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日記>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通用6篇)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通用6篇)

  一天終於結束了,在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趁現在趕緊寫一篇日記。日記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由來日記(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1

  有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爺爺說:“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要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爺爺還說:“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或手腕上,稱為長命縷,聽說可以長命百歲。

  家家戶戶插上‘五端’:有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我正在家看書,突然聞到一陣清香,我跟著香味走過去,發現原來是奶奶在煮粽子,我偷偷吃了一個,是紅棗餡兒的,又香又甜,味道好極了!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2

  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在楚國的詩人,他叫屈原,屈原非常喜歡自己的國家。後來,楚國被攻陷,眼看自己的國家將被打倒,屈原傷心極了,只能跳江。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就往江裡扔粽子,保護屈原。漸漸的,這種習俗成了一種節日,那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3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Ok,請你一邊吃粽子,一邊聽我講一講端陽節的故事:

  戰國中後期,楚國仍然相當強大,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大障礙。為了削弱楚國的實力,秦國使用了各種手段。當時的上大夫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在關東六國伐秦失敗後,楚國出現了親秦和親齊兩派。親齊的屈原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親秦派的反對,得到秦國賄賂的靳尚等人不斷在楚王面前低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之後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楚國都城。

  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便死在秦國。繼任的楚頃襄王同樣改變不了楚國迅速敗亡的局面,楚國只是苟延殘喘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才最終攻下楚國鄭都。

  這時,屈原在江南流放中接連聽到這些壞訊息,萬念俱灰,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空懷滿腔愛國熱忱的詩人投入了今湖南省淚羅江裡。江上的漁夫和岸邊的百性,聽說屈原投江自盡,紛紛到江中打撈,他們唯恐江中的魚蝦吞食了屈原的屍體,便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餵魚。

  從此,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4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這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

  在那裡,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

  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

  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應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我卻無能為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

  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5

  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簡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粽子了,但你們會包粽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包粽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粽葉,把兩個粽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裡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裡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實越好。接著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一定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線,手拿著粽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6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逢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划龍舟比賽……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絕望、悲憤之下,投入舊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後,立刻劃船去打撈,一向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就變成為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從家裡拿來米?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之後就構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以上故事來看,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構成一種風俗習慣。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平時還要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

  中國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於我從小十分愛吃粽子,所以對“端午節”的印象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