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協同教育對教師培養實踐意義的探析論文

協同教育對教師培養實踐意義的探析論文

協同教育對教師培養實踐意義的探析論文

  在教育部2014年8月頒佈的《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中指出,“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教師教育改革持續推進,教師培養質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著教師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育實踐質量不高、教師教育師資隊伍薄弱等突出問題。大力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成為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教師的培養關係著國家、社會和民族的進步與希望,國家對於教育的期望和重視最終體現在教師的培養和發展方面。因此,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優質的、一流的師資就成為教師培養院校的重要任務。“透過招生模式、課程設定、師資隊伍、教學組織和管理體制‘五位一體’的深層次改革,構建起教師協同培養的新模式。這一模式透過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解決了單一學校培養教師的資源限制問題;透過優質資源的本土轉化,促進了區域文化融合,解決了單一體系培養教師的模式趨同問題;透過靈活多元的成長通道,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解決了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相脫節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擴充套件價值。”[1]基於此,高等師範學校應開展高校教師進中小學進行相關教育教學研究的活動,從而形成教師培養新機制。

  一、協同教育提出的背景及任務

  (一)協同教育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教師[2007]4號檔案《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師範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開展師範生實習支教工作是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強化師範生實踐教學,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強教師養成教育,引導師範生深入基層,瞭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徑;是密切高師院校與中小學的聯絡,促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的重要紐帶。開展師範生實習支教工作,也有利於幫助農村中小學提高師資水平,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2]師資培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確保師資培養院校能夠為各級學校培養出符合學校實際需求的高素質教師,就是需要探討的。“教師教育問題”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破解“教育人才培養難題”,是掃清我國現代化程序中障礙的重要舉措,透過大力發展教育,來提高全社會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本含量,提高教育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動力水平,從而推動社會在各個領域的進步,以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培養問題”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這是教育受到教育界關注的根本原因。

  自現代意義上的師範教育產生之初,“師範性”就是師範教育的主要特徵,而實踐性培養作為“師範性”的集中體現歷來也是師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從師範教育的歷史發展來看,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師範人才的培養中始終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透過實踐性培養強化實踐環節,提高師範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3]協同教育以提升教師教育培養的質量、帶動教師教育專業建設和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調整教育研究的服務面向三位一體的共同體創新能力為核心,形成“教育高地、科研陣地、培養基地”,將協同教育的協同主體打造成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特點的平臺,並圍繞這一特徵設計新型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匯聚創新要素,對內整合資源,對外協同發展。

  (二)協同教育提出的任務

  1.開展協同地區義務教育師資培養均衡發展

  研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僅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內部均衡發展,而且也包含著義務教育對縣域社會經濟結構轉型與適應的外部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本質在於義務教育師資的均衡發展。從義務教育發展的事實來看,義務教育發展的外部失衡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加劇了義務教育的內部不均衡。關注內部均衡而忽略外部均衡問題,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會喪失其社會基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突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困境,需要將內部師資培養均衡與外部師資使用均衡有機地結合起來,重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概念。

  2.協同開展師資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發展的研究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協同主題發展的平臺,開展師資培養學院和師資使用學校有效教育教學研究。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新課程、積極倡導規範辦學行為與減負增效提質的今天,如何堅持“藉助教學促進學生(師資)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增強師資培養院校課堂有效教學培養的的意識,注重有效教學方法與技術的運用,評價中小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是協同主體的基本研究任務。

  3.協同開展探索地區校長和教師定期交流制度的研究

  探索地區校長和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探索推進完善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輪崗制度。由縣(市區)級或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對所屬區域內的校長、教師有計劃地在不同學校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任教,目標是促進區域內校際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透過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合理有序流動來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制度設計。而要切實落實這一制度,則需要在最佳化政策環境、完善政策體系,人事制度改革,消解利益衝突,健全監控機制等方面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理論、制度創新。.

  二、協同教師培養的內容及機制研究

  (一)協同教師培養的內容

  協同教師培養是指將教師教育的院校師資和中小學學校教師的實踐工作結合起來,使得培養師資的教師能夠了解其培養的物件在實際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情境中的真實狀態,以及培養的物件為更好地實現工作的目標所必需的的知識和技能,以期望提升師資的實踐教學的能力。鮑嶸在《論教師教學實踐知識及其養成——兼談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一文中提出:“對教師來說,教學就像一條實踐的河流,河水是流境。教學的問題主要不是理論的或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是一個教師在教學現場如何有所行動的問題。教師職前教育應把專業實踐能力作為與教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並重的培訓內容,並對教師備課、上課、輔導、課堂管理、語言與備課技巧等進行訓練。”w這樣使教師培養的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更明確。當前師資培養的缺失就在於培養計劃和培養活動的針對性不明確,培養師資的教師不瞭解其培養物件將來的實際工作情況,如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培養單位對於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工作狀況瞭解得不夠深人,對於中小學的課程改革、教學模式、中小學學生的本質屬性、中小學教育、中小學教師發展等方面的實際工作掌握得不透徹,甚至從來不去關注中小學的各方面的工作,結果就是師資培養院校和使用師資的學校相互脫節,嚴重影響到教師培養的質量和效益,影響到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協同教師培養的機制研究

  師資培養院校和中小學校要建立和形成教師培養、培訓及使用一體化的機制,共同商討和確定協同培養教師的內容及培養的方式方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模組化的課程體系,建設高質量的課程資源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以往的課程設定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課程的設定更多的受到來自於社會、課程專家、文化傳統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課程設定的主體和課程實施的主體以及課程結果的體現的主體都是不統一的。在這樣的課程設定下培養的教師,在其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是多方面的,如不瞭解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實際、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環境、教師自身的`專業性發展的基本缺失等。模組化的課程設定採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形式,採用反推法來設定課程。比如小學教師的培養,透過到多所小學走訪和做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當前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師資培養的院校裡設定模組化的課程,需要哪方面的就來學習和訓練哪方面,使得師資的培養更加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

  學校中的資源都可以作為學生培養的可利用的資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門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並開發資訊化課程資源。”[51到多所學校進行調研,明確各級學校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就師資培養所需的課程資源聽取一線教師或學校校長的意見和建議。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層次的師資,學校中的教師、教科書、學生、教師和學生的經驗經歷、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必須加強建設,使之在師資培養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2.組建強大的教學研究團隊,建設高規格的實踐教學基地

  當前中小學中建立的教學團隊對於學校各方面工作的推進均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師資培養的過程中必須給培養的學生樹立團隊的思想。基於此,作為師資培養的單位必須建立強大的教學研究團隊,對師資培養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細緻的研究。良好而有效的團隊建設,對於明確團隊努力的方向和發展的目標、明確團隊成員的職責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團隊建設還要發揮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確保師資培養的過程精確化、有效化和時效化,確保師資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促進培養單位師資的專業發展,以便於更好地實現師資培養的任務。

  除了在師資培養單位建立強大的教學研究團隊,為了確保師資培養的高質量,還需要高規格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也是協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就使得校內校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共同對師資的培養髮揮作用,便於師資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必須是高規格、高起點、高要求和高效益。在師資培養過程中能夠真正發揮職責,要形成實踐教學基地專人負責的機制,對於學生在實踐基地的所有實踐環節,必須經過師資培養單位和實踐教學基地嚴格的科學的考證,確保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3.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實踐活動,形成多元化的質量評價體系

  在師資培養單位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要緊密結合專業建設與發展。結合學生社團的相關活動對學生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和培養是當前師資培養的一致做法,還要緊密結合實踐領域內教師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開展社團活動,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緊密結合,透過課外活動的開展來彌補課堂教學實踐技能的不足,是非常有效的教師技能培養方面的措施。舒爾曼指出:“培養專業人員不能只是簡單地把他們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而是在不可避免的、不確定的情況下學會運用判斷,即學會變化、適應、融會貫通、批判、發明,把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變成專業工作所需的臨床知識。”[6]師資培養單位要結合實踐單位的需要來建立並形成相關活動的政策和機制,對於活動的實施能夠給予相關的資訊指導和經費保障,以便於學生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

  在師資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建立和形成多元化的質量評價體系。多元化的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要協同師資使用學校,在廣泛吸納相關學校的意見和建議基礎上共同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從當前教師的錄用和使用方面來凸顯並提升對師資培養單位的影響的力度和影響的作用。建立師資培養單位聯合師資使用學校共同評價的體系,實行評價方面的“雙導師制”,對於師資培養的有效性的指導性將會更加明顯。

  三、協同教育培養教師遵循的基本要求

  1.師資的培養必須以需求為導向

  當前的教師是作為應用型人才來培養的,既然是作為應用型的人才,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就需要明確人才的需求狀況,根據需求的規模、人數、質量、型別和層次做好人才的培養工作。師資的培養需滿足師資實際的需求,如當前城鎮學校的教師已經處於飽和的狀況,但是在條件相對貧困的地區,教師數量和質量仍然比較低,所以教師教育專業逐步緊縮,也才開始培養“全科教師”。因此,師資的培養要避免盲目性,就必須以需求為導向。

  2.師資的培養必須以分類為指導

  分類指導作為師資培養學院的根本要求,是適應社會對高技能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的客觀要求而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協同的作用在於培養師資的單位和應用師資的學校相互協調、交流溝通、互派互訪,培養師資的學院進人相關的學校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指導,採取培訓教師,理論講座的形式;應用師資的學校骨幹教師或學校領導進入師資培養學院來對學院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師範、專業引領、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實踐知識的講座或報告活動,使得師資培養學院全體師生能夠對實踐領域的相關工作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有利於師資的自我發展和進步。

  3.師資的培養必須做到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原則,其內容在於“三位一體兩協同”的全程滲透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即“課堂教學實踐一課外教學實踐一專業實習(含見習)一-‘三位一體’”和“課堂理論教學與創新型實踐教學相協同”“高等師範院校與中小學合作交流培養相協同”——“兩個協同”。該體系依託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以橫向課題為牽引,增設貫穿大學四年的“課外教學專案實踐”課程,把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本科教學的優質資源,實現了從學習型向教育教學能力型、從單知識點向多知識點、從單一的課內向課內外相結合模式的轉變,打造出“教學實踐環節”多層次、全過程不間斷的培養模式,使本科生透過接觸課堂實際,經受教學鍛鍊,體察教育教學的艱辛和快樂,從而實現早進課堂、早進社會。

  4.師資的培養必須做到深度融合

  協同培養師資的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滲透在師資培養的方方面面。不但要有一定的深度,還要有一定的力度。要建立和形成師資培養的真正“協同”,注重協同的實效,從協同的整體設計、協同實施的具體環節、協同過程中關係的協調、協同階段質量和效益的評價、協同結束後經驗的總結和理論形成等方面,發揮協同主體各自的作用和職責,確保順利實現師資的培養和應用。要實現學院和學校的深度融合、部門和部門的深度融合、個人和個人的深度融合,集中協同主體的所有的資源優勢,真正實現優勢互補,使師資培養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協同教育作為師資培養過程中的較新的做法在實踐過程中的確發揮了有效的作用,“當然,任何時候人們對新生事物都要有一個認識過程。尤其是當新生事物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調整既有的利益分配,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人們往往就會因為長期形成的固化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對新生事物產生疑惑、觀望、排斥甚至阻撓。所以,這樣的認識過程也就往往是曲折的、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7]協同培養師資,必然能夠為社會各級學校發展培養出合格的、高素質的教師,必須要不斷鞏固並發展協同師資培養的機制。

  貧窮階層則在權力階層的擠壓下,複製出貧窮階層,使階層固化,階層流動減慢,社會喪失活力與公平。許多學者呼籲關注農村學生,政府也積極制定政策,提高部屬高校農村學生比例,這樣有利於加快階層流動速度,使公平重新回到社會;但是這一行為觸及到權力階層的利益,使他們無法容忍,他們不僅會反對該項政策的實施,同時可能會藉助這項政策獲得更多利益,迫使政府制定的政策破產,不僅不利於公平的迴歸,甚至會加劇社會的不公正,導致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對此,從政策制定到政策實施,必須全盤考慮,尤其在政策實施環節,事先考慮到政策實施會產生的各種影響和遇到的各種阻力,進一步完善該項政策,同時實施一段時間後需要對政策進行評估,將產生的問題彙總,重新修訂該項政策。另外,一項政策收效如何,不僅要看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還需要關注實施環節,加緊配套政策的出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減少權力階層的惡,防止他們藉助該項政策獲利,促進階層流動,使社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吾文泉,徐文雅.反向歧視:大衛?馬麥特《奧利安娜》和《種族》評析[J].當代外國文學,2013,(3):64.

  [2]Gross,BarryR.ReverseDiscrimination.Buffalo,NY.:PrometheusBooks,1977.3

  [3]餘海雲.反向歧視[J].經濟知識,2009,(12):40.

  [4]付穎光.對反向歧視問題的法理分析[J].企業家天地,2011,(11).

  [5]劉精明?能力與出身:高等教育人學機會分配的機制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4,(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