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課件(通用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課件製作工作,藉助課件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課件應該怎麼做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進中舉》課件,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范進中舉》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小說中人物語言、動作、行為的能力,分析范進、胡屠戶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點的基礎上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
【教學重點】
品味學習以個性化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
【教學過程】
一、匯入(直接匯入)
師:上節課,我們對《范進中舉》這篇小說的基本情節有了大致的瞭解,對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體會。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xxx等同學的表演。
二、課本劇表演
生表演課本劇。
讓學生組織並參與表演,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因為只有認真研讀了課本,才能體會其中人物性格特點,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帶給其他同學享受語文的快樂。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進中舉發瘋”作為鋪墊:
師:讀了課文,又看了表演,同學們,請問: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情節?
生:“范進中舉發瘋”這一中心情節。
師:它為什麼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動作。)
師:(肯定生的答案,並作簡單小結)范進發瘋,瘋得有特點:
發瘋的動作: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拍著手大笑──拍著笑著
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發瘋的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集上
總之,因為作者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傳神,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中了舉就應該高高興興去做官,可是,范進了中舉報帖後,為什麼突然瘋了?當時他的那些不尋常舉動,你認為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
(生爭執,師點撥提示,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三個短句上。)
師:你可否從范進中舉發瘋時的一段語言中獲得啟示?
生: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師:你認為這段語言中,哪一個字說明了范進發瘋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為中舉了,太高興了,所以瘋了。
生2:“好”字!發瘋的表面原因是那個“中”;而“中”之所以能觸發範發瘋的根本原因卻是一個“好”字。因為“中”了以後,有不計其數的好處,不用再挨餓受凍,而可以坐享其成。
(師肯定,抓住這個“好”字,分三路先後追問。)
2、重點分析范進,附帶分析胡屠戶、張鄉紳等的人物形象:
師:那麼,圍繞這個“好”字,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范進中相公回家,可曾說過“好”?發過瘋?為什麼?
生:沒有說“好”字,沒有發瘋。因為中相公並沒有使他改變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
師:中舉前他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是怎樣的?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來。
生1:經濟狀況非常貧窮: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飯”“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去鄉試回家,“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
生2:社會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戶罵他“現世寶”“癩蛤蟆”“尖嘴猴腮”,還“啐”他吐沫,他還“唯唯諾諾”。
師: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偷偷參加鄉試,這說明了什麼?
生:對功名的極度熱衷。
師:以上是范進中舉前的種種表現,他還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說“好”,也沒有發瘋。
下面看問題二、范進中舉後有哪些變化?我們還是從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兩方面來分析。
生1:經濟狀況明顯好轉: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胡屠戶“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張鄉紳送銀贈房。
生2:社會地位也有顯著提高:鄰居都來幫忙,稱之為“範老爺”;胡屠戶稱之為“文曲星”“賢婿老爺”;張鄉紳與之稱兄道弟。
師:(肯定生的答案,並作簡單小結)特別是胡屠戶前後判若兩人,素未謀面的張鄉紳也贈銀贈房,你認為他們是虛偽的,還是真心的?為什麼?
生:虛偽的。他們巴結范進,是因為范進“中了”“好了”,對他們自身都有好處。
師:我們可以用些什麼詞來形容他們?
生:趨炎附勢、嫌貧愛富。
師:此時,范進對於這些人的巴結,態度又如何?
生:范進對胡屠戶的稱呼由“岳父”轉為“老爹”;以前與家門口那些做田的、扒糞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現在與張鄉紳迎逢自如。
師:看來,范進也並不是一個老實的角色!而是一個……
生:虛偽、圓滑。
師:透過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中舉後,范進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能說說范進中舉發瘋時大叫“好”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請注意表格前後對比)
生:內涵就是:只要中舉了,從此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改變。以前貧困潦倒,萬人唾罵,現在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有好多人巴結。
師:原來如此。那麼請你設想,范進在大嚷“好”的瞬間,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麼?
(生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師注意引導,不要太過分。)
師:歸根到底,一個“好”字,表明那一瞬間,范進曾產生過多少思想活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熱望,下半世即將紛沓而至的榮華富貴,都隨著一聲“好”風馳電掣似地捲過范進的腦海。一個“好”字,將范進這樣一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滿腦功名利祿,一心升官發財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正是作者的點睛之筆!
3、分析本文的主題:
師:基於以上分析,你認為是誰使范進受人奚落,又是誰使范進平步青雲?這一切都告訴了你一個什麼問題?
生: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
師:(追問)僅僅使知識分子?胡屠戶他們呢?
生:還毒害了人民。
師:對!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不僅僅是讀書人,還包括像胡屠戶、眾鄰居這些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這說明封建科舉的流毒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僅導致讀書人為之瘋狂,而且導致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炎涼世態。
師:有一副對聯為證,請看:“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僥倖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寫得入木三分,毫不誇張。
一個“好”字,集中體現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題旨。這是作者的點睛之筆。因此,抓住范進中舉發瘋時集中體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話作為全篇教學的突破口十分恰當。
首先,圍繞“好”字提出問題,讓學生細細地從研究范進中舉前後地位變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認識。體現了提問的針對性和具體性,給學生的思維指明瞭方向,是掌握課文的切入點。
其次,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好”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范進的形象超出課本文字之外,更為豐滿。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悟課文的主題。
最後,由於教學目的中所涉及的內容已大致解決,學生依據這個設問可以較快地歸結本篇的主題思想。體現了教學中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主題的歸納水到渠成。
該對聯引用得恰到好處,既生動地概括了全文內容,又有力地結束了本課教學。 四、拓展練習
1、有人認為:范進中舉,大家一片歡喜。而所謂的“大喜”,其實是他個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國家的“大悲”。就這一觀點,發表你的看法。
2、當代應試教育的種種現象與封建科舉制度是不是一回事?為什麼? 拓展練習有梯度和新意。分別針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和現代社會應試教育提出了很尖銳的問題,能引起學生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范進中舉》課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范進中舉》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從單元教學內容看,第六單元選擇了中國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經典章節,意在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魅力並學會運用歷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瞭解它們的思想和藝術成就。范進是小說中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讓學生對《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一、初二兩年透過對《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兩部名著的閱讀,對明清白話小說的語言風格已經比較熟悉,又因為第四單元已經學習了閱讀小說的方法——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所以在閱讀《范進中舉》時,不會在理解基本內容上感覺到難度。但是,學生面對本文這樣偏長的閱讀篇幅,容易讀得比較粗略,並且缺乏對整部作品的背景認識,對人物的分析理解就會比較表面化,甚至誤讀范進的形象。
三、教學目標
(一)瞭解小說中的誇張、對比手法形成的諷刺效果
(二)透過分析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中舉前後的變化,感知和評價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三)感悟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教學重點
分析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境遇和中舉後喜極而瘋的醜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探究人物的典型意義。
五、教學難點
從受科舉制度毒害這一背景出發,正確認識范進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環節一—梳理情節
教師引導:
1.找出小說三要素,理清課文故事情節。
2.說說下面幾幅圖分別表現的是文中的哪個情節?
3.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複述這篇小說的情節。
學生活動:按照要求從多個角度完成情節的梳理,從整體上抓住本篇小說的核心——范進中舉前後的變化和周圍人對他的不同態度並從不同層次上理清情節的發展過程:范進中了秀才,胡屠戶賀喜;范進借盤費,遭到拒絕和辱罵。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治瘋;范進清醒後,張鄉紳拜會,胡屠戶受贈。
(二)環節二——深入探究
1.教師引導:將課後研討第一題的討論內容稍作調整——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喜劇,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悲劇,你覺得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麼?
學生活動:各抒己見,達成共識,明確小說的兩個學習重點,即從范進中舉後境遇的改善來看,故事是一個喜劇,但是從范進對考取功名付出的代價來看,故事是一個悲劇。
2.教師引導:我們這節課先來體會一下小說的喜劇性,文章著力刻畫那一人物中范進中舉前後的巨大變化?仔細閱讀相關段落,說一說他都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學生活動:仔細閱讀小說對於胡屠戶的刻畫,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在中舉前後的鮮明對比,分析胡屠戶“前倨後恭”的變化,在誇張可笑的喜劇效果中理解胡屠戶的主要形象特點——嗜錢如命、嫌貧愛富、庸俗自私。
3.教師引導:除去胡屠戶,范進中舉後,還有哪些人對待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結合相關內容,具體說說他們又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活動:仔細研讀小說對眾鄉鄰和張鄉紳的刻畫,透過對比手法的分析,體會范進中舉後眾鄉鄰對他的巴結和張鄉紳對他的拉攏。
(三)環節三——小結
教師引導:胡屠戶、眾鄉鄰和張鄉紳代表范進生活的整個社會環境,從他們在范進中舉前後對待他的態度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這樣一個看似喜劇性的`變化,諷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學生活動:對主題有進一步認識。
第二課時
(一)環節一—複習匯入
教師引導:我們在第一節課研討了《范進中舉》的喜劇性,從社會風氣中認識了本文主題的一個層面——諷刺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這節課,我們就來從悲劇角度看一看范進一生的命運。
(二)環節二——分析范進的形象
1.教師引導:范進得知中舉的表現是“喜極而瘋”,這個反應令人意外卻不讓人覺得突兀。你認為這個反應設計的合理性有哪些?結合文章對范進的描寫,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活動:抓住范進面對胡屠戶羞辱的反應,面對困頓生活的無助等內容體會范進在幾十年的科舉考試中因想要改變命運的心理壓力和屢次受挫的打擊之重的悲劇性。
2.教師引導:面對這種境遇的范進,作者是否給予了憐憫同情?你從哪些描寫最能體會到作者的態度?
學生活動:重點品讀范進發瘋的一段細節描寫,抓住反覆出現的“拍手”“大叫”,狼狽的樣貌,體會其神魂顛倒、亦痴亦狂的醜態。
3.教師引導:補充吳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關資料,討論范進不被同情的原因。
學生活動:結合整部小說的主題進一步閱讀范進中舉後對待周圍人的態度,理解作者對其醉心功名、虛偽世故的揭露。
(三)環節三——總結
教師引導:提供清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的相關評論,進一步總結《儒林外史》的主題。
“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
學生活動:閱讀評論,深入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戕害。
七、板書設計
范進中舉
科舉制度
社會:世態炎涼
個人:醉心功名
《范進中舉》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課文諷刺、誇張的語言;
2.理解分析范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前後對比);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教學重點、難點
1.范進、胡屠戶的形象對比(重點)
2.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掌握字詞:注音、解釋;
2.介紹文學常識及有關明清科舉制度的文化知識;
3.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結構;
4.分析15段。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新課
二、介紹作者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
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計五十五回,課文節選第三回的後半回,原題是周學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3.明清科舉制度簡介
童試秀才(生員、相公、進學)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他們的第一名分別叫解元、會元、狀元。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
2.解釋下列詞語
體統同案火候 局不過 兀自 桑梓 萬貫家私 謹具賀儀 相與
四、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思考預習題及情節結構
五、整體感知課文情節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不同的境遇,可分為兩部分:
(一)(12)寫范進中舉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他不顧一切參加鄉試的情況。
(二)(312)寫范進中舉後高興得發了瘋及其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
①(35)寫范進上集賣雞和喜極而瘋。
②(610)治瘋;
③(1112)張鄉紳拜會范進。
六、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一部分。
1.結合註釋自瀆課文,並理解文義。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分別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進中了相公,胡屠戶來賀喜,帶了哪些禮品?寫明禮物的作用是什麼?
③胡屠戶教導范進的話主要有兩層意思,請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④體統的實質是什麼?
⑤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寫出了什麼樣的形象?
⑥范進不知丈人小氣嗎?為什麼硬著頭皮商議盤纏?
⑦屠戶為什麼斷定范進中不了舉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現范進對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寫的語句。
3.小結
這部分側重寫胡屠戶的倨傲,精彩的語言描寫和簡練的動作描寫,把胡屠戶粗俗勢利的嘴臉勾畫得活靈活現。寫范進幾處都只用簡筆,反而顯出他在胡屠戶面前卑怯畏縮、忍氣吞聲的可憐相,胡屠戶斷言范進考舉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第二部分再寫范進中舉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 .學生默讀結合註釋弄懂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設計范進上集賣雞有什麼好處?
②三步兩步走進屋裡來,報喜人擁著他也擁不住,顯出范進什麼樣的心情?
③第五段寫范進歡喜瘋了,作者運用了多層次的細節描寫,可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找出描寫范進發瘋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詞語和句子。
④為什麼新貴人歡喜得竟至於瘋了?瘋態的描寫哪些地方最有諷刺意味?
八、作業 : 抄寫有關字詞的音形義;
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6----12段
2.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討論思考和練習二
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借報錄人之口說范進是迷了心竅含有什麼深意?
②胡屠戶第二次賀喜的時候,為什麼叫二汗提著?為何又寫明禮物?
③簡析胡屠戶喝酒壯膽的有關描寫的語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麼含義?
⑤簡析第9段胡屠戶厚顏無恥的恭維范進的語段。
⑥為什麼眾人也都笑起來?
⑦簡析第9節末句。
小結:
結合思考和練習三討論胡屠戶對中舉前後范進態度的變化
三、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為什麼除眾人之外又詳寫鄉紳來拜?
②課文末段寫胡屠戶見財性、心喜卻又假意推讓,運用了那些動詞?
③誇張張鄉紳的富有與范進中舉歡喜瘋了有無關係?
四、歸納總結全文
1.中心意思
2.寫在特點: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
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結合課後練習)
3.語言特色:準確生動的白話語言(結合課後練習)
五、討論思考與練習
六、作業 :思考與練習
比較范進與孔乙己形象的異同
《范進中舉》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
1、透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透過對比和諷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3、深刻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教學重點:
1、分析范進、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教學難點:
1、理解范進中舉反而喜極發瘋這一現象。
2、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語: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提問的同時亮出彩 )
是的,彩 !小小彩 。現代社會,多少人憑藉它而一夜暴富,改寫了命運。在我國封建社會,如果人們希望改寫個人命運,實現飛黃騰達的夢想,是不是也憑彩 呢?(不是)
的確,大多數人只有憑藉參加封建科舉考試,憑“中舉”才能實現。
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透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見證封建科舉。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進
1、提問:課文是怎樣描寫范進的喜極發瘋的過程? 請學生簡要複述這一情節。
討論並歸納:范進喜極發瘋的過程可分作四層。
明確: 昏厥 → 瘋跑 → 跌倒 → 瘋走集上
2 提問: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說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那就平步青雲。范進末中舉前窮愁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後,即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從此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這是范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著重刻畫范進顛狂的醜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3、提問:你認為主人公范進是怎樣一個人?
貧困潦倒、唯唯諾諾、逆來順受、圓滑、虛偽、世故、猥瑣懦弱、熱衷功名
4、提問:刻畫范進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訴我們什麼?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命運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5、提問、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小說對比描寫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三、提問
諷刺是本文突出的藝術特徵,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後隱含著什麼?
在笑的背後隱含著作者對科舉制度懷著深惡痛疾的態度,作者痛感科舉制度已把讀書人腐蝕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作者借小說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四、主題
范進中舉前後狀況的變化,反映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命運的主宰,以及在這種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勢利關係和世態的炎涼。
五、結合對文字內容和范進的理解,請你為“范進中舉”擬一副對聯。
六、作業:
發揮想象,續寫故事。 就在胡屠戶剛笑咪咪地走出范進家門,沒多久,來了四報說,前三報弄錯了,中舉的不是現在的范進,而是鄰莊范進。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續寫故事,不少於200字。
《范進中舉》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透過外貌、語言等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誇張、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3.比較孔乙己與范進的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誇張、對比手法的運用及瞭解孔乙己、范進的不同遭遇,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多媒體和小黑板。
設計思路
從整體上把握結構,比較范進中舉前後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諷刺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對小說情節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教師導人:孔乙已是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孔乙己的傲氣、偷竊、懶惰,讓我們同情、可嘆,而范進中舉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2.學生讀註釋①。
(出示課件1。)
師補充:《儒林外史》成書於作者50歲以前,這部長篇諷刺小說共55回,刻畫了100多個人物,但並無一中心人物作主幹,是連綴很多故事而成的長篇小說。可是全書卻有一箇中心思想,這就是透過對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的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強烈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它確實是一幅刻畫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群醜圖。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聽錄音,熟讀課文完成以下題目。
1.自讀課文畫出字詞。
2.范進中舉前後的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試分析人物的語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學習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小組或同位、前後位之間交流。
2.分角色朗讀課文,進入各自的角色,體會胡屠戶、范進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本課中的“積累運用”部分。)
(讓一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訂正。)
2.范進中舉前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范進中舉前,家境貧寒,社會地位卑微,文中如何體現的?中舉後其經濟與社會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透過比較可以看出本文透過什麼表現手法,諷刺了當時怎樣的人情世態及科舉制度的罪惡?
明確:(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來寫范進的經濟狀況,透過旁人對范進的態度來寫其社會地位。中舉後的范進經濟與社會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透過對比、誇張等手法諷刺了當時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科舉制把讀書人毒害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把一般人的靈魂扭曲得不成樣子的罪惡。)
(以比較作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明確:(胡屠戶說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透過他自己的語言把這位典型的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表現其迂腐無能、狡詐虛偽的性格。)
五、研讀賞析
(出示課件4。)
學生閱讀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題目。
提問:
1.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什麼?范進喜瘋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
討論後明確:(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范進的瘋態。)
瘋態分四層描寫:(昏厥——瘋跑——跌倒——瘋跑上集)
2.本段描寫哪些屬於正面描寫?哪些屬於側面描寫?這些側面描寫的內容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寫范進的文字屬於正面描寫。寫其他人的文字屬於側面描寫,對范進的瘋態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
(2)報錄人和眾鄰居都嚇了一跳:(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
(3)眾人拉不住:(烘托范進瘋勁之大。)
(強調,細節描寫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細節描寫是對人物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緻特徵所做的具體細緻的描繪,這種描寫有利於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以強化藝術形象,加深讀者的印象。)
六、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收穫。(不必按教師的思路面面俱到,學生只要能回答出一兩方面即可。)
七、拓展延伸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范進中舉》課件 篇6
【教學背景】
自科舉制度開始,讀書人便有了強烈的讀書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挑燈夜戰為光宗耀組,讀書人忙得不亦樂乎。隨著封建專制的不斷強化和日趨酷烈,科舉制度墮落成禁錮知識分子思想自由和創造精神的桎梏。范進中舉發瘋,就充分暴露了封建專制的黑暗和對國家民族的殘害。
范進發瘋是必然的。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會對鮮明鄉形象的人物語言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六下深刻印象,會認識猥瑣而悲哀的范進、粗俗市儈的胡屠戶、以及張鄉紳眾鄉鄰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學習本文,我們既要認清封建社會的黑暗與陳腐,又要看到我們所出社會的光明和幸福。擺正我們的進取心態,高揚自己的理想大旗,創造出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的幸福樂園。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語言、動作描寫和對比、誇張的修辭手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全社會的毒害,使自己受到啟迪和教育。
【方法、手段】
跳讀、精讀、討論(結合課件)。
【主要過程】
1、介紹封建科舉制度,匯入新課。
2、快速瀏覽課文,捕捉文中資訊。
3、賞讀細節,品味人物性格。
4、評價范進及其科考歷程。
5、想像范進中舉後的語言、神態。
6、小結。
7、作業。
【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師: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大凡能求得功名必須苦讀後經科考後才能成為“人上人”,有哪位同學來介紹介紹古代的科考制度?
生:很麻煩,先初試取得資格,再鄉試、會試而殿試。
師:的確。但仍有不少讀書人對此趨之若騖。讓我們今天看看本課中大喜大悲的人物:范進。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並將自己覺得好笑的地方做上標記。
(學生快速瀏覽,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你覺得哪一處最好笑,說一說再想想笑的背後隱含著什麼?
生:笑范進的猥瑣,笑胡屠戶的粗鄙。
師:作者只是要笑范進、胡屠戶嗎?
生:不是。是要我們認清當時的社會制度對人的摧殘和迫害。這都是社會造成的。
師:對。這正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透過誇張的手法對封建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和鞭撻,反映了他憤世嫉俗的感情。那我們來討論討論范進這個人物吧。
生:他很可悲,考到50多歲,在一棵樹上吊死,實在不可取。
生:他也讓人敬佩,他十年寒窗苦讀,家裡又不支援他,無經濟來源還堅持到最後,終達目標。
師:請大家把范進、胡屠戶、張鄉紳所說的話分三組仿一仿,中間再結合點人物的動作、表情等。
(過程略。)
師:現在我們來討論討論范進、胡屠戶、張鄉紳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語言、動作?各個人物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生:范進中舉是悲哀,他會成為封建統治忠實的維護者。
生:胡屠戶說話雖尖酸刻薄,但他是長輩,說話難聽了些,目的是為了激勵范進。這是在教育孩子。不過手段方式不好。
生:我家長可不這樣教育孩子。
生:胡屠戶是一個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小人。
師:大家再想想,范進中舉後會有什麼樣的言行心態?
生:蹺二郎腿、釣一支香菸、寫文章……
生:會體察民情,為百姓做點實事……
師:大家說的都不錯。請發揮想象把它寫下來。
(學生寫,老師巡視。)
師:大家寫的下課交上來。現在同學們能說說自己讀書的目的嗎?
生:學以成才,報答父母。
生:考大學,將來為國服務。
生:出人頭地,做事方便。
師:好。透過本課學習,大家收穫不少:認識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本質,也知道描畫人物的方法,還明白了讀書的目的。希望我們大家擺好心態去奮發努力,為將來成為新時代的人才而奮鬥。
【教學反思】
“教師非謂滔滔不絕地說,學生默默聆聽,而在於引導啟迪。”老師要改變角色,學生在平等、自主中渾然不絕地感受知識的甘甜,悄然實現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昇華,從而在感興趣的方法中自主學習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所以,注重調動學生自由自主的參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范進中舉》的作者在其作品中還表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須引導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擺正讀書的心態,讓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薰陶。注重情感與思想的薰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課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兩個問題上大膽敘說,培養了學生對人事物的看法,樹立了優良的讀書觀,同時也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也存在缺點。如學生練筆倉促,說明本人在課堂上對此類問題投放的時間過少,也就是還不夠重視課堂上的訓練。今後一定加強改觀。
《范進中舉》課件 篇7
教學主題:
賞析古代白話小說之諷刺藝術
教學內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內容是范進中舉前後主要人物范進的變化對比、胡屠戶對待范進的不同態度的敘寫,表現當時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社會的深遠影響,世態人情,揭示其腐朽。對比與誇張充分諷刺了人物與社會。
教學物件及特點:學生對科舉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題名等知識,前面學的《故鄉》提到過中舉,而對科舉的負面毒害瞭解不多。對小說三要素掌握較好,但獨立分析的能力較差,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基本濱握,對比手法在《故鄉》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讓學生能運用。諷刺手法藝術是小說的一種重要特色,要在閱讀與分析及表演中體會。
教學目標:
1、瞭解常識及基礎知識
2、理清情節概括大意,領會理解作者運用對比誇張諷刺刻畫人物形象。
3、充分認識到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珍愛當下美好。
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課件填表對比、賽讀與課本劇表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題名及相關的故事引入本課教學
二、預習展示
先讓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從二個方面展示:一是常識與生字生詞;二是主要內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體感知
1、讓學生先速讀,再交流,再說一說
2、以中舉為線索,理清故事清節
四、賞析人物
側重於人物的誇張與對比的理解與運用
對比填表:范進胡屠戶
表格略
五、精彩重現
情節:范進中舉發瘋
先找出,個人讀,以小組為單位賽讀
此片斷課本劇表演以小組為單位比賽
六、類文拓展
練習冊《周進中舉》
七、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回顧重難點,放一放“電影”
2、寫一寫課後“讀讀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