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課件
初中地理的課件應該要怎麼設計呢?下面初中地理的課件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篇一:初中地理的課件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認識世界的國家及其特點,理解世界地理區域劃分的意義,並能夠在世界政區空白圖上填注出主要國家的名稱。
2.使學生能夠科學地表述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
3.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並學習運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難點】
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教學重點】
1.世界各國一律平等,在國家交往中應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2.地圖上國界的表示方法。
3.學習閱讀世界政區圖、人口柱狀圖及其經濟扇形統計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1、情境匯入
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於世界的地形,氣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世界的國家。
1、設問: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呢?(學生自主回答)(過渡)世界上的國家很多,它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2、出示教學目標:
1、瞭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劃分的依據,認識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佈
2、對比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及原因
3、能從經濟領域說明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生自主學習了世界上陸地面積前六個國家,還學習了其它一些的地區,學習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劃分依據及發展水平差異,瞭解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明確了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種全球化意識。
三、展示反饋,評價提升
電腦展示《世界政治地圖》,結合課本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教師用滑鼠點選主要的發達國家,讓學生說出這些發達國家的名稱,並引導學生觀察
這些國家分佈的大洲。人們為什麼要用一個“北”字來概括髮達國家的分佈大勢呢?(因為這些國家中、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位於南半球以外,其他國家都位於北半球,所以把發達國家稱之為“北方”。) .2·1·c·n·j·y
2.教師用滑鼠點選主要的發展中國家,讓學生說出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名稱,並引導學生
觀察這些國家分佈的大洲。人們為什麼要用一個“南”字來概括髮展中國家的分佈大勢呢?(因為發展中國家位於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發展中國家稱之為“南方”。)
四、拓展延伸,鞏固提高
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原因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原因有許多方面,其中有歷史上發達國家長期對發展中國家的侵略和剝削,大量資源的掠奪等等。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透過經濟改革、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領域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如中國的航空業、核工業等。
教師過渡: 儘管世界存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但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各國的經濟、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很多產品的生產不再是一個國家完成,而是有多個國家協作完成的。
五、歸納與總結
本節課首先學習了世界上陸地面積前六個國家,還學習了其它一些的地區。我們學習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劃分依據及發展水平差異,瞭解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明確了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種全球化意識。希望大家多關心國際時事、國際熱點問題,進一步加深對國際交流和合作、發展的認識。
【作業設計】
課本習題及導學方案
【板書設計】
第七章 發展與合作——經濟全球化
一、國家與地區
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三、合作與發展
篇二:初中地理的課件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瞭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
3、 智慧提高與訓導:透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透過課堂活動,用例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透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例項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例項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學習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透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
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成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瞭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佈、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佈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佈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溼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溼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例項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透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