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散步說課稿(合集15篇)

散步說課稿

散步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步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步說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3課《散步》。

  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等方面說一下我的講課思路。

  一、說教材

  《散步》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溫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對親情的讚美,是一篇從平凡小事中寫親情的典範作品,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的主要內容。

  二、說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但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緻,缺乏生活體驗,又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尊老愛幼的觀念比較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因此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質樸的語言。

  3、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四、說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和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要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朗讀品味積累語言。本課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揣摩、積累語言,以增強語感,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七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於表面,因此把這個定為難點。

  五、說教法

  運用情景匯入、朗讀品析、研討點撥、多媒體課件輔助等多種教法相結合。首先以情景、匯入法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濃濃的親情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將朗讀貫穿於整個課堂中,讓學生在朗讀品味中去感受親情美。本文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必要的點撥顯得尤為重要,透過這幾種教法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讓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

  六、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細節動人的句子品析,最後抓關鍵語句再讀課文,深入思考,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情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說教學設計

  (一)情景匯入

  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短片中溫馨的畫面和質樸的語言,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中,也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作了準備。

  (二)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這一板塊是因為學習目標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旨在讓學生對文字整體感知)

  2、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齊讀課文後自主學習,培養從文章獲取資訊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個問題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分歧時,“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從而得出結論:在兩頭不能兼顧時,照顧長輩,因此得知“我”的處事原則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言

  1、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能打動你的句子品析。

  學法指導: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1)學生在課本上用圈點勾畫法作批註。

  提示:寫景美的句子、細節動人的句子

  (2)請學生將他們找出的詞句讀出來並賞析,教師適當指導。

  2、感悟語言的對稱美

  預先出示一個句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讓學生說說這個句子的特點,最後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對稱的句子齊讀。

  設計意圖:品味積累語言是本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先讓學生在圈點勾畫中品讀思考,在朗讀品味中感悟,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會在以後的閱讀、作文中運用學到的方法去賞析語言,運用語言。

  (五)再讀課文,感悟親情

  1、指名讀6、7段。

  2、扮演角色,心靈對話。

  學法指導:面對分歧時,“我”為什麼決定走大路,妻子、兒子是怎樣想的,母親為什麼改變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話外音的形式將各人心中所想表現出來,不僅要注意文中表現出來的內涵,還要善於結合情景體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這個家中三代四口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設計了“扮演角色,心靈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走進文字,不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東西,還能發現文字中沒有寫出來的(無形)的東西,以鍛鍊學生的想像及創新思維能力。在談對人物印象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正因為這一家人尊老愛幼,相互關愛,這個家庭才會如此和諧溫暖。

  4、齊讀最後一段,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學法指導:注重這句話的象徵意義。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解決疑難。重點理解這個句子,不僅要理解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理解它的象徵意義:中年人的責任重大,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啟下的角色,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至此學生才準確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個平凡的鏡頭。

散步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

  二、目標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習朗讀能力的培養。《課標》對第四學段的朗讀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針對以上分析,我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三、說教法

  ⒈啟發談話,以情動人

  ⒉授之以漁,合作學習

  ⒊交流對話,開放學習

  ⒋連結生活,震撼心靈

  ⒌媒體輔助,增色課堂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瞭如下步驟:

  1、情境導課:這裡用多媒體放歌曲《我愛我家》,然後,我隨著音樂的節奏說出家庭生活中的細節。給學習奠定了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又使學生在課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細節,這又為後面的教學鋪好了道路。

  2、學法指導: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本節課一開始,我便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瞭解課文內容);品味(體會精彩語言);延伸(談談你的感悟)。] 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3、朗讀指導: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認為怎樣才能把這篇文章讀好,學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後,我接著提醒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然後由學生自由表演讀.

  4、交流對話,瞭解內容,在學生前面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進行談話,讓學生說出課文內容,並將用媒體展示.

  5、合作探究,品體語言美: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美點大尋蹤,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名子並進行分析,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

  6、連結生活,接受靈魂的洗禮.

  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以家庭生活的細節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所以,課到這裡,教師又一次的和學生進行談話,使學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細節,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五、說板書設計與作業佈置:

  1、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與其說是知識教授課,不如說是學習方法的傳授課,故在板書設計上首先是學習方法,接著是課文內容的分析,我將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並用箭頭表示出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後對本文的思想感情進行了歸納.

  2、作業佈置

  本節課的作業分三類:

  1、口頭作業:求學生進一步朗讀本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書面作業:是對學生本節課所學新知(對稱句的特點及作用)的加強與鞏固.

  3、實踐作業:學了本節課,尊老愛幼不能只停在口頭上,因此,我設計了實踐作業,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並給自己的親人洗一腳寫出自己的心得.

散步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散步》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溫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對親情的讚美,是一篇從平凡小事中寫親情的典範作品,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的主要內容。

  二、說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但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緻,缺乏生活體驗,又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尊老愛幼的觀念比較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因此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質樸的語言。

  3、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四、說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和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要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朗讀品味積累語言。本課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揣摩、積累語言,以增強語感,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七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於表面,因此把這個定為難點。

  五、說教法

  運用情景匯入、朗讀品析、研討點撥、多媒體課件輔助等多種教法相結合。首先以情景、匯入法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濃濃的親情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將朗讀貫穿於整個課堂中,讓學生朗讀品味中去感受親情美。本文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必要的點撥顯得尤為重要,透過這幾種教法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讓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

  六、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細節動人的句品析,最後抓關鍵語句再讀課文,深入思考,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情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說教學設計

  (一)情景匯入

  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短片中溫馨的畫面和質樸的語言,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中,也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作了準備。

  (二)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這一板塊是因為學習目標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旨在讓學生對文字整體感知)

  2、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

  此環節要求學生齊讀課文後自主學習,培養從文章獲取資訊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個問題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分歧時,“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從而得出結論:在兩頭不能兼顧時,照顧長輩,因此得知“我”的處事原則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讀課文

  賞析語言

  1、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能打動你的句子品析。

  學法指導: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學生在課本上用圈點勾畫法作批註。

  提示:

  寫景美的句子、細節動人的句子

  請學生將他們找出的詞句讀出來並賞析,教師適當指導。

  感悟語言的對稱美

  預先出示一個句子: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讓學生說說這個句子的特點,最後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對稱的句子齊讀。

  設計意圖:

  品味積累語言是本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先讓學生在圈點勾畫中品讀思考,在朗讀品味中感悟,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會在以後的閱讀、作文中運用學到的方法去賞析語言,運用語言。

  (五)再讀課文,感悟親情

  1、指名讀

  2、扮演角色,心靈對話。

  學法指導:

  面對分歧時,“我”為什麼決定走大路,妻子、兒子是怎樣想的,母親為什麼改變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話外音的形式將各人心中所想表現出來,不僅要注意文中表現出來的內涵,還要善於結合情景體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這個家中三代四口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設計了“扮演角色,心靈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走進文字,不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東西,還能發現文字中沒有寫出來的(無形)的東西,以鍛鍊學生的想像及創新思維能力。在談對人物印象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正因為這一家人尊老愛幼,相互關愛,這個家庭才會如此和諧溫暖。

  4、齊讀最後一段,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學法指導:

  注重這句話的象徵意義。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解決疑難。重點理解這個句子,不僅要理解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理解它的象徵意義:中年人的責任重大,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啟下的角色,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至此學生才準確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個平凡的鏡頭——散步,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真摯而深沉的愛,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想一想,在你們的身邊,有這樣(尊老愛幼)的事例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親情之美,既符合本課的主題,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髮現親情,感受親情,珍愛親情。最後,讓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穫之後,賞聽歌曲《讓愛住我家》,讓這節課在溫馨動人的氛圍中結束。

  散步

  莫懷戚

  母親——愛幼

  我、妻子——尊老

  兒子——懂事

  (七)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

  要讓學生對一堂課的結構和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一個好的板書的設計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書設計既要簡潔、形象,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為這堂課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散步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文章寫的是:莫懷戚先生一家三代四口去散步,強壯的兒子背起年邁的母親,年輕的媽媽揹著胖胖的兒子,走在陽光下,走在田野上,走在春光裡。

  這幅溫馨親情圖,讓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大為讚賞:“敬老愛幼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莫先生這篇精美散文,也引領我們在親情、人性、生命的原野上作了一次愉悅而高尚的心靈散步……

  本文選取家庭幸福小事表達濃濃親情,以小見大地彰顯了尊老愛幼的美德,很好地落實了人文要求。

  “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散步》正符合青少年成長的需要。對於小學生來說,尚未確立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有點自我中心,親情觀念比較淡薄,讀《散步》就是接受一次心靈洗禮,能喚醒生活的體驗、啟用塵封的記憶、開啟關閉的心智、放飛禁錮的情思,獲得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所以,教材地位不可忽視。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優美的語言。

  3、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美。

  3、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新課程改革倡導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生活,與社會家庭相溝通。因此本節課創設“親情互動”的情景,提供一個學生、家長互相傾訴的平臺。

  2、以活動為載體,透過搶答的形式,寓樂於教,達到學生願意學、樂中學的效果。

  (二)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主旨,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激發情趣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蒐集資料,瞭解作者

  莫懷戚:1951年出生,漢族。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重慶作協副主席。1966年初中畢業,到四川內江插隊。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現為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其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①檢查生字詞。②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1、識記下列生字

  熬(áo)、嫩(nèn)芽、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2、聽課文錄音、搶答下列問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初春

  故事中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親、我的兒子

  故事的起因:一起到野外散步

  事情的經過:因為走大路、走小路發生分歧

  文章的主題:尊老愛幼

  ★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討論:

  (1)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在解決分歧時,我的感覺是什麼?

  (2)分歧最終是怎樣解決的?

  (3)從散步這一小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家人怎樣的關係?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然後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課文中的四個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親、我的兒子,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語言賞析,美點尋蹤

  1、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句式:“我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寫出了)......”談談你喜歡的理由。(八人小組合作探究,一名學生擔任組長做好記錄)

  精彩語句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

  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描寫: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2)傳情的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

  (3)對稱的句式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請同學們以“母愛是---父愛是---”為內容,試用對稱句說話。

  例:母愛是讓你心煩卻又離不開的嘮叨,父愛是你做錯事情時嚴厲的訓斥。

  ★課文總結,感情昇華

  文章透過敘述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描繪出一家人濃濃的親情。頌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突出了中年人在生活中的責任重大。

  附: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情趣盎然“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一起散步

  走大路(我)尊老

  含義豐富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

  走小路(母親)愛幼

  言在意外“我”決定委屈兒子

  母親卻依從了兒子

  “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課後作業——親情互動

  回家後,請同學們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實感受和父母的真實反映寫下來。

散步說課稿5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散步》。本單元的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透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透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透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透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透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透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透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裡,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透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九、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略)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散步》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巧目標: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至於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a、教學重點: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最後一句話。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

  教師還可借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利於擴大教學的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有利於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教學過程

  (一)、如何匯入

  結合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嗎?散步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請兩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共享。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給新的學習構築起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教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有利於新知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與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效果相差9倍,設計這一步的原因是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2、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字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字中去,理解文字、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閱讀效果:(螢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四)、研讀課文 探究主旨

  1、你說說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2、那麼究竟聽誰的呢?

  ——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3、文章最後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線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透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對於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五)、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們採用鑑賞法來仔細品味一下。

  1、同學們讀課文,採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裡?可能有的句子: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正因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朗讀課文,加深體會

  透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著人性美、語言美的文章,這麼優美的文章,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朗讀一下?

  (大螢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幾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我”是個中年男子。

  (2)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語氣:溫和,親切中含著莊重;語調:平穩,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應不厭多讀。)

  (七)、拓展昇華,擁抱親情

  1、透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悅的旅行。那麼,我們每個同學你在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也親身感受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意,請回憶一下,然後與同學進行交流。注意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主題(2)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八)、課堂小結: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 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音樂最能撞擊人們的心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透過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的溫暖和愛,使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得到昇華。)

  (九)、課後作業:

  1、把圍繞“親情”的說話練習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課外閱讀中,你讀過類似課文這樣感人的文章嗎?請向大家推薦一篇讓我們同學來共同感受一下。

  (該節課的作業設計,既要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自學能力。)

散步說課稿6

  【說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散步》。本單元的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說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透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透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說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擴大教學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說學法】

  葉聖陶說過:“教法的根本是學法,為此,我將用以下兩種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討論鑑賞。

  透過教師的讀、學生的自讀、品讀等方式把學生帶入文字境界,再透過合作探究、討論鑑賞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維,從而完滿完成本課任務。

  【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閱讀教學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對文字情感的體會正是在對具體的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等這樣富有個性化的語文實踐中得以培養的,他們的情感源於這種品味語句的具體實踐中。)

  讓學生透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透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精讀課文,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透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透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研讀課文,感悟情感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文章意蘊。這裡教師可以預設問題:

  1、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根據他們在散步中的表現,談談你最欣賞誰,並說出理由。

  2,、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透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透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六、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

  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

  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散步

  莫懷戚

  母親(老) 兒子(小)

  整個世界

  我、妻子

  責任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散步說課稿7

  【教材分析】

  我說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散步》。本單元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課文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體現著濃濃親情一篇,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重要階段,他們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觀察生活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透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方法學習,透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字裡行間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舉輕若重’特點,感受課文濃濃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語言‘舉輕若重’特點和課文深長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生活積累為學習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透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心理,以競賽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形式強化他們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找出散步人、時、地、原因。這樣,透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母親,我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透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主要目標——透過語言探究,品味課文深長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推敲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意境,逐步領悟做人道理,得到情感薰陶。

  在探討中“舉輕若重”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能力,透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一句話:“我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重任,對生活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美好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裡,我設計了這樣環節:《散步》這篇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效果,再揣摩編者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表達,形成自己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梁先生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透過本課學習後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建議:大家把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收穫。 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九、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板書是這樣設計:(略)

  本課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心形,四個人物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美享受。副板設計扣住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散步說課稿8

  說活動目標:

  1、根據故事中的標誌聯想故事的情節,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發幼兒的想象,並引發幼兒對生活中標誌的關注。

  3、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4、透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說重點難點:

  活動的重點,用看圖猜謎的活動形式層層引入,根據故事中的標誌聯想故事的情節。當然在過程中謎底不是絕對的,例如眼淚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發孩子的討論。在整個欣賞的過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賞時,從故事開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內容基本不變,後面的一段留一個疑問,“兔子先生掉到洞裡後會碰到什麼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賞故事的興趣,在完整欣賞時瞭解答案。

  說活動過程:

  (一)分段欣賞故事

  今天讓我們去認識一個新朋友,去他的家裡看看。(播放課件)這是誰的家?你怎麼知道的?

  教師回應:原來房子的門上有兔子的標誌。(播放課件)他是兔子家的誰呀?

  教師回應:

  1)他是兔子先生,他戴著紅和黑相間的條紋領帶,真神氣!

  2)他還有個好聽的稱呼,因為它是男的,我們叫他先生。

  一起來和兔子先生打個招呼:兔子先生好!

  播放課件:小朋友們好,今天我要出門去散步,你們想不想一起去呀?

  讓我們一起去散步,讓我們一起去散步,看什麼樣的草地?

  教師回應:綠油油的草地,躺在上面真舒服。

  讓我們一起去散步,讓我們一起去散步,感覺陽光怎樣?

  教師回應:暖洋洋的陽光,灑在身上真溫暖。

  剛走了一會兒,是什麼標誌?(幼兒觀察講述)

  播放課件:噢!這是往前走的標誌。

  咦!這又有一個什麼標誌?(幼兒觀察講述)

  播放課件:嘿!真是樓梯的標誌,孩子們真聰明!如果是樓梯的標誌,那麼他會去哪呢?

  這個標誌有點看不懂呀!(幼兒觀察講述)

  播放課件:恩!是橋的標誌呀!你們真棒!

  下面的標誌可有點奇怪!是什麼意思呢?(幼兒發散想象)

  教師回應:兔子先生瞧都沒有瞧。

  播放課件: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來是小心斜坡的標誌。

  哎呀!好疼呀!又有一個標誌。(幼兒發散想象)

  教師回應:

  1)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醫生取來了醫藥箱為他包紮傷口。

  2)看看兔子先生的臉上,原來是眼淚汪汪的標誌。

  摔疼了是回家去,還是繼續往前走。(幼兒辨別)

  如果繼續往前走,你要告訴他什麼?(一路順風、小心當心……)

  播放課件:是是是,知道啦!

  他看都沒有看接下來的標誌,是什麼意思?(幼兒發散想象)

  播放課件:唉呀呀呀!原來是小心坑洞啊!

  教師回應: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剛才摔了,現在又掉洞裡了。

  14、掉到洞裡,會碰到誰?(幼兒發散想象)

  來到了誰的家?(小老鼠的家)

  這是什麼標誌?(這是船的標誌,還有海的標誌)

  (二)完整欣賞故事

  兔子先生真不小心,剛摔了,現在又掉洞裡了,掉進洞裡會碰到誰呢?

  想知道吧,讓我們回頭來聽一聽這個故事!

  教師回應:兔子先生來到了小老鼠的家,哥倆一起高高興興地出海啦!這個嗎?就是哥倆好的標誌。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麼多有趣的標誌,你們在家裡、幼兒園或者馬路上有沒有看到過標誌呢?

  說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用一個故事引導孩子瞭解標誌對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孩子,標誌也是用孩子最喜歡的圖畫語言來表示,孩子們在猜猜講講中感受標誌語言的魅力,也為孩子觀察生活中的標誌打下基礎。

散步說課稿9

  西門聖

  《散步》教學安排

  一、(巡視)本師上課,有個習慣,就是要求學生面前擺四樣東西:課本、字(詞)典、作業本和筆。待會兒,老師要求寫的東西,大家就寫在作業本上,自己編個序號,算是作業。課一結束,作業也就完了,不留課外作業了。行嗎?請檢查,還不齊全的,請趕快準備。

  (一邊準備,一邊提示學生接我下句)這是學語文的必備工具,我的說法是:讀書不帶四大件,好比打仗不帶槍,挖土不荷鋤。

  二、讀書讀書,一定要讀。誰讀?讀書人自己讀。讀過了嗎?讀過一遍的,舉手。

  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若讀過,再讀一遍好不好?讀的過程中,使用手邊的工具書,達到二個要求:念準字音,寫對字形。完後老師檢查。預備,開始——

  三、檢查:聽寫(寫作業本上,抽一人板演。本課作業先空二行)。先寫課題、作者,再其他(如書上)。

  四、字不離詞,組詞(寫作業本上,抽一人板演)。

  五、詞不離句,造句(寫作業本上,抽一人板演)。引導:先念幾遍書上句子,爭取記住,再替換,仿而造之。

  六、默寫。在剛才所留二空行處寫上課文題目和作者名。目的:引導“步”字別多寫一“、”。“戚”字組詞。

  七、現代社會,閱讀講求速度。給五分鐘時間,比賽有感情朗讀課文,看誰讀的遍數最多。

  完後適當統計,表揚肯定。

  八、複述故事。用自己的話,長短不論,把文章大意說清楚就行。先自言自語,自己說給自己聽。再同桌互說,相互交流。

  九、勾劃出好詞佳句,同學間互相交流。(亦可省)

  十、讀1——自然段。注意語音語調。

  生讀時,師板書如下:

  曾令錫

  男

  41歲

  教師

  南川市教科所

  喜歡讀書和旅遊

  十一、課上到此時刻,老師才想起一件事,剛才忘了做。請看黑板,老師這是做的什麼事?請在作業本上寫一句話,說明老師才幹的是一件什麼事情。可以商量。寫好後交流一下,一個人展示。

  現在老師就此提個新要求:仿照課文中的某句話,反老師所幹的事情寫出來。開始——

  引導:

  給這件事取個名:自我介紹。

  介紹了些什麼專案?也取個名: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興趣愛好。

  誰作自我介紹?加個主語:老師作了自我介紹

  後面怎麼接?仿文中句式。(把文中句子找出來,反覆讀幾遍,師引導下對比讀幾遍,各種方式重複,意在加深印象,爭取記住)

  注意:

  最後的二項內容間不用“、”,而要用連詞“和”。

  還可說具體一點,把句子變長:什麼時間作的自我介紹?課上到一半的時候

  還可再加點,交代一下背景,如:今天來給我們上課的是一位新老師,他在課上到一半的時候……

  大家看,我們擷取“老師作了自我介紹——他的姓名、性別、年齡……”這部分,是個句子,連上前邊的,可以算一個段落。如果我們再增加點內容呢?比如,用上一個自然段寫寫老師的外貌、再一段寫上幾句老師說的話,甚或再用一段寫寫今天的天氣、周圍的環境,再安上個題目,等等,就成篇了,文章了。

  可見,作文簡單,若干句子的組合就成了作文。作文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難。

  又可見,造句是多麼重要,只要會造句了,若干句子語意連貫語氣暢通地連在一起,就是作文了。

  再可見,一個意思千百萬中表達,我們讀別人的文章,要善於積累句子,豐富自己的表達,如英語句型一樣,句子形式多了,寫的時候選擇餘地就大,寫出的文章表達形式多樣,文章就避免了單調呆板。

  請大家仿文中句式把這句話寫在作業本上,與自己剛才的話比較:今天掌握了一個新鮮的表達句式,算不算個新收穫?

  變換句式,對比:誰好?有時不是誰好的問題,而是誰都可以,只因有一種與種不同,獨到,別緻,所以用了。一個意思,千百萬種表達,掌握多種句式,按需選用,可以避免語言音調平淡,避免“學生腔”。

  十二、“母親很聽我的話,就象當初我很聽他的話一樣……”:

  引導誦讀,讀出其中韻味:人老了,一切由孩子作主了,就象我們個個在家是“小皇帝”,辛酸;孩子的話都聽,一種深深的親子之愛。言有盡而意無窮,一話飽含深意,這就是語言的張力,好語言的標誌。

  仿寫一句話,表達某種情味。

  依前引導其他(類似地方還多,請自己找出來,作出勾劃,仿著寫話。因課是研究課,示範性,可只講其一,不及其他)。

  十三、讀時,你的心情處於什麼狀態?

  十四、讀後,你想到什麼?

  十五、總結一下:本節課收穫有哪些?

  提示:多認了字,多寫了字,多知一故事,被感動了一回,知道了一個道理,高興地度過了45分鐘,等等都算。可見,語文課有意思沒有?願不願上?缺不缺習?專不專心?好,這樣,你的收穫就比什麼都大了。

  借《散步》說語文教學

  一、關於“教什麼”

  語文教學教什麼?語文教學教語言。語文學科是幫助孩子習得本民族書面共同語工具的學科,不是文學科,更不是思想品德科。語文教學的任務直面語言這個工具。語文教學到語言為止。為什麼要有語文課?就因要教導孩子掌握語言工具。不教語言教什麼?說語文有人文性,這並說明不了語文教什麼的問題。人文性又怎麼樣?教人文性嗎?人文效能教嗎?怎麼教?駕車兜風是一大享受,這享受算是“人文”,車是工具,教人會駕車是教學。在這個“教學”裡,是教人駕車這個“工具”呢,還是教“享受”這個“人文”?語文教學無語言,就是遺忘了語文教學的本體任務。

  教語言就是教字詞句。識字是個永恆的任務。高年級的人最容易犯一個錯誤,以為識字任務已經由小學尤其是小學低段完成了。這是個誤解。小學,尤其小學低段只完成了部分識字任務,識字不怕多,從這個意義講,識字任務永遠盡時。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高中學生有把“寢室門”寫成“寢室們”的,這絕不是筆誤。20xx年本市初一抽考,作文中錯別字:楣(眉)毛、來持(遲)了、公(工)人、太陽身(升)起、種(總)是讓他生氣、美(每)天干活、留在心理(裡)、動作十分微(威)風。都說閱讀題難,我曾做個一個調查,做試卷時抽讀,題中1000把字的短文,居然17個字認不得。字不識,即意不懂。意不懂,咋答題?有個初三學生作文中出現這樣的句子:“我的爸爸很堅固”。初一學生作文中的句子:“為社會主義黑暗而讀書。”“我一定要用好成績孝敬王老師”、“王老師和我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還有:身體不當好、跑起回去、二回不要去踩人家的菜、飯煮幾了、我的父親在煮飯(是炊事員)。

  再看一段學生作文:有一次,我聽父親在發火,發不起,就出去了,我就把他發起了,過了一會兒,就吃了飯,我去砣菜回來了,見了一隻雞在叫,好不好,我把一隻大雞1了,吃掉(簡直象現代派作品的語言,可人家那是創造,是“系統破壞”)。每當我上學的時候都不停地說我的好兒子,你一天在學校玩得開心嗎。在我五彩斑瀾的盒子裡,裝著一個高大慈祥的人,那就是我的父親。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教語文,教“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乃至“人文”等一類“意思”,能解決嗎?

  語文不能象數理化一樣教,以為文中有個答案,教學的任務是把這答案找出來,教給學生。語文教學要教語言,不只教“意思”。

  這就是我的課中聽寫、練句等安排的道理。

  教語言的課才是實在的課,學生學有所獲的課。學生對語文課的感受大多是空洞,無聊,沒用。因而語文課逃課的最多,不聽講的最多。因為他覺得這課上不上無所謂,認真上了無益,不上也無損。我這樣的處理,學生感覺應該不一樣:來了有獲,不來有失。

  下面引錢夢龍先生話作結:

  多一點對自身經驗的研究,少一點花裡胡哨,少一點食洋不化,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字,實實在在地觸控語言,實實在在地在讀寫聽說中摸爬滾打,也就找到了語文教學的“魂”。

  二、關於“怎麼教”

  用朗讀的辦法教。讀書讀書,硬要讀。常常是,課文教完了,——講完了,甚至一冊書教完了,書還是暫新的,學生沒讀一遍。不讀書,不直面文字,一切是架空的,一切是空的。

  值得一提的是,朗讀本身就是一種教法,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我們的教案中,“教法”一來幾乎沒人寫個“朗讀”。

  很多東西只有朗讀才能解決。很多東西,用朗讀的辦法去解決最好。

  朗讀跟唱歌類似,不唱,光是講析,其藝術美是沒法感受體驗的。唱著舒服,聽分析絕沒味道。《鄒忌》一課中妾的答語的讀法。《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語”“此時無聲勝有聲”。《孔乙己》“你還欠我十九個錢呢”。

  用轉換的辦法教。一是“生活——語言”的轉換;二是“方言土語——規範語”間的轉換,如我教“蹲”。一個人的整個語言運用能力的實質,就是這個人實現這二種轉換的能力,這個能力提高了,語文能力就提高了,“語文素養”就不差了。

  用比較的辦法教。如我教“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兒子和我的妻子”。比較是為了便於體驗感受。比較就是了,不用“說出”。比較使得差異顯性化,我們只要這點就夠了,並非完全瞭然。

  在運用中教。掌握語言的過程就是提示運用的過程,直接從終級的意義上去學東西,意義最大。

  最後,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所以我們要組詞,要造句。

  三、關於老師的作用:組織管理,引導,幫助(釋疑解惑)。

  教師的各項安排,要立足於促進:每項活動都是推著孩子去學習,更願意今後努力學習。如結尾關於“收穫”的總結就體現了這一點。

  四、關於課文。在我眼裡,課文不過是提供語言訓練材料的材料。語文教學不是教課文,不是教課文裡的意思,是借課文訓練學生掌握語言工具。課文與課文之間不成體系,哪篇文章作課文是很偶然的事,不是某篇文章非作課文不可,所以也不是每篇文章非教不可,更不是非先教什麼後教什麼不可。什麼進度之類是不要緊的,更是勿需統一的。

  順便就要說到備課。備課就是尋找“教學點”、“訓練點”,解決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是尋找新感覺,新感受。教書其實是教備課時的感受。循著自己的理解教,不要看參考書,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備課和寫備課簿是二回事,寫備課簿是備課的記錄和備忘。備課不能不有,備課簿不一定必寫。

  五、關於作業與訓練:

  1、課外作業課內化。別太天真了,以為佈置就完事。孩子沒那麼自覺,更沒那麼多時間。

  2、佈置讀書的作業,別隻是佈置習題的作業。

  下面再引錢夢龍先生話作結:

  只要我們能“喚醒”學生讀書的慾望,使學生真正成為書香滿身的人,他的語文素養還會不高嗎?

  曾令錫

散步說課稿10

 各位老師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作者莫懷戚。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散步》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

  這篇課文寫的內容是: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 這篇課文的特點是:選擇充滿愛的內容——一家人在田野間散步;運用充滿愛的語言——平淡自然但卻感人細膩,以小見大;表達充滿愛的情感——兒子。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二、說學生

  學生需要從中學到的是:選擇個性化的內容,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個性化的情感,加深對親情的認識和體會,提高語文素養。

  初一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相應的學習基礎。在認知上,對散文的內容選擇、語言運用、情感表達等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在情感上,對親情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學生需要採用的學習方法:誦讀法、體驗法、探究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方面:第一,能說出內容選擇的特點和方法;第二,能闡述語言 運用的特點和方法;第三,能解釋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和效果。

  過程與方法方面:第一,能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運用誦讀涵詠的方法;第二,能在體會課文情感的過程中運用入情體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第一,能體會作者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尊老愛幼的美德。

  其中的教學重點是:能闡述語言運用的特點和方法。 教學難點是:能解釋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和效果。

  四、說教學方法

  我將採用提問法、講授法、點撥法、多媒體展示法等服從於學生學習需要的方法。

  五、說教學設計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匯入

  我將設計如下匯入語: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一種道德規範,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平時的圍桌吃飯,生病時的噓寒問暖,成功時的擁抱、失敗時的安慰。生活中任何意見小事都能透出濃濃的親情。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作者莫懷威的家,陪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濃濃的親情。

  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和情感。目的.是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步、一研習個性化的內容

  這個環節我將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邊閱讀邊思考本文寫了什麼內容?這些內容有什麼總的個性化特徵?。從而體會文章充滿愛的故事情節。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整體的感知力。

  第四步、二研習個性化的語言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讓學生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以小組的形式互相賞析品評。最後

  說說本文語言有哪些特點?表達效果是什麼?又有什麼總的個性化特徵?讓學生在討論和分析中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即一個“愛”字,從而培養他們敏銳的判斷力。

  第五步,三研習個性化的情感 讓學生四讀課文,說說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又有什麼個性化的特徵?並透過和課後練習中的“三代”一文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本文的妙處。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透過比較感受本文充滿愛的情感美,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和體會。

  第六步、總結課文,拓展訓練

  我將和學生一起總結文章個性化的內容、語言、情感。並在課後佈置寫作訓練,讓學生模仿本文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找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寫一個片段。

散步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當代著名作家莫懷戚寫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七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講課文。本單元的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3)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透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

  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五、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匯入法2.誦讀教學法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

  學法指導:1.圈點勾畫。2.朗讀感悟3、情感體驗法4、小組合作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渲染親情

  觀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由此匯入新課:洗指令碼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這平凡的小事,卻蘊含了濃濃的親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於親情的文章《散步》。

  【設計意圖:觀看媽媽洗腳這個影片,給學生營造一個濃濃的親情氛圍,喚起學生的親情意識,為本課的學習奠定感情基礎。】

  (二)、朗讀課文,感受親情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字,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檢查閱讀效果:

  (1)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嫩芽分歧霎時拆撒熬過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問題:

  ①散步的時間、地點、人物?

  ②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結果如何?

  ③從散步這一小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家人怎樣的關係?

  【設計意圖: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

  1、語言美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人性美

  課堂活動設計: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說說你獻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讀課文,請畫出文中的景物描寫,並分析其作用。(在課本上做標註)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豐富的人物情感,從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

  (四)理解主題,昇華親情

  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著金色菜花、長著整齊桑樹、閃著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溫馨幸福。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透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五)拓展遷移,表露親情

  詩意表達(仿寫句子)

  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老人孩子都怡然自樂,讓我們嚮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

  家,是

  (六)真誠行動,親情延伸

  1、將本文朗誦給你的爸爸媽媽聽,並請他說說聽讀文章的感受。

  2、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設計意圖: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七)總結全文,表達祝福。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散步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散步》。

  相傳,孔鯉跑到父親孔子的墳前說:“你子不如我子。”然後又在兒子孔汲面前說:“你父不如我父。”可見作為中間一代人孔鯉的沉重感與責任感。這與《散步》中的“我”不無相似之處。莫懷戚先生所寫的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步》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它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字裡行間流淌著沉澱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摯愛親情,滲透著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於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相信隨著作者一家人散步過後,我們每一位朋友都會陶然沉醉於家的溫馨和美之中,也會浸潤在血濃於水的暖暖親情裡,更會加倍珍惜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以下,我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和說教學小結以及說作業的七個板塊給大家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及其地位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親情和家庭生活。本課正是透過一家四口的散步來體現濃濃親情的,教材地位不可忽視。

  2、學情分析

  根據課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物件是初一學生,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 因此我制定一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A.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透過對比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B.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C.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4、教學重難點

  A.教學重點: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文中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二、說教法

  1、新課程改革強調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開放系統,倡導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生活,與社會家庭相溝通。因此,本節課創設“親情互動”的情境,提供一個學生家長互相傾訴的平臺。

  2、以活動為載體,透過搶答形式,寓樂於教,達到學生願意學、樂中學的效果。

  3、充分發揮多媒體聲色效應,不斷渲染課堂氣氛,力圖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說學法

  透過小組交流討論,男女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朗誦、唱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始終處於興致盎然的最佳狀態,在情感的共鳴中完成本課的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1、多媒體情境匯入。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習課文打下情感鋪墊。)

  2、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樂在學中。)

  3、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引出“尊老愛幼”的主題;在交流中培養合作精神,在競賽中調動其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4、展開想象,體驗感受 。

  (設計意圖:聯絡現實生活,走向家庭,學以致用。)

  5、研討與賞析

  (設計意圖:進一步深化“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主題。)

  6、比較閱讀,拓展視野

  ( 設計意圖:培養髮散 思維,提高鑑賞能力。 )

  7、家校合作,親情互動。

  (設計意圖:發放張家長反饋表,使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同時培養關愛家庭的意識和情感,為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8、美文朗誦,情感昇華

  (設計意圖:在朗誦中昇華情感,感動自己 )

  9、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設計意圖:明朗並鞏固教學重點 )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的原則是既要簡潔、形象、直觀,又要體現教學內容要點,突出教學重難點,故設計如下:

  母親 走大路

  散步 分歧 -------à 我、妻子 承上啟下(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六、說教學小結:

  在課堂即將結束時,低音播放《回家真好》,在歌聲溫馨時小結本課:“課雖然結束了,但留給同學們的求索卻遠遠沒有結束。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它滲透到生活點點滴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個幸福的家園。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啊!”

  七、說作業

  根據教學重點培養尊老愛幼、珍惜親情的情感, 我決定不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故佈置作業如下:

  1)為親人做一件表達自己愛意的事。

  (為他們洗一次腳、鞠個躬、真誠說聲“我愛你”……)

  2)交還家長反饋表

  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指導。

散步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散步》。本單元的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透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透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的;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的,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透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透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透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透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的,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透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的,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裡,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透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

  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

  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九、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略)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散步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

  二、目標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習朗讀能力的培養。《課標》對第四學段的朗讀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針對以上分析,我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三、說教法

  1、啟發談話,以情動人。

  2、授之以漁,合作學習。

  3、交流對話,開放學習。

  4、連結生活,震撼心靈。

  5、媒體輔助,增色課堂。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瞭如下步驟:

  1、情境導課:這裡用多媒體放歌曲《我愛我家》,然後,我隨著音樂的節奏說出家庭生活中的細節。給學習奠定了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又使學生在課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細節,這又為後面的教學鋪好了道路。

  2、學法指導: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本節課一開始,我便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瞭解課文內容);品味(體會精彩語言);延伸(談談你的感悟)。]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3、朗讀指導: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認為怎樣才能把這篇文章讀好,學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後,我接著提醒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然後由學生自由表演讀。

  4、交流對話,瞭解內容,在學生前面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進行談話,讓學生說出課文內容,並將用媒體展示。

  5、合作探究,品體語言美: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美點大尋蹤,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名子並進行分析,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

  6、連結生活,接受靈魂的洗禮。

  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以家庭生活的細節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所以,課到這裡,教師又一次的和學生進行談話,使學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細節,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五、說板書設計與作業佈置:

  1、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與其說是知識教授課,不如說是學習方法的傳授課,故在板書設計上首先是學習方法,接著是課文內容的分析,我將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並用箭頭表示出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後對本文的思想感情進行了歸納。

  2、作業佈置

  本節課的作業分三類:

  1、口頭作業:求學生進一步朗讀本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書面作業:是對學生本節課所學新知(對稱句的特點及作用)的加強與鞏固。

  3、實踐作業:學了本節課,尊老愛幼不能只停在口頭上,因此,我設計了實踐作業,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並給自己的親人洗一腳寫出自己的心得。

散步說課稿15

  一、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高審美情趣。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尊老愛幼,珍愛生命的情感。

  3、體會文章用人物性格來表現文章主題的寫作思路。

  二、教學重點: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來的一條家庭道德準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照顧老的一頭。

  2、理解文章是如何圍繞主題思想來寫的。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課堂匯入

  二十年後,假如你和爸爸、媽媽、妻子、兒子(或女兒)同乘一條船過河,突然船翻了,大家都掉進水裡,只有你會游泳,而你只有能力救一個人, 你救誰?

  師:請考慮好,救誰呢?為什麼?

  設想:(生:離我最近的。生:救媽媽,媽媽最親。生:女兒,她以後的路還長。)

  師:你感到選擇的困難了嗎?難以選擇,是因為複雜的親情!好,既然家人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是如此重要,那我們都要盡力的維護好自己的家,但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夠嗎?(學生回答)每個人在家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都應該儘自己所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莫懷戚筆下的家庭是怎樣的?它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同學們開啟課文。

  2、整體感知

  A、聽錄音,要求

  l 採用圈點法標出讀錯的字詞。

  l 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幾方面。

  B、積累字詞

  fēn qí(分歧) xìn fú(信服) 背bēi(揹人) bèi(後背) chāi sàn(拆散)

  霎時(shà) 水波粼粼(lín) 嫩芽(nèn) 熬過(áo)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不知所措:不知道 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委屈: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裡難過。

  C、回答問題。

  a、散步的人有: 母親、我、妻子、兒子

  b、散步的地點是: 田野

  c、散步的季節是: 初春

  d、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3、細讀課文,分析理解,討論:你在這些人物中最欣賞哪一位,為什麼?(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落或語句。)

  師注意:儘量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在適當時候,由老師或學生提出反駁,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腳,能否堅持住觀點。

  關於“我”:你認為“我”是怎樣一個人?(孝順,善良的人)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為母親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裡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見,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

  關於我的母親: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奶奶善解人意,愛護小輩的段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母親很害怕自己給兒子、孫子、媳婦造成麻煩,怕成為他們的拖累,所以寧願一個人在家)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母親很為小輩著想,不願意為難自己的兒子,更不願意為了自己而攪了一家人出遊的興致)

  關於兒子和妻子:

  教師:文中對妻子、兒子著墨不多,但他們也在儘自己所能維護著家的溫馨和諧。那,請同學來說一說你對妻子、兒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後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度。

  教師:我們再進一步思索,從兒子身上有沒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後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從文中看,妻子很賢良,是位慈愛的媽媽和孝順的兒媳。對丈夫溫順有理,對婆婆尊敬有加,對兒子關懷倍至。在她身上也滲透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師總結:本文無論寫誰,作者在字裡行間都表達一種永恆的情感:親情。

  (教師:透過對四個人物的描寫,這個“親情”又滲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親之間、妻子和兒子之間——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間——夫妻情)

  (母親和兒子之間——祖孫情)

  4、研討合作

  (1)大討論

  A、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作什麼選擇?

  B、文中最後,分歧是怎麼解決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2)說一說,想一想

  “我”和妻子是如何揹著母親和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

  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明: “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 , 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大使命 。

  5、質疑品味:

  A、劃出自己最難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在課本的空白處寫出。

  B、找出你感受最深,覺得最值得體味的句子,讀出來,並說說你的感受。

  可能出現的句子: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明: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明:包含著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這樣的人生哲理。

  6、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小事情表現大主題——以小見大)所以同學們對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7、聯絡生活:

  不管你喜歡文章中的哪一個人物,總之,這個家庭,這三代人都是我們為之羨慕的,因為他們很和睦,很溫馨,因為他們在出現分歧的時候,彼此之間都有著一顆尊老愛幼的心,一顆相互理解的新。

  透過學習這篇課文,假如這樣的分歧也同樣出現在你的家裡,我們不妨來想一想:當你晚上吃完飯,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爺爺奶奶要看戲劇,父親要看新聞,母親要看連續劇,而你要看動畫片,此時,如果遙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聽你的,你該怎麼辦?

  提問最多不超過五位同學。

  歸納:說明一個家庭的道德準則:上有老,下有小,當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照顧老的一頭,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因為他們已經辛苦了一輩子了,不容易。畢竟“孝順第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8、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