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8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魏校長提出“你們為什麼而讀書?”,周生的回答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的他有這樣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是因為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都無處說理,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胸懷、疑惑、訓斥、屈辱”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四、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在本課中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讓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課激趣。

  1.以談論自己成長中的故事為題,引入少年周恩來的成長故事,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2.指導學生學習課題中的“崛”字。透過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本文圍繞著少年周恩來寫了哪幾件事?並找出相關段落。引導生以“地點、人物、事件”為線索進行概括,透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理清課文結構,明確:本文圍繞著少年周恩來寫了三件事。

  1.周恩來在修身課上,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1—9)

  2.周恩來來到瀋陽,與伯父的對話。(10—14)

  3.周恩來在租界裡親眼目睹婦女受人欺凌卻無處說理。(15—17)

  【這一環節的設定,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共四個部分來教學

  1.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的抱負和胸懷。“有位同學一直默默地坐在那裡,若有所思。”,到“那位同學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各有想法,而這位同學的回答卻讓魏校長為之一振。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所有所思”“堅定”這些詞語,試想這位學生的回答絕不是出於一時衝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有絲毫動搖。推想一下週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麼,讓學生談一談或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2.課文的第二部分,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麼不能去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和思考。

  3.第三部分,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是他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遠大志向的直接導火索,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而且引發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再讓學生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4.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會到,為家父、明理、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絡起來。在

  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讓學生談談課文哪些部分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暢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昇華情感。(透過交流,讓生明白,人不能僅為自己活著,應該活得更有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明確遠大的方向。)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第七組中的開篇之作,本組教材透過閱讀“成長故事”,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中的問題。

  說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我將學習目標確定為:

  1、我能抓重點詞句、發揮想象,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2、我能在閱讀中體會文中表達“中華不振”,感受落後就捱打的道理。

  3、我知道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體會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這樣確定學習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本課採用的是第二課時。教學中,我把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定為教學重點。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定為教學的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

  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是索然無味。經過一番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絡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使少年周恩來立下宏偉志向。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因此,我在設計導學案時,圍繞學習目標,遵循“自主一探究”的閱讀教學策略。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讓學生透過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接著透過周恩來與別的學生的對比,及與其他愛國之士的對比,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與博大胸襟。最後結合實際及周恩來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延伸,讓周恩來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來。

  三、說導學過程:

  1、複習匯入

  2、自主學習

  3、合作探究

  4、拓展昇華:為了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成長故事的興趣,佈置了綜合性學習:瞭解偉人、名人成長的故事,也可瞭解熟悉的親人或小夥伴的成長故事可以講故事,寫文章、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5、總結、反思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把文中的重點詞語“中華不振”寫出來,揭示了文字的內涵。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等。

  總之,這節課,遺憾之處還是很多的,希望大家給我提出誠懇的批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3

  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七單元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成長故事”為專題,單元讀寫訓練重點是聯絡生活實際進行綜合性學習,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中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本單元編排了四篇課文,本課是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透過透過三件事寫了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事,意在引導學生了解、體會他立志的原因,從而在閱讀中更好的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理解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

  教學難點:

  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的四個教學環節:

  一、理清思路,確定重點段;二、體會感悟,領悟感情;

  三、總結收穫,迴歸整體。四、課堂作業

  一、理清思路,確定重點段

  1、回顧文章寫作思路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指生說,師適時板書。

  第一件事: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板:聽說“中華不振”)

  第二件事:周恩來在租界裡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板:真正體會中華不振)

  第三件事: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最後總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心繫中華的振興,立下遠大志向。(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明確學習重點

  (1)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課後問題)

  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2)哪件事最能說明他立志的原因呢?(第二件事-7、8自然段)

  【這一環節,我透過帶領學生回顧這篇課文的寫作思路來把握文章的重點內容,讓學生有了整體的感知,同時也明確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學有方向。】

  二、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本課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因此教學中,我從課後習題2入手,緊緊圍繞“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進行感悟。抓住重點段中的重點句、關鍵詞,來理解,結合朗讀指導,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周恩來遠大的志向。]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一)學習第二件事(7-8):真正體會中華不振

  1、7、8自然段的重點句是什麼,指生說,其他生畫。

  (1)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2)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一旁。

  (3)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不幸的婦女。

  2、小組交流課前預習對這句話的理解。(課件出示句子)

  3、全班交流:

  (1)抓住“大不相同”,體會外國人居住的地方燈紅酒綠,中國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會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明白貧窮的中國土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但這繁華不屬於中國!這是中華不振!

  (2)抓住“衣衫襤褸、哭訴、得意揚揚”,學生可以體會到婦女的可憐與與無助,大個子洋人看到租界裡的中國巡警不給受傷害的中國人而顯得十分得意,神氣十足。

  A、在學生理解後,我就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婦女哭訴著什麼,洋人又是怎樣的得意?指生談,大膽想象。

  B、引導學生討論我們都知道軋死人受到懲法的,憑什麼這個肇事的洋人還能得意揚揚呢?使學生明白洋人憑著就是他們國家強大;憑著我們中國的貧窮,科學技術的落後;憑著我們部分中國人的懦弱;更憑著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就因為這樣洋人才如此目空一切、無法無天、慘無人道。

  (3)A、抓住“不但不……反而”來進一步體會當時中國巡警的懦弱,抓住“只能”體會當時圍觀的中國人受外國人的欺凌,受中國巡警的壓迫,敢怒不敢言,有理無處說,及對婦女的同情。

  B、讓學生說說如果當時你也在場親眼目睹這一切,你會怎麼樣?生一定會說要為這位婦女打抱不平。再進行反問能行嗎?從而引出在當時的背景下即使你是一個有志之士,也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主持公道。這一切原因歸於中華不振。因此當時有志氣的中國人也只能是緊握著拳頭,緊握著無奈,緊握著…………

  (4)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讀出這不同人物的表現,讀出當時中華的不振。生練讀,指讀,評讀,男女生分角色讀。

  【這一環節,我緊緊抓住課後問題,帶領學生感悟,將理解與體會,交流與讀文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輕鬆的交談、彙報中便能體會重點內容的含義,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順學而導,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學習其他部分

  1、還有哪些句子需要理解?

  (1)第二件事是周恩來親眼所見中華不振,在此之前的第一件事周恩來也聽說過中華不振。

  ①指生讀:一連串的問題……看個究竟。

  ②重點理解“疑惑不解”(板:疑惑不解)

  ③指生感情朗讀,讀出當時的疑惑不解。指讀,評讀。

  (2)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抓住“清晰、堅定”與其他同學的回答形成對比,從而更深刻體會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齊讀最後一段

  【這一部分,我繼續把握住能體現重點內容的重點語句,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感悟,透過訓練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更好的體會文章的感情。】

  三、聯絡實際,迴歸整體

  1、這篇課文學完了,你有什麼感想?

  2、你有什麼收穫?

  【這一環節總結全文,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透過聯絡生活實際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內涵,讓閱讀更好地為寫作服務。】

  四、課堂作業

  理解句子:

  1、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一旁。

  2、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不幸的婦女。

  3、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聽說“中華不振”真正體會中華不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人教課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科學的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三維目標實現的最終途徑還是讀,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快速讀,邊讀邊想象等,並把自己讀的感受與同學交流、討論,遵循課標的這些精神、理念,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入情入景地讀,動心動情地讀。針對教材特色,結合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依據新課程理念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認識“崛、範、鏗、鏘” 8個生字:會寫“帝、義、伯、租”等12個生字。理解“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等詞語的意思。

  2、抓住課文重點詞句,結合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課文的意思。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感受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抓住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重點詞語在表情達意 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學難點:能正確找出課文重點詞句。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 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出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自悟”的教學方式。透過品讀課文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 說教學流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談話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偉大領袖毛澤東爺爺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英雄,他的身邊一定有著跟他一樣了不起的人物。相信同學們對周恩來爺爺也不陌生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周恩來爺爺小時候的故事。引出課題,齊讀課題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說一下,自己想了解什麼?然後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

  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次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創設情境,體會周恩來的學習、生活及工作等經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周恩來經歷的一些圖片,感受周恩來的一生。體會周恩來的艱辛,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第三,潛心品讀課文。

  1、學習第1-6自然段,自由讀,讓學生獨立思考他到東北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由“焦點”一詞引出答案,知道以後他是以怎麼樣的語氣問的?然後以問題的形式轉入下一部分的學習“同學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周恩來爺爺小時候也一樣,那他是怎麼做的呢”?

  2、指名讀第7-8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租借地與平常市井的不一樣,我用多媒體展示出兩副不同的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然後再讓學生細讀第8段,瞭解婦女、巡警及群眾的表現的句子,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有素,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理解基礎上,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讓學生像周恩來一樣體會“中華不振”一詞的含義。然後讓學生髮表自己的體會。丟擲這樣一個問題“ 他明白了伯父的話,那他又是怎麼做的呢?”引入最後一部分的學習。

  塞繆爾?約翰遜說過:“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徵之一。”這兩部分的學習以提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

  3、齊讀9-17自然段。這一部分是以在一次修身課上為校長提出的一個問提來開始的,校長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為什麼讀書?”從引出周恩來的見解,讓同學們明白了他常常一個人在沉思的原因。引導學生認識當他回答時,校長有怎麼樣的心理表現,聯絡上下文理解“崛起”一詞在課文中的意思。讓學生體會他是怎麼說的?理解“鏗鏘有力”一詞。在理解的基礎上,將這幾個自然段分角色朗讀,在現課文場景。在進行指導朗讀。體會周恩來的學習決心。這樣的設計,一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絡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四、拓展。

  在上課文前,學習周恩來的一首詩《大江歌罷掉頭東》,是為了讓學生對周恩來的愛國情感由初步的瞭解。為初讀課文掃清障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有益於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 說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初到東北 中華不振 疑惑不解

  立志原因

  周恩來 闖進租界地 中華不振 深深體會

  修身課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鏗鏘有力 立志表現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把文中的重點詞語“中華不振”寫出來,揭示了文字的內涵。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5

  一、說對教材的解讀

  首先向老師們介紹一下我對教材的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絡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了這樣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對重點詞語能夠理解體會意義。

  2.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在教學中,我把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為教學重點。再依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作為本文教學的難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我為攻破這一難點,我準備先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 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緊扣“中華不振”這四個字,透過朗讀找出體會中華不振的語句,來體會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學好課文,在課前我做了這樣的準備:

  教師準備:周恩來同志的圖片,及有關周恩來生平和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並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

  2.收集有關周恩來同志平及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字的情境與人物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打算採取以讀中悟,悟中讀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在讀中想,想出情境來;想中讀,讀出感情;讀中悟,悟出東西。這樣層層深入,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去思考自己為何讀書,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因此,我想抓住這一重點進行教學,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並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這段話,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中國婦女的可憐、洋人的可恨、中國巡警的可惡以及圍觀群眾的可悲。從而體會到隱藏在背後的“中華不振”。

  三、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的理解和認識,我設想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大體上共包括這樣六個環節)一、出示課題,匯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檢查詞語,整體感知;三、交流資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四、研讀課文,體會中華不振;五、感情朗讀,感受周恩來的偉大志向;六、深化感悟,明確讀書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相關內容:尊嚴教案《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簡說《萬年牢》指導和練習《觸控春天》教案《普羅米修斯》教學設計去年的樹教案《火燒雲》教案白鵝教學案例檢視更多>>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一)、出示課題,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板書“中華 崛起”這兩個詞讓學生連起來讀並理解詞意,從而匯入新課。 並補充板書,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接匯入新課,為後面的內容爭取更多的時間。)

  (二)、初讀課文,檢查詞語,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中我先由“這位立志的少年是誰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帶著要求初讀課文,接著課件出示本課的詞語,並多種形式的讀,對於難讀或易錯的詞,及時指導、正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意在夯實學生的字詞,字詞是進入課文的門戶,不可馬虎,只有讀好字詞,才能更好的讀好課文。)

  (三)、交流資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這一環節中,我準備做這樣的過渡:透過讀課文,是誰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你對周恩來有哪些瞭解?學生交流後,我接著問: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才促使他立下這樣的遠大志向呢?相信大家再認真的讀過課文後一定會有所收穫!(學生讀後交流,當學生提到“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時,相機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資料理解“租借地”,並引出描寫這件事的自然段——7、8自然段。)

  (設計意圖: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的生平了解比較少,所以課前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在這個環節交流展示,為深入理解課文做準備。)

  (四)、研讀課文,體會中華不振:

  1.默讀7、8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選擇給你印象最深的,一會兒交流一下,也可以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

  2.(讀後交流)在場的都有哪些人?(學生交流,我相機依次板書:中國婦女 洋人 中國巡警 旁觀的中國人)

  3.交流這些人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當學生提到“中國婦女”時,便根據學生的交流板書——可憐,並出示描寫“中國婦女”的語句,抓住“衣衫襤褸”、“哭訴”等重點詞,想象情景指導朗讀,體會婦女的悲傷和無助。(板書:哭訴)

  (2) 當學生提到“洋人”時,抓住“得意揚揚”一詞體會“洋人”的可恨。(相機板書:得意揚揚 可恨)

  (3)當學生提到“中國巡警”時,先讓學生找到描寫“中國巡警”的語句進行朗讀,再讓學生轉換角色:如果你是那位中國巡警,你會怎樣做?從而體會中國巡警的可惡(相機板書:可惡)抓住“耀武揚威”(板書:耀武揚威)體會他們的可惡行為。

  (4) 當學生提到“旁觀的中國人”時,抓住“緊握拳頭”一詞創設情景:同學們,現在也讓我們握緊拳頭,緊緊地握,使勁地握,咬緊牙齒地握,此時此刻,假如當時我們就在現場,我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作為我們——一個有血有肉,有骨氣的中國人,你覺得你應怎樣做?透過交流進而體會中國人的可悲。(板書:可悲)

  (5)小結:(學生交流完後,我指著板書進行小結)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一位“可憐”的中國婦女、一個“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惡”的中國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國人,共同導演了這樣一出令人氣憤、令人惱怒的一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了前面鋪墊,學生會很快說出——中華不振。並板書:中華不振。並適時補充當時的背景資料。)再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租借地”描寫的語句,並出示句子齊讀。

  (6)然後再適時補充當時“租借地”公園規定:“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資料,加深學生對“中華不振”的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想像,將自己置身於那時那景中,能使其深切體會到周恩來目睹“中華不振”的事實時的悲憤心情,從而對他立下的志向產生共鳴。學生課前蒐集了有關中華民族當時情況的資料,在課上充分彙報,以充分理解“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

  (五)、感情朗讀,感受周恩來的偉大志向:

  在之一環節中,我想做這樣的過渡:周恩來目睹了這一切之後,他始終忘不了在我們中國自己的土地上,卻給不了中國婦女一個起碼的公道;忘不了洋人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闖了禍還得意揚揚;忘不了中國巡警不但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著洋人的勢力耀武揚威;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卻什麼也做不了!所以從那以後,他經常一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麼呢?自由讀9——16自然段。(在這裡我準備安排角色朗讀,並重點指導朗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齊讀最後一段。

  (設計意圖:回顧前文,分析周恩來志向萌生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周恩來志向的確立是有一個過程的,因而成熟且堅定,正是這志向將他引導上了領袖之路。)

  (六)、深化感悟,明確讀書志向:

  這個環節中我是這樣設想的:同學們,正是這個偉大的志向激勵著少年周恩來努力奮進,不斷進取,為中華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我國的第一任總理,在做總理期間,他日夜操勞,兢兢業業。所以,在他去世時,長安街曾出現過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動人場面。課後大家有時間去讀一讀《十里長街送總理》和《一夜的工作》,你們會對周恩來又更深刻的瞭解!

  正是周恩來少年立志,才受益終生。那麼作為生長在新社會和平年代的我們,讀書又應該以什麼為目標呢?課後把想到的寫在日記上。

  (設計意圖: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克服厭學情緒,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五、說板書設計

  下面我在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所設想板書既簡潔又直觀,緊扣文章的重點詞,直觀形象的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就相當於我的微型教案。

  六、說設計理念

  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所以,在設計這課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薰陶與感染。採用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感情讀,邊讀邊想象等,並直奔重點,透過抓重點詞,創設情境,體會“中華不振”。

  語文教學是一項常做常新的藝術,我會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成長。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我提出寶貴意見,我將虛心接受,認真思考,以求進步。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可憐 中國婦女 哭訴

  可恨 洋人 得意揚揚 中華不振

  可惡 中國巡警 耀武揚威 (紅色)

  可悲 圍觀的中國人 緊握拳頭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今天與各位一起走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志向的遠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而且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各層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絡。

  二、設計意圖:

  讀了這篇課文之後我思緒萬千,我在想為什麼我們泱泱大國,人口巨人,竟讓彈丸之地的矮子隨意瓜分,佔領、宰割呢?為什麼我們國人面對侵略者不僅逆來順受,苟且偷生,還紛紛為列強出謀劃策,甘當順民,甚至甘當漢奸,滅自己的志氣,長他人的威風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參拜***,韓國有人削指明志,而為什麼我們中國沒有?為什麼韓國人堅決不買日貨,而我們國人有那麼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內。當然我不是說買日貨就是不愛國。我在思考這些是不是與我們國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有關呢?是不是與我們部分民眾思想意識裡只有一家一姓,沒有國家民族有關呢?再看看我們的學生自私成性,懶惰成風,有幾個懷著目的來校讀書呢?因此我希望透過這篇課文教學能使我的學生了解一下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為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我的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啟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

  基於這些思考,加上這篇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我指導學生課前蒐集資料,為學好課文做好準備。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韻,讓課文語言在學生心理活起來,去觸動他們心靈。教學時,我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讓學生透過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接著透過周恩來與別的學生的對比,及與其他愛國之士的對比,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與博大胸襟。最後結合實際及周恩來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延伸,讓周恩來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來。

  三、說目標

  基於以上的考慮,結合本單元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新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言文字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胸襟的博大,志向的遠大;引發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說重、難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五、教材處理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分三課時進行教學,本堂課是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習1-8節,感悟“中華不振”的含義,體會周恩來立志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一大原因。

  六、教學流程

  請跟我一起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裡將呈現我的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我分四大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瞭解學情,揭示課題

  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每天腳步勿勿來到學校學習,我想問一下,你為什麼讀書?這種以閒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使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同時我也能瞭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俗話說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透過閒聊引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7

  一、說教學理念

  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所以,在設計這課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薰陶與感染。三維目標實現的最終途徑還是讀,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感情讀,邊讀邊想象等,並把自己讀的感受與同學交流、討論,遵循課標的這些精神、理念,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入情入景地讀,動心動情地讀。

  二、說教材1、

  教材分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別人成長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時受到啟發,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絡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4)實施綜合性學習,瞭解名人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成長故事。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本課採用的是第二課時。教學中,我把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為教學重點。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定為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

  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於為什麼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一振的胸懷和報負。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是索然無味。經過一番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絡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使少年周恩來立下宏偉志向。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教師談話匯入:同學們,你們瞭解周恩來嗎?不僅全中國的人愛戴他,全世界都瞭解他,在他逝世的時候聯合國為他降半旗表達哀悼之情。(補充對周恩來讚揚的資料)周恩來12歲時說的一句話令人喝彩。(板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麼他的回答能受到當時校長的喝彩呢?學習第三部分體會在修身課上週恩來讀書目的的與眾不同,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為周恩來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所折服。然後質疑: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這樣的抱負呢?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探究之心馬上被調動起來。

  第二、整體感知,初步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丟擲問題“有一個詞語能概括出周恩來為什麼讀書”,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自瀆課文一二部分,學生很快就能找出“中華不振”。然後分別體會這兩處句子的內在聯絡。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發現第一次是伯父提到“中華不振”,而第二次是他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然後教師追問:“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繼續探究。

  第三、細讀品味,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交流、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從而體會周恩來思想變化的過程,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

  1、讀中思。在中學段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段內容是課文重點內容,是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直接原因,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後總結,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讀中品,讀中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三次談體會,三次談疑問,讓學生體會那位婦女的可憐及中華不振,從巡警的“不懲處洋人卻訓斥中國婦女”的做法中體會中國巡警的可悲及中華不振,從圍觀者的“拳頭和只能勸勸那個婦女”的表現中體會中華不振。然後更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品味語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七冊主題為“成長的故事”這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絡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理念-讓課堂生長冥思力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更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語文課應該有詩意的流淌,更應該有思想的流動。所謂冥思,是一種沉入靈魂深處的默想。當孩子調動已有知識、情感積澱與新的問題情境碰撞時,便會產生活潑潑的“悟”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恰恰需要一種豐富的安靜,需要讀與思、精神澄明的純淨,進而讓一種良性、動人的情境乃至意境呈現出來,讓孩子與教師一起被文字感動,並體會深深的民族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基於以上的理念以及自己的認識,在本課中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一)讀中悟,悟中讀。讓孩子讀中想,想出情境來;想中讀,讀出感情;讀中悟,悟出東西。這樣層層深入,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去思考自己為何讀書,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二)親密的觸控文字,體驗文字帶給我們的情感體驗。如:從一個“闖”字,自己的國土為什麼還要“闖”,因為中華不振;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的背後,隱藏著中華不振的哀傷;衣衫襤褸與得意洋洋的對比,有中華不振的影子;國人緊握拳頭,卻不敢聲張,也因為中華不振哪等等。貼近文字,讓孩子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給幼小的心靈根植一顆民族心。

  (三)音樂靜默,情境再生。在這篇課文裡,三處用音樂創設情境,感悟課文。當週恩來在租界目睹中國婦女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隨著《鐵蹄下的歌女》的旋律,一起走進課文,走進租界,感受中華不振。當週恩來在修身課上,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課裡課外此時需要的是靜,這時《飛躍的彩虹》的音樂響起,讓孩子靜思,想象少年周恩來此時的形象,讓孩子們的思想在這裡受到衝擊,為思考我們為何讀書做鋪墊。

  四、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1、知識能力方面: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2、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教學中,我把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為教學重點。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進而聯絡生活思考自己為什麼讀書定為教學的一個難點。

  五、說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開門見山,直入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齊讀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顧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周恩來的這一句話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這一句話也曾激勵著我們無數的中華兒女奮發向上。也是今天要進一步學習的課文內容。現在,我們再一起來讀。(學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二、整體感知(浪漫階段)

  1、自由朗讀課文。

  讓我們懷揣著這句話,走進課文,走近少年時代的周恩來,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告訴大家,你已經收穫到什麼?

  2、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回顧課文,把課文講的三個小故事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從課文中找找一個詞,它的意思正好與“中華崛起”的意思相反。(板書:中華不振)

  第三、精讀課文,感悟中華不振。(精確階段)

  (一)耳聞“中華不振”。這部分是體驗情感的初始階段。

  1、當12歲的周恩來初到瀋陽,中間有一段與伯父的對話。讓學生讀一讀。讓學生說說你讀出了什麼?

  2、抽生分角色讀這一部分。評價讀得怎麼樣?從伯父的話中你感覺到什麼?(中華不振,華人的地位低下,伯父心中充滿焦慮、悲傷、哀愁、無奈......)

  3、少年周恩來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疑惑)所以他不解的問,齊讀-“為什麼”,述說伯父的話,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那又是為什麼呢?”

  4、生帶著伯父的憂慮無奈和周恩來的疑惑來朗讀這一部分。

  (二)、目睹“中華不振”。

  這一部分是情感蓄積的部分。學生和教師與文中的周恩來走在一起,情感需要達到一致,激起我們的憤怒和志氣。

  1、一讀課文。(默讀)聽了伯父的話,少年周恩來帶著不解,帶著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讓我們跟隨周恩來去租界走一走,看一看。默讀7、8自然段,思考:你從哪些詞或句子讀出了“中華不振”,把它畫下來,把最撥動你心絃的地方讀一讀。

  交流相關的句子和詞語。

  “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而不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

  第八段“一問才知道……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從中國婦女的遭遇當中讀出了“中華不振”。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著大伯(師正音:揹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這是中國的地盤,為什麼中國人要“闖”進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進去?這就是“中華不振”。從一個詞語當中也看出了“中華不振”。

  “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周恩來想的這些話中看出,中國人的土地卻被外國人佔領了,這就是“中華不振”,而“租界地”名義上是外國人來租房經商,實際上是幹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華不振”,那就不會有“租界地”這種地方。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從這句話看出“中國不振”。因為這塊租界地是我們中國的,但是被外國人統治,我們中國人誰也不敢進去。這就是“中華不振”!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在左顧右盼時……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這裡說到中國一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而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這說明了“中華不振”。因為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國人則哭訴著。

  這是一個多麼鮮明的對比啊。從這個鮮明的對比當中,我們讀出了中華不振;流淌在字裡行間的都是-中華不振。

  2、二讀課文。利用幻燈片出示第8自然段的這一段話,指生讀。

  3、三讀課文。

  配樂《鐵蹄下的歌女》。這段話讓我們看到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情景。讓學生想象再現當時的情景。中國婦女、外國洋人、中國巡警、圍觀的人,他們在說什麼,幹什麼,想什麼?

  配樂朗讀這一段。

  4、四讀課文。

  啟發學生質疑。為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橫行霸道,有的中國人卻不能進去呢?

  生2:為什麼外國人衣冠鮮豔而整齊,但是中國人卻衣衫襤褸?

  生3:這些圍觀的中國人他們的自尊在哪裡?他們的臉面又在哪裡呢?

  生4:我想問,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的巡警局為什麼不給他撐腰?他的親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嗎?

  生5:我想問,圍觀的群眾都緊握著拳頭,為什麼這些拳頭不惡狠狠地朝著那個洋人打下去呢?

  生6:這些巡警本應該主持公道,但是,他們不幫助婦女也罷了,為什麼還站在洋人的一邊,把這個本來已經痛哭不堪的婦女又痛斥了一頓呢?

  答案在這裡-中華不振啊!(教師補充:!)生齊讀這一段。

  小結:“誰又敢怎麼樣呢?”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夠不衝動?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又怎麼能夠不憤怒?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發生這樣的事情,太平常了……

  第四、立志振興中華

  1、交流“周恩來的沉思”

  這一次,周恩來從租界回來,他的的確確想了許多許多,請同學們他手放下來。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始終忘不掉一些東西:

  他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給不了一箇中國婦女以起碼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讓洋人站在一箇中國婦女面前耀武揚威、專橫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國人竟然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卻不敢給自己的同胞聲張正義。

  2、在修身課上,周恩來與同學的回答不同。配樂《飛越的彩虹》,讓孩子的思想沉靜下來,想象此時的周恩來的神情舉止、語氣,讓少年周恩來在我們心中復活。

  3、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讀:

  他在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可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可是周恩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4、齊讀最後一段。

  四、為崛起的中華而讀書。(綜合拓展生命共鳴)

  1、暢談今日中華。

  2、讓學生暢談我們“為什麼讀書”?

  3、小結:我們“為崛起的中華而讀書”。(板書:崛起的中華)

  4、出示《中國少年說》的選段,配樂誦讀。

  六、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為崛起的中華而讀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老師的教學線和學生的感情線融為一體,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板書的顏色和字型大小是無聲語言,潤澤著我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