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精選7篇)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精選7篇)

  導語:阻礙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以下是小編整理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1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掌握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透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透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係,並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探究,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透過對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

  學習重難點:重點: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設計探究實驗。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具準備:

  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砝碼、長木板、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當你的墨水瓶蓋難以擰開時,你可以用一塊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擰開瓶蓋;當汽車陷入泥濘的道路上,車輪正在打滑時,可以找一塊草簾放在車輪下,車子很容易就通過了;腳踏車的轉軸部分常加點潤滑油,這樣車騎起來就輕鬆多了。其實,你所做的這些小事,都與一個重要因素有關,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

  (一)滑動摩擦力

  讓學生用手按在桌子上滑動,體驗手的感覺,向下用力按著桌面,再滑動試試;讓學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體會手的感覺。

  1.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會受到 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即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3.活動: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測滑動摩擦力: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水平桌面上的物體,使其做 運動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 (選填“大於”“等於”或“小於”)物體滑動時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猜一猜:滑動摩擦力大小可能與 有關。

  (3)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實驗一:探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時,控制 相同,改變 。

  結論一:

  實驗二:探究壓力的大小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時,控制 相同,改變 。

  結論二:

  綜合上面的兩個結論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有關。

  二)靜摩擦力

  手拿杯子時,手與杯子之間是否存在摩擦,如果有又是什麼摩擦,摩擦力大小等於多少?

  靜摩擦力:兩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有發生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沒有發生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

  (三)小結

  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體要相互接觸,摩擦力只能發生在接觸面上;

  (2)兩物體之間必須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1.例:人走路

  a.哪裡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麼樣子?

  c.鞋底為什麼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2.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

  a.汽車出現了什麼情況?為什麼?

  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

  c.輪胎上為什麼有紋?

  3.例:滑雪比賽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b.怎樣減小摩擦力?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減小摩擦力。

  4.研究腳踏車上的摩擦。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腳踏車上的摩擦瞭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腳踏車)。

  四、鞏固拓展

  由於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麼方法嗎?

  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五、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六、教(學)後記

  略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2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標:

  1.透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學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透過對生活中摩擦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對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1)摩擦、摩擦力。(2)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透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後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於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教法建議

  1、現象教學,以實驗為主

  摩擦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現象.對摩擦現象,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忽視了演示實驗,作為物理老師是非常清楚物理實驗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必須儘量做好.尤其在學生有一定認識基礎時,更應注意選取生動的事例進行演示分析講解,這樣就能及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儘量讓他們動手.

  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了物理學中對多變數問題的研究方法,即當研究物件有多個變數時,可採用控制自變數個數的研究方法.本實驗中的變數有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係.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3、可採用學生討論自學的方式教學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都不難理解,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透過學生閱讀課文、自己進行實驗研究、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對於基礎不好或組織紀律較差的學生可採取部分內容教師引導,部分內容學生討論的形式教學.

  4、適當補充靜摩擦的知識.

  在摩擦現象中涉及靜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有關靜摩擦的知識,使學生知道即可.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3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初中學生

  2、教材版本:蘇科版八年級下冊

  3、學科:物理

  4、課時:2課時

  5、學生課前準備:預習課本,根據導學案初步掌握知識。

  二、教學課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與什麼因素有關;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2、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透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述滑動摩擦力和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首先透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2、現狀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懂得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對於接受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應該不會難。

  四、教學方法

  就學生狀況來說,本班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喜歡老師用點撥式的教學方式,喜歡思考和討論;所以對於本節課中的難點理解突破應該不是大問題。但是由實驗現象總結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不強,所以要注意引導。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要調動學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知的物理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索,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實踐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願意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科學價值觀。本節課的教學就嘗試採用實驗探索、問題啟發式教學法,加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使學生透過親自參與探究滑動摩擦力全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觀看花樣滑冰表演

  同學們看到運動員用力一滑,能夠滑得很遠,但讓運動員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遠嗎,同學們想一下這是由於什麼得緣故?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滾動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

  (2)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同學來說他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透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請部分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並請同學們觀看影片,比較一下自己做的和別人做的有什麼區別,自己做的在哪個方面沒有注意到。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怎麼辦?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什麼。我們以前有沒有用到?試著回答一到兩個實驗。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學生都很熟悉,而且學生透過實驗獲得了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試著說說將有哪些情景發生。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腳踏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課後作業:

  觀察腳踏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六、教學反思

  1、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地位。這與傳統的教學不同,這節是按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將學習的重點轉化為知識的探究過程。

  2、要轉變教學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學探究,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以達到教學目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對能否真正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和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和語言的技巧性;對於學生的看法和觀點,要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本節內容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節課完成科學探究,總結實驗的方法;第二節課再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4

  整體設計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例項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的變化.對於動摩擦因數的教學最好透過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由於本節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

  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計算.

  課時安排

  3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並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透過設計實驗,並使用控制變數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

  知識準備:蒐集有關的摩擦力資訊.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活動匯入

  準備兩隻碗,分別放入數量較多的玻璃小球,一隻碗內是光滑乾淨的,另一隻碗內是粘有灰塵的.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碗中用筷子夾出來,比賽看誰夾得快.然後讓兩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引出摩擦力的問題.

  情景匯入

  (課件展示)播放運動員滑雪的錄影,如圖3-3-1,讓學生說出滑雪要求的環境條件,然後導

  出摩擦力的概念.

  圖3-3-1

  問題匯入

  粉筆在黑板上可以寫出字來,在玻璃上寫得出來嗎?試試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筆寫字又會有何不同?為什麼?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推進新課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透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並敘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並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並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問題:為什麼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運動?為什麼想讓桌子繼續運動還要繼續推?

  初步引出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一、靜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動,師生討論引匯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問題:靜摩擦力是一恆定的力嗎?怎樣求靜摩擦力的大小?怎樣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實驗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用較小的力拉木塊但保持木塊不動,並不斷緩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變化.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於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標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標移動,並作為指標到達最大位置的標誌.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於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並探究,整理分析實驗資料.

  參考設計:

  1.裝置如上面的實驗,在木塊上面增加砝碼,驗證在不同的壓力作用下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壓力不變,分別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驗證最大靜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時最大靜摩擦力等於瓶的重力.不斷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應該增加手的握力即壓力,由此判斷最大靜摩擦力和壓力的關係.換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

  活動:學生交流討論並得出結論:

  1.靜摩擦力大小值並不唯一;

  2.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有關係.

  引導學生說一下生活中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課件展示)圖片示例:

  圖3-3-3

  課堂訓練(課件展示)

  1.有關靜摩擦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靜摩擦力 B.靜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可能與運動方向垂直 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不一定靜止,故A錯.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無關,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及所受其他力的情況有關,故B錯.靜摩擦力的方向可與運動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確.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無關,但一定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故D錯.

  答案:C

  2.如圖3-3-4所示,用外力F水平壓在質量為m的物體上(設受力F的面絕對光滑),恰好使物體靜止,此時物體與牆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如果F增大為3F,物體與牆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

  圖3-3-4

  解析:物體受向下的重力為mg,由二力平衡條件知靜摩擦力大小也為mg,方向向上,當推力增為3F時,物體重力不變,則靜摩擦力也不變.

  答案:mg mg

  二、滑動摩擦力

  概念: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可以透過複習回憶得出,或者透過演示實驗總結得出,也可以直接給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實驗儀器設計實驗,定量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應採用控制變數法進行多變數的研究;使學生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的影響因素)

  1.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原理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並交流討論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法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並交流討論得出控制變數法)

  3.組織學生利用已有器材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4.要求學生設計表格記錄資料,並透過對資料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結論.

  (學生活動:展示自己的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係,對動摩擦因數有定性的認識)(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資料的分析處理能力)

  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設計意圖: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及邏輯推理能力)

  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課件展示:

  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材料 動摩擦因數 材料 動摩擦因數

  鋼—鋼 0.25 鋼—冰 0.02

  木—木 0.30 木頭—冰 0.03

  木—金屬 0.20 橡膠輪胎—路面(幹) 0.71

  皮革—鑄鐵 0.28

  例題.滑雪是北方地區人們喜愛的一種運動.有的地方人們用鹿拉滑雪板進行滑雪比賽.已知滑雪板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02,滑雪板和人的總質量為180 kg.如果鹿拉著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於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可知鹿的拉力F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時,滑雪板與冰面的壓力N與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動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課堂訓練

  質量為2 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5,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視為相等.給物體一水平拉力.

  (1)當拉力大小變為5 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2)當拉力大小變為12 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後若將拉力又減小為5 N(物體仍在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體繼續滑動的過程中,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當拉力F=5 N時,F<fmax,物體沒有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f=F=5 N;

  (2)當拉力F=12 N時,F>fmax,物體滑動起來,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當拉力又減小為5 N時,由於物體仍在地面上滑動,所以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當拉力撤去後,由於物體繼續在地面上滑動,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識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車輪胎、各種旋鈕表面都有花紋.

  2.增大壓力.如:電動機的皮帶拉得很緊,以便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帶打滑.

  減小有害摩擦:

  1.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用滾動軸承代替滑動軸承.

  2.減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潤滑油.

  課堂小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靜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 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 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 始終與外力沿著接觸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佈置作業

  1.教材第62頁,“問題與練習”2、3.

  2.教材第60頁“做一做”.

  板書設計

  3 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接觸面粗糙

  (2)在接觸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壓力

  (3)有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

  2.靜摩擦力

  (1)變力:0<F靜≤Fmax

  (2)方向: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滑動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活動與探究

  1.設計實驗測量紙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2.觀察腳踏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自主設計實驗.包括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步驟,並設計、寫出實驗報告.

  習題詳解

  1.解答:手壓著桌面向前移動時,手受到桌面的滑動摩擦力作用.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手指移動的方向相反,阻礙手指的運動.手對桌面的壓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越大,對手指相對桌面運動的阻礙作用越明顯.

  2.解答:(1)不受.因為瓶子與桌面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瓶子處於豎直狀態).

  (4)受滑動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紙條相對瓶子的運動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設計點評

  本節重點是理解動摩擦因數的意義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和方向的判定.難點是對靜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確定.教學中透過大量的例項,並藉助受力分析等方法來突破.靜摩擦力是由於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而產生的,其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如何判定靜摩擦力的方向?透過假設物體間不存在摩擦力,那麼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體將往什麼方向運動去思考確定.教學時特別注意了對於靜摩擦力大小與所受外力及所處運動狀態的關係.設計中基本遵循問題—理論—問題的模式進行.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透過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過程,提高動手操作和歸納總結能力。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難點】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匯入

  請學生將手舉在空中並嘗試前推,再請學生將手壓在桌面上並嘗試前推,引導學生髮現將手壓在桌面上前推時受到了某種阻礙。結合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受到了阻礙說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麼這種力叫什麼又有著怎樣的特點,進而引入本節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問答: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種力時手和桌面有怎樣的位置關係,並得到手緊貼著桌面移動,手和桌面之間產生了摩擦的結論。

  教師講解:學生回答後教師順勢提出“滑動摩擦力”並明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師在大螢幕上呈現顯微鏡下物塊與桌面接觸面的微觀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顯微鏡下的接觸面與肉眼觀察時有什麼區別。

  教師講解:學生回答後教師順勢總結滑動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正是因為接觸面凹凸不平,所以當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彼此阻礙,產生滑動摩擦力。

  3.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組討論:請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一:將手壓在桌面上前推時,發現手越用力壓桌子,滑動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測可能與接觸面壓力有關。

  猜想與假設二:滑動摩擦力是因為接觸面凹凸不平產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設計實驗:帶領學生回顧測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彈簧測力計,明確實驗器具,而後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教師提示:教師提示學生設計實驗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變數,並且因為是透過二力平衡間接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動物塊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勻速。

  實施實驗:學生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確實與接觸面的壓力和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也越大。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向學生提問並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況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況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作業:觀察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情況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並想一想是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

  四、板書設計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透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初中還是適當的。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匯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關於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

  一個學生上臺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現臺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

  其一、臺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

  其二、臺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於有了驅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熱鬧”,而轉為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臺,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

  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

  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著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麼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裡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後再點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後,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透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第三個環節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壓力;(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代替滑動;(4)使接觸面脫離。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腳踏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麼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迴環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為什麼?

  2.某鄉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著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於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種型別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

  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

  行駛中的汽車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六)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八年級下冊物理摩擦力課件 篇7

  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透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透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資料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麼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麼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並且學生也會透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裡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別。對於滾動摩擦因為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於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並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裡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裡當聯絡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後,還要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為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複雜,對於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麼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麼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後調零)。透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複習的效果,又為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所以,這裡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後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並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資料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並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後,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為什麼?並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絡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並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閱讀和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採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採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並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後作業

  觀察腳踏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