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最新關於《邊城》讀後感

最新《邊城》讀後感

最新關於《邊城》讀後感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在高中課本中讀過片段,有感於文章中那寧靜溫潤的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純樸赤誠的關係,我在課後找來全本閱讀。

  一條小溪,一隻方頭渡船,一座白色小塔,一隻黃狗。就可以是農村山城人家的一生!

  農村山城是一幅活動的圖畫。畫中的一切都是鮮活的生命,千年萬年時刻變更,生活於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掌控命運的快速旋轉,只能任它擺佈——這潛在流動的悲劇!

  一位慈祥質樸的老人,一條忠實可愛的小狗,再加上一位天真活潑的小女孩,還有裡面許許多多的水鄉村民,築成了一方讓作者沈從文先生為之沉醉的土地。這片樂土也許是作者一心向往的,是夢的起航。

  《邊城》裡的沉重古老永遠讓我覺得是悲劇發生的前兆,事實也正是如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涼的意境總是存在於茶峒人家的一角一落。

  當然故事的主要情節還是翠翠、大佬和二佬之間的感情糾葛。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早死去了,父親從她剛誕生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雖然翠翠和二佬兩情相悅,但夾雜在他們之間的,有兄弟之義,有習俗的束縛,也有翠翠羞澀的少女情懷的阻隔,這些都是他倆感情的無法避免的不確定因素;雖然翠翠有愛她、尊重她的爺爺,但爺爺太過以翠翠的意願為重,而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這便為翠翠的親事埋下禍根;雖然儺送很愛翠翠,但哥哥對翠翠的心意,由於翠翠刻意的冷漠而產生的不確定感,以及後來哥哥的死,致使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的內心卻是孤寂的。自幼的父母雙亡,讓她從小就深感孤獨。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於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總和她擦肩而過。最後天保闖灘而死,翠翠還不知情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儺送卻因為內心的.愧疚與家庭的阻力而離家出走。翠翠的愛情自此破滅。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瞭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

  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她不知道自己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

  第一次的相見,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邊城》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除了是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之外,也夾雜了兄弟之間的情義(天保與儺送兩兄弟在得知雙方心怡的是同一個少女之後,都是光明磊落地採取走馬路的方式,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歌,最終由翠翠做決定),朋友之間的義氣(船總順順、楊馬兵在老船伕死後對翠翠周全照顧),還有對感情的忠誠(翠翠在二佬走後堅定地一邊渡船,一邊等著他歸來),以及全文所縈繞的淡淡的憂傷給以人的浸染。

  毋庸置疑的,《邊城》是以悲劇結尾的,大佬死了,老船伕死了,二佬走了,翠翠至此只能無盡地等待,不過全篇還是不時會透露出溫馨的感覺,包括老船伕渡船的規矩,順順船總對老船伕和翠翠的照顧,以及老船伕死後,順順船長和楊馬兵對翠翠周到的照顧。這些無疑會讓人在面對悲劇時有所慰藉,不至於太過傷感。

  另外,我總覺得翠翠的母親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雖然沒有太多有關於她的描述,但她的影子縈繞全文,無論是老船伕是由於翠翠母親的緣故,才會至始至終的太過尊重翠翠的意願,致使在處理求親之事時遭到誤會,一定程度上直接破壞了翠翠的幸福,還是翠翠母親與其生父的相戀過程,以及她的結局,無一不暗示著翠翠的不幸結局。

  全文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結尾“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或許有許多人會和我一樣,把這句話當做祝福的依據和憑證,想象著,儺送二佬回來了,順順船總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他們平靜地守著渡船,過著悠閒和幸福的生活。無論我們的幻想是否成真,但不妨讓我們這樣想著,只為心頭的那份希冀。

  遍讀全文,字裡行間充溢著濃濃湘西鄉土味、鄉土情,透析著醇厚的鄉土風。他們身上滲著自然的氣息,在茶峒這一小城裡,人們過著,樂著,從不為世事而揪心,不為名利而爭鬥。他們遠離喧囂,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如老船家在拒絕過渡人的錢時理直氣壯地說: “我有了口量,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城,有著深厚的鄉土文化,故事中多次寫到人們熟知的端午節、中秋節。端午這天,人們總會有很多流傳久遠的節日“小曲調”,如賽龍舟、趕鴨子等。據說趕鴨子是當地官員為更好地與民同樂而舉行的活動。那天,當地的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以映襯節日的氣氛。而茶峒人是饒有情趣的,當地的婦女在自己心屬的男人外出行船時總免不了痴痴的等待,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裡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是啊,在一片風俗淳樸的土地上,人能很容易地忘卻摯真的那份情嗎?

  最令人揪心的當然是翠翠了。對於翠翠,作者憐由心生。翠翠,這位十六七歲的純真的小女孩,秉著對純真愛情的憧憬,一心愛上年少果敢的儺送。純正的鄉土氣息始終縈繞著她,自小與爺爺相依為命。但這個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可倖免地步上她母親的後塵,擺脫不了愛情的困擾,過早地陷入愛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和男主人公儺送之間自小就結下不解之緣,他愛她,她也愛他。但不幸的是儺送的大哥天保也對翠翠這個純真少女一見鍾情,他們三個就這樣備受愛情的困擾,不能相讓,但也不能相殘。故事最終以天保的殉情,爺爺的溘然長逝,和儺送的音信杳無結束。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但充溢其間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滄桑,情節之撲朔迷離,是值得深思的。現在我們生在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裡,追求著實質的東西,而忘了把虛的但最能讓人滿足的情感找回來,把人性的美好一面找回來,使內心得到充盈。

  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這正是作者一如嚮往的美好的淳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