛情、婚姻的《氓》,有描寫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窺一斑,我們應以它為契機,擴大閱讀面,更多地汲取《詩經》中的精華,豐富我們文化底蘊。

  《詩經》中重章復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學們課外閱讀《伐檀》、《碩鼠》、《無衣》、《關睢》、《蒹葭》,體味重章復唱回環往復的韻律美。並嘗試著把《無衣》與《采薇》,把《關睢》、《蒹葭》與《氓》比較閱讀,這樣對相近題材的瞭解會更全面辯證。

  佈置作業。

  1.把《采薇》改寫成白話詩或小故事,可以發揮想象,有所創新。

  2.背誦《采薇》全詩和《氓》前兩章。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9

  一.誦讀(形式可以多樣)詩歌,整體感知

  1.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後稍作延長或停頓。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聽錄音,領會閱讀技巧,明確本詩寫作內容。

  3.學生朗讀詩歌,指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二.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1.翻譯詩歌,強調文言重點。

  (過程與方法:學生小組討論翻譯,8分鐘後,回報成果,老師總結並強調重點文言現象。)

  2.大螢幕展示重點,提問檢查。

  解釋下列紅顏色字詞的含義:

  (1)抱布貿絲。

  (2)至於頓丘。

  (3)匪我愆期,

  (4)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6)泣涕漣漣。

  (7)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8)體無咎言。

  (9)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10)之耽兮,不可說也。

  (11)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12)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勞矣。

  (16)夙興夜寐

  (17)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透過“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總結”的過程鑑賞領悟

  1.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詩歌敘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

  2.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女子的形象?

  對愛情與幸福有誠摯的追求、勤勞

  無辜被棄、無奈,不能抗爭命運

  溫柔、堅強

  3.本詩採用怎樣的敘述角度?有何作用?

  運用“我”(第一人稱)的好處: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更具親切感、真實感。

  4.說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的好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好處:結構上

  (1)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是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餘;

  (2)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後生活並不美 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似連;

  詩經·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一、瞭解《詩經》,引入課題。

  1、(課件展示《詩經》,)大聲呼喚它!

  2、師:《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課件演示)

  3、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品味《采薇》中一個經典名句,請同學們開啟書……(課件出示教材)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指名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

  3、結合註釋初步理解。

  4、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

  特點呀?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一)吟誦品析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想象畫面。

  2、出示《清平樂·村居》,誦讀,想象畫面。面對此情此景,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

  3、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動盪不安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計程車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5、出示《長相思》體會戰士在外征戰的情感。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6、(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我們的古詩文不僅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聲音的意義。嘗試練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吟誦的時候將“依依——”聲音延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與親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感。)

  (二)文化探尋

  1、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課件出示相關詩句)

  2、學生猜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送別詩文寫到“柳”3、是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統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含義,比如:流水——一定會和時光流逝有關;浮雲——基本與遊子有關……這些意象都源自於傳統文化的經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於《詩經》,“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還有一層意思,柳樹好種易活,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折柳相送之中有對親人朋友的祝願,希望他們能像柳樹一樣快速適應環境。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4、一位凱旋的戰士迴歸故里怎能如此悽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凱旋而歸,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吟誦《木蘭辭(節選)》感受戰士凱旋而歸的心情。

  5、出示《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吟誦感知戰爭的悲壯淒涼。

  6、出示《十五從軍徵》,吟誦感知戰爭帶來的苦難。

  7、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倖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麼?為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隻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練習:昔日沒了,只有——雨雪霏霏!9、哀兮!悲兮!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聲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之感!“霏霏——”延長,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悽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出示《采薇》,教師吟誦整首詩。

  11、集體練習吟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