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冰心> 冰心《繁星》簡介

冰心《繁星》簡介

冰心《繁星》簡介

  導語:《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詩集,詩集收入詩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寫小詩164首,最初發於北京的《晨報》。《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將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裡。總的說來,它們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下面為大家帶來冰心《繁星》簡介,快來看看吧。

  【作品簡介】

  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冰心,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壇,便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而母愛,就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她認為,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繁星》中,她把母愛視為最崇高、最美好的東西,反覆加以歌頌。

  這種母愛的.頌歌,在《繁星》裡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可以說,正是對母愛的深情讚頌,奠定了這部作品深沉的細膩的感情基調。與頌揚母愛緊密相連的,便是對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愛。在詩人眼裡,充滿純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間最美的世界。

  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讚頌。在冰心看來,人類來自自然,歸於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一致的。

  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極樂的應許,

  我要至誠地求著:

  “我在母親懷裡,

  母親在小舟裡,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這首詩把對母愛的歌頌、對童真的呼喚、對自然的詠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個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誠懇深沉,語言清新典雅,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啟迪,是冰心小詩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們稱這部分詩為“哲理詩”,這類詩簡練而雋永。

  在藝術上,《繁星》兼採中國古典詩詞和泰戈爾哲理小詩之長,善於捕捉剎那間的靈感,以三言兩語書寫內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長。特別是在語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瑩明麗,明白曉暢而又情韻悠長,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賞析】

  這首詩重在勸誡青年人要樹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艱難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風霜雨雪。不要遇到一點困難就鳴金收兵,不要受到一點挫折就灰心喪氣,不要經受一點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點打擊就萎靡不振。還是《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罷”,“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麗的風采,展現一個全新的自我。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長樂人,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3年在燕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同年到美國留學,1926年回國。曾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三屆理事。1946年後到日本東京大學任教。1951年回國。歷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顧問,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人大第一至第五屆代表,政協第五至第七屆常委,中國文聯第二至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二、三屆理事。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名譽主席。自1919年開始發表作品以來,著譯等身,散文集《寄小讀者》,詩集《春水》、《繁星》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哺育了幾代青少年,所譯詩文《泰戈爾詩集》《馬亨德拉詩抄》《印度童話集》,是名作名譯。除單行本外,並有《冰心著譯選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出版。《空巢》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相關譯著有:《泰戈爾詩集》《馬亨德拉詩抄》《印度童話集》,《冰心著譯選集》。

  人物經歷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於福建福州三坊七巷謝家大宅(今鼓樓區楊橋東路17號),該宅院也是林覺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謝鑾恩從林覺民家屬購得。祖籍地是福州長樂橫嶺鄉,今福州市長樂區橫嶺村。冰心的曾祖父謝以達這一輩進城謀生。1901年5月,全家遷至上海。

  1903年,因為父親謝葆璋受命海軍訓練營營長,同時負責籌辦海軍學校,隨父遷至煙臺,在此居住的8年裡度過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煙臺,她開始讀書,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與此同時,還讀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包括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述》等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1911年(一說為1912年),進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開始了預科學習。

  1913年,隨父遷居北京,住在鐵獅子衚衕中剪子巷,其父謝葆璋前來北京出任民國政府海軍部軍學司長。

  1914年,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

  1918年,入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開始嚮往成為醫生,後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運動,並因此參加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股的工作。此期間著有小說《斯人獨憔悴》、詩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說《超人》。

  1919年8月,冰心在《晨報》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後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由於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會問題,很快發生影響。之後所寫的《斯人獨憔悴》《去國》《秋風秋雨愁煞人》等“問題小說”,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對人性的摧殘、面對新世界兩代人的激烈衝突以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苦痛。

  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

  1923年,進入燕京大學,燕大期間,冰心在一個牧師家裡受洗歸主。畢業後,到美國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學院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出國留學前後,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是中國早期的兒童文學作品。同年,以優異的成績取得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

  1926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

  1929年,與吳文藻結婚,婚後隨丈夫到歐美遊學,先後在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蘇聯等地進行了廣泛的訪問。例如,在英國,冰心就與意識流小說創作的先鋒作家伍爾芙就文學和中國的問題進行了長談。

  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冬兒姑娘》等。還翻譯了黎巴嫩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1933年末寫就《我們太太的客廳》,內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為文壇公案。

  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於女人》。又曾在昆明、重慶等地積極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9年至1951年間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講授中國新文學史,並曾在當地的報刊上發表一些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