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拗九節的由來手抄報

拗九節的由來手抄報

拗九節的由來手抄報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下面是拗九節的由來手抄報,隨小編來看看吧。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孃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 “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這天,我正在做作業,忽然,從廚房飄出一股好聞的香味,我坐不住了,跳起來向廚房跑去。哈,原來老媽正在煮稀飯給我當點心吃呢。“老媽,這稀飯是不是給我吃的啊?”“你這小饞貓,就知道吃,今天是拗九節,這裡頭還有一個故事呢!”我一聽到有故事,就高興得跳了起來。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他的母親生前兇悍險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目連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都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目連想了一個辦法,用葡萄乾、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 “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這麼說來,我以後也要送拗九粥給你們?”“嗯,按理說,的確是這樣。”“哦,明白了,老媽,我做作業去了啊。”

  一會兒,老媽出去給外公外婆送拗九粥去了,我不禁昂天長嘆:今天,是農曆的正月二十九,中國傳統的拗九節,是咱們的敬老節!在這裡,我要向大家呼籲: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讓我們從小懂得尊敬父母,尊敬長輩,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為老人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會老的時候!

  那通往小賣鋪的小路上的腳印是誰踏上去的?是外婆。那衣服上的汙漬是誰洗乾淨的?是外婆。還有那菜鏟子上還未褪去的溫度是誰留下的?還是外婆……

  “外婆”,每每提到這個詞,我都會想到平時與外婆爭吵的畫面,因為我們的意見經常不同,與她理論的日子也多了,我從來都不知道外婆對我的愛,更沒有孝敬過外婆,直到今天,拗九節。

  拗九粥節,我也是才聽老師說的,傳說,那是一個兒子為在監牢裡的母親熬的,為了不讓看守的人吃掉,特意把粥做成黑色,讓看守的人不敢吃,這才得以讓母親吃到他親自煮的粥。所以,這拗九節也叫做:感恩節,而這感恩的不是別人,就是那些為我們付出許多愛的老人們。

  我想,外婆也老了,我總得為她做些什麼吧,雖然突然的轉變讓我會覺得不好意思,但是,外婆確實是我最應該感恩的人。想起外婆那不太整齊的頭髮,我連忙拿來了頭梳,我想這是我第一件能做的事。

  “今天干嘛要給我梳頭啊?”外婆坐在床上,任我的頭梳在她的髮間穿梭。

  “這個,老師說的。”我一時找不到理由,只能搬出這個了。

  “外婆,你您是經常理髮的嗎?怎麼還有這麼多白頭髮啊?”我一下一下地梳著,每梳一下,就會發現平日裡隱藏起來的一些白頭髮,看著這些歲月的痕跡,我的心裡不禁酸酸的。

  “是啊,人老了,怎麼理髮都趕不上白髮的速度啊。”聽外婆這麼一說,我的眼睛漸漸溼潤起來,外婆也是老人,也需要人來關心的,我卻從來都不知道,雖然我與外婆常常意見不和,但她說的一些話也不無道理,也都是為了我好,而我卻總是辜負她的心意,總惹她生氣。我突然好氣自己,同是當別人孫女的,為什麼差別就這麼大呢?

  沒一會,外婆就起身了,說是要煮粥,我想這就是我該做的第二件事了。

  “外婆,我來煮吧,您先坐著。”

  這煮粥我也不是第一次,可這拗九粥確實與別的不同,是先將配料炒一炒,然後加水,煮沸了就行了,而這糯米是後來放進去泡的。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孝九節”。每年的這一天總會讓福州人心底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

  拗九節故事清人施鴻保《閩雜記》記載,來源於“目連僧救母之遺,故亦稱孝子粥”。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青提生前兇惡,兇悍的趕走登門化緣的僧尼,死後被關在地獄裡受刑,變成餓鬼。目連探監時送給母親的食物,均被獄卒吃掉。無奈之下他想了個辦法,用荸薺、紅糖、花生、糯米等混合起來煮成甜粥,比撒上黑芝麻。獄卒看到這一碗黑乎乎的東西,以為很髒,便不再阻撓,青提才吃到兒子送來的粥。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鄉人感嘆目連孝心,仿其孝行,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雙親及鄰里長輩,並相沿成俗。

  這個故事,不禁讓我回想起一次下雨天媽媽帶病冒雨送傘的事……

  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夏天裡的一個上午,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正在吃早飯的我的,想:今天太陽挺大的,把書包裡的傘放在家裡吧。於是,我便按想的做了。老天偏偏與我對著幹,選在我放學時請烏雲弟弟來做客。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沒帶傘的我開始有些後悔了。

  此時,媽媽的身影緩緩地挪進我的眼簾,我想:這不會是做夢吧!媽媽發高燒了,怎麼可能出門呢!便有意識地捏了一下自己,呀!真疼!這不是做夢!我急忙跑至媽媽跟前,接過傘,媽媽的額頭上顯然又多了幾條皺紋,一股暖流湧進我心窩。

  這時我忽然想到了什麼,拔腿朝辦公室跑去,向老師請了個假,老師問我為什麼,我說:“照顧媽媽,爸爸不在家,媽媽生病了,還來接我。”老師微笑的點了點頭說:“湧濤,你長大了!”老師的話意味深長。當時我並不理解,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老師到底想說什麼,她想說:“湧濤,你學會感恩了!其實感恩很簡單,但同時它也不簡單!”老師的話,我至今難忘。

  閩中本地人迷信認為,人的一生中逢九難過,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或是九的倍數: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遇到這些歲數,這一年隱含坎坷,為此家人給他們煮太平面吃,以衝晦氣,期冀順利過九。晚輩“送九”,祝長輩太平長壽。

  如果說,在歷史的那一頭,一個人,一件物,一則故事,成就了一個影響深遠的習俗;那麼也可以說,在拗九節正式推廣後,一種文化的源頭,一群志願者,千萬兒女詮釋了榕城嶄新的表情——和諧歡聚,讓我們在正月廿九這一天,放飛感恩吧!

  於是,我盼著這一天的到來,盼啊盼,終於讓我盼來了!

  今天是正月廿九“拗九節”,我心裡早打起了主意:媽媽過一會兒會出門辦事,趁著她出門不在家時……呵呵。

  不一會兒,媽媽悄悄的出門了,我目送媽媽走遠後,便急急忙忙穿上鞋,跑到超市,買了荸薺、紅糖、花生、糯米、桂圓、蓮子、芝麻、紅棗這八寶。再加上馬蹄、紅豆、栗子這些乾果,煮成香甜可口的拗九粥……回到家,便學起媽媽的樣子開始煮粥。正要開始煮時,我突然想起媽媽的方法:花生要去皮,桂圓要去殼,蓮子要用水泡一會兒,泡的過程中要去苦芯,芝麻要放在太陽下曬一會兒或放在鍋裡炒一炒,才會香,糯米要用淘米碗洗一洗、泡一泡,紅糖要刺成絲,紅棗要切成三瓣,然後去殼。我便按媽媽的方法做了,在做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麻煩:蓮子剝不開,紅糖不容易刺成絲。不過,為了這一天,孝敬母親的這一天,這些困難是難不倒我的感恩之心的!蓮子用水果刀刨開,紅糖用刨刀掛成絲。

  一切困難都被我迎刃而解後,我開始煮粥了,先加上半鍋水,然後把糯米、花生、蓮子、紅豆、馬蹄倒入鍋裡,蓋上鍋蓋,等50分鐘左右,開啟鍋蓋,用鍋鏟來回翻滾,避免黏在鍋底,翻滾15分鐘後,加入荸薺、紅棗和栗子,在翻滾。接下來,把火關了,加入紅糖跟桂圓,再翻滾5分鐘。最後,出鍋!撒上黑芝麻,一鍋粥就煮好了。這時媽媽恰恰好回來了。她聞到了粥香,說:“啊,好香!”我立馬盛了一碗,端至媽媽跟前,媽媽喝了一口粥說:“孩子,你懂事了!這粥真好喝!你從哪兒學會的?”我神秘地說:“不告訴你!”看著媽媽那燦爛的笑容,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原來,感恩如此“簡單”。

  濃濃拗九節,深深感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