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之其二賞析

《歸園田居》之其二賞析

《歸園田居》之其二賞析

  《歸園田居》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

  這首詩集中地描寫了歸田之後的日常生活與自適心境,詩意脈絡清楚,結構次第有序。開頭四句為此詩的首層,它從正面寫“靜”。在這四句中,詩人反覆用“野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覆強調鄉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敘說歸隱郊野之後,罕與塵世往來,了卻心頭塵俗之想。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詩人“久在樊籠”之後,終於迴歸田園,他擺脫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官場中人造訪的情景,他總算又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寧靜。詩句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擺脫了官場的機巧,清除了塵俗的應酬“復得返自然”之後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在“白日”大好的時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門,把自己關在虛空安靜的居室裡,讓那些往昔曾縈繞於心間令人煩惱的塵俗雜念,徹底斷絕。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

  下面四句為此詩的中層,著意描寫田園生活的動態,繼說與之交往者都是農夫,相談的都是桑麻。與上層的靜態相呼應,充滿一種純樸的動人氛圍。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披草”一詞淺俗到家,但用於此處則極為傳神,既寫出其田園的質樸,又暗與上層“輪鞅”相對照。詩人鍾情於與農夫“披草往來”,而疏遠於與官吏“輪鞅”交遊,其自己肖像已在其中。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詩人也並非總是獨坐“虛室”之中,他時常和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人披草來往,絕不同於官場應酬,不是他所厭惡的“人事”;一起談論桑麻生長的情況,絕對不同於計較官場浮沉,不是他所厭惡的“雜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來往”,還是“但話桑麻長”,詩人與鄉鄰的關係顯得那麼友好淳厚。與充滿了權詐虛偽的官場相比,這裡人與人的關係是清澄明淨的。

  最後四句是此詩的末層,說明了作者此時心中亦樂亦憂的乃是作物與耕地。

  譯文

  住在郊野很少與人結交往來,偏僻的里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天柴門緊閉,在幽靜的屋子裡屏絕一切塵俗的觀不。

  耕作之餘不時到田裡,把草撥開,和農民隨意交往。

  見面之後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田裡的桑麻已經漸漸長高,我墾種的土地面積也日漸增廣。

  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註釋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結交往來的事。陶淵明詩裡的“人事”、“人境”都有貶義,“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塵世”。這句是說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窮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馬駕車時套在頸上的皮帶。輪鞅:指車馬。這句是說處於陋巷,車馬稀少。

  白日:白天。荊扉:柴門。塵想:世俗的觀不。這兩句是說白天柴門緊閉,在幽靜的屋子裡屏絕一切塵俗的觀不。

  時復:有時又。曲:隱僻的地方。墟曲:鄉野。披:撥開。

  雜言:塵雜之言,指仕宦求祿等言論。但道:只說。

  這兩句是說桑麻一天天在生長,我開墾的土地一天天廣大。

  霰(xiàn現):小雪粒。莽:草。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莊稼一天天生長,開闢的荒土越來越多,令人喜悅。在這兩句中,詩人已拋開了“士人”的身份,完全向著勞動人民的方向轉化。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這句緊接上句,農民生怕自己的辛勤勞動,毀於一旦,心懷恐懼。然而,這裡的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正反映著經歷過鄉居勞作的洗滌,詩人的心靈變得明澈了,感情變得淳樸了。

  首中末三層內容前後緊密相連,層層向前推進,從而將個有靜有動的整體田園生活,把個有樂有憂的詩人全部心境,活生生地展現了出來,歸隱後的作者形象鮮亮亮地躍然於紙上。

  質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敘述了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寫出了鄉村的幽靜及自己心境的恬靜。而在這一片“靜”的境界中,流蕩著一種古樸淳厚的情味。詩人在這裡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個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