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1

  一、前言

  xx年春季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學習了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對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此次實習,我們透過路線考察的方式,從森林公園到龍王洞實地觀察了張家界的自然結構,並對張家界的自然環境有了切實的體驗。此外,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方法,為將來繼續深入開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著重記錄此次實習的實習內容。

  二、張家界的自然地理概況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於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xx年平均降水量為 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 6℃ 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溫27℃ ,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3 ℃(以 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 )。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遊。

  由於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所以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誌書記載,早在明代,這裡就商賈雲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裡經商辦企業。今天,這裡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可以肯定,一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遊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

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2

  1、實習目的:瞭解瑞晶洞形成過程,並加深對課程中地層、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內容的理解。

  2、實習區位置:臨安市內的瑞晶洞是一處地下石灰岩溶洞,發育在5億年前的晚寒武紀,洞口向南,洞體按自然組合劃分為七廳。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裡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透過岩石縫隙緩慢從岩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位,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裡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透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於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於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後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於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澱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在洞底出現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壩一樣高為幾釐米至幾十釐米的壟崗狀地貌,這就是邊石壩。它是由滲透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後,由於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於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穫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瞭解了三大類岩石的特徵和構造,加深了對課程中地層、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內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這次野外實習鍛鍊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資料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當然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問題,應該與老師多多探討,這樣有利於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自然地理學專業實習報告3

  一、 實習目的

  1. 瞭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 瞭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 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於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岩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 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裡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實習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線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透過岩石縫隙緩慢從岩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位,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裡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透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於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於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後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於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澱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在洞底出現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壩一樣高為幾釐米至幾十釐米的壟崗狀地貌,這就是邊石壩。它是由滲透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後,由於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於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穫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瞭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鍊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資料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