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彙總5篇

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彙總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安排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這是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學科的知識體系。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粗略的整體感知開始,然後對物體進行細緻觀察和區域性研究。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著於“體”上的。兒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物體,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認識“體”,後認識“形”能降低認知難度,有利於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後開展實踐活動。

  1.直觀認識“體”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教材選擇積木為學具,讓學生在玩積木時認識物體。其好處一是學生有興趣,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積木形狀規則,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積木的場景—整理出典型的物體—揭示各類物體的圖形和名稱—尋找生活中相關的物體。

  (1)讓學生玩積木。教材透過堆積木的場景,引導學生玩積木,感知積木的形狀。課前,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準備積木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沒有積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體,是無法教學的。在學生堆積木時,應要求他們邊堆邊感受積木的形狀。每堆一塊積木,都要看看它是什麼樣子,想想它和哪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和哪些積木的形狀不同。要防止學生只顧玩積木,而不感知積木形狀的現象。

  (2)把積木分類。經過玩積木,初步知道積木的形狀是多樣的,有些積木的形狀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形狀不同的積木分開放,促進學生思考各種“體”的形狀特徵。在分類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圓形面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的積木,只剩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積木。在分類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生可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成一類,把圓柱和球分成一類。這種分類表明他們已經感受到平面與曲面的不同,應給予表揚,再引導繼續分,直至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開,把圓柱和球分開。二是讓學生說說分類時的思考,只要求說出視覺、觸覺的感受,如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的面都是“平”的,圓柱和球都有“彎”(曲)的面。不要求語言嚴密、完整、有條理,更不能歸納“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同”等特徵。

  (3)抽象出幾何圖形並給出名稱。教材在兩塊彩色積木的下面畫一個灰色的圖形,並在旁邊寫出圖形的名稱。灰色的圖形是四種立體的幾何圖形,每個幾何圖形都是大大小小同類積木的形狀概括,是一類立體圖形的標誌。幾何圖形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以長方體為例:讓學生看看分在同一類的許多長方體積木,閉起眼睛想想這些積木的形狀,然後睜開眼看看老師畫的灰色圖形,體會這一類積木的形狀都是這樣的,從而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幾何圖形要課前準備,整體出現,不要展現畫圖過程。只要學生認為這樣的圖形像實物,能代表實物就行。

  (4)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物體。透過對積木的研究,初步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形狀的立體。帶著這些“體”的初步表象迴歸生活,尋找這些形狀的實物,有兩點教育意義: 一是進一步加強四種“體”形狀特徵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這些形狀的物體。“想想做做”第1題“你還能找到它們的朋友嗎?”這裡的“它們”是四個幾何圖形,“朋友”是常見的物體。學生列舉的實物,只要形狀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聯絡教學的四種立體安排實踐活動。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實踐活動,透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瞭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1)活動的內容有五項。“滾一滾”“堆一堆”是體驗物體上的平面與曲面。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斜面上不會滾動,可以堆得很高;圓柱和球在斜面上會滾動,不容易堆起來。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後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饋初步形成的表象。蒙著眼睛在口袋裡摸物體,把手觸控的感覺和大腦中已有的形體表象相互作用,經過資訊的篩選、過濾和相互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並對判斷給予肯定或否定。這些活動能使四種形體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矇眼的學生一邊摸一邊體會物體的形狀,然後說出摸的是什麼形體;“蘑菇”卡通要求矇眼的學生摸出一個圓柱,讓同伴檢查摸對了嗎。這兩個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開展摸物體的活動。“搭一搭”是各種立體的形狀特徵的簡單應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比較好?如果搭成的物體能前後運動,應該使用什麼形狀的積木?搭汽車車身用什麼積木?搭工廠煙囪用什麼積木?……做出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對立體形狀特徵的體會。“數一數”綜合應用認數和認物體的知識。數出較複雜物體裡各種立體的個數,還進行分類活動。

  (2)組織學生活動要注意四點: 第一,組建學習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內分工準備活動器材。能找到積木當然很好,沒有積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紙盒等代替。器材的數量要多準備些。第二,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拼搭是一般性的遊戲,不能稱為數學實踐活動。問題源於現象: 為什麼長方體、正方體搭得高?為什麼圓柱和球會滾?……問題源於需要:怎樣知道摸出了什麼?怎樣摸出圓柱?用什麼做輪子?……第三,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少數典型的問題,在班內集體討論。教師儘量不講解、少評判。第四,要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瞭解情況,對活動的程序給予必要調控。在活動臨結束時,要組織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使實踐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透過室內、室外測量活動,鞏固所學的面積概念和測量方法;

  2.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幾何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估計能力和互助合作學習精神;

  4.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進行熱愛學校、保護校園環境的思想教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都已經學會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實際測量的方法,這節課就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我們一起在教室內外上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那麼,你們想解決哪些問題呢?

  引導學生提出:在教室裡測量“地面的長、寬和麵積”、“課桌面的長、寬和麵積”、“黑板的長、寬和麵積”、“窗戶的長、寬和麵積”以及“操場的長、寬和麵積”等。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室內活動,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測量

  要求每個小組自主選擇兩個專案進行測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兩人測量,一個報資料,一個記錄。

  2.教師參與活動和引導

  學生在實際測量時,教師要參與每個小組的活動並適當進行一些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可能會有些疑問,如當學生提出黑板的長和寬不夠量整分米時該怎麼辦?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後不夠1分米的,按四捨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滿5釐米的,分米數加 1,不滿5釐米的捨去。

  3.填好下表(每個小組完成兩項)

  4.組織交流討論

  (1)在實際測量時,你是怎樣選擇計量單位的,為什麼?你如何選擇起點和終點?

  (2)如果給教室的地板鋪上邊長為40釐米的正方形瓷磚,大約需要多少塊?

  三、室外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室內活動後,教師組織學生到教室外去參加實際測量活動,以培養實踐能力和發展空間觀念。各小組按規定的測量順序到達測量地點,兩人測量,一個報資料,一個記錄。

  1.小組活動

  活動一:選擇相距30米左右的兩個物體,先用步測的方法測算它們之間的距離,再用捲尺或測繩量出這段距離,看看步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相差多少?

  活動二:選擇100米以內的一段距離,先目測,再步測,然後用工具測量。最後比較目測和步測的結果與實際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各相差多少。

  活動三:用步測量出操場或一塊長方形地的長和寬,並求出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2.組織交流討論

  用目測、步測和工具測量距離時,應注意什麼?哪一種方法更準確?

  四、評價體驗,活動小結

  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小組自評、組間互評,然後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綜合評價和小結,以激發學生的實踐探索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實踐活動成功的喜悅。

  五、實踐作業,拓展延伸

  每小組寫一份本次實踐活動報告,包括測量專案、測量方法、測量資料和測量結果比較、分析等。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連加

  教學目的:

  1、掌握兩步計算的正確計算方法

  2、初步體會計算的變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口算和計算能力

  2、透過操作,培養學生數感和主動探索積極學習的精神

  重點難點:

  掌握計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課件出示小雞,這是什麼?

  你小雞嗎?

  如果讓你來養小雞,你會怎樣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養了小雞,咱們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課件)

  看圖上畫有什麼?

  師:小明家是養雞專業戶,他們家養了很多雞,他的父母靠知識和科技養雞終於辦起了這個大型養雞場,小明今年才7歲,卻已經懂得了幫父母的忙經常會幫著喂小雞。你瞧,(課件出示5只小雞,引導學生說出:小明餵了5只小雞)說說圖上畫有什麼?

  課件動畫播放:又來了2只,現在呢?誰能說出圖意?

  為了區別先走的我們通常都用線劃掉來表示,師示範

  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虛線框起來

  板書算式:8-2-2

  想一想:這題應該怎樣計算?

  小組討論後彙報解法。(若有生說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寫出來以之對比。

  2、練習:P73頁的做一做右圖

  獨立看圖,說出圖意

  三、練習

  第74頁的第5至8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都學到了什麼?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明確假分數與帶分數、整數之間的關係;

  會進行假分數和整數、假分數和帶分數之間的互化.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自主探索假分數和整數互化、假分數和帶分數互化的過程,掌握它們互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運用已有知識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會進行假分數和整數、假分數和帶分數之間的互化.

  教學難點:

  會進行假分數和整數、假分數和帶分數之間的互化.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教師出示幾道口算題,讓學生回答.

  通過出示幾道口算題,明確分數的意義,為下面整數化假分數作鋪墊.

  1.口算.

  0.45÷15;1.53-0.7;0.4×0.8;

  4.8×0.02;0.3÷1.5

  2.口答.

  (1)各表示什麼意義?

  (2)2個是幾分之幾?

  5個是幾分之幾?

  12個是幾分之幾?

  二、整數化假分數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數”的要求,讓學生自主嘗試,然後交流結果.

  教師提出問題,先鼓勵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然後師生一起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明確解答的過程.

  師: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數.

  學生思考,自主嘗試,然後教師在標有1、2、3、4、5的直線上表示出來.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裡面有3個,是,2裡面有(2×3)個,是。

  ……

  2.

  教師提出問題.

  鼓勵學生自己結論.

  師:整數怎樣化成假分數?

  學生相互交流、討論.

  師: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與整數的乘積作分子.

  3.練一練

  熟練掌握轉化方法。

  (1)把2、4、7分別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數;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數.

  師引導學生:整數(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數(0除外)的假分數。

  三、假分數化整數或帶分數

  1.出示例題

  教師出示例題,師生一起解決.

  指導學生寫出假分數和帶分數,再讓學生觀察,討論直線上同一個點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係,使學生了解對應的假分數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帶分數的整數部分,餘數是分數部分的學習.

  問題:把下面直線上的點用假分數和帶分數表示出來.

  (展示圖片:例題二)

  師生一起解決.

  師:直線上同一個點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係是怎樣的?

  2.假分數化帶分數

  1.師:怎樣把化成帶分數?

  (教師用課件“分數的再認識(二)”演示)

  2.練習:把、、化成帶分數。

  方法:假分數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帶分數的整數部分,餘數是分數部分.

  3.帶分數化假分數

  師:怎樣把、、化成假分數?

  (教師用課件“分數的再認識(二)”演示)

  方法:用帶分數的分母乘以帶分數的整數部分,所得的積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數的分子,假分數的分母與帶分數的分母相同。

  4.試一試

  列出式子,讓學生解答.

  透過“試一試”讓學生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問題:把下面的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生:=15÷7=2……1

  =24÷8=3

  ……

  四、練一練

  讓學生自行練習.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第2題,先讓學生理解題目要求,然後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題,是試一試的變式練習.指導學生弄懂題目要求,再自己塗色.

  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標本第十二冊7172頁、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十四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具體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感受轉化的多樣性。增強解決問題時的轉化意識,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初步掌握轉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揭示轉化的策略

  1.出示

  師:這是什麼圖形?(長方形)圖中每個小方格的面積都是l平方釐米。

  如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54=20(平方釐米))

  2.出示

  師:你能求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嗎?怎樣思考?(把左邊的三角形剪下來,平移到右邊

  去,使原來的.圖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演示轉化過程。(板書:轉化)師:轉化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原來的圖形面積有什麼關係?(面積相等)

  (評析:用較為簡單的圖形過渡,把它轉化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孕伏轉化的策略,使學生初步感受轉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兩幅圖,(作業紙)

  師:這兩個圖形你們學過嗎?

  我們能用已有的面積公式直接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它們的面積相等嗎?有什麼辦法來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呢?

  (1)同桌討論。(數方格,轉化(割補))

  (2)動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轉化方法,鼓勵學生採用多種轉化的方法:(如果有學生提出數方格,則提示他們進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處理)重點讓學生說一說如何將兩個圖形轉化成已學過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然後課件演示。

  師:你是怎樣進行轉化的?

  (第一幅圖:先割下上面的半圓,再將這個半圓向下平移5格,就轉化成了54的長方形了;第二幅圖:先把下半部分凸出來的兩個半圓割下來,再繞直徑的上端旋轉180度,補到圖形上半部分凹進去的地方,於是這個圖形也轉化成54的長方形)

  師:轉化後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什麼關係?(都等於20格)

  師:你怎麼想到把圖形分割後重新拼合進行轉化的?(原圖複雜,轉化後的圖形容易計算面積,而且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不變)(板書:複雜簡單)

  (4)總結評價。

  師小結:剛才我們為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先把它們轉化成長方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

  (評析:轉化的目的是為了把困難的問題化為容易的問題,或者把複雜的問題化為簡單的問題,利用動畫使轉化的過程更加直觀,更加便於理解,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了轉化的好處)

  二、回顧轉化例項,感受轉化的價值

  1.回顧以往轉化的經驗。

  師:其實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多次運用過轉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這種策略?(可適當提示不同領域的轉化)

  生可能會說:

  a、 面積或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用過形的轉化。(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長方形;圓柱長方體;圓錐圓柱)

  b、 計算中用過數的轉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小數乘除法整

  數乘除法;分數除法分數乘法)

  C、簡便計算中用過的式的轉化。

  2、初步感受轉化的價值。

  師: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麼共同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陌生的新問題為熟悉的問題)

  板書:新問題熟悉的問題

  師:以後你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

  (評析:學生曾經多次運用轉化的策略學習新知識,引導學生對這些過程進行回憶,從策略的角度重建相關知識的聯絡,有利於他們理解轉化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