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琵琶教學引入多媒體課件的現狀分析與運用研究論文

琵琶教學引入多媒體課件的現狀分析與運用研究論文

琵琶教學引入多媒體課件的現狀分析與運用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琵琶教學的實際情況,如何在浩如煙海的琵琶作品教學中對當代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在挖掘琵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精華的同時賦予其現代性的闡釋,進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已成為當前面臨的重大教改課題。

  關鍵詞:琵琶教學多媒體運用思考

  琵琶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具表現力的彈撥樂器之一,但由於琵琶技巧繁多、人門難,讓很多喜歡這件樂器的人望而卻步,加之沒有統一的教材和衡量標準,使得教學中存在一定的隨意性,這對琵琶教學的發展是不利的。如何在浩如煙海的琵琶作品教學中對當代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琵琶的積極性,使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

  一、琵琶教學運用多媒體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效果豐富多彩,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琵琶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具表現力的彈撥樂器之一,其指法豐富、個性鮮明、音色富於變化、音樂極具張力,但由於琵琶技巧繁多、人門難,讓很多喜歡這件樂器的人望而卻步。為激發學生學習琵琶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科學的、適時、適度的採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使琵琶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多媒體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顯得生動而多彩。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及大容量的知識貯備是多媒體課件的基本特點,並由原來的琵琶教學的紙本講義變成多媒體課件。特別是琵琶欣賞課,實為集文學藝術為一體,目的在於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琵琶藝術修養和傳統文化品味的課程。因它有口頭及手授不易理解的特點,需教師用一定時間幫助學生掃除理解障礙,這一過程是大多是口授加手授完成的,費時費功。一旦將多媒體課件用於輔助琵琶的教學工作,首先會大幅度增加課堂資訊容量,其次節省大量板書所耗時間。特別是在介紹琵琶名曲作品背景知識方面,多媒體課件有著得天獨厚的多樣功能。

  那些難用語言和演示解決的難題,在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裡均可得到生動直觀的演示。例如《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型的武曲套曲,以其獨特的音樂表現力聞名於世。樂曲內容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在垓下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十面埋伏》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繪聲繪色地將刀光劍影的古戰場刻畫得栩栩如生。樂曲歌頌了楚漢戰爭中得勝之師劉邦漢軍的威武雄姿,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我在講授時適時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畫面使學生輕鬆、準確理解分析了音樂作品,領悟了其內涵,依次出現項羽、劉邦、張良、範曾等人物影象,同時顯示幾次作戰路線的地理圖,最終營造出項羽兵困垓下,突圍無望時與虞姬對舞悲歌的畫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霸王別姬的畫面中,學生能深深地感受到英雄末路時,項羽內心的悲壯和生死相依的感情。由此,項羽這位蓋世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起來。學生對琵琶的氣勢磅礴;琵琶的悠揚動聽;琵琶的波瀾起伏;琵琶的激盪人心;琵琶的訴說衷腸和琵琶的感人肺腑深深地吸引了!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琵琶的.積極性,真可謂事半功倍。

  教學實踐證實,當多媒體課件有聲有色的演示激盪著學生的視聽神經時,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多媒體課件發揮了聲音、影象、動畫、影像等方面的優勢,將琵琶知識與藝術鑑賞交相輝映,創造出圖文、聲樂並茂的藝術氛圍,再加上教師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和昇華,更能凸顯琵琶課所特有的潛在的藝術審美特性,這不僅使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大為提高,也使學生產生高度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熱烈,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對提高教學效率無疑是顯著的。

  課堂實踐證明,多媒體課件雖然都是在原教案、教學思路基礎上對琵琶作品不同角度的個性化詮釋,但對琵琶作品本身的這種情景創設與再加工,卻真實地透露出教師對琵琶作品的獨特理解,凸顯著教師對作品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視野。

  (二)琵琶教學課件應用所受條件限制頗多

  作為輔助性教學工具的多媒體課件運用,雖相對傳統教學方式有其特定的優勢,但教師成了課堂上課件放映員,完全沒有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以獨具人格魅力的語言、手勢、神態、情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一幕。整節課學生只看銀幕,老師則只忙操作。如此缺少老師生動言語和麵對面演示的誘導、形象神態的感染下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琵琶作品因內涵豐富,對它的闡釋與理解,自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並且永無止境的。課件本身只能是教師本人對作品個性化理解的方式之一,並非絕對正確、無可非議的唯一。優秀的課件往往能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氛圍,烘托出良好的學習氣氛,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做到的。但優秀課件的製作必將佔用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況且由於教學任務的繁重和製作技術的缺乏,許多教師根本不能親自制作。倘若找計算機專職人員代為製作,非但阻礙了教學思想的靈活對映,更無法充分展現教師對作品的理解與發揮,也就喪失了課件的功能優勢。同時,過於依賴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式,則又會限制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倘若再有放映操作時的失誤等意外事情,其效果就更不容樂觀。課件製作水平的無能保證,而強烈的視聽效果卻會給學生留下極深的感性認識,這非但起不到輔助教學的功能,還會限制學生想象力,甚至導致對作品的錯誤理解。

  二、多媒體課件在琵琶教學中合理運用的建議

  (一)更新觀念,走出誤區

  在承認多媒體用於音樂教學有其優越性,我們需要爭取利用、會用、多用的同時,也需要對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既要解決一些觀念上的問題,糾正一些觀念上的誤區。例如:只有用多媒體課件的課才是好課。這裡就涉及到活動組織者和教學設計者兩方面的問題。就組織者而言,不能以有無多媒體作為評價課的優劣的依據。

  對教學設計者而言,不要把是否用多媒體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來關注。我們的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之初,不是先對教材進行思考,而是先找課件,如果找到現成的,那就會根據課件來進行構思,如果沒有現成的,那就會花很大的精力去製作課件,而實際用於認真研讀教材、構思教學思路上的力氣卻花得很少,這種教學是有悖於教學原則的,它顛倒了教學中的主次關係,把一堂課的成敗全押注在了課件上。

  (二)綜合考慮,突顯科學性

  教師要在熟練掌握製作和運用多媒體課件技術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徵和使用軟體型別來設計。課件的設計首先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既要考慮教學目標又要考慮多媒體效果,突出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重點、難點。除了考慮課件平面和動靜的相互映照、音樂的搭配等技術性問題之外,還要注意突出課件與學生的互動作用,以達到透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把琵琶課應掌握的知識表達得更準確、精煉、生動、直觀,把課堂教學設計得更集中典型、精粹,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

  (三)講授與演示,合理搭配

  任何形式的教學改革都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所有的教學工具都不能取代教師的講授。而傳統的琵琶課堂講授是教師個性化授課風格的展示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心靈互動。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術修養,甚至別具一格的性格特徵都會對學生產生無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求琵琶課教師在傳統的講授基礎上來使用多媒體課件,即以教師智力資源優勢引導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科學、有效、針對性地發揮,以保證教學的正確資訊和教學質量,使課件成為反映教師理念和思想的手段。切忌只追求畫面的視覺美感而脫離了作品內容,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希望能透過課件的製作和使用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拓寬學術視野、增大知識資訊傳達、最佳化教學效果、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並能創造性地以掌握和運用優秀的琵琶作品,讓學生從中得到真、善、美的薰陶,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才是琵琶教學課件追求的教學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