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1

  12月8日至12月9日,我有幸參加了由貴州師範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主辦的、在六枝特區煤機廠影劇院舉辦的《全國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觀摩研討會》,在這一天半的培訓學習中,聆聽了三位名師的經典課堂以及他們的專題報告,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特擬以下幾點想法:

  星期六上午,我聽了羅鳴亮老師的課堂《可能性》,他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在這節課始終以“摸球活動”為主線,在第一次摸球活動中,學生沒有受到老師的限制,而是根據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裡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學生透過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裡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黃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黃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黃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黃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學生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了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他又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學生的認識,又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思考,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透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轉化。

  下午,聽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學副校長仲廣群的課《找規律》以及他的專題講座《數學思想的內涵、特徵及其教學意蘊》,他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豐富的數學故事對《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新增設的“基本數學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以專題的形式進行了解讀。仲老師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豐富的數學故事對“基本數學思想”做了深入淺出的精闢解讀。王老師則以課為例,結合相關理論,對數學教學中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談了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兩位特級教師的精彩解讀,與會者高度認可,頗為受益。

  星期日上午,便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劉松,從他上的精彩示範課四年級《解決問題》,這節課中劉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手勢,酷似學生中的一員,有疑惑、有成功的歡呼雀躍、有與學生面紅耳赤的爭論,他儼然成為一個勤學好問的學生。劉松老師對課堂的投入讓人感嘆,我們每一位教師如果能學到這種執著和敬業,全身心投入教學,對學生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幸福。透過劉老師的課堂,聽劉老師的讚揚的語言,諸如“神仙”“王老師”稱學生為“高人”……孩子們高高舉起的小手和大膽的表達,我們不難發現劉老師把課堂主動給了學生,一句“你真了不起”(握手),體現了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他關注到了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有那麼多的問題,學生那麼的善於思考,在他的課堂上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劉松老師的課讓學生養成的是一種數學的眼光、一種數學的情懷,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數學之美、之妙、之變化無窮。你想讓我們的孩子感動嗎?你先感動自己,數學一定要有激情,美好的事物都是激情的產物,課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課合一,也就是一定要投入到我們的課堂中。

  透過這次學習,對我的教育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適應當今的教學要求,才能當一名順應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2

  從20XX年12月7日9日作為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觀摩研討會培訓的時間,這次能參加六枝培訓,我十分高興,覺得這是一個給自己充電的好機會。並且自己獲益匪淺,對這次培訓也有了深刻地體會。本次培訓為我們提供了各類豐富的專題講座、課例觀摩,使本來枯燥的學習,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易懂,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學習的空間,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課堂的藝術。

  羅鳴亮老師追尋簡約而靈動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仲廣群老師和劉松老師他們的話語,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對於一個剛剛畢業走上教師這行的我來說,自己是完全想不到,也上不出如此完美的課程,學生願意學,老師樂意教,邊玩邊學。學生興趣也較濃厚。

  當他們談起他們自己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情況時,才發覺原來他們也如此過。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講師,天生的教師,或者其他的。都是一步一步地才走出來的,靠點滴地積累,靠點滴地吸收,最終才能做好。

  透過學習,真正體會到課堂教學其實也是一種藝術,它要我們教師用心去澆灌,才會開出美好的藝術之花,同時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教學水平距離名優教師還有很大差別。在以後執教的過程中著重加強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學理論去備課、備學生,去研究習題,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學生在課堂四十分鐘能充分接收新的資訊,減少課業負擔,多一些時間去體會。由此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教學價值,儘快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從而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教師,讓自己的教學生涯也因此而更精彩。

  現在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是多向像他們一樣的人學習,學習他們優秀的教學經驗,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一個紮實的基礎。學會把他們所傳授的方法帶到課堂,讓自己的學生也樂於學習,而自己也教得輕鬆。不管試驗結果如何,我都得繼續,如果結果不樂觀,我也不氣餒,反省一下自己,回顧環節,審視一下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錯了,然後找出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然後繼續實施下去。

  拿破崙曾說過,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自己也這麼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那做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也是令人嚮往的,只是這條路會很艱辛,但我會好好地利用課餘時間對自己的教學方案作進一步地審視,然後總結出一個適合自己,同時也適合學生的一種方法,讓學生輕鬆學習,輕鬆掌握學習內容。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3

  我非常榮幸參加了由《小學教學研究雜》社舉辦的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觀摩課活動。這次活動邀請到全國各地6位名師,其中全有國著名特級教師、國家督學、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北京教科院基數教研中心小數室主任的吳正憲老師,中學高階教師、福建省教研室小學數學教研員、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師培訓首批省培專家羅鳴亮老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浙江省金華市金獅附小校長、教育部國培專家俞正強老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天津市紅橋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的徐長青老師,以及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江蘇省海安實驗小學副校長的儲冬生老師,值得驕傲的是我們撫州市實驗學校的數學教研組長曾蓮秀老師也是這6位授課老師之一。並且這次活動的總評課人是由江西省特級教師、現任南昌市廣南學校黨支部書的呂英老師擔任。這次觀摩課活動可謂是精英薈萃、精彩絕倫,絕對是教育界的一次視聽盛宴、饕餮大餐。而我,作為近千名聽課者中的一員,十分幸運而又幸福地享受了這次精神盛宴。

  每位名師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上課風格,如吳正憲老師的課,氣氛愉悅和諧,整個課堂呈現出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會學的生動活潑局面。她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是那麼完美準確,又能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顯而易懂。如徐長青老師,他彷彿帶著天津人與生俱來的喜劇天賦,配合他的熱情以及精深的專業知識,他的課簡直就是一場完美的相聲表演。再如俞正強老師,他以他獨特的冷幽默以及俞氏智慧征服了在場的每一位學生和聽課者,他的“因”“果”之論,“不能忽略一眼,也不多看一眼”猶在耳邊,並銘記於心,鞭笞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切勿“忽略那一眼”。還有羅鳴亮老師的緩緩道來如沐春風、曾蓮秀老師的嚴謹治學優雅姿態,儲冬生老師精深廣博的專業知識……無不讓我領略到了各位大師級人物出類拔萃的教學風采。

  此次聽課收穫很大,收益匪淺,並讓我從中感悟頗多,更多的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淺薄與不足,未來的路還很長,而我要學習的很多很多。下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課前準備必不可少。

  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不僅包括備好課,並且在上課之前還應先與學生做好交流,在交流互動中滲透上課紀律。這是上好一堂課的根基。

  二、精彩的導課非常重要。

  精彩的導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到自己組織的教學活動中,拉近了師生距離,使學生的參與性更強,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如羅鳴亮老師在《四邊形的分類》這一堂課中,利用“猜猜信封裡是什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三、教師要善於利用資源創設情境。

  上課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俞正強老師在上《字母表示數》這堂課中,充分利用自己的頭髮和學生的頭髮的不同這一資源,快速準確地讓學生掌握“不同的物件,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簡潔準確的`課堂用語很重要。

  同樣一個知識,有的老師一句話就能講明白,有的老師一節課都解釋不清楚,關鍵在於用詞是否準確。在觀摩課中,每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在上課時,每個詞語都是精準的引導語、過渡語或者總結語。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吳正憲老師在講《重疊問題》中算式“5+7—2”中為什麼要“—2”和“3+5+2”中為什麼要“+2”時,我絞盡腦汁想著如何讓更好的讓學生明白“即參加語文組有參加數學組”才需要+2或—2,然而吳老師一句“算重複的需要減掉,沒計算的需要加上”,簡潔易懂,瞬間讓我折服了,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啊。

  就像呂英老師說的,各位名師的上課風格也許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學得會的。但是聽課之後總得有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進行有效的探究,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讓學生進行拓展,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中喚醒學生的內心,這些都是我要研究的方向,也許我現在還沒有答案,但只要認準了這個方向,我終究是要前行的!路確實還很長,但我可以抓住每一個機會來學習!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4

  x月x日我有幸被學校安排參加了xx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文化研究觀摩研討會。本次會議主要是向全體教師展示高新區在構建課堂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觀摩了三節滲透了課堂文化理念的教學課。

  我聽了三節課分別是:

  第一節、x老師的《釐米的認識》。田老師先透過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透過學生對“拃”的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對單位釐米的需要,進而引出課題。本課亮點:

  (1)讓學生經歷一個思考過程:一根小棒的長度_____數根小棒連起來測長度________將數根小棒下方標上數字(即得到尺子。

  (2)認識尺子,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特別是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時的注意事項。

  第二節、x老師的《認識平均數》。於老師先透過兩名選手以前比賽成績,讓學生決定應該派誰上場。有同學說比總分,但兩人場次有不同,進而提出用平均數來衡量。介紹了兩種思路:移多補少及先總後分。

  第三節、x老師的《方程的意義》。本課亮點:透過天平讓學生得到不同的數學表示式,進而讓學生小組交流,得到不同的分類:即是否為等式或是否含有未知數,從而得到方程的定義。

  另外大會還安排了高新區各學校交流構建課堂文化報告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會上提出了一些我們平時頭疼的事情,比如學生老插話怎麼辦;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不舉手怎麼辦;計算老馬虎怎麼辦;學生不能完整表達怎麼辦等等。另一個體會是高新區在研究上,收穫甚微,甚至是將簡單事情複雜化。

  聽了報告會,我感慨萬千:一些現象完全是小學階段孩子應有的行為,老師硬是將他們教育的達到我們認為對的要求。是否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是否束縛了孩子的思維。我們應該尊重個體差異,承認學習方面孩子有好有壞,發展孩子各方面的特長,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去管某一部分孩子,而是都要管,只是不要把眼光侷限在分數上。

  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教育出怎樣的孩子,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我很迷茫,希望在以後教育的路上找到合理的答案。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5

  透過學習,使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傳統的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制約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新課程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著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展。我們廣大的教師也應該徹底改變我們現有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下面我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引導者和組織者。

  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人們一種沉悶古板的形象,因為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予學生無窮無盡的練習題和單調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師的工作也僅僅是在抄教案、上課、改作業之間迴圈重複。新課程中提到,教師應該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小學數學教師拓寬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時,也將視角深入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比如,在二年級的“認識鐘錶”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許多老師不再滿足於簡單地講授課本的內容,有的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樣的鐘表,豐富對時鐘的認識;有的教師帶領學生親手製作簡易的鐘表,讓學生真正感知“時、分、秒”的概念;還有的教師從鐘錶的認識引申到珍惜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習慣的教育。數學教師除了改善了教學的形式之外,還不斷嘗試改進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往的數學教師是教學中的權威者,將一個個定理公式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而新課程中強調要讓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老師指引學生去探究數學規律,在學生的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例如,在四、五年級的“方程”教學中,老師不再是簡單機械地告訴學生解方程的步驟,而是讓學生從實際中產生對方程的求知需要,構建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後,再允許學生自主地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嘗試解方程。透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學生所學到的數學不再是機械的、沉悶的,而是有用的數學、有趣的數。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興趣,從而更喜歡數學。

  二、學生角色的轉變,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學生能從學習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上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如二年級的乘、除法計算中,都是先出現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的場景,提出數學問題,接著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組織相互間的交流找到演算法,然後出現類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談出自己的觀點後,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三、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於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演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演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演算法的。

  幾年的數學課改實踐,使我真正理解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只有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行為,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係,才能體驗數學的價值;只有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生活相聯絡,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只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昇華,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在與課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遠,但是教學改革引發我們深思,使我們蛻變,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引領我走進新的天地。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我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的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的增加學生髮展思想和方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課堂培訓心得體會6

  20xx年3月19日在山東臨沂參加了20xx和美課堂小學數學教師培訓,有幸聆聽了賁友林和張齊華兩位大師精彩的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兩位大師都非常的幽默,與學生都非常的親近,而且課堂駕馭能力極強。最深的體驗更是感受到他們的教學魅力,真正做到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當然,聽課也好,聽講座也罷,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我聽到了什麼?而是我學到了什麼?

  首先是著名特級教師賁友林為全體參會教師帶來一節精彩的《年月日》。在這節課上,賁老師以學生為中心,大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卡,說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讓其他同學來幫助解疑解惑,這樣老師很自然地把學生推在前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風采也一次次展現在臺下老師的面前。

  在張齊華老師的課上我學到舉手的智慧:他告訴學生只要老師提出問題,大家都要舉手,舉手不動表示我還沒有準備好;輕輕招手錶示我可以試試;快速招手錶示我會,快喊我回答。這雖然看似花銷,但其實意義重大。且不論學生會不會回答,但至少他在思考。今天在課堂上我也和我的學生分享了舉手的智慧,並請他們也這樣做一做。沒想到今天的課堂氛圍出奇地好。連很多平時從不舉手的學生也向我招手。

  聽和學只是我們前進的第一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想我們雖做不成大師,但我們至少能以大師做榜樣,學習他們的成功之處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