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精選6篇)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精選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篇1

  [摘要]養成教育對於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目前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對於部分大學生缺乏文明習慣養成的現象,高校應該採取措施,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於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已由應試教育逐步轉向素質教育,這是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種更加註重人才人文精神的養成和提高,重視人才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說更加重視使大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理念。

  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對養成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抓好養成教育,小而言之,對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所必須重視的一個課題。

  一、當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

  首先,當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狹,難於與人交往,難於適應集體生活。

  其次,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文明的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差。具體表現為: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統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觀情緒、沉淪情緒,學習和生活都存在著麻木狀態;體現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學習缺乏主動性、刻苦精神、鑽研精神,學習紀律渙散;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沒興趣,有的缺課、逃課,對課程學習缺乏熱情。學習習慣差表現為: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上課看閒書,說閒話,玩手機簡訊,課後玩電腦遊戲等。

  第三,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習慣,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具體表現為:宿舍衛生差,動手能力差;就寢時間隨意性強;飲食習慣不好,隨意花錢現象嚴重,某些學生有吸菸酗酒現象。

  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進行紀律約束和思想引導的養成教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文明習慣,塑造大學生具有獨立生活能力、意志堅強、具有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健康人格。

  二、實施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1、管理機制控制。學生進入學校要有嚴格的管理組織。一般來說,一年級教育,可以採用嚴格的紀律約束,重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二三年級實行輔導員制度,在嚴格紀律約束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使其逐步轉變為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四年級應該建立導師制,有教師對學生畢業前畢業論文指導、畢業設計指導、就業指導,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由畢業到就業的過渡。

  2、全員育人制度。全體教師和管理人員都要全員育人。輔導員要隨班聽課,掌握學生學習紀律和有關問題,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和與學生交流;要利用課餘時間,深入學生寢室,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文明習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要建立與學生談話制度,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學習問題,側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養成教育講座。在新生入學後,可以採取講座的形式從思想教育、學習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材教育、學習目標引導、學習方法介紹、專業知識介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採取嚴格的紀律約束,目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對自己一生都有好處。透過各種學習方法教育,使學生不必自己摸索,減少從中學向大學學習方法轉變的過渡時間。透過目標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畢業後的人生目標,為四年大學生活確立奮鬥方向。

  4、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時時受到文化氛圍的薰陶。各大學都設有團委、學生會、各種學生社團,應當放手發動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設計,使學生時時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的薰陶,形成自覺參與意識並在活動中充分鍛鍊能力,展現個性、

  5、有組織地參加社會實踐。大學應當時刻牢記培養學生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如果我們不讓學生接觸社會,就會閉門造車,培養出社會不需要的廢材。社會實踐活動能引導學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願望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行動。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必須有組織的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國情,奉獻社會,提高素質。

  三、實施大學生養成教育必須注意的幾點

  1、養成教育要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心理學是認識學生心理的工具,是進入學生心理世界的鑰匙。養成教育要有實效,需要遵循心理學原則。這就要求養成教育的內容、方法都要服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對學生而言,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個性心理。許多我們認為品德低劣的所謂“雙差生”,問題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個心理有障礙的學生,往往表現為品德差、行為習慣不好。因此,養成教育一定要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學生的心理障礙清除了,個性心理健康了,學生才能夠有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2、養成教育要有層次性、個別性。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運用教育手段。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個別指導教育,是養成教育的極為重要的原則。不同學生由於家庭環境、個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質與程度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是不相同的。對具體物件、具體問題,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辭警告;或動之以情、委婉啟發;也可以運用集體力量時常督促。作為養成教育的實施者,必須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因人因事而異,這樣才能有實較性。

  3、養成教育的反覆性、曲折性和長期性。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是很艱難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誘惑而破了戒,重新做起會變得更加困難。為此,應採取不同措施強化學生的意志力,把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為學生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養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終達到自由型。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做社會有用的人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田建國.大學素質教育縱橫談[M].濟南.押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光興.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M].北京.押科學出版社,2002.

  [3]張繼棟.今天怎樣上大學[M].北京?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應治招.經營今天[M].南昌?押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餘麗珍.試論高校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4(5).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篇2

  一、養成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一)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急速進步的當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養成教育需要一次顛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對人類精神信仰多元化、社會風氣浮躁化、價值引領非單一化的影響,大學生們的誠信缺失、道德失落、價值取向畸形,種種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種大背景下,養成教育呼之欲出,“養成”本意為培養使之形成或長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於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這就是說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則是需要後天的教育和培養。這就要透過養成教育來實現,所謂的養成教育是要摒棄傳統的知識灌輸,喚醒個性的核心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讓人獲取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大學生養成教育就是要透過教育者的傳授和指導,使受教育者對自身已經形成的行為規範和人格定式重新經過認同、理解、接納、吸收和轉換的過程,再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並在反覆的強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目的就是經過養成教育的培養,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認知在教育實踐的活動中自覺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調動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受教育者對科學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強化訓練,最終使受教育者透過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透過實踐、總結、感悟和學習的過程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

  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說要放棄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形式,讓學生在自我意識下自覺地、主動地進行自我能力的認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並不斷地完善自我的過程。馬克思的德育論中認為,教育與自我教育是相輔相成、統一進行的過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促進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條件和內部原動力。所謂的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學生為了樹立良好的思維道德品質而自覺地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是大學生實現人生目標而進行的自我培養和修繕活動。

  因此,強化養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和規律給予必要的外部指導,要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響主動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維意識和道德準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能力,並以此規範自身的思想言行。養成教育的實質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是要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培養大學生自我道德認同、自我行為監督和自我素養評價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三)增強德育實效性的需要

  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貫將德育作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單向性工作。這種認識是對德育低階層次的認知,缺乏對德育教育本質內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脫節現象,是對德育認知的偏誤,充分說明了傳統德育教育在實效性上的缺失。與此相反,大學生養成教育在完成傳統德育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透過受教育者不斷自我修繕和不斷社會實踐強化訓練的過程,具備了雙向的學習、交流和反饋的教育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實施上具有較高的優勢,它可以準確反饋和評價出受教育者在接受養成教育培養過程之後的行為習慣建立、自我修養能力及養成教育成果實效。大學生養成教育所體現出的教學互動、自我約束、自我修繕、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新模式,有效地詮釋了社會實踐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實質,增強了教育內容的傳播效率,保證了養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中特有的時代性、先進性和實效性。

  二、素質養成教育實踐路徑的探索

  “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是長春師範大學總結多年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經驗,歷經10年教育積累,探索出的適合師範院校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專業素質、教師素質、身心素質、特長素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構建了全員養成、全方位養成和全過程養成的格局,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示範性。

  (一)明確的目標體系有助於全方位養成

  根據素質養成教育的規律和學生行為養成的特點,制定整體、階段和專題相結合的目標體系,從而實現養成教育的全方位進行。整體目標確保養成教育的長效性,階段目標夯實養成教育的過程性,專題目標保障養成教育的操作性。透過循序漸進的目標培養模式的實施,在過程中賦予養成教育目標的新內涵,有效地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相融合,更加註重受教育者的體驗式內化過程,著實地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整體目標的設定要從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來關注,要以師範養成教育的特點為切入口,將“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素質、教師綜合素質、身心素質、特長技能素質”五大目標合理融入整個教育過程中,分步驟、分層次整體實施推進。

  要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為根本抓手,根據高師院校學生特點,在專業能力素質培養和學生特長技能素質培養上下工夫,同時狠抓教師綜合素質和身心素質,強化教師基本技能,讓學生具備健康的體魄、良好的運動機能和心理適應能力。階段目標要側重養成教育的過程指導,大一階段為適應期,側重於大學認識、誠信愛國、三觀培養、專業學習、自我展示、自我設計的導航。大二、大三階段為發展期,側重於學術科研、實踐創新、身心健康、職業道德、特長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大四階段為成熟期,側重於學生多種素質的綜合運用能力、與社會的對接能力的養成。

  (二)明晰的實施體系有助於全過程養成

  在目標體系的指導下,實施體系就要緊緊圍繞學生的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採取教學、實踐和考評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建設,全力提升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教學水平。透過“課內課外”“動手動腦”“軟體硬體”“教師學生”的四個結合,全過程訓練,全方位覆蓋,加強學生教師基本技能培養,促進學生從教能力的整體提升。教學環節中要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拓展教學新模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把知識傳授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相輔相成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融會貫通,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選修課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實踐環節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創新實踐體系,拓展新形勢下的大學生養成教育途徑。

  (三)完善的保障體系有助於全員養成

  素質養成教育質量如何,關鍵要看學生是否能實現全面發展,是否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此,要想保證養成教育實效,必須狠抓機構保障建設,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體系。

  首先,政策保障是基礎。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全面統籌養成教育工作,發揮方向引領作用,協調部門合作,確保養成教育的科學性。

  其次,人員保障是關鍵。素質養成教育要想取得紮實的成效,就要成立單獨的組織機構,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主抓素質養成專案的規劃、培養、督察和考核,確保養成教育的規範性。

  最後,師資保障是重點。配備高數量和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發揮專兼職教師主導作用,根據高師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特長素質培訓,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確保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篇3

  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擁有較多的德育資源和較強的育人功能

  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地傳承的當代存在形態。在地方優良傳統文化中,擁有較多的可供發掘利用的德育資源,這些可資利用的德育資源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把這些地方優良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運用到大學生的德育養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較好的積極作用。

  2、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對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積極意義的實現途徑

  2.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塑造了優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現象。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把學校所在地的優良地方傳統文化引進來,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識別度的校園和校園文化。以黃山學院為例,黃山學院分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作為新校園,其校園文化建設注意發掘徽州地域文化資源,把徽州文化引進校園文化建設。首先,黃山學院南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即在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中傳承徽派建築風格,其南校區圖書館和教學樓、辦公樓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風格建築,整個校園規劃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規劃的理念,山水相依、富於美感。其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黃山學院也充分利用徽州歷史文化資源。其校園內部道路命名蘊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屬地的特質,透過道路命名,把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體化,最佳化育人環境。

  2.2地方優良文化進校園營造了濃郁德育氛圍

  德育養成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及有感染力的德育氛圍,地方優良文化進校園可以營造濃郁的德育氛圍,對於促進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去年,贛南師範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孫弘安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長文《堅定不移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贛南師範學院以地方文化資源辦學育人的探索與實踐》,介紹了贛南師範學院積極利用贛南地方文化資源,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從而把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深入、有效地推進校園的經驗及取得的成效。他們透過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透過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進校園文化活動,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透過深入組織開展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感召力。贛南師範學院積極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在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的同時,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思想過硬、品格優秀的基礎教育師資,也提升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聲譽。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篇4

  一、強化大學生養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的具體做法

  1.制定明確規範,使學生行有所依

  針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首先要有明確的規範制度來約束他們,讓養成教育從口號落實到實際,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現制定出一系列的明文規定。如學生的儀表要求,穿著得體,不穿領口過低,裙子過短的服裝,穿著要符合學生的形象;學生在食堂打飯時應該自覺排隊,有禮有序,不得插隊;飯後,自覺將餐盤送到餐盤迴收處;住宿管理問題,晚上如有事不在校住宿需要向輔導員請假,批准後向宿管處報備方可出行。這些規定,都明確的規範了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生無論在做什麼,去哪裡都有相關的規範進行制約。在制定規範時,學校主要注重兩個方面,就是全面和詳細。“全”指的就是讓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明確的制約;“細”指的就是在各個方面,都會有詳盡的解釋,無論你犯了怎樣的錯誤,都可以找到可以依據的規定。在規定實施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切身感受,根據實施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加以及時改進,也要積極吸納學生的建議,適當修改較牽強、嚴苛的規定。規定不僅要全方位、細緻,也要合乎情理的。

  2.激情明理,讓規範深入學生內心

  對每一個人來講,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想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其從根本上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有讓學生在潛意識裡覺得所做的事情是對的,他才會心甘情願的完成這件事情。從內心樹立起來的觀念,才會根深蒂固。所以激情明理,用學生樂於喜愛的方式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適應環境,潛移默化的加強他們對正確的認知,進而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在新生入學軍訓結束後,輔導員就會利用每週日晚自習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常規教育。學校有定期的宣傳週,在宣傳教育週期間,校學生幹部會宣講大學生的相關行為規範,讓他們牢牢記住學校的規章制度,使其有據可依。新生在入學報到後,學校會組織“校園一日遊”的活動,讓學生們看到美麗清新的校園,井井有條的實驗室,整潔舒適的寢室;讓學生們看到圖書館裡,學長們的刻苦努力;讓學生們看到,每個班級裡數不清的榮譽。讓學生看到一切這個校園能夠給予他們的正能量,讓他們在這裡學會與人相處,學會不斷進取。漸漸的,學生透過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將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化為一種責任感,他們會將這種責任感,帶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向社會傳播有愛、有責任的強大能量。另外,學校也可以透過徵稿、校園廣播、開班會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徵稿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思想狀態良好,文筆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發現思想偏激的苗頭,教師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使其儘快擺脫思想錯誤的陷阱。校園廣播要弘揚主旋律,挑選積極向上的文章加以宣傳,讓學生在走廊、操場都可以聽到這些內容,潛移默化的感染他們的思想。我們還可以透過週日晚開班會的形式以責任、自信等關鍵詞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透過以上做法旨在使學生認識到,一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會使其受益終生。這樣,他們才會不牴觸甚至接納學校的嚴格管理,為養成教育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3.嚴管勤查,讓規範轉化為習慣

  學生要時刻嚴格按規範要求自己,得以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學校堅決不做表面功夫,在上級領導檢查工作時,要做到隨時能參觀,隨時能接待,保持學生在行為規範方面,在家和在學校一個樣,上學和回寢室一個樣,始終注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養成教育作為一項長期教育,要求我們要形成一個規範的管理體系。首先,倡導學生的自我管理,以學生會為主的學生自我管理形式是一個比較好的嘗試,透過長管幼的原則,學姐學長管理學弟學妹,一屆屆傳承下去。由於學生之間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他們之間的互相監督與教師管理學生相比,學生的管理方式更容易得到落實。其次,學校還有學工部老師,輔導員和其他相關負責教師組成的監督機構,可以保證事事有人管,有人處理。此外,學生有什麼建議可以透過校園網站留言,相關老師會及時答覆。學校一直遵循兩點要求,即“嚴格”和“堅持”。嚴格是指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堅持是指學校要持之以恆的貫徹養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要天天做,年年做,任何時候都不放鬆。雖然教育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髮展和變化,但是真理是永恆的,學校堅持正確的方向永遠不會變,日積月累下來的行為習慣已經成為最普通、最為學生適應的自身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高素質人才。

  4.激勵性評價,將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在長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我校總結出了自己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要求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總結,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管理過程中,我校實行量化的管理,透過學生在校的表現,參與班集體的活動情況等給予一定的分數,該分數會綜合期末的考試成績,成為期末的最終分數。而成績又與獎學金和其他獎勵制度直接掛鉤,這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會努力做好自己的行為規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表現自己。注重發揮榜樣作用,也是德育培養的重要方法,我們知道,榜樣對個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需要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作用。在校園內,我們可以透過表彰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透過校園廣播、報紙等形式加以宣傳;學校還會每年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班集體”、“文明宿舍”等表彰榮譽,以此激發學生的集體責任感,促使學生自我前進。

  5.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有導向作用,要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加以全方位引導。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改變,教師改革教學方式,針對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強化德育教育效果。課堂上,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具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透過討論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學校要開展思想教育的實驗基地,讓他們瞭解國家實事,實情和熱點問題,加深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理解。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造就了現在井井有條的大學秩序,懂文明,講禮貌的學生,走廊裡的輕聲慢步,寢室裡的乾淨舒適,自習室裡的安靜努力,我們都看在眼裡,這就更加激勵了我們要不斷完善我們的養成教育制度。

  二、結語

  俗話說,種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你付出了,你不一定會成為這個社會的精英,你不付出,你就一定不會成為這個社會上的精英。同樣的道理,用在養成教育上一樣如此,對於一個學校來講,真正讓學生領悟到內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因為這樣才最真實,最長久。讓每一個學生從學校走出來後都能帶著他自身優良的品質幸福的度過一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夢想。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還要汲取其他學校在養成教育做法上的優點,在自己的工作上加以改進,不斷研究養成教育的規律,不斷突破陳規,以期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有涵養的人才。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篇5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當中,對於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就必須有足夠的人才資源。在教育改革不斷髮展的要求下,對於大學生群體的教育教學也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筆者將會針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提出培育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建設性建議,也大學階段教育教學的開展做出一些貢獻。

  關鍵詞:

  大學階段;文明習慣;教育教學

  1、當代大學生以及大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大學生活上存在的問題當代大學生大多處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下,且多是獨生子女,在性格上以及生活能力上都有些一些不足,過分地依賴父母,生理以及心理表現不成熟,更加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不知所措,沒有解決辦法。同時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當中也存在著不誠信、不認真、不學習、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等一系列問題。

  1.2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除了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是有一系列不良的習慣,比如考試期間想出各種辦法作弊,課堂上十分隨意,吃瓜子、看偶像劇,在集體居住的宿舍中也經常會出現垃圾成堆的現象,還有宿舍樓廁所、樓道等地方的衛生情況十分差,除此之外還有學校裡到處都是甜蜜的情侶出沒,為校園的形象大打折扣。只要我們留心去觀察一下,這種不文明的現象覆蓋了大多數的高校,由於高校管理水平的差異,這些問題的深淺程度也表現得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看到,出現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道德素質不高,教師對學生缺乏足夠的文明理念教育,學校沒有強有力的規章制度的約束和管理。

  1.3傳統的落後觀念的存在在大多數學校的教育中,無論是學校領到或者是老師,甚至是家長,都會有一種傳統的錯誤的觀點,就是認為在高中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文明的習慣和行為,在大學時候更加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的積累。但是文明習慣的養成並非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個特定階段的問題,而是一生的學問,是在我們每一個學習生活中必須要學習的。一個人在大學階段,是自身在各方面走向成熟時期,一個學生的文明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以後人生的每一個方面。所以高校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培育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2、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開展的措施

  2.1大學生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高校中,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學校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的約束,沒有強有力的實施制度的團隊,使得對於大學生的某些規定流於形式。當代的大學生,在科學技術和網路資訊不斷髮展的今天,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多種多樣的誘惑,大學生沒有足夠的自制能力。學習沒有熱情,缺乏主動性和刻苦精神,缺乏鑽研精神,學習紀律性不強,還有個別學生對學習沒興趣、有的缺課等一系列不良的現象。所以學校和教師要在教育教育中想學生灌輸優秀社會人物的事蹟,做好榜樣的力量,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目標。同時大學生也要不斷提高自己對於文明習慣養成的重視度,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學會約束以及才能成就自己。

  2.2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去教育大學生,引領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體現者和傳承者,對於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習慣,和祖國的事業和前途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高校不僅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更加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思想教育學生。

  2.3學校要制定相關的制度保證要想促進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首先要有有力的制度保證,把大學生置於制度的監管之下,使大學生從他律走向自我約束。正如一句古話所說的,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所以作為高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不斷出臺和更新促進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規章制度,促進大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大學生也要牢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良好的文明習慣。

  2.4要重視教師的作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就是老師。我認為在大學階段教學中,老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是佔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大學學生自己獨立思維的水平特別強,需要老師的不斷引導,才更有利於學習。而老師作為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筆者認為必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在教學中要努力使自己所講的課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拋棄那種老師上課只是照搬書本知識的教學方法,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突破傳統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得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自主思考,合作學習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大學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立足實際,教育聯絡實際,多帶領學生,指導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比如養老院義務活動日,清明節烈士陵園掃墓等等,透過一系列積極向上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水平。

  3。總結

  綜上所述,大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是一個艱鉅漫長的任務,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需要學校的支援和幫助,更需要學生自己的約束和自制。在教育教學中,需要共同努力,共同進步,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成為四有公民。

  參考文獻:

  [1]曾豔.深化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思考[M].社會科學出版,

  [2]淺談大學生養成教育[M].黨史文苑學術出版,

  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 篇6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必要性、教育內容以及開展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期切實增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是低碳生活理念滲透到教育領域後產生的概念,其實質是環境教育的深化和發展,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分支。透過低碳的教育設施、教育活動,培養低碳價值觀、形成生態品德、掌握低碳生活的知識與技能、養成低碳習慣為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

  一、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

  發展低碳經濟是全世界的共識,為此國際社會簽訂了一系列國際公約、議定書,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我國也明確提出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而低碳生活習慣的養成是這一轉變的重要表現。

  (二)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是現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

  在大學生中開展低碳生活教育,能使高校德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能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充分體現高校“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開闢高校德育新領域,豐富德育內容,突破“重說教,輕體驗”的教育瓶頸,並最終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三)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是高校所擔負的社會職責

  高校大學生既是能源消耗大戶,也是重要的節能技術研發群體。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既能發揮大學生低碳生活的帶頭作用;又能激發其對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潛能,進而推動整個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必然舉措,也是高校所擔負的社會職責。

  二、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內容選擇

  (一)低碳生活知識養成教育

  在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前述低碳經濟相關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作為對大學生開展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首選內容,要重點開展低碳及其基礎理論的教育。因為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沒有理解,不可能有行為,只有讓大學生知道了“是什麼”,他們才可能自覺傳播和踐行。

  (二)低碳生活價值觀養成教育

  應該藉助於更深刻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低碳生態文明觀念,達到內化於心的程度。一是危機觀,核心是提高學生對於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等方面危機意識,培養學生崇尚低碳的使命感;二是自然觀,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三是人生觀,要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意識到生活的本質,對生活觀念、超前生活方式、消費主義文化等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低碳生活行為養成教育

  應透過“怎麼樣”才能有效促進低碳生產生活的教育內容使學生養成一種自主、自發、自覺的低碳生活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讓他們覺得低碳生活不但離我們不遠,而且自己就是實踐者。

  三、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託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託,從教學入手,將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課堂,幫助大學生樹立低碳人生觀,形成科學消費觀;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加強國情、民情教育,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自覺踐行低碳行動;樹立大思政觀,由思政課教師牽頭,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打造低碳校園文化。

  (二)以第二課堂為陣地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積極開闢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陣地,做到“知行合一”,透過科學的策劃和精心的組織,動員和吸引大學生參加到低碳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如“志願服務體驗”,“低碳生活論壇”,“低碳生活辯論賽”等,使他們能在具體的行動中提高認識水平,提升實踐能力。

  (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校園文化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隱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站、校報、講座介紹等校內媒體和途徑,進行直觀形象的低碳宣傳與普及,推廣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發揮環保社團作用,藉助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低碳環保氛圍,構建良好的文化育人軟環境,使學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圍之中,透過潛移默化形成低碳生活理念、養成低碳生活行為。

  (四)以樹立健康消費理念為引領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以低碳為導向的健康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目前,大學生消費存在攀比消費、盲目消費及享樂主義傾向,與低碳經濟所倡導的簡單、簡約和簡樸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馳。鑑於此,首先,學校相關部門應當向大學生普及低碳消費知識,適時調整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的不良誘導行為,鼓勵大學生實行低碳生活;其次學校應開設相應的消費教育課程,幫助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提升大學生低碳消費的自覺性,使大學生消費行為更趨合理。

  參考文獻

  [1]張馨,丁貞棟.大學生低碳生活教育內涵和內容範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

  [2]高鳳香.基於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大學生低碳經濟教育略論[J].價值工程2011(2)

  [3]陳桂林.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託加強大學生低碳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