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滄海> 觀滄海教案設計

觀滄海教案設計

觀滄海教案設計

  匯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觀滄海 曹操

  1、匯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後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今安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後人對其評價,尤其《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亂世奸雄形象,與歷史頗有出入。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後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範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註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譯,並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麼;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PPT: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執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PPT:[問題組]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參考:“水何,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問:為什麼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絡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裡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湧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

  在這裡,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魏書》

  鍾: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

  (2)對比閱讀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滄海桑田,當時光進入20世紀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毛澤東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了就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於是始皇帝石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 始皇帝的碑所承載的滔天氣激發了詩人內心裡澎湃著的壯志激情。

  7、作業

  (1) 背誦並抄寫和譯全詩。

  (2) 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