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通用11篇)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學習讀懂詩歌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鑰匙

  【教學方法】

  討論法、鑑賞法

  【點選考綱】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怎樣算是讀懂詩歌

  1、明白表層意思 能翻譯出大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

  (一)、如何明白淺層意思?

  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後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 例: 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湧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線,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

  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湧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濛,時隱時現,)若有若無。

  (遠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動;波濤洶湧,浪拍雲天,搖盪起(遠方的)天空。 襄陽風光美麗,(似乎想要把我)留下,與山翁共謀一醉

  2、領會深層意思 寫出了什麼意境(形象、氛圍)

  表達了什麼情感(情緒、心境) 反映了什麼思想(態度、觀點)

  二、讀懂詩歌的方法技巧

  1、品標題 標題是詩歌鑑賞的切入點。因為標題富含著諸多資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型別等)。可以這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鑑賞的嚮導。它或點明主旨,或表明詩人的情感基調。

  例1: 題李世南畫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

  【解讀】如果只看正文可能會以為詩歌描寫了鄉村野外的自然風光,但看了題目之後,才會明白這是一首題畫詩,描寫的是畫面圖景而非眼前實景。明白了這一點就會自然想到詩歌中“潺潺水聲”、“瑟瑟秋風”、“寺廟鐘聲”、“知村近”、“覺寺深”等描寫應是詩人的想象與聯想,詩人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由畫內想到畫外,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這一理解與本詩第二題的鑑賞要求不謀而合了。

  2、知作者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知人論詩”就是說要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經歷、風格流派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目的等。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知道了人與世,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資訊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例2: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 注 ]① 李彌遜( 1085 - 1153 ),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 ② 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

  【解讀】有了這一介紹,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難看出詩的一、二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從這些淒涼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愁緒。三、四句寫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這正是作者因反對秦檜而被免職後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詩人真正是觸景生情,情由景生。

  3、讀註釋 詩歌的註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對這一內容讀詩時一定不能忽略。

  例3: 鵲橋仙·夜聞杜鵑① 陸游

  茅簷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 但日夜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殘②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③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游在鄭(今陝西省)做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僚,積極參加抗金戰爭,戰績顯著。正當前線節節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管,離開抗戰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後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驚殘:驚醒。 ③故山:即家鄉。

  思考: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解讀】表現詩人歲月蹉跎、英雄老卻、事業無成的無限感慨和悲嘆。 4、析意象 “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 例4: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思考: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解讀】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遊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例5: 汴河曲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邊塞詩派,擅長絕句,善寫風景。 思考: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解讀】楊花漫天飛舞,飄蕩如雪。人們往往把纏綿哀思、離愁別緒、理想抱負以及自身的抑鬱不得志寄予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豐富詩的內容,裝點詩的門面,提高詩的質量。齊梁文學用典太多,晦澀難懂,但適當用典,的確有利於詩歌思想內容的表達。

  例6: 慶庵寺桃花

  [南宋]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注] 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後,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的身份抗擊元兵,兵敗後潛入山中,隱居達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後被強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絕食而死。此詩即寫於隱居期間。

  思考:請分析這首詩的妙處 【解讀】詩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慶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來寫“避元”;用“怕有漁郎來問津”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決意絕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詩中,融入了豐富的內涵。全詩讀來含蓄蘊藉,耐人品味,一個絕不與元統治者合作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

  6、抓尾句 詩歌往往先寫景敘事,後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詩歌的尾聯,有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

  例7: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思考:這首詩體現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追求?

  【解讀】全詩抒發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表達了作者羨慕自由自在的漁樵生活。

  三、小結詩歌鑑賞的步驟

  1、看題目和作者;

  2、默讀兩遍詩歌,整體感知;

  3、找出寫景、寫物、寫人的名詞, 捕捉並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寫了什麼;

  4、找出反映詩人感情的動詞或形容詞,弄清詩人表達的感情;

  5、看註解並反觀詩歌題目,做總體思考。

  6、仔細審讀題幹,規範答題

  【特別提醒】

  1、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讀多悟才是關鍵。

  2、讀懂是一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要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

  3、這段時間做詩歌鑑賞題,不要忙於答題,要有意識地把讀懂詩歌放在首位。

  四、課堂練習:

  1、讀《幽居初夏》(陸游),回答問題

  《幽居初夏》

  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問題:⑴詩中所寫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幽”。

  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動襯“幽”(“下鷺”)

  ③以聲襯“幽”(“鳴蛙” )

  問題:⑵本詩抒發了詩人哪些複雜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了怡然自得之樂(閒適之情)

  ②尾聯“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

  2、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注]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大意:

  傍晚時分,一陣微風吹來,把我從冥坐中驚醒。我走近窗戶,思緒飄渺起來。 (風)吹開門,又吹動竹子。(我聽到動靜)以為是故人來(看望我)。 (風)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階下的青苔上。 (這風)應該掀開門簾進屋來,為我拂去綠琴上的塵埃。

  問:領會《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這首詩的深層意思。

  1、這是一首懷遠思人之作。

  2、“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這兩句詩渲染了清冷、幽靜的氛圍。

  3、本詩透過微風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五、鞏固作業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梳理、歸納讀懂詩歌的一般方法

  2、能夠進行能力遷移,讀懂詩歌。

  教學重點:

  梳理、歸納讀懂詩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能夠進行能力遷移,讀懂詩歌。

  教學方法:

  師生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

  一、感知

  考綱解讀:《考試說明》中對古詩詞鑑賞的兩點要求:

  ①鑑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即是從內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題目。據此我們把詩歌鑑賞分為三個階段:能讀懂—會鑑賞—精表達。之所以要講這個課題,是很多同學實在讀不懂詩歌的思想內容。

  二、發現

  怎樣才算讀懂了詩歌?

  明確:解決兩個問題:寫什麼(內容、情感)?怎樣寫?

  而“怎樣寫”是有關於詩歌表達技巧的問題,後面我們將單獨開設“表達技巧專題”複習課。今天我們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讀懂詩歌寫了什麼內容和情感。

  三、互動訓練

  讀懂詩歌的方法技巧——“詩歌三看”

  一看詩題

  大多數詩歌的詩題能揭示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提示詩歌的類別,特別是感懷詩和懷古詩,詩題的指向非常的明確,抓住了這些資訊,就可以大致知道詩歌的主要內容 例如: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地點、類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內容、體裁、類別) 課堂訓練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這首詩寫了什麼?

  明確:作者在寒食節思念京師諸弟時流露出的孤獨、寂寞、淒涼。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① 。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②無③?

  註釋:①舅姑:公婆。②入時:合乎時尚。③無:疑問詞“嗎”。 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解讀】此為干謁詩。詩人以“新婦”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畫眉”比自己的詩文。以“夫婿”喻指當時在詩文上頗有名氣而且又樂於提拔後進的水部郎中張籍。含蓄表達考前擔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張指點。透過優美的詩韻,巧妙地表達了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係到自己仕途的一場考試前,那種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二看作者

  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知人論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注: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後寫的詞。有人說這是一首極盡故國繁華之作;有人說這是一段淒涼無限之吟唱。

  思考: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呢?

  【解讀】從表面看(特別是後三句),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是表達夢醒後面臨處境的無限淒涼。

  三看註釋

  1、介紹寫作時間、地點和背景,暗示了詩歌思想內容。

  2、介紹相關詩句,暗示詩歌的用典或意境。

  3、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寫作風格。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 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 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南宋後期,國家衰亡無可挽回,讓許多愛國詩人傷痛至極。詩人登高遠望,昔日神州大地都已淪喪,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擋住視線。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痛苦表現到極致。表達了詩人因國土淪喪而生的無盡傷痛

  補充內容:析意象 明典故 抓尾句 (先寫景敘事,後抒情明志,)

  小結:詩歌鑑賞的步驟

  1、看題目和作者;

  2、默讀兩遍詩歌,整體感知;

  3、找出寫景、寫物、寫人的名詞, 捕捉並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寫了什麼;

  4、找出反映詩人感情的動詞或形容詞,弄清詩人表達的感情;

  5、看註解並反觀詩歌題目,做總體思考。

  6、仔細審讀題幹,規範答題

  【特別提醒】

  1、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讀多悟才是關鍵。

  2、讀懂是一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要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

  3、這段時間做詩歌鑑賞題,不要忙於答題,要有意識地把讀懂詩歌放在首位。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欣賞散文詩中對樹的讚美,瞭解重疊詞。

  2.初步嘗試朗誦散文詩,並試著創編散文詩。

  3.體驗感受生活中有大樹的美好,懂得愛護樹木和保護。

  活動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欣賞散文詩中對樹的讚美,瞭解重疊詞。

  活動難點:嘗試朗誦散文詩,並試著創編散文詩。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散文詩課件、輕音樂鋼琴曲《清晨》、各種樹的圖片ppt、大樹道具

  經驗準備:觀察生活中哪裡有樹,瞭解各種各樣樹木的好處

  活動過程:

  1、談話交流,回憶樹的好處與作用,產生參與活動興趣

  導語:孩子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新朋友,你瞧是誰?喜歡他嗎?說說喜歡它的理由。

  透過談一談喜歡樹的理由,瞭解樹的好處與作用,從而引出主題。

  2、觀看圖片,初次欣賞詩歌,感知理解大樹的美好。

  教師出示課件圖片,引導幼兒依次觀看六幅圖片,嘗試感知圖片中大樹的好處。

  提問:圖片裡這些樹都有什麼好處?小鳥在樹上幹什麼?風會怕樹嗎?小女孩趴在窗上看什麼?這是誰在樹下,它們在幹什麼?樹除了帶來綠蔭還可以幹什麼?夜晚的樹是怎麼樣的?

  引導幼兒依次看圖片,並嘗試用完整的話說出樹的好處,教師用散文詩中的語言及時幫幼兒梳理歸納。

  3、結合課件,完整欣賞詩朗誦,感受散文詩的結構,萌發對大樹的喜愛之情。

  1.完整欣賞配樂詩朗誦,加深幼兒對散文詩的整體印象。

  聽後提問:剛才,你聽到了什麼?這首詩裡反覆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

  小結:這首詩裡反覆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樹真好,也是這首詩的題目。

  2.透過提問,幼兒大膽嘗試朗聽到的詩句,並引導幼兒嘗試用詩歌中的語言表達,加深對散文詩的整體印象。

  提問:這首詩裡你聽到了樹的哪些好處?根據幼兒對詩歌的表達,及時出示道具大樹的情景,引導幼兒說一說散文詩的詩句,進一步感受散文詩的結構。

  4、嘗試加入動作,有感情地完整朗誦散文詩,瞭解重疊詞,再次感受散文詩的結構。

  1.請幼兒每人選擇一棵你最喜歡的大樹,隨著音樂,一起用響亮的聲音和優美的動作來朗誦自己喜歡的.那句詩。

  2.填詞遊戲,幫助幼兒瞭解AABB式重疊詞。

  提問:詩歌中,小鳥怎樣叫?嘰嘰喳喳是一隻小鳥的叫聲嗎?嘰喳也是小鳥的叫聲,那詩歌中為什麼不用嘰喳,而是用嘰嘰喳喳呢?

  小結:嘰嘰喳喳比嘰喳聽起來更可愛、更形象,好像很多小鳥在一起叫!像這樣用相同的字組成的新詞就叫重疊詞!

  3.引導嘗試變化重疊詞,感受重疊詞的形象、生動、強烈,並再次朗誦有重疊詞部分的散文詩句,體驗重疊詞的生動形象。

  5、結合圖片,嘗試仿編詩歌,發散思維。

  依次出示幾副圖片,引導幼兒結合圖片中大樹的好處大膽創編詩句,

  教師及時給予梳理和肯定。

  提問:除了散文詩中大樹的好處,你還知道大樹的哪些好處呢?

  6、情感提升,懂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播放城市森林樹木變化的影片,提問:透過城市中森林和樹木的變化,你有什麼想說的?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呢?

  小結:我們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做個環保小衛士!

  課後延伸

  引導幼兒課後探索樹木更多的作用。請幼兒繼續觀察周圍生活中樹木的作用,和小夥伴們共同分享和交流,創編更多優美的詩句來讚美大樹。

  課後反思:

  本次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我都緊緊地貼近了活動目標,透過談話、提問表演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去碰撞幼兒的思維火花,達到最佳的學習境界。在活動開始部分,我透過大樹的道具創設情景,並在輕鬆的談話中巧妙的引入主題,同時為下面完成活動重點難點做好鋪墊,但所欠缺的是幼兒朗誦時缺乏感情,需要我進一步指導。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我始終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幼兒為主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使他們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善於發現幼兒在活動偶發事件中所瘟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例如,在學習的過程我就創設情景,引導幼兒像小詩人一樣創編“樹的其他好處”,在熟悉了詩歌的基礎上,根據圖片孩子們能與已有經驗大膽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

  在理解重疊詞這一小環節,我透過提問,為什麼不用嘰喳,而用嘰嘰喳喳這一個小的問題,讓幼兒瞭解重疊詞的特點,並設定了填詞遊戲,加深自己對重疊詞的認識。在一起朗誦散有重疊詞的詩句時,孩子們都能找詩句的重疊詞,也進一步加深幼兒對詩歌的理解,只不過在後面創編詩句的時候,如果我再能再深入引導幼兒將重疊詞運用到詩句中那就更好了。

  最後透過課件欣賞城市中森林樹木的變化,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樹的認識和增進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從而提高了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整個活動在美的意境中自然的達到了高潮,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本次活動中,我組織活動的語言還欠錘鍊,不能達到精確、精簡的標準,以後我一定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帶給孩子最有效、最科學的教育!在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請大家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4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看到祖國的錦繡山川,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你是否為祖國的日益強盛感到驕傲?是否為自己是一位中華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中華少年》。

  二、初步感知,討論交流

  (1)指名讀詩,讀後評價是否正確流利。

  (2)互相交流:瞭解了些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3)閱讀欣賞課前收集的有關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和圖片。

  四、整體把握,難句理解

  (1)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各喻指什麼?

  (2)默讀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麼哺育滋養了中華少年?(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3)讀第6.7自然段,感受四個“不”句和四個“要”句的鮮明對比,它們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中華少年建設中祖國的堅強決心。)

  (4)齊讀第8自然段,體會詩歌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5)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交流對詩句含義的理解,詩句的表達方法及內心情感體驗。)

  五、誦讀,激發愛國情懷

  (1)自由朗誦

  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 分角色朗誦

  甲、乙、丙、丁分配朗誦或四人小組合作讀,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誦。

  (3)表演朗誦

  配上音樂,化裝表演朗誦。

  六、總結昇華

  交流對有詩歌朗誦的體會。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並能記憶,朗誦詩歌。

  2、幼兒透過看、聽、摸、聞的方式感受冬天,並能用語言描述。

  3、豐富詞彙:飄揚、搖擺、懦弱。

  4、培養幼兒勇敢頑強不怕冷的精神。

  5、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6、能透過表情、動作表現詩歌內容嘗試仿編詩歌的最後一句。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豐富幼兒有關冬天的知識。

  2、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說說冬天是什麼?

  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幼兒自由討論。

  二、教師朗誦詩歌《冬天是什麼》,幼兒欣賞。

  三、演示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問,使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1、詩歌的名字是什麼?

  2、北風爺爺說冬天是什麼?雪娃娃、小松鼠、小朋友說冬天是什麼?啟發幼兒用詩歌原句描述各個角色的語言。

  四、教師朗誦詩歌,要求幼兒根據冬天不同特點來思考:

  1、為什麼北風爺爺說冬天是搖擺的樹枝在跳舞?

  2、為什麼雪娃娃說冬天是飄揚的六角小花朵?

  3、為什麼小松鼠說冬天是躲在洞裡吃儲存的野果?

  4、為什麼小朋友說冬天是一把量人的尺?

  五、採用分段學習與全體幼兒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朗誦詩歌。

  六、談話:小朋友看到的冬天是什麼樣的?你聽到的冬天是什麼樣的?你摸到的冬天是什麼樣的?啟發幼兒講出冬天的主要特徵和變化。

  活動評析

  該活動內容適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語言發展水平,在學這首詩歌前,已經幫助孩子積累了有關冬天的相關經驗知識,為學習詩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活動中把詩歌內容製成了直觀形象的動畫課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把孩子帶到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了小動物們眼裡的冬天。幼兒邊看課件邊學說兒歌,更容易掌握詩歌的內容。該詩歌活動,能夠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面向全體、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敢於表現的能力,整個活動新穎有趣、科學合理,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大班詩歌《風在哪裡》,這首詩歌非常優美,它用擬人的手法以樹兒,花兒,草兒的口吻告訴幼兒“風在哪裡”,給看不見,摸不著的風賦予了有形的生命。既豐富了幼兒的語言,拓展了幼兒的想象,又激發了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大班幼兒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初步發展,因此具備了學習這首詩歌所要求各種能力。因此,運用孩子前期思維發展的基礎和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本課的學習,是對幼兒各方面素質發展的鞏固和深化,無論從孩子的情感、態度、能力的培養,還是在其智力發展、知識建構方面,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目標:

  1、能理解詩歌的語言以及風與樹、花、草和四季的關係。

  2、感受詩歌的意境,會有表情地朗誦詩歌。

  3、能體會詩歌的結構及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嘗試進行仿編活動。

  4、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5、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象。

  重點:

  理解詩歌的語言以及風與樹、花、草和四季的關係。

  難點:

  感受詩歌的語言,學會有感情地朗誦。

  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風,感受風,瞭解風的形成等。

  2、物質準備:圖片、課件、扇子一把。

  過程:

  一、匯入課題。

  1、魔術二引出風學生體驗“風”(接下來,老師要表演一個神奇的魔術,要變一樣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小朋友們只能閉上眼睛去感受。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風娃娃也是個特別神奇的魔術師,他還會隱身術呢,所以總喜歡和我們捉迷藏,噓!讓我們找找它去。

  引出課題:詩歌——風在哪裡。

  二、初次欣賞: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引起幼兒學習興趣。(課件一)

  師:小朋友們找到了嗎“風在哪裡?

  三、再次欣賞:逐圖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意境。

  師:風娃娃真是個神奇的魔術師,把我們大自然變得更加的活潑可愛了。我很喜歡,“冬天,它給我們帶來銀裝”這個部分,你們呢也來找找自己喜歡的部分,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1、(指名找卡片)師:你最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呢?為什麼?(喜歡這一句的小朋友一起讀)

  2、豐富詞彙:翩翩起舞、頻頻點頭、輕輕晃動。

  四、分角色配樂讀。

  看來大家都很喜歡風娃娃,那想不想和風娃娃一起玩遊戲呢?現在就讓我這個魔術師來幫幫你們(帶魔力的貼紙,分割槽域)。(分角色指名扮演樹、花、草的幼兒,老師當找風人,春夏秋冬學生齊讀。配樂讀)

  五、啟發幼兒自由仿編(句式)。

  小朋友聽誰來了(放風的聲音),風還會在哪裡呢?

  (課件)說:當綵球在天空中輕盈的飛舞,那是風在吹過。

  六、結束活動。

  師:讓我們回班級。

  活動反思

  有關嬰幼兒語言的研究發現,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書面語言產生興趣,並有可能透過學習獲得對書面語言的敏感性。因此,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透過學習一些文學作品,讓幼兒對藝術性語言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詩歌《風在哪裡》是一首語言優美、富於畫面感的文學作品,幼兒在學習時自然地就能做到有表情地朗誦,並且加上恰當地表演,使整節課的氣氛很好,例如當朗誦到“當我的枝葉翩翩起舞”,“當我的花朵頻頻點頭”,“當我的身體輕輕晃動”時,孩子們恰當地動作表情為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所表現的美,體會詩歌的意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理解並掌握詩歌內容,並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體驗媽媽對自己的愛,並知道了長大衣後該怎麼回報媽媽。

  3、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創編。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5、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做事要認真、要有耐心。

  活動準備:

  1、畫一幅媽媽照顧自己的畫,佈置“親情樹”。

  2、面具。

  3、一位媽媽講述從懷孕到出生,以及如何照顧孩子的故事。

  4、鋼琴曲磁帶、畫紙、畫筆等。

  活動過程:

  一、找媽媽。

  1、師:“小朋友,母親節快到了,讓我們歡迎媽媽的到來!”

  在音樂聲中,媽媽們頭戴面具出場。

  2、師:“媽媽為什麼頭戴面具呢?原來,媽媽要和你們做一個遊戲名字叫“找媽媽”。

  3、交待遊戲規則:頭戴面具,身穿同樣服飾的媽媽站成一排,幼兒找到自己的媽媽回到自己的位置。

  二、媽媽講故事。

  一位媽媽講述從懷孕到出生,以及孩子生病時如何照顧孩子的故事。

  提問:“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感受?”

  三、學習詩歌《媽媽的心》。

  1、師:“有一位詩人根據天下所有媽媽和孩子的故事創作了一首詩歌,名字叫《媽媽的心》。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教師配樂有感情的朗誦一遍詩歌,提問詩歌內容:

  詩歌的名字叫什麼?詩歌主要說了些什麼?為什麼說媽媽的心很大呢?從那兒看出來的?(瞭解詩歌的基本內容)我餓了、我冷了媽媽是怎麼做的?

  3、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理解並記住詩歌內容,結合圖示進行朗誦。

  (2)配樂朗誦,感受詩句與音樂之間優美抒情的旋律。

  4、啟發幼兒談談“媽媽的心很大很大”表現在哪裡?媽媽的心為什麼會那麼大?並讓幼兒理解最後一句:“我的心也要想媽媽一樣大才裝得下媽媽“的含義。

  5、平時媽媽還為你做了什麼?怎樣照顧你的?

  幼兒可結合課前畫的畫講述。

  6、幼兒結合自己的畫創編詩歌講給媽媽聽。

  四、觀看錄影。

  1、觀看四川汶川大地震時媽媽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自己,以及許多孩子失去媽媽的錄影,

  2、讓幼兒體會有媽媽的關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3、讓幼兒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如:親口對媽媽說一聲“謝謝”、“我愛你媽媽”等,並一起抱抱媽媽、親親媽媽。

  五、請幼兒和家長一起合作將要感謝媽媽的話由幼兒說家長執筆寫在畫的後面,然後當作禮物送給媽媽。

  這次詩歌活動《媽媽的心》,在活動過程中首先透過遊戲活動《找媽媽》,媽媽講故事,等環節匯入活動,然後透過欣賞詩歌,幫助幼兒理解並有感情的朗誦詩歌,進一步瞭解了詩歌的內容。本次教學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活動中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並透過抱一抱媽媽、親親媽媽等,增加了幼兒與媽媽的感情。本次活動以詩歌結合社會的教學讓幼兒體驗了媽媽對自己的愛,並知道了長大後該怎麼回報媽媽。

  活動反思: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煩媽媽。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聽媽媽的話不讓媽媽生氣,做最讓媽媽驕傲的寶貝!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大班幼兒的思維十分活躍,尤其是抽象思維已經萌芽,加之積累的生活經驗已經比較豐富,他們願意、樂意、也渴望在集體面前暢所欲言,想像我自己是一個5歲的孩子,同樣渴望這樣的言語交流。在此基礎上,我設計本次教育活動時,出發點在於如何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寬鬆的語言情境,因此,我將活動中“幼兒是否說得準確到位”看得不是很重,關鍵是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同時,童話般的情境能夠充分刺激幼兒的感官,為後來言語活動做準備;在最後的自由創編過程中,鼓勵幼兒像小姑娘那樣,大膽的將自己的詩歌念給在場的所有人聽,以此體驗成功的快樂和語言活動的樂趣、充分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活動目標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理解詩歌“家”所表達的含義。

  2、引導幼兒結合自己所瞭解的動物、植物、“生活區域和活動範圍”等知識經驗,運用一定的形容詞進行詩歌創編,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萌發熱愛家園、保護地球的情感。

  重難點

  為幼兒創造大膽、自信地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氛圍、引導幼兒積極、勇敢地說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一定的形容詞進行詩句創編。

  活動準備

  鋼琴曲磁帶、背景圖:森林、沙漠、海洋、北極、花園、天空等;小動物貼圖、水彩筆、詩歌欣賞圖片、有動物或有背景和空白的圖畫紙,教師創編詩句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境引出詩歌

  預設:溫暖的春天到了,小草發芽了,五顏六色的花都開放了,小燕子也飛回來了,大自然變的更加美麗了,你們想不想看一看?(放背景音樂,師幼一起來到美麗的大森林,邊走邊欣賞)

  預設:這裡可真美,有茂密的大樹、青青的小草,還有……(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地說,最好也能運用形象的形容詞,例如:漂亮的房子、清清的小河、綠綠的河水、漂亮的花園、……)

  (二)出示掛圖,分析詩歌。引導幼兒理解“家”的含義

  預設:在這個美麗的地方,住著一位聰明的小姑娘,她寫的詩歌非常好聽!你們聽!(畫外配樂詩歌:廣闊的大海是海豚的家,冰冷的南極是企鵝的家,一望無際的沙漠是駱駝的家,茂密的松樹是松鼠的家。)

  師:真好聽,小姑娘僅說了那麼多小動物的家,有:(教師出示掛圖,並逐一分析,引導幼兒理解“家”的含義)

  “家”是什麼地方?家是每一個人感到最舒服的地方.所有的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在自己的“家”裡,會感覺到很舒服、很自由自在、很安全。

  (三)創編詩歌

  預設:小朋友知道其他動物的家在哪裡?(引導幼兒說出知道動物的家:例如:狗熊的 在山洞、小魚的家在河裡、老虎的家在森林。

  我們也試著編一首關於“家”的詩歌,一定很好聽!

  1、由教具引導,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學習創編。

  (在幼兒沒有充分放開的時候,教師要運用幼兒熟悉的畫面引導:例如:教師出示竹林,引導幼兒說:密密的竹林是大熊貓的家!或者綠綠的、大大的、綠色的、等等都要及時肯定。

  2、幼兒獨立創編,教師為幼兒記錄。

  (為幼兒提供較充足的時間,讓每一個幼兒有表現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為幼兒做符號記錄,是為了展現幼兒的勞動成果,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到成就和滿足。從而體驗語言活動的快樂。這裡幼兒大膽地求助於在場的老師,發展幼兒的社會性,事先和教師說好,予以熱情的幫助)

  預設:清請的小河是小魚的家、綠綠的池塘是青蛙的家、黑黑的山洞是狗熊的家、漂亮的大房子是小姑娘的家、茂密的大樹是小鳥的家、藍藍的天空是白雲的家(當出現非生物的家時,教師要及時並且熱情的肯定,鼓勵幼兒的大膽創意!)青請的小草是小花的家、美麗的花園是蝴蝶、蜜蜂、蜻蜓的家、美麗的朝陽一村是我的家!)

  延伸部分

  小朋友們編得這麼棒,老師也想編一句。(出示掛圖——地球)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所以我們要保護它!

  所有的動物、植物、還包括我們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地球。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做保護地球的小衛士,讓我們的家越來越美麗,好嗎!

  老師知道,漂亮的五幼是五幼小朋友的家,能帶老師參觀一下嗎?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9

  活動名稱:

  詩歌——太陽和月亮

  設計意圖:

  《太陽和月亮》是主題“白天和黑夜”中的一個素材點,根據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年齡特點,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我將原有的詩歌進行了改編,將詩歌中的植物全部改為了動物。

  小班孩子喜歡琅琅上口的,於是,我試圖透過讓幼兒對的欣賞和簡單的創編,在滿足孩子喜歡有節奏的語言的同時,讓孩子體會文學作品的情趣。

  教案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區分白天和黑夜。

  2、在初步掌握詩歌結構的基礎上,啟發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創編。

  教案准備:

  太陽、月亮、小鳥、小兔、小朋友圖片

  教案過程:

  一、匯入,引起興趣:

  1、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客人,看看是誰呀?(太陽和月亮)

  2、太陽是什麼時候出來的?月亮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呢?

  3、過渡:太陽和月亮帶來了一首好聽的詩歌,名字就叫《太陽和月亮》,想聽嗎?仔細聽聽,詩歌裡有誰/

  二、感知理解,學習詩歌

  (一)第一次欣賞:(不出示任何教具)

  1、你聽到詩歌裡有誰呀?

  過渡:聽聽詩歌裡還有誰?他們怎麼樣了

  (二)第二次欣賞:(邊出示教具邊朗誦)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10

  教學分析:

  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理論中指出:3-4 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的環境刺激影響。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支援、鼓勵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本次活動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為其創設大膽猜想、自由表達的語言環境及寓教於樂的情境式遊戲環境,讓幼兒在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的輕鬆愉快氛圍中感受兒歌的優美語言和意境,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實施策略

  策略一:啟發引導、主動學習: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透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中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自由表述,在情境中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策略二:插入音樂、情感渲染:在朗誦、遊戲、仿編時選用合適的音樂會幫助幼兒進入詩歌的意境,更便於幼兒理解、接受、記憶兒歌內容,符合幼兒在玩中學的特點。

  策略三:創設情境、嘗試仿編:創設“幫朋友找夢”的遊戲,讓幼兒在自由表達與幫助朋友的環節中感受到仿編兒歌的樂趣,豐富幼兒學習經驗,表達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目標:

  1.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係,萌發創編的願望,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2.能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等進行詩歌的朗誦。

  3.學習朗誦,會用詩歌中的句式進行“**愛做夢,夢是**的”。

  活動重點

  學習朗誦,會用詩歌中的句式進行“**愛做夢,夢是**的”。

  活動難點

  能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等進行詩歌的朗誦。

  活動準備:

  1.音樂、《彩色的夢》課件、提前錄好的話外音。

  2.小草、小花、白雲、小朋友的圖片,水果、蔬菜、等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談話,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做過夢嗎?”引導幼兒大膽交流。

  小結:每個人都會做夢,今天有四位小客人也做夢了,讓我們一起去聽聽吧!

  二、 利用圖片的方式,學習詩歌《彩色的夢》,理解詩歌內容。

  (一)教師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誰?小草做了什麼顏色的夢?(聽一聽課件畫外音)

  小結:小草愛做夢,夢是綠綠的。

  (二)教師依次出示圖片,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

  提問:1.小花、白雲、小朋友做了什麼顏色的夢?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2.請小朋友用動作表示一下白雲是怎樣做夢的吧?教師用詩歌裡的語言進行小結。

  小結:小朋友做了各種各樣的夢,這就是彩色的夢。

  三、幼兒欣賞教師朗誦詩歌《彩色的夢》。(播放背景音樂)

  1.教師完整朗誦詩歌一遍,幼兒認真聆聽。

  提問:小朋友們詩歌的名字叫什麼?詩歌裡面都有誰?它做的夢是什麼顏色的?

  2.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三、創設情境,引導幼兒完整朗誦詩歌。

  1. 教師透過提問,引導幼兒加動作進行表演朗誦。

  (教師引導語)全體幼兒一起朗誦詩歌,老師聲音小點,孩子聲音大一點。

  小結:你們的聲音很好聽,再加上動作就更好了。

  2.利用邊說兒歌邊做動作的形式朗誦兒歌:採取接龍幼兒、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練習詩歌。

  3.情境創設,鼓勵幼兒大膽朗誦兒歌。

  (引導語)請小朋友們來當小草、小花、白雲、小朋友,把做的夢說給大家聽,你喜歡誰就站在誰的後面去。

  四、開展“找夢遊戲”,幼兒嘗試仿編兒歌

  1.透過“幫朋友找夢”的情境遊戲,讓每位幼兒成為仿編者。

  老師今天還邀請了一些小客人,請把它們請出來猜一猜它們做了什麼顏色的夢?幼兒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的小客人是誰?做了什麼顏色的夢?

  提問:你拿到的是誰?它的夢是什麼顏色的?誰用詩歌裡的句式說一說。

  2.請幾位幼兒到前面來朗誦創編的兒歌,所有幼兒一起朗誦詩歌

  小結:小朋友們創編的詩歌真有意思啊,個個都是愛幫助別人的好孩子。

  活動延伸:好了孩子們,讓我們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到操場上說說你的夢是什麼顏色的吧。

  附詩歌:詩歌《彩色的夢》

  小草愛做夢,夢是綠綠的。

  小花愛做夢,夢是紅紅的。

  白雲愛做夢,夢是藍藍的。

  小朋友愛做夢,夢是彩色的。

  課後反思:

  本節教育活動小班詩歌《彩色的夢》,活動目標定位較準確,創設遊戲情境,採用了音訊、課件、圖片、音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引發幼兒的主動學習和大膽表達,願意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表現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是有欠缺的,有些孩子說話聲音小,有的孩子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夢的意思,我覺得以後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能多從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出發,給幼兒創設想說、敢說、大膽說的氛圍,讓幼兒能夠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說出來,從而實現語言的核心價值,促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如何讀懂詩歌公開課教案 篇11

  活動名稱:詩歌“綠色的世界”(小班)

  活動要求: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體驗詩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快樂的情趣。

  2.引導幼兒用詩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大膽進行想象。

  3.學習仿編詩歌句,體驗創造的快樂。

  教案准備:

  1.教學用書——“綠色的世界”

  2.綠色的眼鏡,幼兒每人一副。

  3.紅、黃、蘭色的玻璃紙。

  教案過程:

  (一)觀看無色彩的圖書——“綠色的世界”

  1.圖書上有什麼?

  2.這些畫都是黑、白顏色的,有什麼辦法讓它變成彩色的?

  3.我想了一個辦法,請你們來看一看!

  (老師戴上一幅綠色的眼鏡)

  4.請你們猜一猜,現在我看見的畫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

  5.請你們也戴上綠色的眼鏡來試一試

  (二)欣賞詩歌——“綠色的世界”

  (老師配樂朗誦)

  提問:1。這首小詩說了什麼?

  2.綠色的世界都有些什麼?

  3.為什麼一切都變成綠色的呢?

  (三)學唸詩歌——“綠色的世界”

  讓幼兒帶著綠色的眼鏡讀唸詩歌。激發興趣。

  (四)仿編詩歌句

  提問:

  1.如果你戴上紅顏色的眼鏡,又會看到一個什麼顏色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