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社會實踐報告> 醫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報告

醫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報告

醫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報告

  應學校團委的號召,我於20XX年7月26日至8月15日在家鄉參加了為期二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形式為跟師學習,在四川省仁壽縣清水鎮計劃生育服務站見習。

  我的老師是計生站的站長,馬上就要退休了,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中西醫皆懂。在他的建議下,我先用大約一週的時間對藥物進行了解,主要是對中藥的認識。我先是認識藥房裡每一味中藥的外貌,再是口嘗大部分藥物,對其藥性藥味進行一定的瞭解。在認識藥物的過程中總結出瞭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由於多數藥物都是炮製過的,大多都是切片,很少有整個植被都做藥用的,所以很多藥物在切片上很相似。比如生地和玄參,但是在藥味上卻有不同,兩者都是甘苦之品,玄參苦味更重,略有鹹味,而生地則是甘味更重。再比如荊芥與薄荷、前胡與柴胡等等。

  第二,實際嚐出來的結果同中藥書上介紹的藥性藥味存在著差異。鹹味便不容易嚐出來,比如青黛、玄參等。而藿香切片後的氣味沒有它生長在土地裡的氣味強烈了。

  第三,由於地方差異,在吉林學的中藥理論回來跟四川的實地藥材相比較,略有不同。在實習的.藥房裡甚至有些藥材中藥課時都沒有提及到。比如川明參、蠶沙、甘松、金精、銀精等。丁香有公母之分,檳榔亦有馬檳榔、花檳榔之別。有些書上講到的藥物,在藥房裡也沒有見到。畢竟中藥的種類成千上萬,還有地區差異。

  第四,老師開方時常會用一些藥物的別稱。比如前仁是指車前子;茯毛是指大腹皮,即檳榔的外殼等等。因地因人制宜。

  在認識中藥之餘,我還對西藥進行了初步的瞭解。由於西藥藥理是在大三上學期才開始學習,這次瞭解只是為了在腦海裡有個基本的印象,不做更高要求。

  隨後的十多天便是在老師身旁看老師給病人診療了,這才是實習的重點。因為是在計生站,所以來看病的婦科兒科居多,當然外感之類的病人也到此處。因為老師在當地名聲很不錯,來看病的人總是很多,老師幾乎沒有單獨給我講解的時間。所以我只有自己記錄整理消化,將望聞問切的結果記在筆記本上,再看老師開的處方,不管開的是中藥還是西藥都記錄下來,利用晚上在家的時間整理消化。當然,重點在中藥方子上,西藥只做瞭解。在此也將我的看法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第一次臨床見習,不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劣的,只能將很多東西暫時寄存於心,不敢先給它下個錯誤的定義,等到以後有答案了,是好的那它就成了經驗,是壞的那它也是個教訓。就比如老師的方子,我看到的幾乎所有的方子裡都有地榆,中藥書上說地榆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主治下焦血熱出血,被稱為水火燙傷的要藥。為什麼每個方中都有少許地榆呢?後來老師跟我說,他用地榆作佐製藥,因為用了許多苦寒之品,患者服後容易壞肚子,地榆具有收斂的作用,用少許在方中防止苦寒太過。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用法,不能說這不是收穫啊!每位醫生在遣方用藥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的這位老師還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在這兒就不一一舉例了。第一次體會到臨床與理論的不同之處,相比之下臨床還更有誘惑力,不那麼死板,便顯得更加可愛了。只是這又在我的學習路程上多加了一道關卡,要靈活運用、妥善治療還真得下苦功夫啊!

  第二,是關於病人的思考。在見習的這段時間裡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病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孕婦、甚至還有襁褓中的嬰兒。他們中有稍微有錢的老闆,還有中等水平的農民,甚至還有窮到衣衫襤褸無人撫養的孤寡老人。每個人對待疾病的看法各不相同,總的來說,人們對疾病預防這一層面認識加深了,對自己的健康的關心程度也提高了,這是我們社會的進步。但是還有好大一部分人群,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生病了也拖著,不到萬不得已不來求醫的。因為我在鄉鎮上見習,這樣的患者應該比城鎮裡的多見。雖然現在有醫保了,但是那樣的保障卻的確還沒有到達每一個公民的手中,尤其是那些看不起病的貧苦人民。這就不光是作為醫生該思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