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德育論文存在的影響

德育論文存在的影響

德育論文存在的影響

  一、對德育施加影響的“矛”:學校德育環境

  學校教育對於個體的發展特別是年輕一代個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校的教育目的既不能單純服從社會本位論也不能照搬個人本位論的理論內容,它要反映兩方面的問題,即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麼樣的人。顯而易見,基於我國的具體狀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的話,答案分別是為“社會主義”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對個體的全面發展起著定向作用。“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透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遵循德育的一般規律,又應注意識別受教育者個體已有的道德水平以及要達到的水平,從而進行有目標的施教,將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規範進行傳授,身體力行,引導受教育者個體進行相應的道德實踐,以期提高受教育者個體現有的道德水平,漸趨完善。如果從直接道德教育與間接道德教育的劃分角度來審視德育的話,學校的道德教育是以直接道德教育為主,間接道德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也可以說是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相結合的方式。學校環境中德育方式的選擇還需結合德育的具體內容,猶如魯潔教授所言:“道德教育還應包括超越現實的理想人格的引導和培養。這種超越本身也是一種適應。”進一步來說“,學校德育的主體性還應延伸到學校德育之外,使學校德育不僅定位於校園之內,而且定位於社會環境之中,成為主動營造最佳化環境的主體力量。”

  二、對德育施加影響的“盾”:社會宏觀“德育”環境

  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不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科技等都在發展,可以說社會的這些宏觀環境對個體道德素養的形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媒介環境的社會性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當然對於大多數的媒介宣傳來說,是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進行正面的影響,是相對於學校德育影響來說的一種輔助性的強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隨著科技的進步,學校教學環境的改善有了很大提高,硬體設施的提升對於實施道德教育的手段來說是錦上添花,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些改變在帶給我們便益的同時也正餵我們喝著“慢性毒藥”。這種“慢性毒藥”具有雙重的藥效。一方面,它發揮著正面的作用:在幫我們“療傷”,治療我們長期以來因“閉關鎖國”導致的各種“後遺症”,治療我們祖祖輩輩本身固有的守舊思想,治療我們關於新事物創新性的匱乏。然而,另一方面,隨著藥效所起的負面作用所佔比例的增加,或者說,隨著這些環境改變對於德育影響的衝擊力的增強,又會使我們陷入相對不利的境地,在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施上面臨著來自社會宏觀環境的嚴峻考驗,而學校道德教育預期目標的實現,不僅僅是學校內相關任課教師、相關學校領導、相關輔導員等的'任務和責任,也是全體國民,整個社會挑在身上的重擔。誠如烏申斯基在他的《談俄國教育中的道德因素》一書中說到的“,我們大膽的提出一個信念: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這種任務比一般地發展兒童的智力和用知識去充實他們的頭腦重要得多。”[4]社會宏觀環境不僅對於德育的產生、德育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而且對於各個階段的個體的道德品質的塑造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發展,個體置身於社會之中的機會加大,時間增長,社會環境對於個體在學校受到的道德教育或起促進作用,或直接引起個體內心觀念的衝突,產生懷疑的態度甚至引發道德認知矛盾,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有意識的對在提高德育實效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因素進行宣傳,力求發展;相反,在起負向功能的影響德育實效性因素方面進行扭轉,力求改善。

  三、關於不同環境視角下德育的“矛”與“盾”的相關思考

  縱觀德育影響的方方面面,不難發現,現今以學校為主的德育影響效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漸趨弱化,而來自其它德育大環境所能發揮著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廣泛。並且在德育環境中,社會德育環境的變化遵循著它本身的發展規律,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是不以人的一般意志為轉移的,又具有一定的複雜性,是需要我們理清思路進行轉變的。人作為德育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為此,德育的“矛”要根據德育的“盾”的相關特點做出靈活的改變,以期將社會宏觀環境的負面影響相對降到最低。

  (一)強化德育的“矛”,增強相對抗擊性

  將學校德育的“矛”進行相關的深化整合,納入到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以長遠的眼光透視學校德育工作的“得”與“失”,在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的具體開展的同時,規範德育主體的言行,因為舉手投足間都是德育素養的外顯形式,都會在不經意之間給予他人行為傾向的“暗示”,這種“暗示”可以理解為隱性德育的方式之一。學校德育在個體的道德品質,整體素養的形成方面相對而言是起著主導作用的,而學校本身所處的境地就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它有自身的一些相關特點,因此可以根據學校德育自身的特點進行相關的德育工作,如根據學校德育的目的性,組織性等特點對學生開展著實有效的德育課程以及影響深刻的德育活動,幫助他們提高自身判斷是非的能力和獨立活動的能力;如根據學校德育科學性的特點以及受教育者個體認知的特點,先從發掘學生個體的道德意識出發,著手培養學生個體的道德情感,逐漸建立學生個體的道德信念,適時鍛鍊學生個體的道德意志,從而幫助學生個體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學校道德教育,受教育個體在學校形成的良好道德習慣會在他們步入社會的同時影響著社會德育環境的變化,他們是未來的主要生產力,他們的生產方式和行為習慣所養成的社會風氣會直接或者間接的為他人起到榜樣的作用,他們會將自身的道德素養和道德行為在社會環境中進行“播種”,學校實施的良好道德教育既是提高個體道德素養的途徑,也是抗擊社會宏觀環境不利影響的一種方式,學校德育在強化自身的同時也在變相的逐步弱化社會宏觀環境的影響,這既是提高學校德育的原因動力也是改善全社會公民道德素養的源泉。

  (二)透視德育的“盾”,迎接未來反擊力

  與學校德育環境:德育的“矛”相比較而言,社會宏觀德育環境:德育的“盾”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人,“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5]這也就會更加引起我們對社會德育環境淨化方面的關注,對學校德育環境強化自身方面的關注。從時間的維度來分析,學校德育的實施是在一定階段進行的,學校德育環境的影響作用相對來說也是有限的,而社會宏觀環境的影響卻貫穿個體生命的全過程,社會宏觀環境對道德的影響相對來說是長遠的。從空間的維度來分析,學校德育環境的空間範圍相對於社會大環境來說是狹小的,用數學中集合的概念來劃分的話,社會德育環境是全集,而學校德育環境僅是相對於全集的一個子集而已,儘管這個子集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的作用是無可限量的,但是社會宏觀德育環境是一個可以對個體德育實施全方位影響的大熔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將個體的道德社會化。也就是說盡管學校德育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等本身固有的優點,但它不可能具有社會環境的這種普遍性和開放性,不管是從時間維度還是從空間的維度來比較,它對個體道德影響與社會環境相比都具有狹隘性和有限性。基於此,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僅就德育而談德育,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處理學校德育工作與德育的內外環境之間的關係,將學校德育與社會現象、社會動態等結合起來,放到一個整體的位置去把握,在學校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滲透社會的因素,如將社會環境在學校德育目標、學校德育內容、學校德育方式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梳理,教會學生鑑別是非,判斷正誤的能力,讓學生個體在學校德育的過程中就可以預先對社會環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產生抗體,增強抵制消極影響的免疫力。也就是說“,既然教育本身不能克服社會的邪惡,它就應該力求增進人民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

  作者:馮文全孫良英單位:西華師範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