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課件
《大禹治水》是北師大版小語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文,下面是《大禹治水》課件,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材內容簡析: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主要敘述了上古時代大禹率領民眾治理洪水的故事。作為“奉獻”這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它承載著讓學生理解何為奉獻的重任。
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的。全文只有四百來字,語言極其簡練,第一自然段,透過抓住四五個詞語就勾畫出洪水肆虐後的悲慘景象。二自然段寫父親鯀為治水而犧牲,並用“臨死前叮囑兒子……”一句巧妙地轉到寫大禹。教學中可以透過分析人物心理活動將父親的遺願轉為大禹的決心。三、四自然段寫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幾個典型細節和幾個有代表性的數字說明他的奉獻精神。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讓孩子們透過讀中悟,悟中讀去深刻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從而感受大禹的奉獻精神就變得猶為重要。
本文教學中如何將大禹這一英雄的形象變得更真實、更豐滿、更高大是我在設計教案時最為關注的。
學情分析:
這個故事雖然流傳千古,但是上古時代距離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們可能在理解治水艱辛這一部分有些困難。這就需要老師的情景渲染,對比烘托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另外,本班孩子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能力較強,教學時可大膽放手,由孩子們自讀自悟可能效果會更好。
知識與能力:
1.抓住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從而懂得大禹為什麼成為人們是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同桌合作學習
2.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品讀,感受大禹的無私奉獻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奉獻的意識。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大禹治水過程中的辛勞,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事蹟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段的重點詞句體會大禹是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對文章內容的回顧來訓練孩子們歸納全文主要內容的能力,並教會孩子們在遇到“誰,幹什麼”這類課題時歸納全文大意的小竅門)
2.勾畫課文如何評價大禹的句子。
3.發現課文分總的結構。
(設計意圖:透過課後思考題及觀察勾畫句子的.位置,來初步掌握文章結構)
二、精讀指導: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為什麼治水?
2.抓“淹沒”、“倒塌”、“沖走”、“沖毀”、“四處逃荒”來理解洪水的兇猛、無情。
3.齊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透過讓孩子抓感受洪水兇猛的詞語,教師渲染,學生再讀從而深刻體會洪水無情而兇猛)
(二)學習二自然段
1.面對無情的洪水,禹在想什麼?
2.除了大禹心繫百姓之外,還有什麼原因讓他更堅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親鯀臨死時叮囑兒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設計意圖:透過分析人物心理活動,初步樹立人物形象,從理解鯀的心繫百姓轉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點理解“叮囑”,引讀“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親的遺願轉為大禹的志向。)
(三)學習三自然段
1.勾畫大禹用什麼方法治水的句子,並與父親鯀的治水方法進行比較,體會大禹科學治水。
2.抓“常常”、“天矇矇亮”、“長年”、“腳跟都爛了”、“只好”等詞來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
(設計意圖:著重由學生自讀自悟,圈出重點詞語,自己說說體會這樣的方式來理解課文,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讓人物形象逐漸高大、豐滿)
(四)學習四自然段
1.兩個句子對比,自己體會“才”、“僅僅”、“就”、“卻顧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彙報,練讀
(設計意圖:力圖透過兩個句子的對比,體會副詞的作用,從中感受禹為了治水,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並學會一些簡單的朗讀批註。)
(四)學習五自然段
1.透過和第一自然段洪水來時的場景對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榮”。
三 、歸納小結:
1.為什麼大禹是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透過板書回答問題)
2.全文都是稱呼“禹”,為什麼題目是“大禹”?
(設計意圖:力圖成功塑造大禹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學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以教材為憑藉,以學生髮展為最終目標,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我認為本課的精彩之處在於:
一、把握教材特點,緊扣主題。
本單元的主題是“奉獻”,本節課 以“禹因為什麼成為人們世世代代崇敬和愛戴的英雄?”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最初孩子們只能簡單地認為大禹是為了治水而成為英雄,教學中,力圖透過理解大禹為什麼治水?(體會洪水帶來的災害以及父親臨終的叮囑,有心想百姓的胸懷)大禹怎麼樣治水?(讓學生自讀自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大禹治水歷經艱辛,治水成功)結果怎麼樣?(給人們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後總結出大禹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天下百姓,這種為別人付出不求回報,我們就稱為奉獻,回扣了單元主題。從“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間詮釋了大禹為什麼是英雄,也將這一英雄形象變得高大、豐滿。
二、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節課,我抓住一切可以訓練的機會,對孩子進行聽、說、讀的訓練。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引讀,最後小結課文中正是用上了這些動詞才更準確地描寫出洪水的兇猛。整個引讀過程中我努力讓孩子體會動賓片語和主謂片語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對語言文字進行了細細的品位。
2、理解“叮囑”一詞。禹因為不忍讓百姓受苦而想治水,這是第一個治水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原因讓大禹更堅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為父親臨死前的叮囑。這時,我及時抓“叮囑”一詞,理解叮囑的意思。父親為什麼要叮囑?孩子回答因為父親沒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為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幫自己完成未完的事業……這樣,孩子既加深了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也樹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鯀的心繫百姓,進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繫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讀“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親的遺願轉化為大禹的志向。
3、當教學到讓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時,我抓“開鑿”這一動詞,抓“九條河”這一量詞,透過引讀和渲染,讓孩子體會到大禹治水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獻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象貼標籤似的講讀,也沒有讓孩子直接說出大禹有什麼樣的精神,而是讓他們邊讀邊勾畫感動的句子,圈出自己認為重點的詞語,談自己的體會。抓“常常”“又”體會到大禹不只是一次這樣,而是經常,多次。體會到大禹為治水風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當孩子說到“天矇矇亮”能體會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長年,理解一年很長時間大禹的腳都泡在泥水中,抓“腳跟都爛了”體會連最不容易爛的地方都爛了。抓“才”字型會到大禹為了治水結婚很晚,抓“僅僅”體會到大禹為了治水在家住的時間之短。抓“卻顧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卻’字時,透過“十年”和“三次”的對比,讓孩子們體會到本來回家次數就很少了,就該進去看看,但大禹為了治水,“卻顧不得進去看一看。”這裡,我還聲情並茂補充典故,三過家門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卻顧不得進去看一看。”讓孩子們更理解“卻”字的語法意義,也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大禹為了治水,拋下小家而為大家,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越發高大。另外,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們的選擇,讓孩子們更自主地學習。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課堂教學出現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地學,獨立地學,創造性地學的生動活潑的局面,使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課後,我發現還存在著不足,在引導孩子自讀自悟時,應根據他們的理解和體會,適時地加入朗讀的訓練和方法的指導,這樣,讀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結合,課堂教學的效果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