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精選10篇)

畢業論文完整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精選10篇)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方式和途徑多元化,畢業學生越來越多,畢業論文同時也是考核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畢業論文完整範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畢業論文完整 篇1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首,書中刻畫了眾多性格非常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賈寶玉的偏僻乖張、薛寶釵的圓滑冷漠、王熙鳳的兩面三刀、賈迎春的懦弱怕事等性格特點在廣大讀者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作為《紅樓夢》重點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對林黛玉的性格進行分析,有助於更好的解讀《紅樓夢》的深刻內涵。下面,將對林黛玉的善良純真、尖酸刻薄、多愁善感、幽默聰慧等四個性格進行剖析:

  一、善良純真的性格

  《紅樓夢》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林黛玉善良純真、胸無城府的性格,同王熙鳳、薛寶釵等人的圓滑冷漠形成鮮明對比。書中第二十七回寫到,林黛玉因夜間失寐起來遲了,聽說一眾姐妹在花園中作餞花會,立即準備前往,走到院中忽然回頭告訴紫鵑,“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紗屜,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來”,林黛玉身在賈府處處小心,在早上起遲了唯恐他人說自己痴懶的前提下,還關心大燕子的處境,可見她是多麼善良。書中第四十五回,薛寶釵以偽善的言辭對林黛玉進行關心和愛護,林黛玉立即引咎自責,認為自己心胸狹隘,覺得自己平日裡對寶釵的種植亂珊偷幸舛際親約旱墓恚梢鑰闖鱝煊襉願裰械拇空妗T俸罄矗艿“金玉良緣”說辭的影響,痛苦萬分,但是當寶釵向她袒露自己內心的痛苦時,黛玉又為寶釵擔心和感慨,於是寫出“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煩擾,況子與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無尤。”向寶釵表明自己的赤誠之心。上述種種事蹟,都展現了林黛玉的純真善良、誠摯忠厚的性格。

  二、尖酸刻薄的性格

  《紅樓夢》中,林黛玉純真、善良、柔弱、多愁善感,但是她也具有尖酸刻薄的性格特點。林黛玉尖酸刻薄的性格和她的悽慘的身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林黛玉作為賈明和林如海的獨生女,自小便具有非常強烈的優越感和自尊心,母親去世後她就被接到賈府開始了寄居生活,在賈府的地位非常尷尬,父親去世後她更覺得自身無依無靠,是一個“不正經”的主子,當她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她的尖酸刻薄就體現了出來。書中第四十二回寫到:李紈笑話惜春說她“社還沒起,就有脫滑兒的了,四丫頭要告一年的假呢”,探春也打趣道是劉姥姥惹起的,大家的本意是打趣惜春,黛玉確說劉姥姥得是個“母蝗蟲”,將劉姥姥阿諛奉承、曲意逢迎、飯量大等特點都生動的呈現了出來,劉姥姥為了生活不得不到賈府裝傻充愣討老夫人和小姐們歡心,黛玉想到了自身的處境非常難過,用“母蝗蟲”來諷刺劉姥姥,著實有些過分,言語間也充斥著尖酸刻薄和冷漠[1]。

  三、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父母早逝,再加上她從小身體單薄,在功課和禮教婦德上沒有受到嚴格的薰陶和教育,形成了林黛玉純真的性格,也造就了她我行我素、愛憎分明的性格特點,她的這種性格與賈府格格不入,賈府處處充斥著冷漠、心機和險惡,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她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失落,但是她偏偏又遇上了一群關愛她的人,賈母、寶玉、紫鵑、史湘雲等人都給予了她無盡的關愛和呵護,但是她與寶玉的愛情受到封建勢力的破壞,賈府內其他人的兩面三刀、虛情假意又讓他感到寄人籬下的痛苦和無奈,種種因素,讓林黛玉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透過“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詩句,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林黛玉寄居賈府感受到的無助、威脅等心理。剪斷風箏放掉晦氣是一種習俗,但是她覺得自己就像斷線的風箏一樣隨處飄零、無依無靠、無家可歸,不忍讓風箏和她一樣。連剪風箏這樣的小事都牽動她的內心,足以看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2]。

  四、幽默聰慧的性格

  很多人想到林黛玉就會浮現柔柔弱弱、多愁善感、尖酸刻薄等形象,但是林黛玉本身還有著賈府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幽默和聰慧。《紅樓夢》第二十回寫到林黛玉和賈寶玉鬧彆扭,剛剛和好,史湘雲就來了就笑話他們兩人:“二哥哥, 林姐姐, 你們天天一處玩, 我好容易來了, 也不理我一理兒。”林黛玉同樣的對史湘雲進行打趣:“偏是咬舌子愛說話, 連個‘二’哥哥也叫不出來, 只是‘愛’哥哥、‘愛’哥哥的, 回來趕圍棋, 又該你鬧‘么愛三’了。”透過這樣簡短的幾句話,既消除了史湘雲的誤會,也轉移了自己剛才有所失禮的事實,這樣親密打趣地的說辭也加深了姐妹間的情誼,也將林黛玉的聰慧和幽默展現得淋漓盡致。

  林黛玉在《紅樓夢》中屬於典型的悲劇人物,這與她的性格不無關係,她的一言一詞都體現了她多重的人物性格,林黛玉最終悽慘的死去,也正應了“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詩讖。

  參考文獻:

  [1]張敏.身世相近,命運迥異——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D].中央民族大學,2011.

  [2]萬國棟.環境·性格·命運——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59-60.

  畢業論文完整 篇2

  愛情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其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相處時的溫暖、離別後的相思,相互扶持與關愛。但是愛情也需要持續的澆灌,否則就會枯萎。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美麗的情感故事多有悽美之意,給人們留下了“山無稜,江水為竭。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絕美而偉大的愛情。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中“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人們想到多少震撼心靈的愛情。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與愛情相關的作品很多,不過能堪稱經典之作的屈指可數。古代文學中的愛情悲劇中有多種形式,本文從覆水難收、勞燕分飛、香消玉殞及同生共死四個方面來進行解析。

  一、覆水難收

  在這類表現形式中,較為有名的著作有《詩經》中的《衛風·氓》和《邶風·穀風》,還有漢樂府民歌中的《上山採蘼蕪》等等。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結婚後由於某種原因而離異。這一類作品中女主人公大多都是在婚後幾年而被丈夫休棄。這些女性都善良而且不畏辛苦,她們為整個家族無私地奉獻著自己,不過她們美好的品德卻將她們送到了被休棄的群落。而被休棄後的女主人公並不表現一致,她們有的成功救贖自己,重新開始生活,如《衛風·氓》中的女主人公;有的卻無法走出困頓,如同行屍走肉般地沉浸在過去的生活中,如《邶風·穀風》中的女主人公;而在《上山採蘼蕪》,女主人公也是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地生活,和顏悅色地與前夫談論“新人復如何”,之後,男子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結論,不僅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男子普遍休妻行為,更深刻地諷刺了男子的喜新厭舊。

  二、勞燕分飛

  這個愛情悲劇與之前的形式不同,雖然男女主人公最終都沒有走到一起,但是前者女性是被遺棄者,而這一類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由於外部原因,無法繼續共度此生。較為著名的作品有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方成培的《雷峰塔傳奇》。

  在《桃花扇》中,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朝宗飽經風霜才得以相聚,兩人本想舉案齊眉、白頭相守,不過卻在張道士的遊說下放下了兒女的花月情感,各自入道。兩個人雖沒有團圓,但是心卻是在一起的。《雷峰塔》中,主人公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兩位主人公無法打破命運的牢籠,被殘忍的分開,白素貞最後被壓在雷峰塔下,許仙則出家為僧,雖然作品的最後部分有一線光明,但是故事依然瀰漫著濃郁的悲劇性。此類愛情悲劇,男女主人公的分離並非是雙方心甘情願的,而是由外部力量的干預,而成為愛情的受害者。這種外部力量來自社會,揭示了封建社會愛情與婚姻無法得到保障。

  三、香消玉殞

  在愛情悲劇中,還有一種形式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那就是女主人公還年輕時便含恨離世。死亡是愛情悲劇是最為主要的特徵,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描寫愛情悲劇的主要途徑。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碾玉觀音》、《紅樓夢》等等。《紅樓夢》將焦點放於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兩個人之間超越現實世俗的愛情必定會受到社會的桎梏和家長的扼殺,這也就註定兩人的愛情以悲劇收場。《碾玉觀音》中的璩秀秀因與崔寧私逃到外地結為夫妻,郡王發現後被郡王打死。在愛情悲劇中,這類表現形式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因為愛而不得,抑鬱而亡。同時,這一類作品也是愛情悲劇中的多數,是愛情悲劇具有代表性的一類。她們為了追求愛情而死,揭示了女性對愛情追求的痛苦過程,也體現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無助與脆弱。

  四、同生共死

  為了愛而殉情的作品也有很多,這一形式的愛情悲劇最令人心疼,同時也最感人。如《孔雀東南飛》、《嬌紅記》、《搜神記》等等。《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梁祝化蝶、《嬌紅記》中的嬌娘化鴛鴦,這些人物賦予中國古代文學的愛情悲劇深厚的浪漫情懷。其實,死亡並非是愛情的結束,也可能是愛情的開始。

  《嬌紅記》中,女主人公嬌娘與申純的愛情受家人阻撓,父母欲將嬌娘嫁給府尹之子,嬌娘得知後鬱鬱寡歡,病情日重,最後離開了親人,申純聞訊也一病而亡。兩家將兩人合葬於江邊,因墳前有一對鴛鴦在湖中嬉戲,墳墓被稱為是鴛鴦冢。王嬌娘以死亡來控訴封建禮教的罪惡,這是對自由婚姻追求的血的祭奠,消極而又充滿了悲痛。

  五、結語

  在古代文學中,愛情在面對世俗的脅迫時,往往都以悲劇收場。中國古代愛情悲劇體現了一種悲傷的情懷,讓人們在哀嘆、傷感的同時,對愛情的價值予以深刻的深思,並在其中獲得審美,震撼人們的心靈。從悲劇的視角來看,愛情是個體生命的基本需求,不過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愛情無法擺脫封建制度的瓶頸,與現實形成鮮明的矛盾與衝突,因此,大多走向滅亡,但也為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們在愛情面前不屈的品格與堅貞的生命之美。

  參考文獻:

  [1]羅嘉慧. 宗理與女性悲劇——談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愛情作品的影響[J]. 廣東社會科學,1994,02:104-107.

  [2]熊元義,劉文紀.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中國悲劇的認識[J]. 雲夢學刊,2005,01:76-8.

  畢業論文完整 篇3

  摘要:當今社會在古代文學中強化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使古典的精華力量在現代社會依然熠熠生輝,這樣才有利於學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發展與提升,具備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與社會。

  關鍵詞:人文素質;古代文學;教育與培養

  一、完善課程體系

  依據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無需另建一套課程體系,而是使新增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原有的課程相互照應,融於同一個大的課程體系中,形成一個有機的課程整體,使課程結構更合理、更科學。具體如下:一是在通識課程中增設最基本的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程,如人文素質教育通論、現代社交禮儀、美學與美育、中國通史、古典名著導讀與鑑賞、實用書法書寫與欣賞、世界名曲欣賞等,並給予相應的學分。二是結合學科課程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如古代文學教師可以結合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等在教學中對文學院以及全學院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三是根據專業特點開設與其相對應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可以在專業必修課中增設相應的專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並給予相應的學分,如開設哲學史、戲劇史、教育史等。

  二、調整教學內容

  這是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培養的關鍵。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國古代文學披露的是華夏民族的精氣神、炎黃子孫的奮鬥史、華夏江山的正氣歌,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財富。古代文學教學內容要彰顯人文素質的精華。既要固守文化傳承,使古代文學的精華得以繼承和發揚,培養深厚的人文底蘊,還要強化古代文學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古代文人提出眾多創新思想:“守舊無功”“質疑問難”“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學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價值取向,古代文學把創新作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養目標,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更要關注情商教育,培養現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發展健康個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為學生面對社會壓力、人生挫折的動力源泉。

  三、建設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導,師者深厚的人文素質儲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師者應具有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審美、天文、地理等各領域為一爐,以敏銳深邃的時代感受,形成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的獨特體悟。教師的人文素養,便是教之內功、師之根本。師資隊伍建設,要注意師資來源,應儘量從本校現有的授課教師中挑選,個別的可外聘;師資培訓,可採取校內、校外兩種方式。從事必修課和專業課講授的教師可參加校外舉辦的高階培訓班或培訓中心的學習。一般的授課教師要參加校內普通培訓班的學習,以瞭解人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內容、基本方法等知識,提高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水平。

  四、營造文化氛圍

  重視社會實踐環節,拓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空間。校園環境的文化氛圍,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開展多元文化活動,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發展,精神得到昇華。如請專家學者作系列人文講座或學術報告,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以校報、校園網和廣播站為載體,開設人文教育專欄,拓展校園文化活動空間;建立人文社團,如新聞、文學、楹聯、藝術等協會或社團;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包括開展古典名著讀書報告會、經典誦讀和演講比賽等活動。老師還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空間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學生從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美化心靈、娛樂身心,是培養學生人文底蘊、塑造學生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

  五、結語

  總之,當今社會在古代文學中強化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使古典的精華力量在現代社會依然熠熠生輝,這樣才有利於學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發展與提升,具備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與社會。

  參考文獻

  1、論中國古代的文體學傳統——兼論古代文學文體研究的物件與方法錢志熙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9-2069

  2、文學傳播學的建立與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曹萌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9-3048

  畢業論文完整 篇4

  摘 要:

  “世界文學”自歌德提出發展百年之後,美國學者大衛達姆羅什認同莫萊蒂等人提倡的“世界文學體系”,重新定義了世界文學。結合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本族中心主義、超經典、權力關係的不平等構成了當今發展世界文學的阻力,認識論與方法論相結合才是世界文學今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世界文學;歌德;達姆羅什;發展阻力;霸權

  歌德在1827年與艾克曼的一次對話中提出了世界文學的觀念。他認為:世界文學是一個對話和流通的平臺,各民族文學可以透過進入這個平臺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的觀念是種理想模式,實際上嚴重忽視東方文學,超經典霸權等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充斥著整個西方文學界。

  直至20世紀70年代世界體系理論的興起,世界文學觀念注入了新的活力。受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的深刻影響,莫萊蒂等人運用此理論探討了近代世界文學發展的若干規律和結構性問題。

  莫萊蒂於2000年發表了《世界文學猜想》一文。他把世界文學看做一種體系,同為一體但不平等:有中心,有邊緣(以及中間地帶)在變動不居的關係中聯結在一起。受進化論的影響,莫萊蒂借用歷史學家分析世界文化時使用的兩個基本的認知比喻:樹和波浪,來闡釋世界文學擴散過程的兩個基本規律。“樹”沿用的是達爾文發明的系譜樹形圖,是指物種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分枝,向外延展,解釋瞭如何從統一到多樣的過程;而“波浪”的比喻則是來自流體運動的特性:連續性和吞噬性,描述整體性忽視最初的多樣性。他認為文化歷史是由樹和波浪構成的,世界文化在這兩種機制中不停搖擺,其結果必然是綜合性的。即為詹姆遜所說的“妥協”。

  卡薩諾瓦在打破全球文學市場的“中心―邊緣”格局的努力中,與莫萊蒂是一致的。她在《作為世界的文學》(2005)一文中,認為存在一個擴充套件到世界規模的文學實體,即世界文學空間,它不是全球各個民族國家文學的總和,而是一個透過文學生產和流通相互聯結在一起的巨大結構。世界文學的空間是不平等的,有中心與邊緣的權力關係區分,而這個空間充滿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競爭,

  艾米麗阿普特2009年發表的《文學的世界體系》可以說是聲援莫萊蒂學派“世界文學體系”口號的文章。從學科發展史的角度出發,綜合歷史學、經濟學、地形學、拓撲學、媒介學、認知科學等分別對世界體系理論和系統理論的應用、發展進行對比、闡釋,論證了莫萊蒂在世界文學方法論時提出的“生態系統”的主張,公開承認文學研究與自然科學領域的系統理論和社會科學的世界體系理論之間的緊密聯絡。指出文學世界體系論的光明前景:能增強歐洲中心地區以外的比較文學研究,並能創造性地將時空體與基因型別、歷史與進化論、地形學與拓撲學、地圖與譜系、媒介理論與認知科學結合起來。分析了世界文學存在的巨大風險:認知混合和膚淺的全球主義。

  從以上世界文學觀念的變化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觀念是一個體現文化雙向的、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並舉的文學觀念。而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學更多關注的是世界文學體系內部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學不是單一的文學模式,不是民族文學的簡單疊加,而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是一種歷史性的呈現。那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學究竟該如何理解,大衛達姆羅什在《什麼是世界文學?》中對世界文學的三重定義在此值得引述:

  1.世界文學是民族文學的橢圓形折射。

  2.世界文學是在翻譯中受益的作品。

  3.世界文學並非一套固定的經典,而是一種閱讀模式,是一種跨越時空與不同世界交流的一種模式。

  這是一種新的世界文學觀念,達姆羅什把世界文學定義為“民族文學的橢圓形折射”,旨在說明民族文學在與世界文學的關係上,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兩者同為一體(即在一個橢圓),但不受制於其中一方;民族文學不是簡單、直接的“反射”而是“折射”,需要介質才能成為世界文學。

  民族文學需要介質才能進入世界文學的行列;在與其他時空的讀者發生主要聯絡,民族和世界就會產生一種“緊張”關係,這些就是構成世界文學發展的三大阻力。

  首先是本族中心主義,用自己的普遍標準抹殺他者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外國文化的本土表現程序中。本土文化中的特定文化群體根據自身利益排斥或提高某些價值,形成服務於特定本土利益的典律。勞倫斯韋努蒂在《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曾寫到過現代日本小說的英譯的事例。二戰後,由於美國的出版商和評論家確定了日本文化的形象,形成了對日本小說英譯的“典律”,即便“日本讀者未必有同感”①如谷崎潤一郎的小說,日本人對此反應有些不冷不熱,甚至《細雪》在20世紀40年代被軍人政權中被查禁。但是,《細雪》在英語文化中大受歡迎,因為這種典律體現了“美國式的傷感情緒”,塑造了一個與戰前窮兵黷武的完全不同的唯美化的國度,這很大程度上會造成文化誤讀。通常,譯入語文化的規範及需求在極大程度上扮演著世界文學“把關人”的角色,這主要是體現在翻譯策略上,它影響著文學作品的翻譯、銷售和閱讀。特別是弱勢國家的文學作品翻譯成英語時,幾乎採取歸化策略,擅自操控文字,使得“有意曲解的文字難免淪為某個預先形成的歷史性爭論或理論體系的註腳。”②

  其次是超經典。正如馬利安高立克所說,“經典性”及“經典”問題以及這一問題的興衰是學界廣泛探討的話題。經典是理解世界文學的組成部分,大衛達姆羅什在介紹“世界文學”時曾指出,從前世界文學僅僅被分成“主流作家”和“非主流作家”。“直到20世紀90年代前期,歐洲與北美作家仍舊是諾頓選集的焦點所在。”這一狀況在“伯恩海默報告”發表後才有所改變。“現在的主要文選(例如由朗文、貝德福德和諾頓自己出版的文選)收錄的作家多達500人,通常來自幾十個不同的國家。這幾乎讓人相信舊時代以歐洲為中心的經典已黯然消退。”但是經典作家“在各類文集中仍都穩坐江山,無人能及。如同雷克薩斯汽車一樣,高階作家通過後經典潮流獲得了增值,鞏固了他的市場份額。”③這就是達姆羅什所說的“超經典”。“超經典”一直被老牌的“主流作家”佔據,積累了雄厚的文化資本,地位不可動搖。而經典三層次中的“反經典”則由低一等的和有“反叛”聲音的非通用語作家組成,他們屬於強勢語言中的非主流文學。結合世界文學的教學實踐,達姆羅什指出由於課時的限制,世界文學的課堂總被超經典霸佔著。超經典獨霸,使得有些作品只是曇花一現,並且由於其地位穩固,“反經典”無法進入超經典的行列,世界文學的閱讀範圍受到限制,成為當今世界文學發展的一大阻力。   除了本族中心主義、超經典外,阻礙世界文學發展的另一大阻力就是權力關係的不平等。道格拉斯羅賓遜在《後殖民研究與翻譯研究》一文中提出“翻譯與帝國”這一術語,帝國除了是指統意義上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體,更重要的一個身份是文化霸權。在這種權力關係之下,掩蓋的是一種文化對另外一種文化的控制。比如,在現今的翻譯作品中,將其他語言的文字翻譯為英語文字的數量遠低於英語文字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文字。在英美的出版物中,翻譯作品所佔份額在20世紀50年代只有2%到4%,60年代為4%到7%。而中國在1892到1913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版的書籍中,翻譯作品就佔了2/3。這也就是勞倫斯韋努蒂所指的翻譯“醜聞”(scandal)。英美文學佔據權力關係的中心,對其他弱勢文學進行支配。而處於權力關係邊緣的文學則總是“西方形式與本土的折衷、適應的結果” 。④

  正如以上所舉的例子一樣,本族中心主義、超經典、權力關係不平等三者不是單一的,往往相互交錯,世界文學的發展面臨著錯綜複雜的條件限制。

  公平對待各種源語文化本是理論研究題中應有之義,然而所謂的“世界文學”過去在很大程度上侷限於西歐列強的文學作品,現今全球化時代下又有諸多阻力,那麼我們該怎樣應對這些困難,發展世界文學呢?

  從認識論角度來說,如今的世界文學的發展,需要我們逐漸放眼全球,開闊學術視野。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公平對待各種源語文化,反對經典與霸權,“跨越世界文學超經典與反經典這一頑固鴻溝,並使之形成比較的新的連線線。”⑤打破主與從、強與弱、殖民與被殖民的等級觀念,讓權力中心的國家地區真正感受到邊緣地區文學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從方法論角度來講,可以採用翻譯和比較研究。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轉換問題,同時也是兩種價值取向間的交流、對話。巴西的“食人主義”、“賤民研究”、韋努蒂提倡的“抵抗式翻譯”都是運用翻譯的方法在反霸權過程中的有效嘗試。由於一定的阻隔、距離,兩種文字中必然存在差異,保留翻譯中存在的差異,促使我們使用比較的方法異中求同、同中取異,“在這種同與異的複雜矛盾運動中,尋求表層和深層的聯絡性”⑥,由此促進世界文學的發展。

  畢業論文完整 篇5

  摘 要:

  日本的生態文學始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從“原爆文學”出發,發展到“公害文學”,其創作被認為深受美國的《寂靜的春天》等生態文學作品的影響。日本生態文學的發展,對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推動環保事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日本環境;文學;汙染公害

  當代日本生態文學始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原民喜、太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鱒二、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把經歷原子能爆炸的體驗寫成文學作品,即“原爆文學”。從六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高度增長帶來的環境汙染、公害等問題得到了關注,水上勉、石牟禮道子、有吉佐和子等針對各種環境問題進行採訪、調查等,寫下了不少紀實文學、小說等文學作品。

  一、“原爆文學”的興起

  廣島出身的作家原民喜,親身經歷了廣島的“原爆”,將其寫成文學作品,其代表作為《夏之花》(1947)。《夏之花》用寫實文體,敘述了“我”在遭受原子彈襲擊、逃難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原民喜其後自殺身亡。

  林京子在小說《祭奠之地》(1975)中描寫了參加兵工廠生產的“我”在長崎受到原子彈傷害的經歷。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頗具匠心,主人公的母親和妹妹在長崎以外的另外一個城市,從遠處目擊到原子彈爆炸的亮光,使小說與原民喜、太田洋子的近似報告文學的作品不同,更具有藝術性。

  在井伏鱒二的小說《黑雨》(1965)中,描述了一位飽受原子彈爆炸放射病折磨的姑娘,其叔父(監護人)焦躁不安、顧慮重重,只好從養魚等自然迴圈中尋找慰籍。

  大江健三郎被譽為日本原爆文學主體昇華的代表作家。他對原子彈爆炸與核武器帶來的災難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在當代作家中是最為深刻的。其代表作有《廣島札記》、《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核時代的想象力》、以及《洪水漫上我的靈魂》等。其中,《廣島札記》(1965)是大江健三郎原爆文學的開山之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部長篇隨筆中,大江記錄了所見所聞廣島原子彈爆炸給當地民眾帶來巨大的身心創傷,歌頌了倖存者對生活的勇氣和不屈的精神,讚揚了救死扶傷的醫務人員給人們帶來生存的希望,作品最後表達了作家強烈反對核武器,支援世界和平的主張。

  二、公害問題的相關作品

  二戰以後,日本大力發展經濟,先後經歷了“神武景氣”(1955―1957),“巖戶景氣”(1959―1961),“奧運景氣”等持續經濟繁榮時期。高速的經濟發展給日本的自然環境的造成重度的汙染和破壞。城市的大氣汙染與水質汙染等問題浮出水面始於1955年。大氣汙染、地殼下沉、大氣汙染、噪音、石油企業排放廢氣、工廠廢水、放射性汙染等公害問題日趨嚴重。由此引發了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即水俁病(熊本縣)、阿賀川有機水銀事件(新a縣)、哮喘病(四日市)、疼痛病(富山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作家開始關注公害問題。水上勉在推理小說《海牙》(1960)中,最早涉及了水俁病。水俁病是指熊本縣水俁市化工廠排入水俁灣的工業廢水含有水銀,當地漁民吃了被汙染的海產品後,出現了死亡和罹患怪病的現象。在這部小說中,水上認為水俁病的罪魁禍首是化工廠,並提出對受害者進行賠償。他的觀點在此後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才得到日本政府的正式認可,賠償問題更是滯後。水上勉作為作家,以其敏銳的思維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海牙》雖然是以推理小說的體裁創作的,但是對喚起當時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一位關注水俁病的作家是石牟禮道子,她創作的《苦海淨土――我們的水俁病》(1969),是一部紀實作品。作品由對受害者的採訪,對排汙企業的應對措施以及受害者的抗議活動的記錄兩大部分。在她的敘述中,她把自己親身經歷、與患者的交談、報紙、來自醫院的患者病歷等醫療資料,以及大量的其他資料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每當我沿著不知火海海岸散步,看到魚、貝、及樹和蘆葦,就被它們所感動,它們彷彿吸入了這裡的海潮。這些樹和燈芯草使我想起我們的生活,很久很久以前的生活,那時我們初次浮出海面。雖然海吸入了毒藥,但仍然是生命之源。如我們像照鏡子一樣看這片海,就會發現這家公司的形象,耐人尋味。那些能為我們解釋這個現象的人是已故的人和那些仍承受著煎熬、試圖恢復生命的人。

  石牟禮道子在《苦海淨土》中記錄了一位得水俁病的漁家婦女坂上由紀的診斷報告。坂上由紀曾經是一個身體強健的漁民,但是得病後的她卻是十分可憐。

  石牟禮道子把歷史、醫療報告,尤其是受害者的聲音有力地融合在一起,使《苦海淨土》成為水俁病鬥爭和日本自然環境保護運動至關重要的'部分。

  三、《寂靜的春天》對日本環境文學的影響

  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於1962年出版了小說《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寂靜的春天》引發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卡森的作品揭示了殺蟲劑對生物以及人類的危害,引起了全世界範圍的強烈反響。

  日本作家小林秀雄受其啟發,發表了一篇反映化學物汙染環境的文章《滴滴涕》。小林秀雄揭示了滴滴涕這樣的化學藥品對生物的不良影響如同原子能爆炸帶來的放射能。

  1971年,西村京太郎完成環保主題的推理小說《汙染海域》,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一位在化工廠工作,因石油廢汽造成氣喘病的少女,在哭訴無門的絕望下自殺身亡。一開始接過少女的求救信,卻因大案在身,未予受理的中原律師,基於內疚及義憤,決定挺身而出,為深受其害,孤立無援的居民爭回公道。作品揭示了海洋汙染給周邊民眾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傷害。

  隨後,有吉佐和子發表了《複合汙染》(1975)。《複合汙染》原本在一份報紙上連載,擁有大量的讀者。作家針對各種環境問題進行採訪、調查、整理成綜合報告。它涉及到化肥、汽車尾氣、殺蟲劑、有機水銀、甲醛、合成洗滌劑、蔬菜殘留農藥等汙染問題。有吉佐和子用普通民眾易懂的措辭解釋相關術語,講述了化學汙染物對地球、人類、大地的影響。

  複合汙染,技術術語,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有毒物質造成的汙染,它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算術或乘數效應為前提。簡言之,複合汙染指的是下列物質的相互作用:被農藥汙染的大米;可能噴了化學藥品的進口小麥和豆類,儘管我們不知道是哪種化學藥品;用這種小麥和豆類製成的味噌,我們在味噌里加了防腐劑;然後加入調味品,我們把味噌放入湯中;用醬油熬濃後儲存的食物含有食物色素。在這種情況下,僅就新增劑而論,我們每天攝入大約八十中不同的化學物質。(如果加上農藥和大氣汙染物,這個數字是數百種。)

  四、結束語

  隨著日本生態文學的日益發展壯大,日本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於生態文學的作品,燃起了日本人對環境保護的熱情和興趣。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生態批評的發展,湧現了野田研一、結城正美、山城新等一批在國際生態批評界享有盛名的著名生態批評家,使日本的生態文學以及生態批評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的焦點。

  畢業論文完整 篇6

  【摘要】在如今的網路時代,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和繼承也必須適應新形勢發展不斷進步。作為一名學生,筆者深知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對提升人們閱讀品位和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網路時代,要注重漢語言文學與網路的有機融合,透過經典閱讀與體驗,使漢語言文學的文化價值進一步突顯,發揮更大的價值。

  【關鍵詞】網路時代;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體驗

  我國經歷五千年的文明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蘊含著自由、奮鬥、個性意識等內在精神風範。人們只有深入地品讀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才能更深地體會它的精神風範。現如今,網路技術飛速發展,逐漸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的學生更加青睞於藉助網路開展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這就要求我們積極促進漢語言文學與網路的有機融合,藉助網路帶來的便捷提升對漢語言文學作品文化價值的吸收。

  一、網路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內在關係

  網路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係,網路既能夠對漢語言文學產生積極作用,也會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現就網路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內在關係加以闡述。首先,豐富的網際網路資源使得漢語言文學的內容越發豐富,使更多的人透過便捷的網路實現閱讀,增加了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人群。對於那些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許多感興趣的外國讀者也能夠透過網際網路進行閱讀,可以幫助他們節省大量的閱讀時間和購買紙質書籍的資金,也可以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受時空限制地進行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品讀。同時,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具有無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夠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使讀者在潛心閱讀後產生美的體驗,塑樹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就能夠使他們在正確的意識指導下對網路環境中的相關資訊進行有效識別,真正將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精髓進行傳承,文化精神發揚光大。其次,網路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消極作用。網路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空間,它所呈現出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很多讀者透過網路進行閱讀,雖然更加便捷了,但實際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讀者也會大大降低閱讀的質量和效果,難以帶來紙質書籍呈現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學生讀者本意是在網路上閱讀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但點開網際網路之後各種新奇百怪的小說、遊戲就會勾走他們的“靈魂”,轉而去閱讀那些作品,輕輕鬆鬆就受到干擾。在開放的網際網路環境下,人們的心都比較浮躁,很少能平心靜氣地品讀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同時,由於新時期的學生大多思想都比較獨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喧囂的網路環境中,有可能對我國悠久而卓越的歷史文化產生懷疑的認識,不利於他們去閱讀、感悟,不利於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承和發展。

  二、如何實現網路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的有機融合

  網路時代,各種新媒體的產生和電子閱讀方式的出現,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漸“失寵”,人們逐漸熱衷於音像類、有聲類的閱讀產品,這就使得那些影片資源受到更多的青睞。如何將文字作品轉化為影片作品成為網路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的最佳結合點。如果透過網路實現了文字與影片的轉化,在有聲環境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會大大提高,閱讀興趣會更加濃厚,閱讀效果也自然增強。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不妨調動和組織相關的社團舉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說書評比活動,進行現場全程錄影,再將那些評比出來的最佳說書影片資料剪輯製作後傳到相關網站,組織和發動學生觀看,會受到更好的效果。透過學校和社團的發動,踴躍報名的學生為更好地表現,也會對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解讀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讀和體悟,實現與作者思想的共鳴,這樣才能在說書比賽活動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學生在精心準備的過程中,自然會對這一作品有更深的瞭解,更好的情感體驗,更能領會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只有這樣,上傳的說書影片才會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觀看。使學生產生對說書的興趣,同時也產生觀看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影片的興趣,使他們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更多地閱讀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獲得更加美好的閱讀體驗,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蘊。除了將漢語言文學作品進行文字向影片的轉化,還可以透過閱讀課堂舞臺化來吸引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若以簡單的文字形式呈現,其將表現出較多的缺點,例如篇幅長、內容乏味等,無法有效吸引讀者的眼球。[1]如果我們進行從枯燥文字向舞臺化的轉化,就可以將枯燥的漢語言文學作品活靈活現、生動地展現給廣大學生,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覺衝擊,而且能在更大範圍吸引和帶動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並留下更加深刻的閱讀印象。例如,有的教師就鼓勵學生將《雷雨》進行話劇演繹,不同的學生演繹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臺體驗中體驗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文化精髓。這就要求教師大膽地鼓勵學生對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改編,在網路環境下,學生可以透過多種途徑來輔助完成文學名著的改編,各種燈光,音樂,背景等都可以透過網路來實現。[2]在此基礎上,透過角色定位,給不同角色的學生細品作品的時間,讓他們明白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徵、寫作意圖,要表達的思想,只有細細品讀、感悟,才能演繹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臺效果,帶給其他學生不一樣的視覺體驗。結束語總之,網路時代,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受到不小的衝擊,只有巧妙利用網路,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實現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傳承,才能提高每位學生的閱讀效果,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李登宇.網路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與體驗簡述.新媒體研究.2016年第1期:36.

  [2]樊星.網路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與體驗.語文建設.2013年08月:15.

  畢業論文完整 篇7

  千年以來,桃花作為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被諷誦不衰,其原因如葉嘉瑩先生所指出的:“第一個極淺明的原因,當然是因為花的顏色,香氣,姿態都是最有引人之力的,人從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鮮明,所以由花所觸發的聯想也最豐富。”而在由桃花建構的諸多純美的藝術境界中,尤能帶給我們獨特美感體驗的,則是桃花掩映下的愛情世界。

  一、名花傾國兩相看

  佔盡春光的簇簇桃花第一次被納入文學殿堂是《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世家。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歌用妖嬈絢爛的朵朵桃花起興,引出所詠物件——即將出閣的新娘。那美麗的女子憧憬著在桃花漫天的灼灼粉色中和愛人牽著手,傾蓋如故,白髮如新。那春日裡粉紅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 細雨微風的深處,滿溢著幸福、喜悅和對未來的無限希望。

  桃花盛開的季節,浸滿愛的喜悅和甜美的場景除上文的婚禮外,還有大唐帝國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的絕美演繹。據《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很喜愛桃花,他們的御苑中種有千株桃樹,當朵朵桃花盛開,他們常會於桃花樹下,而每次唐明皇又都要摘桃花插在楊貴妃頭上,說:“此花尤能助嬌態。”一代帝王為了一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女子所傾倒,在歲月的流光裡,滿山紅透的春色中,“名花傾國兩相看”,迷醉在萬種風情中,這段短短的文字背後,流淌著多少旖旎風情。千載之下,仍覺得其中洋溢的情感是何等驚豔絕世。

  二、人面桃花相映紅

  清代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記載:“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桃花美人,相得益彰。唐宋時期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詩非常多。如:李白《長幹行》“自憐十五餘,顏色桃李紅”、王建《春來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妝初出紅猶溼”、韋莊《女冠子》“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李中《春閨辭二首》“塵昏菱鑑懶修容,雙臉桃花落盡紅”等詩句都寫出了女子們容顏嬌嫩,臉色紅暈,展現女子們健康、美麗、快樂的形象。當豔如桃花般的女子遇到夢中的少年,一段千古傳唱的悽美愛情就此展開,那就是----人面桃花的故事。據記載,故事初現於中唐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中描寫了詩人尋春遇豔的驚喜和重尋不遇的惆悵。城南莊桃花盛開,春色滿園,妙齡女子豔若桃李,笑迎春風;詩人驚豔於“人面桃花”的無限春光,不禁神馳情迷,難以忘懷。但當來年春花爛漫時,詩人故地重遊,卻只見桃花依然如昔,而花下的“人面”卻不見蹤跡。

  中晚唐孟綮的《本事詩》則將這個故事演繹成一個完整的愛情傳奇:“大唐中和年間,博陵崔護,姿質甚美,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寂若無人,叩門求飲,一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佇,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卷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題<題都城南莊》詩於左扉。後數日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叩門問之,有老父哭曰:‘君殺吾女。’並敘其由來,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日:“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以女歸之。”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經這樣濃墨重彩的一筆,不但擴充了內容,增加了細節,而且情節曲折,首尾齊全。桃樹下春風裡一見鍾情的流光溢彩的愛情故事,一經形成,遂成為一種永恆的文學典型,在後人的詩詞中反覆被吟唱,以雜劇的形式廣泛流播並且歷久不衰。

  三、花紅易衰似郎意

  桃花作為一個永恆的文學意象,不僅以嫵媚多姿、生命力旺盛令人嚮往和羨慕,同時也因其青春易逝、花葉凋零的命運而令人感嘆和惋惜,民間有“三月桃花幾日紅,風吹雨打一場空”之說,因而在古典詩歌中還常代表“紅顏薄命”。李漁在《閒情偶記》裡寫到:“色之極媚者莫過於桃,而壽之極短者亦莫過於桃,紅顏薄命之說,單為此種。”在有關桃花的文學作品中,也透過桃花花期短暫,易凋殘的特點訴說著愛情的愛情悲歡離合的苦惱與無奈。例如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二:“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詩以蜀地常見的景物桃花作為喻體,來比附曾經熱烈、美好卻轉瞬即逝的“郎”的感情。漫山遍野紅紅火火的山桃花,轉瞬間便會紅凋香殘,正如男子見異思遷之愛心,最後留下的只有女子江長水深的憂愁與痛苦。全詩以桃花開落,抒寫愛情的悲歡離合,十分恰切而鮮明。唐代女詩人薛濤的愛情恰恰驗證了這一點。

  薛濤生命中的第一個情人是劍南節度使韋皋,韋皋非常欣賞她的才華,特將她召到府中侍宴賦詩,並讓她幫自己做一些文字工作,那時叫“女校書”,相當於今天的“女秘書”,不過這個稱號和工作也是韋皋特意上書朝廷申請下來的。

  作為一代才女,薛濤詩名遠播,曾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牛僧儒等名流多來往唱和,其中和元稹的姐弟戀熱烈而無奈。那年元稹以御史身份出使蜀地,他久聞薛濤的豔名和詩名,自是傾慕已久;見到比自己小十歲的元稹之後,薛濤也感到了愛情的強烈震撼。當晚,他們就同居一室,那樣的熱戀纏綿。三個月裡他們“積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但元稹最終還是離開蜀地,重新踏上了他的宦遊之旅。一年以後,當薛濤千里遙迢尋到江陵時,元稹已納安仙嬪為妾了。據說薛濤的《謁巫山廟》一詩,就是寫於她返江陵的途中:“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薛濤是怎樣的心痛,又是怎樣的隱忍呢?“紅顏薄命”,薛濤一生沒有婚嫁,沒有子女。

  四、桃花塢裡桃花庵

  和梅、蘭、竹、菊等花中君子相比,灼灼嬌豔,爭粲一時的桃花,因其豔俗和嬌媚被與青樓女子相聯絡,宋人程榮於《柳軒雜識》評花時說,“餘嘗評花,以為梅有山林之風,杏有閨門之態,桃如倚門市娼,李如東郭貧女。”名士與青樓女子結緣,雖然大多是逢場作戲,風流自賞,但才子風流,名妓情深時,也會在漫天桃花中演繹出一場曠世愛情,最有代表的當屬明代明代才子唐寅。

  唐寅對桃花情有獨鍾。他本來就曠達,不拘小節,素與青樓女子往來頗多,因為科場遇挫,看淡功名,和青樓女子患 難見真情,有一段愛情佳話。

  據記載,唐寅的原配是徐氏,亡故後曾續絃。唐寅因科場案牽連下獄,出獄後“夫妻反目”,續絃離去。窮困潦倒的唐寅,“於勾欄之中結識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對他十分體貼、敬重,被稱為‘紅粉知己”。沈九娘經常在 經濟以及精神上援濟他。唐寅在這位青樓女子這裡得到了久違的溫暖,他決心為沈九娘買一個園子,和她一起過平靜的隱居生活。於是,唐寅買下蘇州桃花塢一座閒置的宅子,取名“桃花庵”別業,自號“桃花庵主”,自稱“桃花仙人”,寫出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問,不願鞠躬車馬前……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擯棄世俗牽絆的唐寅,與患難見真情的青樓女子沈氏,在這個奇特的桃花環繞之地相依相伴,平日以種花為娛,賞花為趣,對花飲酒,醉臥花叢,萬丈紅塵之中閱盡人間春色:“鏡裡形骸春共老,燈前夫婦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閒人地上仙。”(《感懷》),並且他們育有一女,叫作桃笙。

  五、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早在唐代,詩人杜牧就賦《題桃花夫人廟》一詩:“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這首詩是詠春秋時的息夫人,息夫人美貌無比,面若桃花,在民間傳說裡是掌管桃花的花神,稱桃花夫人。息夫人雖然身存楚宮,心卻早隨亡夫而去。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和屈辱折磨著她,即便青春還在,容顏未改,她始終不發一言,且如詩中所言“脈脈無言幾度春”。她悲不欲生,卻因為某些原因“弗能死”,只能採取“無言”的方式消極抵抗。沾露新桃次第開放,鮮妍活躍,無疑是和心灰意冷、無言悲痛的息夫人形成鮮明對比。將桃花與女人的結合,跳出了個人愛情、命運哀嘆的圈子,而是思考個人命運與 政治、國家命運之 聯絡,開啟了這一題材新的 發展前景,亦賦予桃花女人新穎獨特的內涵。

  清孔尚任的傳奇《桃花扇》繼承並完善了這種寫法,以男女間的悲歡離合寫家國興亡,演繹了這一題材壯美與悽美並行的意蘊,塑造了悲壯剛強的“桃花紅顏”,透視出對歷史深刻的思考。

  《桃花扇》中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復社名士侯方域的愛情始終用桃花做了個悽絕的見證。李香君,有“東風桃李花”之姿,雖弱質女流,卻俠義、正直、剛強,有膽識,有理想。剛十六歲時,見到侯方域就一見傾心,定情之夕,香衾軟枕,一簾幽情,侯方域繾綣地在白絹團扇上題下了這首詩,盛讚香君,“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但衣香鬢影,神仙美眷,終歸是飄入了刀光劍影,香君為著她的愛情理想、政治立場、道義原則,不惜以死反抗惡勢力,把面容碰了個稀爛,血濺宮扇,翌日,楊龍友見扇面上血跡斑斑,猶如桃花,便筆蘸樹葉汁液,添上枝幹。這就成了名動三四百年、無數人苦苦追尋而終究不得的桃花扇。她的剛強俠義比“辛夷樹”更讓人敬佩。最難得的是國破家亡後,她不留戀男女之樂,毅然放棄已經不值得愛的戀人和沒有意義的戀情,勇於面對理想幻滅後的悲涼與痛楚,紅顏薄命,剛強抗爭,志氣長存,“兒女濃情一筆消,桃花扇低送南朝。”

  古典文學中桃花掩映下的愛情世界,有的美好幸福,有的悲情感傷的,有的浪漫絕世,有的剛烈悽美、蕩氣迴腸。林林總總,都和桃花豔麗嫵媚爛漫,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凋落特徵緊密相連。正因為人們對桃花的評價褒貶不一,才使桃花裡的愛情內涵更加厚重,令中國古典文學更加璀璨精彩。

  畢業論文完整 篇8

  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各行各業對創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仍缺少一定的創新能力,需要對其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因此,需要對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創新方面的問題進行改正,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

  1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現狀

  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第一,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當前一些大學不能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及時對教材進行調整,致使教學內容老套;第二,缺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當前一些大學教師仍是上完課就走,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利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於漢語言文學的利用與開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一定的問題,需要對其進行調整和改進。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無異於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添加了生機,給漢語言的利用與開發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第二,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在養成創新意識以後,會有增強其實踐的動力,進而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鍛鍊。

  3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對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完善,對教學環節的改進,以及增強學生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感受三個方面著手,只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自主創新的意識,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的實際行動,使其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

  漢語言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就是擁有審美能力,尤其是體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文學審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關係到其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敏感度,對其未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高階文秘需要具備的特質之一就有審美能力,因此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課中,文學理論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對於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重要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恰當的文學作品對作品中的語言運用、技巧的使用等進行鑑賞分析,進而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透過在班級組建討論小組等形式,增強學生對該方面內容的興趣,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

  3.2豐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環節

  助理、教師等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將來主要從事的職位,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卻缺乏一定的重視,因此要求對其進行一定的改革創新,強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得到一定的重視,促使其具備工作中應具備的能力。例如,現代漢語教師在上課時,不要僅僅侷限在教材之上,而是應該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由於大學中通常都會有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學生,因此在發音上也會存在差異。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情況,在將中國七大方言時,分別選取代表,讓學生自己體會感受,各地方語言的不同,從而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或者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一次作文比賽,針對學生中的病句等問題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對學生語言交際等能力的培養。

  3.3關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感受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需要較高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不僅是學生專業能力的體現,更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素養,從其寫作水平就可以體現。因此,學校在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強,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提升學生的理論修養。在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豐富學生的閱讀量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思想深度與高度,使其在閱讀分析以後,理解文章的內涵;第二,加強學生的用詞的準確度。當前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存在詞彙量貧乏,並且不能正確使用使用的現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這種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從而改善當前這種狀況,使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做到用詞精準簡潔;第三,加強對學生語法的掌握。當前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對語法掌握的實際狀況,採取有效地措施與方法,加強對語法的學習,從而使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能夠靈活使用語句,降低出錯率,進而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各大高校都有的專業,其在高校中所佔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覷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中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需要不斷對其進行改進。為此,各大高校應該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教學進行調整,透過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的改變,增強學生的創新的能力,使其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畢業論文完整 篇9

  1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的問題剖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的本科層次有兩種,一種是普招本科,4年學制;一種是專升本,2年學制。層次多,學生來源面廣。再加上本科設立時間短、基礎較薄弱。於此,專業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課程設定存在問題,專修課課時明顯不夠,實踐課學時較少,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規範;再次,學生專業認同感不強,認識的深度不夠。同時,學生就業率低,就業水平不高。為此,多次組織本系老師對我國特別是本省的教育現狀、社會需求、學生學情等開展較全面的調查。先後走訪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並和省外其他著名院校就中文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調研和交流,獲得了大量的教改資訊和寶貴的教改經驗。透過與兄弟院校的交流與比較,使我們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專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方向。科學思考之後,我們選擇了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納教育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構建了“平臺+模組”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平臺”是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素質平臺,這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和關鍵,側重於基本知識和人文素質;“模組”更多的是側重於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主要分為3種類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師型(教師職業)、應用型(文書、秘書、記者、編輯)。

  2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的課程體系

  我們的教學改革旨在吸取“全納教育”思想理念和執著精神,讓不同層次有著不同需要、不同個性、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好的發展。為此,我們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修訂和調整。在課程結構的設定上,共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幹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綜合素質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等6大類。這裡重點闡述後3類課程。

  21專業拓展課程

  是在專業主幹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生涯設計的延續性課程。在專業拓展課程設定上,我們設定了3大模組。(1)考研深造類課程主要從語言和文學兩大類別來設定,提供了現代漢語詞彙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和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詩經》的文化闡釋、唐詩宋詞專題、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五四”文學思潮等課程。(2)教師教育類主要設定了語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學解讀學、經典文學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現代職業禮儀和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在教師教育類課程體系中,不僅要培養普通學校的教師,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領域拓展,力求培養全納型教師。(3)文秘編輯類主要設定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採訪等課程。此類課程適合於將來從事文書和公務員等職業的需要。在3大模組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需求、職業生涯設計在一個或多個模組中自由選課。這樣,學生既有專業發展方向,又有利於專業領域的深化與拓展。

  22綜合素質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

  綜合素質課程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展現教師研究專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講座型課程。包括人文素質、政治外語、教師教育、科學專題和藝術體育等5個類別,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修。實踐教學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而開設的實踐性課程。包括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和綜合性實踐等3個類別。除了常規性的軍訓、生產勞動、專業見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實踐課程外,還結合專業特點,探索活動課程體系。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文學採風、學年論文、文化資源調查、非線性編輯、報刊排版和文書檔案管理等。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能混同,有的人把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當成一種方法,這是不科學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決問題的思路、程式和步驟,而現代教學方法體現在“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互動之中。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31運用“系統講授法”,建立學科的知識結構

  大學低年級學生開始認識專業的概念,但尚未形成該專業的知識結構。因此,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講授,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主幹課程的基本原理有一個整體認識。有人認為一開始就實施研究性教學法,提早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對於多數學生來說是不切實際的。實踐證明,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一年打基礎階段,運用“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合理地使用系統講授法或案例教學法有利於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32倡導“指導—探究”性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方式

  雖然第二學年的專業學習仍然是基礎課程的學習,但是隨著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課程內容逐步深化,教學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學習方法為主過渡到以“指導—探究性”學習方法為主。所謂“指導—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中去主動地探索、發現,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形成學生的自學能力。但這種教學法決不能忽略教師的作用。教師的指導更多地表現在組織上和服務上,空間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33嘗試“問題中心”教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到了高年級,主要是一些選修課和應用技能課。這個階段主要採用建構主義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解決問題的各種活動,建構知識體系,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觀點。透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構建起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知識結構,也就是我們所提出的專業應用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學校的教學評價機制和教學工作量的計算辦法需要作適當的調整。

  4強化實踐環節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同專業方向的要求,形成專業見習、專業實習、教育實習和課外活動一體化的教學實踐體系。

  41適時組織專業見習,使學生體會漢語言文學原理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意義

  專業見習一般在第2學年進行。主要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直接參加學校、機關、文化單位的實踐活動。應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見習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機關文秘工作、文化產業管理工作。專業見習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增進學生對於工作的理解和感情,增強其事業心,為專業實習奠定基礎。專業見習以短期為宜,視情況可多次進行,也可按專題進行組織。

  42組織“頂崗”專業實習,使部分學生能夠實習和就業銜接

  高階文秘方向的學生,專業實習擬安排在第4學年的第2學期,時間是一個學期。跟漢語語言文學方向的學生不同,一個單位接收實習生數量不可能很多,實習地點分散,教師指導不方便。從以往實習接受單位的要求來看,他們往往把接受實習和考察用人結合在一起,頂崗實習成了專業實習的特殊方式。它的優點是實習生角色意識增強,因為這種實習是把實踐活動與職業生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實習生的應用能力、現實表現決定了他的去留。它的不足是用人單位的不同要求與專業設計的科學標準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專業實習必須制定統一的要求與考核程式,並與實習單位交流溝通,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完成專業實習的程式並考核及格方可畢業。

  43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載體

  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制定相關的激勵、扶持政策。鼓勵學生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作品,資助少數學生出版學術專著和文學作品。積極發動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和專業建設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力爭在競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實踐證明,將這四種途徑有機結合,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合理配備師資,搭建優秀教師隊伍。教師畢業於不同的院校和專業,個人的興趣愛好也不一樣。本著發揮每個人長處的原則,安排其在最合適的課程教學崗位之上。除此之外,把眼光放在全院,選聘有專業特長的系外老師擔任相應的課程教學。這些教師的加盟,保證了“課程群”教學任務高質量的完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辦學效率。在提高教師認識的基礎上,透過落實教學質量全過程督導,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之目的。每位教師在接每門課程時要做好以下環節的案頭工作:制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擬訂教學實施計劃;編寫講稿、教案;期末出試卷、標準答案;寫教學小結。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接受學院教學專家組的督導,期末每位學生還要給教師打分。同時,嚴格執行教師互聽課制度和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制定科學的測評方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評價。經過近四年的建設和實踐,洛陽理工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已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

  畢業論文完整 篇10

  摘要 :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實施就業教育創新已成為必然。在承襲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方法基礎上,針對當下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改革漢語言文學教育機制,是從根本上改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和提高就業質量的必經之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基本上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教師方向,另一類則是文秘方向,本文就這兩個方向的就業教育創新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 就業 教育創新 師範 文秘

  一、 師範類方向就業教育創新

  市場經濟中“生產”和“消費”的理論告訴我們:消費決定生產的方式和數量。消費促進生產,如果把學校培養出學生比作生產的話,那麼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就是一種消費。時代在前進,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人才型別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改變。生產出逢時對路的“產品”、產學結合是當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來說,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但是,就當前中國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來看,更重視語言和文學的理論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對來說語文教學等實踐方面則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點大學都會用很大一部分時間來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課程,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語文教育學這些實踐性課程則相對薄弱,這就造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一個困惑——學不能致用。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議:

  1.最佳化課程設定

  首先應該提倡創新性課程設定。身為母語教學的語文教師,他們是對後代人影響最早,也是最久遠,最深刻的群體,中國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教師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因此,教育觀念非常重要。高校漢語言專業必須培養學生的前瞻性、創新性觀念,為中國的創新教育培養一批預備隊員,以便他們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習下去,為中國未來的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要最佳化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定,就必須對傳統的“一聽到底”,“滿堂灌”的授課方式進行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過於封閉,很多同學都帶著“燻”和“浸”的意識在聽課,當然,這種聽課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學教師的學者風範,體會他們滔滔不絕,聲情並茂的講述,但是,很多同學聽完後腦子裡面什麼都沒留下,也從來不思考,自己應該怎麼樣去讓自己以後的學生學到一些東西。所以,最佳化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定,應該把學生納入課堂中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真正做到“燻”、“浸”之後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改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定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強課程的人文性品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學生不僅在本專業可以學到關於漢語言文學的系統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在本專業感受到強烈的人文關懷。這對於學生將來步入教師隊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增強課程設定的人文性同時也是為了回應新課改和新熱點,做到教學聯絡實際,當下小學和中學教學都提倡人文教育,對小學生、中學生實施人文關懷,給學生減壓,所以,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定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對同學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是社會對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來說就是把學生納入課堂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學生只要帶“兩隻耳朵”去上課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先把要講授的內容告訴同學,讓同學們預習,然後在上課之前每個學生都要提一個問題,看看誰的問題最具有建設性。

  2.提高實踐能力

  實踐是師範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他們不僅僅要透過理論性的課程汲取精深的專業知識,還要透過實踐課程掌握紮實的實踐知識。作為一個教者,他必須知道“教什麼”和“怎麼教”,不懂得實踐,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見波”的感覺,學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個好老師。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呢?改變傳統的實習方式勢在必行。老一套的實踐方式無非是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出去實習一個月,這種方式可能對某些同學有用,但是它只是給同學一個實踐機會而已,並沒有在觀念上給學生們一個實踐的轉變,有很多同學並不能適應角色的轉變,等到自己適應老師的角色之後實習已經完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關鍵是從觀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說讓學生一進大學就有老師的觀念在他心中,在大學四年間,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學生的實習期間。這就相當於每個學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經驗。

  二、文秘方向就業教育創新

  文秘方向的學生就業方向要遠遠大於師範類的學生,記者、編輯、機關單位的文書等等都比較適合文秘方向的同學,但是近年來文秘專業畢業生表面上的供不應求和實際上的就業質量不高,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分析文秘專業學生就業趨勢和就業影響因素,從而提出提高文秘專業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路徑,為文秘專業的建設指出努力的方向。從文秘專業就業方向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工作的的共同點都寫作。

  小結: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專業技能強,適合市場發展的人才,閉門造車並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產學結合以成為現代教育辦學的宗旨。高校就業教育與教育一樣重要,漢語言為學專業不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加強就業指導顯得尤為重要,為適應當下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就業教育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伍建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1):204~205.

  [2]方一新,程若旦,許玲玲“.文革”後二十年中文系培養畢業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4(2).

  [3]陳吉猛.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8(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