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範文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1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是小學科學六下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學生初步明白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後的第二個化學實驗,實驗不像物質加熱或燃燒一樣,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知道加熱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哪些現象。這個實驗涉及到學生不熟悉的小蘇打和有些經驗的白醋。如何上好這節課,在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在實戰場上還是出現了很多“意外”。眾所周知,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之間總是會有一些差距,但我們往往是從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次次的進步!

  一、關於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本課需要讓學生觀察蘇打和白醋的特點,並做好有效記錄。同時,觀察兩者混合後產生的現象,並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物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學生透過眼睛看(現象),摸(杯壁感受溫度),試(杯中空氣)等方式綜合體驗物質反應後所產生的現象。由於混合現象比較劇烈,有比較明顯的泡末產生,學生往往把注意點只放在泡沫上,而容易忽視其他的現象。在做實驗時,要求學生留下一些樣本,混合後迅速地用玻璃片蓋住瓶口。

  1、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在教學中,由於第一次上這節課,實驗室沒有足夠的玻璃片了,我只有找一些卡紙代替。只是在實驗過程中,卡紙蓋不嚴燒杯,空氣進入燒杯中致使燃燒的木條不熄滅,缺少明顯的變化,使驗證結果失敗。幸而,我及時以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激勵大家重新實驗,這一回使用玻璃片蓋住燒杯並立刻進行驗證氣體的實驗,從而最終能完成教學目的。課後,我思考即使是使用玻璃片,也要在儘量短的時間裡接下來完成驗證氣體的實驗。因為一般的玻璃片也蓋不嚴燒杯長時間也會使空氣混合進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覺得在做化學實驗前,教師都需要親自實驗,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煩,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2、加強拓展延伸部分的趣味性。

  在教學設計中關於實驗後拓展延伸這一部分我做了很保守的安排,只是讓學生透過思考和查閱資料來對反應後燒杯中剩下物質的探究。其實,這一部分可以在課堂的驗證氣體之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完成。課後,我思考是否可以安排一個“小魔術”(教師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後,溶液變成紅色)。教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束新課的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魔術中用到的白醋又成為學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術也蘊含了“兩種物質混合後又產生了新的物質”這一概念。

  二、關於實驗細節的一些思考和改進

  用小蘇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學生展示物質混合後發生質變,產生新物質的一種狀況。為了讓孩子充分認識到這兩者發生的質變情況,並且還產生了另一種新物質二氧化碳,我在教學中經過摸索,發現實驗中有幾個細節應該處理的更細緻。

  1、進行混合小蘇打和水與混合小蘇打和白醋的比較。

  整合混合小蘇打和水這一過程在實驗中,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也為學生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變化”打下基礎。

  2.再加一勺小蘇打。

  當兩者混合後不再冒氣泡時,再加一勺小蘇打在杯中,然後讓學生觀察後回答還有氣泡嗎?進而思考:沒有氣泡了,說明杯中的透明液體已經不是原來的白醋了。

  3.換了氣再做對比實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我們可以對比細木條在二氧化碳和空氣中蠟燭的燃燒情況時,對比的前提條件應該是在同一個杯子中。所以,當對比實驗時,另取一隻空的杯子來不好,應該用書或硬紙板扇走先前杯中的氣體,然後再點燃蠟燭,繼續觀察,才有說服力。

  4、嘗試用混合小蘇打和陳醋。

  小蘇打和醋的混合實驗是為了讓你觀察到混合物的變化,課本上使用的是白醋(用冰醋酸加水配成,不加著色料,故無色),雖然混合後有一些明顯的變化,但是混合物的顏色並沒有什麼改變,所以如果把白醋換成陳醋,我們觀察到的變化將更加明顯,效果是否會更好。教材的大題標不適合隨意更改,但可以鼓勵學生在家嘗試嘗試。

  經過半年多的教學實戰,我想任何一堂課不管是經過幾次的反思和磨礪,都是無法達到完美。畢竟,教學物件是不同的個體,期間的可變因素不少!但是,每一次反思和磨礪都是在幾近完美!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是讓學生初步明白化學變化的第二個化學實驗,這個實驗不像上一次的實驗給物質加熱或燃燒一樣,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知道加熱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哪些現象。這個實驗涉及到學生不熟悉的小蘇打和有些經驗的白醋。如何上好這節課,在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本課我引導學生展開對小蘇打和白醋的特點的研究。由於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己經對如何觀察特品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在這一環節上我沒有過多的和學生討論如何進行觀察,而是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只是在關鍵問題是給以提示。進行這樣一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兩種物質的特性和實驗後所得的物質進行比較,好讓學生更加明確的認識到有新的.物質生成。

  第二個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這是一個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實驗型別,在這個實驗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前我並沒給學生明確的實驗目的,只是讓學生觀實兩種物品混合後會發生什麼?學生根據這個實驗目的,首先和以往一樣設計了實驗的方案並根據這個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當學生將兩種物品混合後,可以聽到班級內暴起的驚歎之聲。這時我適時的問學生髮現了什麼?學生們彙報了自己的發現,但是這個發現僅現於眼睛看到了,所以又為學生準備了第二份實驗才料,讓學生再做一次實驗,不過在這個實驗進行之前,我讓學生明確了這次實驗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學生針對一問題展開的激列的討論,最進行實驗並得出了結討,同時證實了,小蘇打和白醋混合是一種化學變化,因為有新的物質二氧化碳生成。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優秀教學反思3

  本課教學是讓學生初步明白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後的第二個化學實驗,實驗不像物質加熱或燃燒一樣,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知道加熱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哪些現象。這個實驗涉及到學生不熟悉的小蘇打和有些經驗的白醋。如何上好這節課,在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在實戰場上還是出現了很多“意外”。眾所周知,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之間總是會有一些差距,但我們往往是從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次次的進步!

  課堂上,先讓學生觀察小蘇打和白醋的特點。但是發現學生觀察的興趣不大,究其原因,學生沒有觀察到讓他們感興趣的現象,而他們對與白醋和小蘇打本身並不感覺好奇,他們覺得無外乎就是白醋是無色透明像水一樣的液體,有酸味;小蘇打就是白色的粉末顆粒。課堂的氣氛並沒有教師想象的那樣活躍熱烈。有的學生甚至趴在了桌子上觀察白醋和小蘇打。為了活躍氣氛,我臨時改變策略,請認真觀察,積極動腦筋思考的小組先把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由於混合後的強烈反應,先實驗的小組不禁發出驚歎,同伴的發現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好奇和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實驗過程中巡視,尋找有突出進步的學生,請他們上臺來協助教師做蠟燭熄滅的實驗,為了達到效果,可以多邀請幾位同學上臺來,目的就是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熱情,鼓勵他們積極進行科學探究。被邀請上來的學生感到十分驕傲,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下臺後,在學生小組實驗時,他們還充當起小老師,“教”自己小組的組員進行實驗。課堂氣氛較先前有了明顯的好轉。

  透過這節課,應該認識到對於學生的預設,教師還要做得更加充分,要善於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