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淺秋抒情散文

淺秋抒情散文

淺秋抒情散文

  散文,漢語詞彙,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1]三指文體名。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秋抒情散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川西壩子的秋,總是來的稍晚一些,眼瞅著白露就要到了,若不是走出喧囂的城市,人們以為還是夏天。

  與北方許多地方不一樣,那怕就是過了秋分,川西壩子仍然到處都是一片鬱鬱蔥蔥。登上都江堰景區最高處的玉壘閣,極目遠眺,可以欣賞到一幅巨大的水墨畫畫卷——碧水春江圖:由遠至近,岷江宛如一條玉帶,蜿蜒從天而降。江的兩岸,綠的色塊分幾個層次,不露痕跡地由濃變淡,由深變淺,直至山水一色,江天共存。

  人們一直都說秋天屬於收穫的季節,但在城市中成長的人,無法體會到這種感受。在我的家鄉,這個季節要想感知“秋”,還得到鄉下,走進田野,走近村莊。只有在鄉間的田野上,才可以感受到收穫的心情,整個心才會有被洗滌之後的清新,瞬間明亮起來。

  由於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流灌溉的便利條件,整個成都平原,土地肥臥,空氣溼潤,十分利於植物生長。只要是走在鄉間的田埂上,你會感覺到滿目都是秋的味道:大塊大塊的稻田,黃燦燦的一片連著一片,遠處有機動收割機“突突突”的響聲。不用猜,幾個晃動的人,定是在栓穀草,栓好的草耙子碼成一行行,像列隊受閱計程車兵,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顯得有點溼潤的田間。也有成排成排還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和一行行青豆賴在田坎上,繼續享受著雨露陽光。蟋蟀躲在青豆和枯草下歡快地叫著,有人一路過,便戛然停了下來,原來一點聲響也沒有的'螞蚱,這時卻嚇得蹦一兩尺高。

  在離大道稍近的地方,還會看見小塊小塊的蔬菜地和果園。菜地裡的茄子、豇豆、辣椒、韭菜、芹菜、冬瓜,不把季節當回事兒,還在拼命地瘋長。果園裡,獼猴桃枝條上的葉子幾乎全都落了,可雞蛋那麼大的獼猴桃還掛在枝頭,像一個個橢圓形的土豆,又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枕頭,飽鼓鼓的,十分可愛。還有紅彤彤的三角梅把樹枝壓彎了腰,樹下的菊花則爭芳鬥豔,紅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那別有特色的“龍爪菊”,像是無數縷噴泉,可又像是小姑娘黃金般的捲髮,美的醉人。

  對哩,只有看見菊花開了,幡然醒悟秋天的到來。

  人就是這樣,潛意識中,一旦有了秋的意念,方才懊悔不知蟬聲是什麼時侯不知不覺消退的。逗留在菊花叢旁,一片枯黃的樹葉悄無聲息地滑落在肩頭,忽然發現夏天已悄然離去。

  其實,與酷熱的夏相比,人們之所以更喜歡秋,那是因為,秋雨過後,留下的總是清爽和舒朗;當秋風吹紅楓葉後,望著莊稼地裡沉甸甸的果實,又讓人們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懂得了更高層次的責任和美麗。

  聽,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晨曦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聽陣陣鴿哨是怎樣劃破雲霄,正如望著碧海,想看見只只白帆在乘風破浪。夕陽則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於時才是薄暮。

  看,秋天的畫意,漂亮極了。蔚藍色的天幕,在陽光照射下,那紫邊鑲金的彩雲,夾著如雪的棉朵,在空中飄蕩,似峰巒疊障的群山,如草原上滾動的羊群,似牧場裡追逐的奔馬……輕輕嗅一嗅,遠遠的,一陣撲鼻的暗香,隨著爽朗的風兒吹來。正要尋覓香氣來自何處,瞧!那一棵棵墨綠綠的桂花樹,得意地隨風搖曳起來。是的,一旦有了秋的意念,彷彿現在的風與先前的風都不同了,此時的風柔柔地拂過我的臉頰,如同幽靜的湖面,因了水鳥婉轉的啼叫而起了絲絲的漣漪;如同萬千細密的絲線織成的牽掛,緊緊纏繞著溫柔,因了這般輕柔的感覺,令我十分喜歡這悄然而至的淺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記得前些日子,微信的朋友圈,就有人在提醒,“秋涼了,別忘了早晚要加衣哦!”其實,我不太在意這樣的提醒,倒是為秋天來的這麼快,感到有些惆悵。

  這是為什麼呢?我想,若是把一個人的一生比做一年的四季,秋天不正好恰似人生進入暮年了麼?所以,秋天的心情再美再浪漫,總會伴隨著一些失落。

  因此,這時的秋,天不是那麼藍了,太陽變得有些白白的,風吹在身上,讓人陡然起了一種蕭瑟之意。甚至埋怨天涼得太早,半下午之後,來不及看太陽,不知怎麼天就黑了。人心裡莫名地有了一種悲涼,就越發想著要驅走這份寂寥,就會溫習一些舊日的情致,舊日的人,舊日的景,舊日的自己……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

  確實是這樣,秋風乍起,它何曾體會世間的平淡與離奇!月光點點,它原以為人間到處都像月宮裡一樣皎潔與清冷?

  好在,當下只是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