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潮> 文言文《觀潮》教學反思範例

文言文《觀潮》教學反思

文言文《觀潮》教學反思範例

  導語:《觀潮》是一篇在藝術上很有特點的寫景記事佳作內容簡單易懂,透過《觀潮》的教學,老師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優點。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幾篇《觀潮》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

  【《觀潮》教學反思一】

  《觀潮》是一篇寫景課文,課文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活潑,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育留意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在教學中,我重視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一、解讀文字,感知“天下奇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觀潮》這篇課文介紹了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湧來時的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潮來之前,作者透過觀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寫,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錯在一起描寫,再現了大潮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 。潮頭過後,餘波“漫天卷地地湧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

  根據對教材的剖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的定為:

  1、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精彩詞句,提高學生品讀詞句的能力。

  2、透過語感訓練,能有情緒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絢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講述描寫“潮來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活潑而有層次地描寫錢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創設情景體會“天下奇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積極自動的思維和情緒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緒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四年級學生已具備必定的自讀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撒手讓學生去讀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情緒。

  根據對文字的解讀和對學生的剖析,我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學《觀潮》這一課時,透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課文。

  2、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重點講述課文最扣人心絃的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讓學生充分地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受到沾染和薰陶,這樣教學抓住了本節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3、品讀賞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我用多種情勢引導學生讀,讓學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培育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根本特色。充分器重朗讀和背誦的領導和訓練,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色。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進行精彩部分的鞏固。透過學生試讀、教師導讀,師生評價讀、多樣的朗讀情勢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育。熟讀自然成誦,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有效地增進語言的積聚。學生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後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觀潮》教學反思二】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裡,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裡,透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