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團體心理輔導對流動兒童心理干預效果的初步研究論文

團體心理輔導對流動兒童心理干預效果的初步研究論文

團體心理輔導對流動兒童心理干預效果的初步研究論文

  關於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內社會各界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關的干預性研究報道不多。本研究在前期調查的基礎上,選取南寧市郊兩所小學四年級各一個班的流動兒童26名進行團體心理輔導,以瞭解團體心理輔導對流動兒童的孤獨感、自我接納及行為問題情況的干預效果。

  1 物件與方法

  1.1 物件:國內對流動兒童界定為:年齡< 14週歲,在農村出生,戶籍在農村,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兒童Ⅲ 。本研究選取地處南寧市城鄉結合部的兩所小學四年級各一個班的符合以上條件的流動兒童26名.男 17名 ,女 9名 ,年齡(9.15-4-0.462)歲 ,作 為干預研究 物件 。與干預研究物件同一班級的非流動兒童73名,男41名,女32名,年齡(9.32土0.524)歲,為對照1組,同年級其他班級未接受干預的流動兒童14名,男8名,女6名,年齡(9.07±0.616)歲,為對照2組。3組兒童的性別、年齡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Y=0.681,P一=0.711)。

  1.2 干預方法

  1.2.1 干預團體設定:每校設定1個干預團體,把所選擇作為研究物件的流動兒童及其所在的班級作為獨立干預團體,每個團隊由固定的一名主要輔導者及4名督導人員帶領,主要輔導者和督導者是具有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的心理諮詢師。

  1.2.2 干預過程:每次干預進行一個單元的輔導內容,每次干預時間約1 h,每週一次,共進行6次,持續6周完成。

  1.2.3 干預活動方案:根據巴昂的情緒智力理論為基礎,採用規範式(樊富珉《團體諮詢的理論與實踐》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結合學者已開展的兒童團體輔導經驗,設計制定流動兒童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該活動分為6個單元,見表1。

  1.3 干預效果評價:研究組和對照1組的兒童在為期6次團體干預前後採用兒童孤獨量表(CLS)、自我接納問卷(SAQ)_g]、及兒童問答式體驗訪談、班主任對研究者的上課行為、課業表現、情緒表現等總體印象的主觀打分等方法進行效果評價;對照2組的兒童不參與團體干預活動,只進行前後問卷的測評。CLS總分範圍為16~8O分,得分越高提示孤獨感越強烈。SAQ結果包括總分和自我接納因子分、自我評價因子分等3種分數,總分為16~ 64分,各因子分為8~ 32分。總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納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1.4 統計學處理:採用統計軟體包SPSS15.0對資料行方差分析和配對t檢驗,P<O.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後3組兒童CLS評分結果比較

  2.1.1 CLS評分干預前後的變化情況:干預前3組之間CLS評分比較(方差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後,研究組的評分下降的差值達9.58±10.140,下降比例達24.45%(9.58/39.19);與對照1組的評分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與對照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5)。對照1組與對照2組CLS評分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2 3組自身干預前後CLS評分比較(配對t檢驗):研究組和對照1組的自身干預前後CL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2組的自身干預前後cl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干預前後3組SAQ結果比較

  2.2.1 干預前後3組SAQ總分、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因子分評分的變化情況:SAQ 總分干預前3組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後,研究組的SAQ總分上升,差值達6.54±6.205,上升比例達l6.18 (6.54/40.42),與對照1組的評分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aq p="">0.05)。SAQ 自我評價因子評分干預後,研究組與對照2組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2 3組自身干預前後SAQ總分、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因子評分比較(配對t檢驗):研究組、對照1組的SAQ 總分、自我接納因子分、自我評價因子分,干預前後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 教師訪談評價:班主任對研究組兒童的上課行為、課業表現、情緒表現等總體印象進行主觀打分,干預前後的評分分別為(22.02±5.72)分與(30.98±8.0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兒童體驗訪談結果:在團體心理輔導後對兒童進行訪談,結果發現,研究組兒童出現了更多的正性詞句,如:(1)問及處理孤獨情景時,答:“我喜歡與我的同學一起玩遊戲了”,“我覺得原來我很喜歡與小夥伴一起說話”,“我不無聊了,因為有朋友玩”,“爸爸媽媽不在家時,我不再一個人坐著看書和發呆,我會主動找朋友玩”,“我會自己看書緩解自己(無聊)的心情”,“一個人很孤獨,交了很多朋友就開心多了”等。

  (2)問及自我評價、自我接納方面,答:“以前我很討厭自己,現在不討厭了”,“我嘗試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了,我開始喜歡回答問題了”,“我學會了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我的優點和特長,我覺得自己也很棒,加油”,“我開始覺得自己可愛了”,“我也很漂亮、可愛”、“原來我的優點也很多,現在我很滿足”,“我充滿了自信,向著學習前進”,“以後我一定是個有用的人,前進、努力學習”等。

  3 討論

  近年來學者們針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做過研究報道,一些報道顯示部分流動兒童因感受到社會排斥會表現出比較強的疏離感和孤獨感[1 ;本研究組前期調查也顯示流動兒童的孤獨感陽性率為12.31 ,SAQ 自我接納與自我評價兩因子評分的均分均低於對照組。本次干預研究顯示,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後,流動兒童的孤獨感水平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下降差值達9.58±10.140,下降比例達24.45 (9.58/39.19),與未乾預的`對照2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AQ 的總體水平較干預前提高,上升差值達6.54士6.205,上升比例達16.18 (6.54/40.42),與未乾預的對照2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d0.05),其中自我評價因子分的升高,與對照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另外,從教師對流動兒童的觀察評價顯示,干預後的流動兒童情緒較前開朗、開始敢於嘗試與同學進行交流、上課舉手發言次數增多、遵守學校紀律程度較前好轉等,兒童的自我反饋中也顯示其情緒改善、自信心增高。這些結果均提示:

  本研究設計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能有效緩解流動兒童的孤獨感情緒,並能提高其自我接納程度和自我評價水平,增強其自信心水平,促進其健康心理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本研究的對照1組是非流動兒童,他們在接受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以後也獲得與研究組相似的干預效果。這顯示本次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活動無論對流動兒童或非流動兒童的心理影響具有同樣的效果,即本研究的心理干預形式與方法能同時適用於流動兒童與普通在校的學齡兒童,是一種降低兒童孤獨感、提高其自我接納水平、增強其自信心的一項經濟有效的干預方法,值得在普通小學中普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