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風箏美術課件資料

風箏美術課件資料

風箏美術課件資料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全文,領會文章主旨。

  2、 引導學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語言,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濃濃兄弟之情。

  3、 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全文,領會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聯絡語境,探究疑難語句。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構思:

  按“誦讀——賞讀——悟讀”的層次設計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為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章大意。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重點定位在對文章的“賞讀”和“悟讀”。“賞讀”重點是在組織引導學生揣摩優美語句或精要語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並進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悟讀”重點是在引導學生對文章隱含的人生哲理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時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考慮這篇文章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有什麼積極意義。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1、 導語: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本文圍繞著風箏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2、 作家作品簡介。

  二、 檢查預習情況

  1、 給加點字注音。

  丫杈 蟹 蜈蚣 憔悴 點綴 纏繞

  瑟縮 虐殺 墮 寬恕 苦心孤詣

  2、 理解下列詞語的詞義。

  憔悴 肅殺 點綴 訣別

  瑟縮 笑柄 虐殺 苦心孤詣

  三、 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意

  1、 師範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生思考: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表現了魯迅先生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聽完後用一句話回答。

  明確:要表達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悔意。表現了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2、 生默讀課文,進一步把握文意

  思考:①本文回憶了童年生活中一件什麼事情?魯迅先生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明確:①文章主要寫魯迅小時候不讓小兄弟放風箏,並進行粗預的過程,以及成人後魯迅先生明白了遊戲之於兒童的重要意義之後的自我反省。

  ②文章以“風箏”為線索,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2自然段)“我”看到風箏,觸發我的感概,驚異與悲哀。

  (3—8自然段)“我”回憶風箏,反映出我的後悔與自責及內心沉沉的悲哀。

  (12自然段)“我”由風箏觸發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四、 賞讀第一部分

  1、 齊讀第一部分,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從文中找出能表達“我”思想感情的語句。

  明確;此部分描寫了北京的春天放風箏的情況,也描寫了自己家鄉放風箏的情景。看到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 探究:

  為什麼看到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我”“驚異”的是什麼?“我”“悲哀”的又是什麼?

  明確:故鄉放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從結構上看,用這句話引出下文。

  “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說“春天”是“久經訣別的久經逝去的”?為什麼又說“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明確:這裡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作者離開了故鄉多年,依然懷念著小時後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溫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時卻是肅殺的嚴冬,竟然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五、 小結

  六、 作業

  以“童年”為題,寫一件童年趣事。要求:敘述清楚,描寫生動,寫出童趣。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全文,學習了文章第一部分,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風箏》。

  二、賞讀第二部分

  1、 此部分的事情並不是發生在一個時間,前半截是同年的事情,後半截是成年的事情。若將該段分為兩層,如何劃分?

  明確:3—4自然段寫童年的事情;

  5—11自然段寫成年的事情。

  2、學習第一層

  思考:①童年時兩兄弟發生了什麼矛盾?矛盾衝突的過程是什麼?結果如何?

  ②為什麼小兄弟最喜歡風箏的神態動作,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認為作者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我”扯壞了小兄弟的風箏,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

  討論後明確:①童年時兩兄弟因風箏而發生矛盾。魯迅小時候堅決反對放風箏,弟弟卻非常喜歡放風箏,揹著哥哥偷偷地做了一個風箏,卻被哥哥發現並折斷了。弟弟“絕望”而哥哥似乎“大獲全勝”。

  ②因為“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極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視的。作者這種想法做法都是不對的。(原因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2、 學習第二層

  童年時的魯迅這樣專橫、冷酷無情,成年後的他是怎樣看待此事的呢?

  速看此部分後思考:

  ① 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麼?魯迅把這件事說成是“精神虐殺”是不是說嚴重了,是誇大其辭?這反映了魯迅的什麼思想境界?

  明確:“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把風箏抓斷踏扁一事。“虐殺”一詞本來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這個感情色彩非常強烈的詞語,是想表達自己強烈的自責。這反映出魯迅先生嚴格要求自己,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

  ② 此事既然已過了二十年,而魯迅先生又有一種負疚感,覺得對不起弟弟,他想什麼辦法來彌補?結果呢?

  明確:他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勸弟弟與他一起去放風箏;二是舊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諒。結果弟弟早已忘了這件事,我也因此而無法得到弟弟的寬恕。

  ③“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作者想彌補卻又無法彌補的痛苦而遺憾的心情。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齊讀

  2、再次體會作者那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四、悟讀課文

  魯迅其實也可以原諒自己,因為小時候並不知道玩具對於兒童的重要意義,不知者無罪,如果他要原諒自己也能找到理由,但他卻沒有原諒自己,而是對自己進行一種精神拷問,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魯迅的這種“自省”精神,你讀後有什麼體會呢?最好能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

  五、拓展閱讀

  結合課後練習三,讓學生把課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比較閱讀,思考此文與課文在內容與情感上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