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談家庭教育的論文

淺談家庭教育的論文

淺談家庭教育的論文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往往是多面性的,在父母老師面前是一面,在其他人面前又是一面。是因為他們長期處於一種被壓狀態,無意識地形成了一種宣洩的方式。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淺談家庭教育的論文,歡迎參考!

  淺談家庭教育的論文

  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中起步最早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個人在個性、品德、修養、愛好、才能等方面的雛形。家庭教育狀況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的質量。同時也決定著國民的整體素質,然而家長們卻往往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意識的形成了一種教育誤區,塑造了一種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加強,中國家庭出現了一種6+1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溺愛當仁不讓的名列世界前茅。所謂溺愛,實際上是一種畸形心理,是一種被扭曲的愛,是一種以愛為名的愛暴力。原本出發點是好的,由於種種因素,以至於結果超出了本質。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切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一定的空間來獨立成長,這成長路上難免遇到種種挫折,父母只需要給予恰當的引導而不是包攬孩子的一切。除了過分溺愛,部分嚴格的父母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是相當的可怕,往往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嚴重扼殺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把孩子當作成人,忘了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的違背孩子的意願、命令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創新能力透明化。這是一種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樹立的方式。自古至今,中國家庭一代代用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教育著自己的孩子,當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將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所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下,完全沒有樹立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劇。

  二、物質刺激膨脹、心靈關愛缺失

  咱們中國孩子對物質刺激這一詞並不陌生,特別是當下的孩子們,似乎一切都直接與金錢有關,在學習成績方面尤為突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教育,這些家長們常常用分數來衡量孩子的好與壞,他們感興趣的是孩子的分數,分高則眉開眼笑,各種獎勵隨之而來。這一切對於一個個朦朧的孩子而言,無疑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殊不知當一個人的人生觀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時,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如果分低了則謾罵不止。“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成為孩子唯一奮鬥的目標,精神、心靈上長期的空泛,致使孩子成為父母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們一個個成為高分低能甚至人格不健全的次品、廢品。

  三、過於嚴厲或過於民主

  相對於溺愛,有些家長卻繼承了另外一種方式,用大棒之下出人才的古訓教育著孩子。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孩子明辨是非,父母們應該在平時養成獎罰分明的習慣。假使孩子犯了錯,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只要簡明扼要的指出孩子的錯誤,講明道理及如何去改正即可。打孩子不是最終的解決方式,適當的懲罰可以起到警告提示的作用,反之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孩子應多一點賞識,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包容。還有另外一種父母卻截然不同,過於民主,“曉之以理”氾濫,結果理沒有談成,孩子被慣出一身毛病。同樣,孩子是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是需要父母引導的.,過度的民主很容易讓孩子為所欲為。家長們不要忘記,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堅持不懈、未雨綢繆並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言行一致的去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往往是多面性的,在父母老師面前是一面,在其他人面前又是一面。是因為他們長期處於一種被壓狀態,無意識地形成了一種宣洩的方式。中國父母似乎愛的不是孩子的真實,而是愛自己所期望孩子成為的那個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要成為自己的空間,嚴格的說沒有自我權。父母們還會忘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忘了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想要孩子優秀,別忘了從自身出發,孩子只是父母的鏡子。“育人”不是養育人,而是教育人,它不單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任。我們的家長們要敢於和傳統的家庭教育說不,還孩子們一個理性健全的成長壞境。孩子的一生每一步都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作為影響力最深的父母們更應該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