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嗟來之食的練習題

嗟來之食的練習題

嗟來之食的練習題

  景公好弋

  【原文】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之罪有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於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註釋】

  ①齊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②燭鄒,齊景公的臣僕。

  ③弋(yì):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④數(shǔ):列舉罪狀,數說。⑤士:先秦時貴族階層的最低一級。⑥聞命:接受教導

  【譯文】

  齊景公喜歡射鳥,讓燭鄒掌管那些鳥,但鳥跑掉了。景公很生氣,詔告官吏想殺掉他。晏子說:“燭鄒的罪有三條,我請求列出他的罪過再殺掉他。”景公說:“可以。”於是召來燭鄒並在景公面前列出這些罪過,晏子說:“燭鄒,你為國君掌管鳥而丟失了,是第一條罪;讓我們的國君因為丟鳥的原因而殺人,是第二條罪;讓諸侯們知道這件事了認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而輕視士人,是第三條罪。”把燭鄒的罪狀列完了,晏子請示殺了燭鄒。景公說:“不要殺了,我接受教導了。”

  嗟來之食(齊大飢)

  【原文】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2)。有餓者蒙袂輯屨(3),貿貿然來(4)。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5)!”何施而得斯於民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6),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7)!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註釋】

  ①本節選自《植弓》下。②食(si):拿飯給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v):身體物理邁不開步子的樣子。(4)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5)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6)從:跟隨。謝:表示歉意。(7)微:不應當。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譯文】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捧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1。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翻譯:我就是不願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地這個地步!

  2。你認為文中的餓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文中餓者是一個貧困潦倒卻能堅持自己尊嚴的人。(餓者是一個有骨氣的人或清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