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餘數除法的應用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餘數除法的應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說課的題目是《有餘數除法的應用》,下面我向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我從教學設計、課件使用、拓展資源、作業設計、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首先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是青島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有餘數除法單元安排的。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之後安排的,主要學習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它是除法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認識拐點,深化了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極大的豐富了除法的應用背景。在解決有餘數除法的問題中,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數學能力也得到發展。
課標解讀:
1.課程標準要求:
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
透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會獨立思考,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嘗試對別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2.課程標準解讀:
第一分句的行為動詞“經歷”是指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第二分句的行為動詞“運用”是指綜合使用已掌握的物件,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要求學生在圈一圈、想一想的過程中,加深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第二個層面是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傾聽的習慣。
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學完餘數的意義、除法豎式及表內除法後教學的,對於除法的口算、豎式計算都有一定的基礎。透過課前前測,我們發現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理解比較到位,但缺乏靈活運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就落實在運用有餘數除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習目標:
1.在圈一圈、想一想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2.透過交流、比較,總結出“有餘數除法”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區別。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4.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釋週期性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1.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有餘數除法的應用》導學案
我還為學生提供了導學案,導學案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瞭解學習重點難點,並能自主高效的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首先說第一個環節:引用律動,設疑激趣。
這個環節我運用音樂律動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做“拍手歌”的律動表演。目的就是想透過這個有趣的律動表演,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設計了讓學生說教師說動作的遊戲,目的就是激發學生深入的數學思考,為下面繼續學習有餘數除法的應用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個環節,也就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我設計了4個小環:
首先用學生非常熟悉的分組問題展開,教師問:沒6人一組,分完有剩餘,可能剩幾人?
學生可能有猜1人或2人,或者1-5人,接著教師繼續追問,假如10人一組,可能會剩餘幾人?學生會說出1-9人的答案,教師及時再問假如20人一組,會剩幾人?教師及時反問:你們想過為什麼嗎?
學生可能說出想法後,教師總結,就是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接著下一環節就是租車問題。租車問題呈現之後,教師在這一環節下足了時間,目的就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對餘數進行合理的取值。
在這一環節我著重處理兩個衝突:
第一個衝突是一是一車超過6人的情況、一車少於6人的情況和一車拉6人的情況進行交流辨析,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最多及至少的含義。
第二個衝突是一車6人,需要4次還是5次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對租車問題進行深入的數學思考。
第二個環節是買票問題
教師首先出示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在學習單2上,圈一圈,然後把算式寫下來,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收集不同的做法,進行全班的交流與評價。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能買4張票,一種是能買5張票,引發學生的爭論,在辨析中,讓學生自主選擇正確的答案。
在這個環節之後,設計了一個辨析題,目的是鞏固上面學習的加一現象和去尾現象,學生透過三道題的鞏固,加深對生活中餘數的取捨問題。
學生在以上環節的學習中,對餘數的問題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與理解,因此教師及時詢問學生有哪些收穫?在談收穫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梳理了對進一現象與去尾現象的'理解。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解決週期問題。
拓展練習:
“有餘數除法”不僅是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而且聯絡著“週期性”等數學問題。帶餘除法的學生,深化了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極大地豐富了除法的應用背景。學生在運用帶餘數除法解決較複雜的問題當中,判斷、分析和推理等諸多數學能力得到發展。特別是“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也直接聯絡著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一、生活中產生的實際問題
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由於二年級學生缺少實際生活經驗,對於如何“取捨”餘數感覺很有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根據以往經驗,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我們選取了一些日常的食品、物品的買賣到日常生活中的門票、交通運輸、租車、租船等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有餘數除法”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其實用價值。
二、週期性的數學問題
在數學計算中,經常也會出現週期現象的數學問題。按照某種週期性的變化規律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如果找到週期性的規律,就可以使較難的問題轉化為較簡單的問題。因此,我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如果能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相結合,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
【例1】
【例2】一串珠子,按一個紅色、一個黃色、一個綠色、一個紫色的規律重複排列,你能算出第25個是什麼顏色嗎?
意圖:律動表演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形式活潑,內涵豐富,極大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音樂律動的引入,極大的豐富了有餘數除法的內涵,學生的判斷、分析和推理等諸多能力也得到發展。
內容:
1、幫媽媽平均分“食物”
例如:媽媽做了58個餃子,每個盤子盛9個,至少需要幾個盤子?
2、幫媽媽買“生活用品”
例如:一包洗衣粉7元錢,30元錢最多買幾袋洗衣粉?
問題:
1、生活中的這些數學問題,你會解決嗎?你有什麼收穫?
2、透過實踐活動,你有什麼想說的?
設計意圖:
1、《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橋樑。基於對課標的理解,我覺得應該讓學生感悟“生活數學”的巨大魅力,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