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施方案>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5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5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屬於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學校教研組的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經學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透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透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透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3.透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以學科組(語文組成員眾多,也可以分為兩個組)為單位,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學科組長原則上就是課題負責人。教師個人也可以單獨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透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填寫《福華小學小課題研究方案》(附件一)。學科組(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學科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學校教科室提交《福華小學小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學校教導處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稽核,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同時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導處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中期小結)。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鑑定彙報會(週期屬於一學年的,要開展中期成果鑑定彙報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附件四)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援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科室;

  (3)學校教科室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結題後,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小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福華小學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透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2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在學生與教師形成的學習共同體中,建立起自主建構、自我探索、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督的學習策略,透過 “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學習形式,實現共同發展的高效、快樂的課堂。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學校將以語文學科的研究為帶動,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落實新課程提出的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健康的發展,調整教學關係,構建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學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績,為了進一步深化這一課題的研究,推廣研究的結果,延伸課題的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確定實驗年級和人員

  4-6年級全部參與研究,1-3年級逐步滲透

  本著有一定研究基礎、責任心強、有創造力等原則,在各年級、各學科重點確定以下研究人員:

  語文:李文真、趙玲芳、趙瀅、吳敏瓊、鄭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標

  1、研究個體教學特色,形成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

  2、建構有效教學策略,形成教學建議和常規

  3、建立課堂評價標準,引導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4、構建先進課堂文化,促進師生和諧健康發展

  本項研究在我們學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氛圍。多數教師能夠正確把握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理論基礎。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下面的近期目標:

  1、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活動的最大熱情;

  2、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奠定合作學習的基礎,形成學生互助學習的習慣和氛圍;

  3、部分教師形成自己個性的自主互助教學模式,並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語文學科課型推廣與研究

  1、推廣單元授課教學模式。“單元授課模式”的研究分為三個層次:

  (1)“課型研究 ”,以一個單元為教學單位,自主確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型,一般用3-4課時完成一個單元的授課任務;

  (2)“學案研究”,課堂學習形式的研究,就是確定學生採用什麼方法,如何掌握知識,並落實教學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對於一節課的反思,由過去對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作重點反思,改為對學生參與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體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多數教師能夠接受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做到“以讀促教”。以前因為缺少讀書資料,“主題學習叢書”“語文拓展閱讀”等材料已經解決了研究的困難。

  本學期,我們規定語文教師根據年級的不同,每篇課文至少拓展1-3篇閱讀材料,具體研究的內容可以借鑑“單元授課模式”的三個層次。

  3、當堂矯正反饋。學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內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師的糾正和反饋,教師應該透過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將正確的資訊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糾正學習行為。

  4、小組劃分。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組,在編排小組的時候,一般本著優生、學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則,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可採取兩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師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組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形成比較和諧的合作習慣,以便於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自主、互助學習。

  六、研究的步驟

  1、20xx年9月份—12月份為探索實施階段。

  每位教師在學習、討論、探究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的內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教學的特點,並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學校實驗領導小組推門聽課檢查實驗落實情況。

  2、從20xx年1月份—6月份開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學科特色使用階段。

  每位教師都能自如地根據本學科的特色進行授課,並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3、20xx年9月—12月份,加強集體備課活動,集思廣益。

  在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加大,本階段就針對在課堂操作中生髮的影響教學效率的問題進行進行集體研究,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本階段中,學校將組織研究課、公開課、示範課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並且將從中選出部分優秀教師透過研討會、交流會等形式交流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及時釋疑答惑,推進課堂教學學科特色模式的順利行。

  4、20xx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階段。

  學期結束前,教師們根據自己的實踐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個性教案,形成自己個性的教學模式。可以組織側重學案設計的評選活動。

  5、20xx年6月,研究推廣階段。

  在總結本學期的研究結果後,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下學期的大範圍推廣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本學期領導聽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素養上,充分了解教師是否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是否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是否給學生一個懸念,讓他自己去質疑;

  是否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是否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是否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發展。

  透過聽課調查瞭解教師的具體研究情況。

  透過對學生的諮詢瞭解調查教師的實際研究情況。

  2、問卷法。教導處將進行學生問卷調查,瞭解教師實際的研究情況,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

  3、交流法。透過教研組以及學校組織的集體研究交流,考察教師研究的具體程度。

  4、測評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動,採用一些簡便、易於操作的現場測評方式,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實際的考評。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學語文 “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最終要透過真實的課堂,展示研究的結果。

  我們將儲存學校組織的各種圍繞課堂開展的具體活動材料,如: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3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師生對教學資源的渴望越來越熱切,人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要全面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就必須整合課程內容,最佳化教學方法,開發出一套與教學緊密聯絡的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教學資源。

  一、什麼是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包含著對問題的思考,老師會經常發現,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概括能力差;學生髮散性思維不夠;新教材要求和考試難度不一致;新材料的一些內容完全可以整合簡言之:就是研究者透過研究想探索解決的問題,一共有五個特徵:

  (1)課題是教師自覺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話題,進行持久關注,為斷反思追問,積極進行改進。

  (2)課題不是為了構建理論,或不是為了發現規律,而是教師圓滿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美好願望。

  (3)課題源於真實的教育,教學問題,類似課堂發言的問題。

  (4)課題比較微觀,它的切入點和開口都很小,關注的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問題的某點或某個細節。

  (5)課題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偶發性,情境性,常常是不約而至的具有即時性。

  二、怎樣形成課題

  1、如何尋找課題:

  從問題出發尋找課題

  (1)研究課程目標,研究課程內容

  (2)思考如何教的問題,考察和發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策略,以及得失。

  (3)研究如何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實現課程的開發。

  (4)研究學生學的問題,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與習慣,學習方式,自學能力。

  (5)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我們更多地瞭解教學情況。這樣,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逐步形成課題研究。

  (6)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要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

  (7)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瞭解學生的反應,透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的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8)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實踐他人的研究成果後,比較適合年輕教師。

  (9)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己教學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理性分析,發現自己的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個性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2、課題研究選題案例分析

  (1)遺憾中的選題

  通常採用問題分析法確定小課題

  (2)得意中選題

  即在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去尋找求新的生長點,確定課題進行研究,可採用經驗聚焦法確定課題。

  三、 怎樣設計課題方案

  小課題研究方案三個基本要素:

  (1)提出問題(明確主題)

  (2)分析問題(原因分析)

  (3)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途徑、方法、措施等)

  1、課題方案怎麼來寫?

  (1)課題名稱的表述:

  一個恰當的研究課題的名稱能夠清楚地反映出研究者的思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2)三個要素:研究領域、 研究物件、研究方法。

  2、應用價值(實踐意義)怎麼寫?

  (1)透過研究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2)或者透過研究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3)透過實踐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鑑經驗;

  (4)透過實踐可以形成、可以創設、可以構建、可以檢驗;

  (5)透過實踐可以提高、可以促進、可以加強。

  3、研究目標怎麼寫?

  在研究目標的表述中應注意不要把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或是工作目標作為研究的目標,應該扣住課題寫目標。

  4、研究內容怎麼寫?

  在研究內容上,應注意和研究目標對應起來,以免內容和研究目標出現不匹配現象。所謂研究內容就是我們講的分解子課題,一般子課題

  三、四個為宜。

  5、研究方法怎麼寫?

  研究方法既可以是多方法並用,也可以綜合多種方法,但有一點應該注意,不是任何方法都適用於任何課題,要有目的選擇研究方法。選擇的研究方法,必須要寫清楚如何使用這種方法。

  策勒縣第二小學

  20xx年2月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4

  一、課題的提出及課題界定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並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絡,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充分發展。”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任何年齡的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徵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龍門中心小學是靈臺縣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

  五、六年級學生來自七村六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必然顯得死板、機械、沉悶,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腳踏西瓜皮,練到哪裡算哪裡”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得不到主動的發展;也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這根本不 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鑑於此,我們提出了“小學生解答分數應用題能力的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透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並給予切實指導的研究,也是為好落實和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推動我校小學數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3、皮亞傑認知發展結構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結構理論認為,兒童對經驗(知識)的認知有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客體的物理經驗,“它是透過一種簡單的抽象過程從客體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對形成這類物理經驗形態的知識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二種是叫邏輯—數理的經驗,它發端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產生於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其協調。課堂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問題場”裡動手、動口、動耳、動眼、動腦等,透過親自參與操作、活動、遊戲;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情節;主動地感受經驗獲取知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充分發揮練習功能,提高練習的效率的研究。

  2、探討不同型別的數學課進行練習選擇的策略研究。

  3、組建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等課型的練習體題組的研究。

  4、如何透過設計練習,開發學生思維的研究。

  5、以有效性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元化的練習題,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過程。

  6、實施課堂教學分層評價講評學生練習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蒐集資料,實踐,階段性小結。(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課題方案與申報工作。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2)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做好成員分工。

  (3) 建立學習交流資訊的制度,組織學習理論,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及相關資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確定發展目標。培訓參與研究的人員,邊研究邊積累資料,定時交流研討,做好階段小結。

  (2)透過和實驗教師的共同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3)前測,調查問卷

  (一)。

  (4)開展評價活動、驗證實驗方案。

  (5)注意資料收集歸檔。

  (6)後測,調查問卷

  (二)。

  (7)積累實驗案例,分析實驗效果。

  (8) 初步評選優秀案例及論文。

  第三階段:解題能力研究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計劃完成實驗任務。

  (2)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

  (3)指導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實驗資料資料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研究報告及相關教學論文,優秀研究案例等,總結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和問卷法為主,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抽樣法、觀察法、數學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1、抽樣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從各個年級中選取兩個班做樣本,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然後將這一部分調查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總體上去,從而得出總的結論。為課題的研究作一個全面瞭解。

  2、問卷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設計一套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回答而收集資料。在實施階段之前和實施階段之後各設計一套問卷,為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有效的資料。

  3、觀察法:根據研究課題,有選擇地針對學困生課堂練習的各種情況,採取研究者或憑自己的感官,並藉助於其他攝像、照片等,注視課題研究的現象,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4、數學法: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綜合,找出一些課題研究在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的關係。及時總結、修改、不斷完善,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條件:

  1、主觀條件:課題成員是新課程教材的任教者,並且參加過各級各類關於新課程的培訓活動。平時注意積累教科研知識。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客觀條件:課題研究物件和研究內容透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管理來實施進行。目前我校數學科組也有相關的教研活動,需要將其整合,協調統一,滾動發展,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部分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而相關的教研活動、相關的教師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資源保障,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充分條件。

  資料裝置上,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有電腦,能夠上網查詢資料,都申請了數字圖書帳號,可以減少我們本地區資訊閉塞的劣勢的影響。我們熟悉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分析、幫助研究,學習過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能夠運用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比較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預期成果:

  1、論文的撰寫。

  2、探索並形成我校小學數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練習題組的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地發揮數學練習在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識能力。

  3、透過實驗: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

  4、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練習在評定檢測學生數學成績方面的評價功能,以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楊福林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5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為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並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並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匯入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為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裡所說的問題匯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透過直觀手段與資訊科技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鍊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透過創設問題匯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髮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於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透過創設問題匯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衝突,並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衝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鍛鍊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聯絡“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啟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後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並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匯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透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物件、研究方法

  由於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資料,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專案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並加以深入分析,透過課後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匯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透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為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鑑。透過與各種型別學生交談,瞭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過了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蒐集有關教學匯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匯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為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後,將重點進行資訊化平臺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閱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路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互動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並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鑑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製作課件的軟體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並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豔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資訊科技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啟用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豔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彙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彙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彙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後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資訊科技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啟用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豔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匯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匯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豔負責;

  2.3《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高階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豔: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高階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豔: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執行。

  楊貴枚、楊景豔: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並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檔案,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檔案,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佈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幹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為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為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裡有大螢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於瞭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於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援課題研究工作,對於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援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6

  求教師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樹立全新觀點,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膽改革,最佳化課堂,形成開放性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從本校實際情況看,我校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題方面的研究基礎紮實,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成果豐富,成效顯著,全校師生共同研究的熱情高漲。我校各學科教師學歷達標率高,科研意識強。我校的教學裝置充足。這一切表明,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校在選擇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時,把培養學生問題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確定“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為研究課題,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設成為適應21世紀要求的現代化學校。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會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意識促使人們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人的大腦處於“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於靈動、緊張、流動的狀態之中,促使其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透過某一現象的啟發,引起頓悟、產生靈感。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的重要途徑。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要求,有強烈的探究的慾望和能力基礎。而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也無過於培養其問題探究的意識。無論從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還是從現實的教學實踐考察,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依照學生自身認知發展的規律,透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進其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學實踐表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一切創新、一切創造反正無不源於問題,又終於問題。

  本課題借鑑中外關於問題意識培養的寶貴經驗,著眼於從鄉鎮小學實際出發,依照教育規律,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我們借鑑以下理論:

  1、根據皮亞特的學生髮展認識論、理論教學理論。7-12歲期間為兒童思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程度選擇得當,完全可以對小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

  2、根據認知遷移理論。問題意識的培養將會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正遷移。

  3、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教學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各科目教學作為子系統是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會促進學生認識和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使學校的整體教育和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體系

  本課題研究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即學生目標層次、學校目標層次和社會目標層次。

  1、學生目標層次。本課題的實施主體是我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其根本目標是透過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具體分解為:

  (1)挖掘學生的問題意識潛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性;

  (3)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會做事的能力與品質。

  2、學校目標層次。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由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實施的,因此,課題的實施也必然會因此學校自身的變化。透過課實驗,學校內部要達到的目標是:

  (1)學校的領導全面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科研興校;

  (2)學校的教師要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自覺地進行科研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教師能寫出可供釋出的專題課改論文,學校完成並出版一部以上有關教改的專著;

  (4)學校的硬體建設達到較高的水平。

  3、社會目標層次。

  (1)學校爭取在問題意識培養方面達到同等小學先進水平;

  (2)學校學生在整體素質方面在市內進入先進水平,在區名列前茅;

  (3)使學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課題實施的方法原則

  1、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是無可爭議的主體。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成為這個教學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7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後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透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透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小學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並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透過調查瞭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瞭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餘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透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彙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閱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8

  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全面推廣,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加快“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課題研究的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檔案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

  二、實施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要簡易、方便、可行,面向全體學生,要從學生參與面的大小確定活動專案,做到人人參與活動,個個都有喜愛專案。

  (二)全面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寓教育性、健身性於活動之中。

  (三)趣味性原則。體育活動要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濃,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鍛鍊身心,陶冶情操,發展智力。

  (四)校本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充分考慮學校規模、場地、設施等特點,挖掘體育資源潛力,發揮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

  (五)安全原則。根據教育規律和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指導學生適度進行體育活動、設定運動專案和相關活動。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應急措施,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務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 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 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四、實施步驟

  (一)課題申報(20xx年底前)

  申報課題學校組織有關人員對課題進行論證,蒐集相關資料,深入課題內容研究,確定課題的研究步驟和方法。

  (二)評審課題,啟動,推廣(20xx年)

  20xx年2月進行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5—6月份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10月份在全市推廣開展。

  (三)課題鑑定,總結(20xx年)

  20xx年5月進行課題中期調查分析,進行成果評選。10月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推出一批優秀課題研究成果。

  五、實施要求

  (一)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學校要高度重視大課間活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本地大課間活動。更新管理觀念,注重過程指導,把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與深化新課程改革,與落實《課程標準實驗方案》結合起來。

  (二)學校要精心制訂大課間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體現特色、確保安全,要將大課間活動排入學校作息時間表,改善活動場地和器械,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製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遊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

  (四)大課間活動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鐘;全員參加,練習密度100%;練習負荷保持在低、中強度,做有氧運動,符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六、課題申報

  課題申報學校,參照課題研究“目的任務”,根據學校自身情況自定研究主題和課題名稱,該主題範圍之外的研究課題本次不予立項。所有申報課題既是本課題的子課題,也是市規劃辦獨立立項的規劃課題,按照威海市規劃辦立項課題進行管理。

  選取優秀學校作為我市今後重點示範基地。課題申報數量具體為:榮成、文登、乳山各10項,環翠8項,經區、高區各5項,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業技術學校各1項。

  申請人按照規定認真填寫申請書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影印件),由各市區“體育大課間活動”課題領導小組初審彙總後,於12月10日前統一報送課題領導小組,申報表和彙總表可從威海市教育網站“通知通報欄”下載。

  七、組織管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重視對課題的過程管理、指導、督導、評比和檢查,樹立並推廣優秀典型。為了保證研究工作順利開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由王 義君同志任組長,張啟剛、畢志玲同志任副組長,成員由各市區教研中心相關負責人、體育教研員和課題實驗學校的負責人組成。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學校也要成立相 應的課題領導小組,課題申報時一併上報。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9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組織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能力。從我校教學情況來看,可以說只重視了課堂體育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體育活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身體素質差,健康水平低的現象。然而課外活動作為體育課教學的繼續與補充,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組織、管理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校中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認識不明確,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目的也不強,而且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及每次鍛鍊的持續時間都不夠,中學生可利用的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也不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1、學生在體育課上學習時間短,練習時間少,動作難以成型。如果沒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去反覆練習鞏固,那麼體育課學習的運動技能掌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則會有利於學生運動技能的深層掌握。

  2、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多,沒有練習要求,學生在活動時淺嘗輒止,浮光掠影,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深度。達不到較好的運動效果,僅僅是低水平的簡單重複,一段時間後,學生的練習興趣勢必減弱,造成學生活動量難以控制,練習的效果不高。如果課外體育活動適當與體育課的教學相結合,那麼這種狀況就會有所改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社會學依據:學業緊張、考試、升學壓力大,加之,學校、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支援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影響著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中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數學生是以自發性組織和分散性組織為主,對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相當不利,很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疲憊症”。

  (二)教育學依據:符合寓教於樂,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消費比重佔學生日常消費額偏低,而且,學生獲取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技能的渠道狹小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透過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探討如何在課外活動管理和活動內容方面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目標

  (一)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專案。

  (二)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透過把做家務等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活動,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三)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四、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本次課題的名稱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

  (二)關鍵詞:課外興趣態度

  (三)課題解讀:

  1、發揮學生體育活動的主體作用。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專案。同時學校對學生課外活動沒有固定時間的限制,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使得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2、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課外活動形式多樣沒有限制,學生可以更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有利於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被鼓勵嘗試新的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運動隊,可以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把做家務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模式。家長和學生共同記錄,不僅增強了學生自己的責任感也增加了家長對活動的參與,是家長更直接的瞭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在更好的監督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完成情況同時加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於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4、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本次課程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五、研究內容

  課外活動是體育課教學的延伸,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專案。因此,對學生本身來說,能夠在長期的鍛鍊中得到樂趣,而娛樂性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日後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礎。

  (一)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如何讓課外活動內容多樣。

  (三)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家長在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參與度。

  (四)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六、研究方法:

  (一)比較研究法。透過國外與國內、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較低,研究出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辦法。

  (二)教學實驗法。實驗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法就是利用教學過程,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研究和實驗。

  (三)個體訪談法。透過選擇個體學生進行深入細緻的訪談,全面瞭解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形式的選擇和愛好。

  (四)問卷調查法。有針對性的擬定書面調研問卷,選擇目標調研人群,進行問卷發放,統計得出目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趨向,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體育教學活動。

  七、實施步驟

  根據確立的課題,我把研究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申報階段(xx年12月):廣泛研究、結合實際,認真選題,申報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辦法及具體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計劃,分類設計調研問卷,進行個案研究,透過個體深度訪談、調查問卷調研、教學實驗比對、多範圍多角度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提煉研究彙總,著手起草研究成果論文。

  (三)評估階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評估總結提升。

  (四)總結階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和評估實踐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鑑定。

  八、預期成果

  本課題研究後,擬取得以下成果:

  (一)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三)圍繞課題研究形成的論文

  (四)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

  (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0

  一、課題的提出

  (一)現行數學教學中的眾多問題要求我們必面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

  1、教師備課更多考慮的是自己怎麼去教,很少思考學生應該如何去學。教師課上講的過多、過細,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機械地記。

  2、不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感覺數學枯燥乏味,失去學習信心,逐步走進學困生行列。

  3、違背學生認知規律,課內損失課外補,題海戰術氾濫,使很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4、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做到以學定教,“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這一思想意識淡薄。

  5、以考定教,平時的教都為期末的考而服務,不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6、少數優秀學生獨佔課堂,後30%的學生經常被忽視和遺忘。

  7、情境創設有生活味卻沒有數學味,有活動卻沒體驗。多媒體包辦一切,甚至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干擾源。

  8、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不能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場面很少見。

  9、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探究式學習流於形式。

  10、總以分數論英雄,很少關注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只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卻忽略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上述不足並不是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上都存在,而是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或多或少的會出現類似問題。鑑於此,我們就必須要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學,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提高,學校的發展呼喚符合我校實際的教改新舉措。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教學方法簡單陳舊,教學費時多而收效少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製約著我校數學教學工作的前進步伐,多年來,我們曾借鑑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三段式”教學法(課前預習、課上展示、課後總結)但效果並不明顯。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最最佳化,實現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的長足發展,我們就必須轉變觀念,改革教學。當前,“數學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就擺在大家面前,所以,我們要全力借鑑,用心思考,早日探尋出一條符合我校實際的數學教學新路。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課題研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為中心,追求數學課堂的高效率。

  研究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又要實事求是,統籌兼顧。遵循數學教學規律,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結合我校實際全面探索旨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經驗和做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透過研究,掌握優秀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率,不斷最佳化教學過程,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二)具體目標

  1、熟練掌握“數學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大體框架併合理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

  2、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三步讀書法”。

  3、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4、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習慣,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外閱讀。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預習和自學的良好習慣。

  四、實驗措施和方法

  (一)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沒有充分的備課就不會有精彩的上課。

  1、教案。教師可以繼續使用共案,但同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體現“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結合自己班學生特點做好共案的使用修改記錄。

  2、學案。鼓勵教師設計學案,設計學案要以“確定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設計探究重點,準備教具學具,設計教學過程,撰寫教學後記”這幾方面入手。(具體設計框架請老師們參照《數學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182頁)

  3、集體備課。一定要利用好每週一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時以研究學生、分析教材、設計教法、最佳化學法為主,力求用“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去備課。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我們進行教學改革和課題研究應該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課堂教學。

  1、轉變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

  教師的教應該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學定教”。課堂上並不是看教師講的什麼樣,而是要看教師導的什麼樣,最終歸結到學生學的什麼樣。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思維靈活,潛能巨大,只要教師啟得有道,引得有法,學生便能自會,便能獨創,如果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創造,那麼數學就沒有生氣,教學思路就會枯竭。

  2、認真領悟和運用“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的結構模式。

  今後我們的數學課堂要以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模式為主要授課方式,希望教師能把這一結構模式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

  學生活動: 自主嘗試 自主交流 自主歸納 自主練習

  (主體) 自讀自悟 質疑釋疑 回顧整理 嘗試評價

  教師活動: 創設情景 靈活組織 誘導反思 查漏補缺

  (主導) 分層指導 歸納總結 當堂矯正

  3、大力推行“三步讀書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步讀書法”既初讀(以整體著眼,通讀教材),細讀(逐字、逐句細讀教材)精讀(回到整體,帶著問題閱讀)。

  (1)實驗初期我們要致力於在學生中培養滲透“三步讀書法”加強學法指導。

  (2)儘快讓學生掌握如何有效的閱讀數學課本。

  (3)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4)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

  (5)努力實踐“三步讀書法 二步讀書法 快捷讀書 自由讀書”的上升發展過程。

  4、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尤其對於我們60---70人的大班額來講意義更加重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善加利用。

  (1)在給學生分組時要按學生綜合能力的好、中、差分成若干異質小組。

  (2)合作小組以四人(前後桌四名同學)為宜,便於組內成員間交流。

  (3)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監控和指導。

  (4)減少對個別學生的評價,儘可能多的對該組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5)鼓勵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幫助本組的學困生學習,組內最後的學生能夠學會是評價該組是否達標的底線。

  5、培養學生在參與中進行質疑和釋疑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話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是增強學習信心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最佳方法。也是調動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質疑和釋疑能力,多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造質疑和釋疑的機會。

  6、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

  (1)把“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作為自己工作的基點。

  (2)努力為學生創造“興致勃勃地學習,聚精會神地思考”的學習氛圍。

  (3)千方百計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4)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5)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7、注重課上小結和課尾總結,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習慣。

  (1)課上小結必不可少,它可以把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概括,便於學生理解。

  (2)課尾總結意義重大,它可以理清學生思路,強化知識鞏固。

  (3)總結更多的是由教師組織引導,但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疏理、歸納概括的學習能力。

  (三)作業

  教師每天除了備課、上課之外,可能用時最多的就是批改作業,教師費時費力辛辛苦苦,學生消極怠慢無動於衷。所以,如何進行作業的留、批、改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具挑戰性課題。根據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堅決不留機械重複性作業。

  2、作業(包括課外作業)留量一定要適中。

  3、作業必須在當堂課上完成。

  4、作業中的錯誤之處一定要學生自已改,及時改。讓學生明白錯在哪,為什麼錯,養成自己改的能力,終身受用。學生改後教師再批,仍可讓該生得優或滿分,保護學生作業積極性。

  5、改革作業本中只打√或×的單一做法,選用“——”、“ ”、“?”等多種批改形式。例如,學生因抄錯了數而造成整題錯誤的,可在錯數旁畫“?”。算式正確只是得數錯誤的可把得數用“ ”圈起等等。

  6、評語不單單就是“優”“好”等字樣或打一個分數,而是激勵學生上進或指出錯誤原因的話語,評語也不一定都在作業結尾處,也可在作業中的關鍵位置出現。

  7、面向全體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所以本學期開始我們大力提倡按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給他們分層佈置作業。

  8、作業書寫格式要統一。倡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小報,記數學課外閱讀筆記。

  9、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學生自批互改作業,把批改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師的單邊活動變為師生的雙邊活動。切記學生自批互改決不是找幾個優秀生代替教師批作業,而是把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在教師指導、學生批改、師生講評的過程中達到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效果。(具體做法,詳見《數學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第六章)

  (四)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對教師而言,能否以“教學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做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反思意識、反思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1、繼續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篇數不統一要求,字數也不進行限制。

  2、教學反思不等同於教學後記,反思可能會發生在上課前、上課中、上課後,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隨時都可記錄。

  3、教學反思學期末要進行評比,記入綜合考評成績,學校將選錄優秀反思編輯《教師隨筆集》。

  (五)數學課外閱讀

  數學課外閱讀是數學教學的組成部分,它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充套件,又是培養學生教學語言水平、數學交流能力和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指導學生數學課外閱讀方面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師要在實驗初期對學生數學課外閱讀進行引導和指導。

  2、教師要精心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以數學家成長故事、趣味數學、數學奧秘等方面的書為益)

  3、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

  4、與書香班級建設相結合,適時組織數學讀書交流,好書推薦活動。

  5、提倡讀寫結合,在閱讀時可適當做讀書筆記(摘抄或心得),也可透過數學日記或小報形式來反饋課外閱讀情況。

  (六)評價

  數學評價不是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裡重點說一下對學生的評價措施:

  1、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不要等學生做錯了再去批評,而是要在做題的過程中就給予指導和矯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是否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

  2、很好的利用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是一種主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記錄為主,透過對學生行為表現,作品等內容的記錄再現學生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它的正確使用。

  3、個別談話與作業分析。對個別學生要經常性談話,指出他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作業進行分析,做出正確判斷找出問題根源,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4、引導學生課上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真誠的評價他人。

  5、分數不代表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部,希望能夠正確對待考試。

  6、透過研究,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五、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7——20xx.8)準備階段

  1、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暑假期間)

  2、學校制定實施方案,教師制定實驗計劃。

  3、召開開題會。(學習方案,佈置此項工作,全體數學教師交流座談)

  第二階段(20xx.9——20xx.6)實驗階段

  實驗年級(三、四、五、六年級)對此項實驗進行實施。定期研討與小結,收集整理過程材料。

  第三階段(20xx.7)總結階段

  (1)學校撰寫實際報告,教師寫出實驗總結。

  (2)教師要結合此項實驗的開展情況撰寫經驗論文,期末進行交流。

  (3)總結各項研究成果及做法,疏理經驗,為下一年的實驗工作做準備。

  六、保障措施

  1、為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學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定期組織交流研討,解決重大問題及督導檢查實驗開展的各項工作。

  2、為了保證這項實驗的順利開展,所有數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閱讀《數學課程標準》和《數學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把它們作為自己工作的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儘量為實驗教師多爭取外出學習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理論培訓。

  3、確保實驗班級和實驗教師的穩定杜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4、加強研究氛圍,充分利用好週三業務學習時間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教研組活動,確保實驗順利開展。

  5、在教師課堂教學考核中,把落實“自主閱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做為評優的重要依據。

  6、為鼓勵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在學期末對課題成果顯著的教師在綜合考評中加分,並獲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及獎金。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1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課標》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本事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提出,而學生的有效預習則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長久以來我們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雖然每一天都在進行著,可是收效甚微,沒有到達預習的真正目的,是“偽預習”。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說培養學習本事和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造成學生不求甚解、敷衍應付,逐漸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學生有效預習”的落實,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舉足輕重,值得探討和研究。

  針對這種現狀。我們提出“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先學後教”。先學也就是預習,自主學習,後教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點撥、拔高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取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知識的本事。

  反思多年的英語教學,發現大多數學生並沒有預習的習慣,更談不上有效性預習。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出不一樣的預習任務?如何根據教學任務的不一樣來把握預習的側重點?什麼樣的課前預習最有效?等等,這些都是我一向在思索的問題,也是本課題要研究的資料和意義所在。

  2、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經過研究,找出影響初中生養成預習習慣的原因有哪些,從而因材施教,對症下藥,進而探索出一些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方法和策略,保證課前預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課題名稱的界定

  預習的有效性是指學生在教師講課前自學教師要教授的新課的資料。初中英語自主有效性預習習慣的培養與反思研究將著力探究從學生的預習興趣、預習方法措施、預習效果等方面去培養學生的預習效率,並從實踐中反思學生自主預習習慣培養中的策略、效果、科學性等。

  二、指導思想

  1、《新課程標準》倡導:預習是學習個體的一種獨立的探索活憑藉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定的學習活動,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

  2、認知建構主義有關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地在頭腦中建構知識的過程;

  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資訊輸入、儲存和提取,而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互動作用的過程。預習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前,對新課的主要資料和學習重點有個大致的瞭解,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就能對新知識有似曾相識的印象,從而提高聽課效率。

  3、“授之一魚,只供一餐;

  授之以漁,可享一生。”指導學生預習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本事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使學生能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預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目標

  1、經過有效預習的指導,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我的思想自我的思維進入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2、指導不一樣的學生制定不一樣的預習方案,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多角度預習,拓展思維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評價的本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四、研究資料

  1、調查初中生英語課前預習的現狀。

  2、分析初中生英語課前預習效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適合初中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性預習方法。

  4、探索培養初中生養成有效性預習習慣的策略和途徑並付諸實踐。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有關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斷調整研究方案。

  2、訪問調查法:經過訪問學生和教師、採用向學生問卷調查,瞭解學生預習現狀及存在問題。

  3、行動研究法:對於所採取的策略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使所採取的方法更科學、合理、有效。

  4、個案研究法:對於研究中出現的特殊學生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

  5、比較分析法:對研究物件定期檢測及時對取得的資訊進行分析,找出問題並予以解決,不斷完善研究方案

  6、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採取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研究策略,紮紮實實地做好研究工作,根據研究實踐所供給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

  六、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xx.12—xx.1)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養並積累資料,以先進的理論支撐課題的研究。

  2、調查分析現狀,初擬實施方案。

  依據課題研究目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瞭解學生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本事,預習習慣等方面的現狀,構成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預設出有效預習培養方案。

  (二)實施階段(xx.2—xx.5)

  實施課題研究,此階段我主要立足於日常課堂教學,探索提高學生預習本事策略與模式的研究。

  1、指導學生預習,嘗試建立適合學生預習的方案。

  2、做好課前預習效果的檢查與監督,組織學生進行預習方法的展示與交流,激發學生預習的進取性。

  3、做好案例研究,並不斷調整不一樣基礎的學生的預習方案。

  4、不斷調整研究方案,探索適合學生有效性預習的方法,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三)總結階段(xx.5~xx.6)

  1、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2、修改課題研究教學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

  3、申報課題結題,並在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七、預期成果

  1、探索出適合初中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性預習方法,並付諸教學實踐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2、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為其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八、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學校高度重視

  我校高度重視教研活動,異常注重教師的微型課題研究,盡全力給予課題研究者指導和幫忙。

  2、學校資源豐富

  我校圖書館、備課室、網路教室儲存很多關於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資料,能為本課題研究供給優質的資源。

  3、課題負責人理論和實踐功底紮實

  本人工作認真負責,深入教學一線,刻苦鑽研,不斷學習提高自我。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2

  一、課題名稱:體育高效課堂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少年兒童正 處於生長髮育時期,身體及意識形態方面可塑性強。但以往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反覆操練的練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使得體育 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會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人類對各項事業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戰線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口 號,並在沿海及經濟較發達的區域開始實施和推進。第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未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作出了部署,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教育專家的共 識;第二,學校體育的三維健康觀,給學校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新課程標準頒佈實施以來,很多學校體育教學已經從過去的傳授“三基”到現在的 “娛樂化”體育,學生雖然喜愛並樂於上體育課,但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逐步下降,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也在逐漸衰退;第四,抓教育質量的提高,使很多學校形成 了重智輕體的格局,把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乃至正常的體育課堂教學時間也剝奪了。基於此,我們圍繞上級檔案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 本課題試從高效體育課堂的角度去探索適合農村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一、國務院領導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並第一次以檔案的形式確定將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第 二、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xx年)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 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本綱要明確了教師的角色地 位,重點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高效課堂模式,應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 合作意識,全力打造團隊型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全面、教師專業化發展。

  理論假說:

  第一、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師生髮展的需要,能夠為我校乃至我市的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一種可以借鑑的模式。

  第二、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並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內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發展。

  第三、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將有利於師生角色的迅速轉換,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以及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有利於構建陽光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可持續的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高效的教師,教師要透過課題研究與實驗,重塑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促進教師高效的專業發展,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高效教學氛圍,有力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校體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推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六、實驗物件和研究方法

  1、實驗物件:在小學1—5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的一線的體育教師,另選兩個班為對比班

  2、研究方法:調查法、試驗法、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類比法、評價法。

  七、本課題的研究基礎和條件保證

  為了使該課題順利實施,取得實效,有如下條件保證:

  1、教育專家的引領。

  2、教科室和教導處對各子課題的統籌、協調管理,以及競爭機制地執行,調動全體教師研究的積極性。

  3、學校積極參與,在人員設定、硬體配備、科研經費、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

  4、用好我校網路以及我校“教研沙龍”這兩個交流平臺,促進研究群體智慧的交融與提升。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研究步驟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交叉滾動前進。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秋)

  20xx年秋,成立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就學校小學體育教學現狀進行交流,梳理出我校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共通性問題,思考課題研究的方向;健全實驗管理制度和職責,明確各自任務。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春至20xx年秋)

  課題組織實驗教師綜合運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開展體育高效課堂的研究,根據學科性質、特點構建出一套完整、科學的教學流程,形成一套文字性的具有我校特點的體育高效課堂的模式雛形,力求圓滿完成研究任務。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春)

  課題組進行結題的相關工作,完成研究報告、工作報告和相關課題成果資料、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接受專家組結題驗收。

  (二)研究措施

  為確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擬採取以下措施進行課題研究:

  1、問卷調查,瞭解現狀

  由課題領導小組設計調查問卷,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對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問卷調查。透過問卷調查,對什麼是高效教學,體育高效教學的實施途徑和策略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和了解,為研究方案的調整、研究假設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據。

  2、加強管理,指導研究

  建立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實施小組,聘請對小學體育教學有豐富實踐經驗並且有相當理論水平的教科研專家、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擔任課題組顧問,定期和不定期指 導課題研究。學校實施小組定期開展研究,調整研究策略,努力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進行。在課題研究推進過程中,各實驗教師應按研究 方案認真開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務,並在每學期初制定階段實施計劃,每學期末進行研究小結,並上交課題組。為強化實效,激勵先進,每學年末,學校課題領導小 組根據實驗開展研究的情況,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評出等級,並對考核結果進行一定的獎勵。

  3、加強交流,突出實效

  (1)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優勢和教育雜誌

  課題組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和教育雜誌,蒐集整理相關資訊,為實驗教師提供學習資料,定期進行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專題培訓,不定期地邀請專業人員對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培訓,要求課題研究教師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提高參研人員的理論修養和課堂教學水平。

  (2)建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新課程困擾教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程資源的潰乏。而傳統的教師工作方式是以個體勞動為主,這使得許多教師智慧封存於個人手中,造成資源的浪費。為了讓同伴 互助更好地得以實現,我們將在學校網站以“體育高效課堂”和小學體育教學沙龍等載體為交流平臺,將研究組全體成員潛心研究和精心開發的課件、編制的試題、 設計的教學、撰寫的心得等歸類整理,使老師們的成果能夠彼此交換,使它的作用和使用範圍被無限放大,從而避免浪費資源、重複開發,為教師們提高課堂教學的 高效性提供較充足的時間保證和資源保障。

  ②加強學校學段間的交流

  為了促進課題研究不斷深入,學校課題實施小組將定期組織實驗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堅持開展教師聽、評課活動,堅持抓好課前精心設計,課堂務求高效,課後深入反思幾大環節,並鼓勵各學段組、廣大實驗教師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4、提煉成果,總結推廣

  各學段組和實驗教師要強化成果總結意識和成果推廣意識,對過程性研究成果認真進行總結、提煉。學校課題組每學年召開一次研討會,交流研究成果。對好的經驗和成果要及時在全校推廣應用,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3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路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素材。利用網路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路,“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教學中合理利用網路資源,也使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資訊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小學教學的要求

  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路資源應用於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資訊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路豐富的資訊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路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建立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路資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透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透過對多媒體網路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資訊科技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透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路資源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透過“網路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建立班級QQ群、教師教育部落格、班級部落格主頁和學校部落格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透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路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路的互動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最佳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採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透過網路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透過多媒體網路(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路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透過網路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路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於個性中見共性,於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例項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體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託安慶教育部落格平臺制定班級網頁,透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程序和成果,做好資料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網頁建立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透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鑑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援和認同,並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部落格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資料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路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餘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路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並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於多年前便開始了資訊科技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於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幹班主任國家級遠端培訓中承擔過本專案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路資訊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並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幹,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裝置、科研手段等: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利用網路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區域網連線並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路系統,一個網路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資訊科技的基本操作和一些資訊處理軟體的使用,在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路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並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並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於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4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裡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裡,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裡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裝置、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採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並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佔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儘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於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於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透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線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樑,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並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並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並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蒐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並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啟用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昇華。

  (5)借鑑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絡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慾,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採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透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透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採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彙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5

  一、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背景

  估算教學是世界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許多國家已經把估算納入數學課程標準。加強估算教學和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為我國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加強口算,重視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標準》對估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學段中分別提出:“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估算從原來大綱中作為“選學內容”發展到現在課程標準中重要的必學內容,其意義已經得到重視。雖然老師們也在估算教學中進行著積極探索,但是由於我國的計算教學歷來重視運算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強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致使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了許多困惑,如估算教學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如何評價估算結果?估算是否要有“統一”的標準?甚至有人提出與新課程完全相反的觀點“估算似乎不大有必要成為課本中的一個內容”。由此可見,估算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我們透過大量的課堂觀察、案例分析、教師訪談、查閱資料等方式,發現造成“估算教學難”主要因為下四方面的矛盾:

  1、教材提供的資源與產生估算需要之間的矛盾

  要求學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適宜估算的題目。教材中的情景有關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輕、並且脫離實際,有些確實沒有必要估算:因為學生的口算能力早已達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設定這樣的估算內容,似乎有點牽強。學生感受不到估算的價值和必要性。

  2、估算的本質特徵與教師認識之間的矛盾

  研究表明,教師對估算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對估算策略缺乏全面瞭解,對估算結果的評價缺乏評判標準。這些都是對估算的本質特徵認識不清引發的:

  開放性。估算問題往往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得出的結論多種多樣。

  推理性。估算問題不僅要計算,還要用計算的結果做推理和判斷。機率的判斷則要求更高。這比單純的計算題要複雜一層。低年級學生由於缺乏經驗,對這類問題自然會覺得困難。教師往往只注重技能訓練,缺乏思維的提升。

  策略性。估算問題與數的加減不同,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選

  取估算策略。導致教師不知如何教學。

  3、精算形成的習慣與估算特點之間的矛盾

  學生從一開始學習計算,就在教師的影響下,對計算逐漸養成了“計算要準確、結果應唯一”的觀念。而估算是允許有誤差的,且結果多樣。這樣,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有了一個極大的反差,學生不願意主動選擇估算.

  4、估算對學習者的要求與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之間的矛盾.

  估算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一定的筆算、口算以及運算定律的掌握和運用基礎上的。在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時,還需要有相對廣博的知識與常識。估算時要涉及到合理猜測、對運算結果範圍的估計以及靈活推斷等思維活動,遠比直介面算和筆算所進行的思維活動複雜。因此,對於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學習的困難就顯得較大。

  基於以上四個矛盾,我們提出本課題的研究,以期解決估算教學難問題。

  (二)研究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1.估算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的數量所進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隨著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複雜的計算都可以由計算機或計算器來完成,但是與此同時,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估算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曾經有一個學者做過一個統計,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精確計算的機會和粗略估計的機會進行比較發現,後者多得多。如,人們在使用工具進行計算時,由於操作上的失誤會使計算結果有很大的誤差,這就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並對其合理性作出解釋。另外,估算還可以用於平時的計算,在計算前對結果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合理、靈活地用多種方法去思考問題;在計算後對結果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最有價值的檢驗結果的方法。在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中,與估算相關的內容也很多,如估計商的近似值、試商、用估算進行驗算,等等。所以估算能力是現代化社會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們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重視、加強估算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潮流。

  2、透過估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估算因其屬於非嚴格運算,其數學教育價值長期未被重視(或認為沒有多少教育價值),在原來的教材中在教學估算的過程中,基本思路是採用“四捨五入”法進行估算。如:26+12+35≈30+10+40=80;289×4≈300×4=1200或者290×4=1160。

  教師在這樣一種教材的支援下,其教學必然引導學生記憶、模仿用“四捨五入”法,遵循“記憶事實——運用演算法——算出答案”的模式。“學會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如果將目標定位於僅僅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只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及學生主動建構和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是相桲的。因此,注重估算的方法靈活和策略多樣,應是新課程理念下估算教學的新追求。

  3、透過估算,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根據其年齡特點帶有靈活性,然而又有侷限性。教師應透過各種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估算就是一個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力理論:估算(computationalestimation)是估計(estimation)的一種,最常見的估計包括:估算、估數和估測,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估算,估算也是國際上研究最多的一種估計。一般認為,估算就是對運算結果的估計,即是得到一個計算題的粗略答案的一種過程,是一種猜出合理的近似值的技能。Reys&Bestgen(1981)認為估算是心算、數概念及各種計算技巧的綜合運用,即是以心算的過程快速的算出答案,而且此結果與正確的計算結果有合理性的接近。我國學者司繼偉(20xx)對估算的界定為:估算就是個體未經過精確計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識對問題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種估計形式,是心算、數概念和算術計算技巧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Reys等人(1984)認為估算是一種能力,它具有四個特徵:①不借用紙筆,以內在的方式出現;②是快速的心算;③估算所呈現的答案不是精確的,而是一個概數,但其結果往往是重大決定的依據;④估算能對問題的答案做一個較粗略的演算過程。概括地說,估算就是透過心算而得到問題合理的近似答案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點:①以快速的心算為主要計算方式;②以合理的猜測代替精確的計算結果;③心算、數概念及各種計算技巧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