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新課標下 高中資訊科技分層教學實踐與探究論文

新課標下 高中資訊科技分層教學實踐與探究論文

新課標下 高中資訊科技分層教學實踐與探究論文

  【摘要】高中學生資訊科技水平差異明顯,兩極分化嚴重,“分層教學”是解決這種差異,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從教學實際出發,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實施分層,適應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求,為學校資訊科技教學提供新的活力,為培養資訊科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分層教學;分層練習;分層評價

  1.高中資訊科技教學現狀分析

  高中資訊科技新課程在內容和結構上作了很大的調整,改變了原來的“零起點型”、“技術型”的結構模式,以“實踐、探究、拓展”型為主導,以案例分析為主線,層層剖析教學內容;以交流、任務和探究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挖掘學生學習潛能;要求學生在進入高中前,必須完成中小學資訊科技學習,具備一定的的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但由於受到原學校師資水平的影響,使得高一的新生在資訊科技學習上存在極大的差異,特別是市、縣級高中,差異尤為突出。其一,生長在市縣城裡,學習條件好的學生,小學、初中階段接受了很好的資訊科技教育,有的參加過各種競賽培訓,已成為資訊科技領域中的專家,達到了學習新課程的標準;其二,來自周邊農村的學生,學習條件較差,基礎不好,有的甚至沒碰過電腦,不具有學習新課程的基礎。

  面對如此大的差異集體學習顯然是行不通的,“分層教學”則是高中資訊科技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

  2.分層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層教學的源端;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將集體教學與小組教學、個別輔導、個人自學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形成了現代的分層教學思想。

  3.“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3.1調查模底,動態分層

  首先,理論和技能測試。結合本地區中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實際,對學生進行理論和操作技能的測試,認真分析測試結果以及學生在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問卷調查。以調查表、集體討論、個別談話的方式,進一步掌握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態度、方式和水平,為合理的分層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最後,合理分層。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知識水平和情感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將學生分為三層,特長生:掌握相當的資訊學知識,自學能力強,學習興趣濃厚,能夠超前學習的學生;普通生:具有新課程所要求的基礎知識,能夠完成新課程學習的學生;急需幫助生:以前沒有學過或學的很少的學生。根據各層學生自身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生在機房的位置,互相結合、互助協作。

  3.2教學目標分層

  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既要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又允許學有餘力的同學超過課程要求去自主學習。對特長生來說在掌握課本知識後,應巧妙設計,更大的發揮他們的特長及個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們資訊科技的能力;普通生要讓他們完全掌握基本知識,完成作業,並逐漸縮小與特長生間的差距;對急需幫助生,促進他們打好基礎。例如在教學第三章第一節“報刊類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單元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幫助生:給定素材、主題利用word軟體能製作3-4頁電子報刊;普通生:能自行設計主題,蒐集素材,製作8-10頁電子報刊;特長生:能夠製作出精美的電子報刊。透過這三個目標的落實,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該單元的學習,各層次的學生掌握都相當不錯,教學效果很好。

  3.3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分層

  新教材在內容上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的發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性和創造性,適合於普通生的學習;對於特長生,其過於淺顯,挖掘不出學生內在的潛能,需在教學內容上給予充分的補充。如我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愛好增加了pascal語言、C語言、演算法設計和Flash動畫製作等內容;而對於急需幫助的學生,跳躍太大,無法按部舊班的教學,所以在教學時增加了過渡教材,彌補他們以前學習的不足。這樣,就會讓每個學生每節課都會學習新的知識。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特長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主動的思考和分析問題,在學習中引入資訊學奧賽知識,分組競爭,共同探討,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普通生以任務驅動法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講解,依照教學大綱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逐步教學,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急需幫助的學生則須耐心講解,個別輔導,教會他們一些常規的方法,讓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具備學習資訊科技的基本技能。對學生的任何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喚起他們學習資訊科技的熱情和信心,完成高中資訊科技的學習。

  3.4練習設計的分層

  一般情況下,課堂練習每節課都有,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儘量分出不同層次,使學生學習具有彈性,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飽”。在練習上可分為基礎題、變式題和綜合題,要求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基本題和變式題達到教學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有餘力的同學要求完成綜合題。總之,透過練習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在教學第四章每1節“用計算機程式解決問題”一課時,我安排了三道題:(1)執行“C:學生練習資料夾下的`“口令.Vbp”程式”,檢視其功能,回答用計算機程式解決問題分為幾個過程。(2)執行“C:學生練習資料夾下的“口令.Vbp”程式”,檢視其功能,並修改口令密碼。(3)設計一小軟體,對某一指定的檔案加密。對於上面三題,都是依據書本而產生的側重實踐的練習題,所有同學都可完成(1)(2)兩題,加深對書本知識的鞏固,而少數特長生則可完成第三題,完成小軟體的製作。在安排練習的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和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論基礎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練習能完成,個個都有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

  3.5學習評價的分層

  透過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活動和操作活動的有效記錄和評價,將過程評價、動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習評價和考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納入平時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之下,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性公正的評價,反應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根據學生提交的作業和達到分層目標的情況,評價要求是差異性、及時性和鼓勵性。透過評價以及下課堂或課後給學生的矯正、調整能夠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深;透過評價對少數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幫助排除障礙,不使問題積累;透過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的優勢,及時調整。

  綜上所述,在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的資訊科技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培養高深資訊科技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學資訊科技教育》2007.3

  [2] 《資訊科技教育》2007.4

  [3] 付裕東《落實因材施教原則的最佳途徑——分層次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