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賞識教育要有度

賞識教育要有度

賞識教育要有度

  有一個孩子,上幼兒園沒幾天就死活不想去了。家長問他為什麼?他說,幼兒園不好。問他怎麼不好,他也不說,家長很著急,就到幼兒園去問老師。

  老師還以為孩子生病了,也正想問家長呢。正好家長來到幼兒園,老師順便跟家長交流一下這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

  老師對家長說,你們的孩子在班裡吃飯、睡覺還可以,就是跟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兒。我們要求小朋友每次只玩一個玩具,玩完了再換;可他一個人總是攏著好幾個玩具,不讓其他小朋友玩,我們勸他,他也不聽。讓孩子們畫畫,他不在自己的畫紙上畫,老是在別的孩子的畫紙上亂塗,弄得別的孩子老是告他的“狀”。我們把他換到別的地方,他還照樣畫別人的畫紙。

  家長回家問孩子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樣。經過再三追問,孩子說是。家長問他為什麼老是這樣,孩子說:

  “老師只是表揚別人,不表揚我。媽 媽,你不是說我是最好最棒的嗎?老師為什麼不這樣說?”

  真相大白,原來如此。

  這位家長曾經特地聽過關於“賞識教育”的報告,還買了書看。她對這種教育的“絕招”深信不疑,聽人家說只要天天向孩子伸“大拇指”,可勁地誇“真好”、“真棒”,就能把一個聾啞孩子送到大學。她覺得這個“絕招”既簡單易行又非常的神奇,於是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踐。

  平時,家長很少教孩子學什麼,也不指導孩子遵守什麼行為規則,只是一味地表揚、誇獎。不論孩子做什麼,做得怎麼樣,家長總是伸著“大拇指”誇獎孩子:“你真棒!你真棒!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最棒的孩子!”

  在自己的家裡,只有一個孩子,沒有比照物件,孩子又缺乏自我評價能力,你想怎麼誇就怎麼誇,就是不著邊際的誇獎孩子也不知道反感。

  但到了幼兒園,進入集體,許多孩子生活在一起,老師表揚、誇獎孩子就得有區別,因人而異,且有分寸、尺度。誰做得好就表揚誰,是哪裡好就誇哪裡,是多好就誇多好。雖然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老師對孩子要以表揚為主,但具體孩子的表現總是有差異的,表揚還要堅持事實求是,因人而宜。

  老師不能像家長那樣,不管孩子的表現好不好,都得說好,都說是“最好”,“最棒”。

  那樣做,實際上只是在“哄”孩子,而不是“教育”。

  一是,總是以“哄”代替“教育”,對孩子是一種“誤導”,不能在表揚、誇獎過程中,引導孩子明確是非、善惡、美醜,學會客觀地自我評價。

  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都說“好”,“最好”,“最棒”,那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時間長了對孩子就會失去激勵的作用;

  這位家長沒想到,盲目聽信、實施所謂的“賞識教育”,孩子在家裡聽慣了無原則的誇獎和表揚,到了幼兒園這個群體就不適應了。

  這個故事很值得年輕父母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