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采薇微型教案

采薇微型教案

采薇微型教案

  《采薇》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後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下面是其微型教案,一起看一下吧。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瞭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佈置作業

  背誦最後一段。

  拓展閱讀:《采薇》——久戍思歸的渴盼和歸時徘徊的傷痛

  這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戍邊之歌。全詩分為六章,每章八句,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徵人由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感情歷程。

  從結構上看,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現思歸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寫將帥車馬服飾之盛和戍卒的辛勞;第三部分即最後一章,寫歸途的情景。全詩以“采薇”開篇,以“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結束,首尾照應,突出地表現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筆端始終縈繞著濃重的悲怨情調。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采薇”即採集野生的薇菜,糧草不續,士兵只好以它充飢。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淒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面帶飢色的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章雖然採用重複的形式來表達同一種情緒,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變化,從而表現出感情的進展。例如,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 何時才能歸家呢?──這些意蘊都是透過薇菜的變化表達出來的。

  再者,在每章的後六句具體描寫思歸之情時, 表達形式也有所變化。比如,第一章作者僅僅說,到了年底,還回不了家;並抱怨:“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啟居,狁之故”,是狁害得他有家難歸。而第二章則說:“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他因思鄉而心頭煩悶,好像火燒一樣,而且感到飢渴難忍,還想到:“我的駐地沒有一定,連捎個家信也不可能”。第三章,眼見已到十月小陽春了,回家還是沒有指望,戍卒不禁發出痛苦的呻吟:“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心情極其痛苦,誰能寬解呢?──顯然,隨著戍邊時間的延長,鄉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採用這種反覆吟誦,漸次深入的方式,讓讀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靈深處,體會著他們與日俱增的思鄉之苦。

  第二部分具體描寫戍邊生活。將帥們駕著車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艱難的征途;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卒們則圍在車的兩旁,打起仗來就靠它來隱蔽。他們南北轉戰,一個月要轉移多次,不敢安居;他們時刻警戒,不敢鬆懈,因為他們面臨的是極其兇狠的敵人。從字面上看,這一部分沒有寫思歸情愫,但那一股苦澀的情味始終縈繞在詩人的歌聲中。這些可憐的戍卒,當他們拖著疲乏的身子,掙扎著在車馬後面奔跑的時候,當他們靠著車廂躲避敵人飛矢的時候,當他們枕戈待旦的時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寧和平的生活呢!

  不能忽略的是,在這一部分的歌唱中還透露出對苦樂不均的怨恨情緒。你看,拉車的馬兒“業業”“騤騤”,高大強壯,可見餵養得好,不言而喻,它們的主人吃喝更不會差;而士兵卻靠著採集薇菜勉強果腹,個個面帶菜色,骨立形銷。將帥坐在車上,服飾鮮明,神氣活現;而士兵們則整日跟在車後跋涉,滿臉塵土,衣衫殘破……儘管在這裡作者只是描寫了將帥車騎的威武、服飾的華美,但語氣間已帶譏諷之意。比如第四章開頭四句: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翻譯成現代語言,便是:“什麼花開得繁華?那都是棠棣的花;什麼車高高大大?還不是貴人的車”(見餘冠英先生的《詩經選》),嘲諷之意是很明顯的。這些描寫與戍卒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更激起他們懷鄉思歸的情感。

  第三部分是全詩中抒情意味最濃的章節。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於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裡看不到一絲歡愉,只感到一片悲涼。長久的戍邊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傷,他是懷著一顆破碎的心走向故鄉的。他憂傷地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鄉,卻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這裡,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這是寫戍卒歸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麼遙遠,似乎總也走不到盡頭,他忍渴耐飢,掙扎著走向故鄉。在這艱難的歸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憶起離開故鄉後的種種經歷,默默地吮吸著內心的苦楚,體會著自己的孤獨,他痛苦地吟唱:“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誰知道呢!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這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