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必修一語文《歸園田居》教案

必修一語文《歸園田居》教案

必修一語文《歸園田居》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必修一語文《歸園田居》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知識

  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透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透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匯入→分析文字→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充套件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傑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汙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讚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後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裡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瞭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摒棄世俗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甦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讚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迴歸後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汙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藉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鑑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餘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鑑賞詩歌,正是要透過揣摩詩句,藉助想象,再現情境,鑑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鑑賞方法

  1、鑑賞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歸園田居》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_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裡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麼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字後,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於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瞭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嗎?

  六、由於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於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這一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我會從這一節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