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花之冠”數學教學隨筆

“花之冠”數學教學隨筆

“花之冠”數學教學隨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要想上好一堂課尤其是理論性很強的數學課,更離不開好的匯入。幾年來,我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總結出了數學課的以下幾種匯入方法。

  一、溫故知新匯入法

  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複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例如:在講“奇偶性“時,可叫學生複習單調性的有關性質,做一聯想和對比,從而引進奇偶性的有關概念。這樣匯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複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清楚奇偶性與單調性的關係,並且掌握了奇偶性的有關性質。

  二、創設情境匯入法

  數學知識的獲得,往往是透過時間得來的,數學知識的'探求過程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的知識背景。選取具體的背景,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生動形象。例如我在執教“相互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機率”時,創設如下情景: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能頂上嗎?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機率為0.8,三個臭皮匠能解出問題的機率分別為0.5、0.45、0.4,且每個人必須獨立解題,那麼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機率與諸葛亮解出的機率比較,誰大?

  三、實踐匯入法

  實踐匯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橢圓定義”時,預先佈置學生帶好圖釘、繩子、紙。在課堂內告訴他們方法,讓他們自己發揮,使學生享受到探索新知識的快樂。

  四、反饋匯入法

  根據資訊理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後匯入新課。如在上“求函式定義域”時,課前可以先擬幾個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到黑板上練習,從學生練習的結果和學生的反饋中老師就可以發現問題。

  五、設疑式匯入法

  設疑式匯入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定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在講到指數函式時,首先以一個學生很熟悉的細胞分裂問題引入,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帶著好奇進入思考。

  六、直接匯入法

  教師一站在講臺上就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用幾句話引入新課。這樣,使學生的情緒很快能安靜下來,既起到組織教學的目的,又為後面的鞏固練習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如在講函式單調性的證明時,直接提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告訴學生直接從圖象觀察出來的單調性並不精確,只有透過定義證明才行,提出用定義證明的方法步驟,進行證明。這種方法直截了當,讓學生容易理解。

  七、觀察匯入法

  據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概念教學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原則,教學新概念要建立在生動形象的直觀上。例如在介紹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時,就學生很常見的乘車的例子引入,從簡單的生活例子昇華到抽象的數學原理,不至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枯燥。這種觀察引入的方法進一步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概念理解深。

  八、故事引入法

  有與教材有關的故事引入,課堂會出現“洗耳恭聽”的勢態。例如在教“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我先講了一個數學小故事:德國的數學家高斯讀小學時,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1+2+3+……+100=?”老師剛讀完題目,高斯就寫出了答案----5050,而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地挨個相加呢。高斯是用什麼方法做得這麼快呢?這時學生出現驚疑,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反響。我再點明課題:這就是今天要講的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引起興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學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處於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