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春行》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錢塘湖春行》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錢塘湖春行》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學習《錢塘湖春行》需要課前的預習,再加上課堂上的老師的講課配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錢塘湖春行》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品味詩歌的語言之美,品析詩歌的情感之美

  一、匯入課文

  師: 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像的翅膀隨著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的這短短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

  教師朗讀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師: 請問同學們能猜得出這是寫什麼地方什麼季節的景物嗎?

  生:西湖的春季

  師:中國歷史上,在杭州當刺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宋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後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西湖美景的詩文。所以又有人稱他們為“風流太守”。其中蘇東坡寫過的一首描寫西湖美景的名詩,大家小學時學過的,能回憶一下嗎?

  生:《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那白居易筆下的西湖究竟是濃妝還是淡抹的呢?現在請大家拿出筆來,再跟著老師的聲音,把我們聽到的文字投影在紙上。老師讀一句你寫一句。你認為這個字怎麼寫就怎麼寫。提個小小的要求大家千萬不要翻書。

  (學生隨時老師的朗讀開始默寫活動)

  師:現在請大家迅速把書本開啟到68頁,看看自己寫的完全和原詩吻合嗎?請問全對的同學舉個手。那麼接下來請大家大聲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一下,為你什麼你會將此字寫成彼字呢?當時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白居易不用你想的這個字呢?讀完之後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一下。

  二、作者簡介

  師:那我現在先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詩吧。

  師:請問你瞭解白居易嗎?在哪得知的?

  生: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是唐代大詩人,代表作有《白氏長慶集》。

  師:那請問你是從哪瞭解到這些資訊的呢?

  生:語文書68頁下文註解1那裡有介紹。

  師:說得很好,老師還告訴大家對一個作家的瞭解我們往往可以從以下五個字入手:名、時、地、作、評。現在請看螢幕我們一起將白居易的相關簡介一起朗讀一下。

  (學生齊讀)

  三、重點品析語言

  師:那請一位同學說說剛才的默寫你寫錯了字嗎?是哪個?為什麼?

  師:還有哪位同學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類似剛才那位同學的誤會?

  (師下堂巡視,關注學生易錯字。)

  師:我剛才看了一下,大家主要錯了這幾個字上,“腳”、“漸”、“沒”、“淺”字。我們有同學把“腳”,寫成了“角”,為什麼呢?

  生:是因為它不理解“雲腳”的含義。下文註解有說到“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所以說雲腳低”

  師:是的,古漢語稱:下垂的物象為“腳”,如下落的雨絲的下部叫“雨”

  師:那還有“漸”字有同學把它寫成了“濺”。你們能分析下為什麼不能用“濺”字來替換?

  生:因為“濺”往往是用來描述水花的,而這裡說的是亂花。所以不能用。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準確。我們看到“亂花”這個詞,眼前會浮現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我們又想到了之前學過的一篇文章中的哪段文字呢?

  生(齊背):朱自清的《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師:那大家再想想看詩人遊西湖是用什麼方式呢?步行、乘船、還是……?

  生:是騎馬,因為後面說的“沒馬蹄”。

  師: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點了。我們可以想像詩人在西湖邊上信馬由韁,眼前的亂花景象讓詩人漸漸地眼花繚亂了。所以這個“漸”字無法用別的詞語取代。

  師:那還有同學把“淺草”的“淺”字寫錯的,大家說“淺草”一詞

  又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同樣之前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又有相關的描寫,是哪一段呀?

  生(齊背):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師:除了這一段之外,老師還給大家補充一首詩,那是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教師範讀全詩)。請大家說說哪句話是寫出了淺草的特點的`?

  生:草色遙看近卻無

  師:還有剛才老師發現有同學把“綠楊”的“楊”寫成了“陽”,那為什麼詩人要寫成這個“楊”呢?

  生:因為這裡寫的是綠綠的楊柳。

  師:我們來看看這一句裡的“綠”和“白”字的妙處。白居易是一個把弄色彩的高手,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擅長混搭。其實我們小學時就學過他的一首詩,在裡面他大膽的運用表現色彩的詞去描摹了一幅春色圖。同學們還記得嗎?

  引導學生背誦《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四、品讀出作品的情感美

  師:詩歌之美按聞一多先生的說法叫做“戴著鐐銬跳舞”。因為中國的詩歌講究平仄,講格律,而正因為這樣詩吟誦之時才會有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音律美。那怎樣才能讀出那種音律美呢?老師教大家在讀格律詩中的七言詩句的一個小技巧。首先七言詩句的節拍通常是“二二二一”或是“二二一二”。我們要根據詩意加以判斷。其次在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就會有抑揚頓挫的美感了。

  師:那下面咱們同學能不能試著用老師教的方法大聲地自由朗讀呢。

  師:請個同學給我們示範一下吧。

  共請了三位同學

  師:大家評價一下他們讀得好不好?為什麼?

  生:我覺得還可以。主要是沒有讀出情感。

  師:那你覺得應該讀出了什麼情感呢?

  生:是對春天的讚美和喜悅之情。

  師:為什麼你們會認為應該是喜悅之情呢?你是從詩句中的哪些字詞中體會到的?

  生:“最愛湖東行不足”中的“最愛”

  師:確實一個“最”字看得出白居易對春天到來的喜悅。那這首詩能不能做這樣的處理呢?(教師讀)“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生:搖頭說“不好”

  師:那大家說不好,我認為挺好的呀,簡潔明瞭。也交待了行蹤。不是也點出了“最愛”了嗎?那你們說說為什麼不好?

  生:那這樣就缺少了對春天美景的具體描繪了。

  師:對!那請大家說說哪些詞體現出了春天的美,而又寫出了詩人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生:早鶯、新燕、爭、啄

  師:如果我是詩人我會這樣寫的:處處早鶯爭暖樹,家家新燕吸春泥。同學們覺得是老師的好還是白居易寫的好呢?

  生齊聲:白居易

  師:那為什麼呢?

  下面的學生陷入了沉思中

  師:正因為是“幾處”而不是“處處”,是“誰家”而不是“家家”我們才能感受到初春到來時詩人那種欣喜之情。也正因為是“幾處”所以才會在乍暖還寒時爭著攀上暖樹。而燕子是春天的信使,一個“啄”字則將燕子辛勤忙碌的興奮之情生動的再現了。想想看動物都在早春到來之際這麼快樂,更何況是詩人呢?再試問問我們大家如果在早春時間來到西湖,只看到的只是“幾處早鶯”、“誰家新燕”會有欣喜之情嗎?所以“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五、小結

  今天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語文之旅就此告一段落了。請問大家能把這首詩給背誦下來了嗎?

  學生點頭,齊聲背誦全詩。

  六、置作業

  師:最後,老師給大家佈置以下兩個作業。請看大螢幕。

  1、背誦默寫《錢塘湖春行》

  2、學習本詩景物描寫的寫法,將《錢塘湖春行》改寫成一篇字數不少於200字的小散文。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裡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蘊、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說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匯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像的翅膀隨著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說這個環節的處理也著一定的新意,由學生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著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說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裡體驗、薰陶……”她還說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裡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字。”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字,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 “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說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字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定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實透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說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著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說:“詩歌就像一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說最後一個品析詞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字。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