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精選3篇)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1

  【學生分析】

  作為高一年的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掌握了一定量的古典詩詞,但大部分的學生對詩歌鑑賞仍有恐懼感,對詩詞鑑賞的方法掌握不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透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並讓學生懂得從意境入手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掌握一定的古詩鑑賞方法。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並在閱讀與鑑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反覆誦讀,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據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並透過巧妙的匯入語、語文小活動及辯論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鑑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採用討論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2、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3、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2、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透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透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閱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期中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透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2、大家喜歡旅遊嗎?(學生:喜歡)我們一起去新馬太(雲霄)旅遊好嗎?(學生:好)新馬太不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而是我們雲霄鄉下的新坡、馬鋪、太史公墓。為何要向大家推薦新坡、馬鋪、太史公墓,因為現在最流行的旅遊是農家遊。今天大詩人陶淵明先生要帶著我們去農家遊,去遊玩他生活過的陶家村,大家想知道陶家村有多美嗎?(學生:想)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1、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號“五柳先生”。東晉田園詩人,開創了田園詩一體,死後,友人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由於政治腐敗,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41歲時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地走上了歸隱的道路。

  2、《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會朗讀(做到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會理解(會藉助註釋與工具書梳理字詞意思以及全詩的內容。)

  3、會欣賞(能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會背誦(掌握背誦方法,完成背誦)

  5、會默寫(能在背誦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默寫)

  教學重點:會朗讀會理解

  教學難點:會欣賞,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生互動交流:你們說古董值錢嗎?他們值得我們去收藏和欣賞嗎?其實我們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無價之寶,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髓——古詩。這一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30課《詩四首》中的《歸田園居》其三讓我們用腦子來收藏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們的智慧來欣賞這件瑰寶吧!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明確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假如你們認為有信心完成這些學習目標的話,就跟老師自信滿滿地跟著老師的板書把學習目標讀一遍。(板書: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

  二、瞭解詩人

  接下來,我首先來考考大家的記憶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備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生在動盪的年代,性格既剛正不阿,嚮往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進入官場,他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因此,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他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他是誰?——陶淵明。我們這個學期學習了他的哪篇文章?對呀,我們已經從《桃花源記》中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三,進一步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小黑板出示全詩內容。)

  三、運用目標探究法學習新知識

  1、考學生的聽力和朗讀能力(完成會朗讀的學習目標)

  (1)提出聽讀要求:

  ①聽清老師朗讀詩時,有哪些字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他們的讀音?(多音字:興、荷、長等)。

  ②聽清老師朗讀詩時的節奏和感情。

  (2)學生明確要求後,認真傾聽老師範讀全詩。

  ①問:“聽讀以後,你知道了那些字詞要注意它們的讀音?”(學生回答)此詩的節奏怎樣劃分?(引導學生說明此詩是五言律詩,節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詩多種讀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讀法,以及相關考試的應對方法)。

  ②學生集體按正確的讀法朗讀全詩,然後個別進行競賽朗,看誰讀得更好。(老師適時指導,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並能讀出喜歡、閒適的意境。)

  2、考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會理解的學習目標)

  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與工具書自學全詩,看誰在自學後,對詩歌的字詞句等的理解最透徹。

  (1)要求學生合起課本,說說對詩中部分字詞的理解。

  (2)學生談自己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說說各句的大意,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內容板書)。

  3、考學生的欣賞的能力(完成會欣賞的學習目標)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欣賞全詩。

  (1)你認為那個字詞或那句話寫得最好?說說為什麼?並用你喜歡的語氣把它們讀出來。

  (2)詩人擅長耕作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淵明歸隱田園後,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與學生共同體會“帶月荷鋤歸”與“夕露沾我衣”的如詩如畫的意境。)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並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透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透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透過學生、教師、文字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透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1、探究詩人迴歸園田的原因。

  2、賞析陶淵明營造出的閒適、恬淡、寧靜、自然的意境。

  【教學難點】

  1、詩人出仕的時代背景。

  2、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捨棄官場迴歸田園,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讀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為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四、品讀詩文,賞析探究。

  (一)誦讀、思考:為何而歸?

  因為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麼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物件,但詩人卻為什麼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儘管有誇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麼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為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螢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為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迴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裡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並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再讀體味,深切感受。

  1、請帶著對詩人生平的深切感受來再次美讀詩文。(學生個讀,教師範讀。)

  2、請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

  七、結束語。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捨棄都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願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裡,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寫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