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範文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經歷了簡單的統計活動,學習了複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又是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重要基礎。由於製作完整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要考慮的方面較雜,費時又多,而用Excel軟體製圖是資訊化時代的趨勢,不必在製圖上為難學生,故北師大版教材建議在方格圖上考核學生,甚至建議可直接出現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即,一方面是資料的收集、記錄和整理能力;一方面是對資料的分析、處理並由此作出解釋、推斷與決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對資料和統計資訊有良好的判斷能力。我們已經形成統計教學以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統計過程為發展統計觀念的認識。但是,我們是否還要辯證地看到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並不是每一次統計活動都要讓學生經歷全過程,而是要結合不同階段的學習,有所側重地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某個片段,讓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居於這樣的思考,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把簡單的複式條形圖補充完整;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分析統計資料的作用;欣賞條形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用製作統計圖的片段中感受電腦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鎖定教學重難點為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

  教法學法:

  根據所學統計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及用Excel輔助教學的方法進行授課,並引導學生透過合作交流、動手操作進行學習。

  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首先選擇了教材創設的投球情境為課堂的主要資源。瀏覽前面有關統計圖的教材,本節第一次出現數據是小數的,參閱其他版本的教材及參考其他課件,大多是統計班上男女同學、不同地區人口,或溫度的內容,且不在方格圖中呈現。這一方面沒有合併的強烈需要,另一方面不符合北師大版編者的意圖。我把教學的重心放在讓學生經歷產生合併統計圖的過程及從統計圖中獲得儘可能多的資訊上。為了避免學生合併的隨意和盲目,避免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在學生產生合併需求時,我不是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合併,而是讓學生先借助單式條形統計圖仔細觀察,思考如何合併?在學生充分思考及討論達成大致模式後再讓動手嘗試。這樣做還有利於學生在合併過程中進行數學化的思考,對想象活動進行必要的內化。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過程;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用資料來描述現象、回答問題和作出判斷與預測才有時間的保證。

  預設本課教學時,我除了充分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外,又對教學過程作一些開發與加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先後呈現單手投球的條形統計圖,複式統計表和兩幅單式條形統計圖,既複習、啟用學生已有的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認知,又為後繼的學習提供準備材料,接著透過提出需要對統計圖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才能作答的問題。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產生合併統計圖的需求,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所要學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明確其適用的情境。而且,讓學生先面臨具體問題,再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用資料來解釋,並讓學生嘗試運用,從而切實經歷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這對培養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性和敏銳性是大有好處的,這也恰恰是統計觀念的精髓所在。由單式條形統計圖合併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反映更豐富的資訊的需要,體會複式條形統計圖是由單式條形統計圖發展而來的,初步感悟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又能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統計觀念。

  這裡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在展示完學生的合併作業後,我特地安排重現製圖的過程,目的在於最佳化作圖方法。我發現學生呈現的圖雖然作對了,但作圖的方法不夠合理,會影響學習效率。

  應用環節,我首先提供缺少圖例的統計圖,再一次強化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緊接著讓學生觀察統計圖捕捉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正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在保證重點落實的基礎上出現變式——橫向統計圖,旨在培養學生靈活應對的能力。統計的作用如何體現,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到的和瀏覽各式各樣的統計圖入手。用EXCEL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對學生來說極有新鮮感,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我特地作為拓展點引入。

  課堂總結,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既放手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又重點引導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統計教學,需要我們關注學生統計知識的學習、統計方法的掌握、統計觀念的發展。統計知識的學習、統計方法的掌握是發展統計觀念的基礎。只有學生在教師精心預設的問題驅動下,主動地學習收集、整理、描述資料的方法,統計觀念在才能得到有效發展。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內《統計》中的.一個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了單式條形統計圖等知識。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作出判斷的過程,發展統計的觀念",關注學生參與收集資料、描述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因此,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不僅僅侷限於傳統意義的掌握其特點和製作方法,而應更多地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描述資料的全過程,並根據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與預測,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二、說學情

  這節課教學之前我對學生進行了學前知識調查,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投球遊戲這一體育活動專案很感興趣。對於單式條形統計圖,雖然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學習過。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但間隔時間較長,部分學生忘記了前面所學知識。因此,關於本節內容的學習,主要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建構,讓學生親身經歷,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真正深入到統計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形成統計意識,體會統計價值。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資料中蘊含著資訊)。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投球遊戲,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2、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3、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得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難點是能從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

  五、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教學法",教學中,採用激勵引入——引導探究——讀圖分析——比較歸納——練習應用——歸納總結六大環節,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的學習方法是:運用舊知遷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另外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

  六、說教學過程

  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自主探索的角度出發,分如下六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環節一:激勵引入,提出評選辦法

  根據課前的氛圍相機引入,提出本節課將根據同學們上課的表現評選智慧星和風采星的評選辦法。用評獎的辦法既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為同學們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提供統計的資料。

  環節二:引導探究,凸現必要性

  透過談話丟擲球類比賽中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的問題?讓學生猜測。引導學生體會要知道哪種情形投球遠,需要用資料說話,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在出示第一小組同學投球統計表後提問:

  1、老師採用了什麼方式整理這些資料?你能分別介紹單手投球和雙手投球的具體情況嗎?(側重讓學生觀察單手和雙手投球最遠和最近的同學如果想一下子就看出單手投球或者雙手投球遠近情況?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把這些資料表現出來)

  課件出示兩幅單式條形圖,複習相關知識,如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單位長度大小?……

  (有意識創設讓學生根據兩幅圖分別說出1、2、3號同學的單手投球和雙手投球的情況,觀察起來不方便的實際困難,凸現學習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2、如果要很快看出每個同學兩種情形對比的情況,怎麼辦?

  (我這樣設問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設認知衝突,讓學生在認知的衝突中,思考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從而使整節課充滿一種問題意識。)

  組織學生討論後交流,在這裡我緊緊抓住"如何將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二合一"的重點,進行引導。

  透過觀察,學生很容易得出這樣一些結論:

  1、"將兩幅圖重合在一起",當學生出現這一想法時教師馬上讓學生討論其可行性並透過可件展示,如果完全重合後,橫軸和縱軸完全重合再了一起,便於觀察了,可直條也重合了,反而不便於觀察了,那怎樣來解決這一問題呢?

  2、將兩幅圖的直條並列在一起:由於學生受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很可能不能準確的表述並列的過程,老師有意識的引導:各個部分怎樣合併?並藉助課件進行直觀演示,讓學生清晰理解兩幅圖的合併過程:橫軸縱軸完全重合,兩種直條並排在一起。

  揭示課題:像這樣,用不同顏色直條表示出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數量的條形統計圖叫做複式條形統計圖。

  環節三:讀圖分析,加深認識,

  當新的統計圖呈現在大家眼前之後,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

  1、複式條形統計圖由哪些部分組成?

  2、從統計圖你能得到哪些資訊?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統計圖進行分析,比如,數量多少情況,相差情況等等,只要合理就給以肯定。

  3、大多數情況下,哪種情形投球距離遠一些?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4、你能根據上述7位同學投球情況猜測一下你的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呢?說說你的依據是什麼?(根據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與預測,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環節四:對比分析、總結優勢

  1、這幅統計圖和統計表比較,你認為條形統計圖有哪些優點?

  2、複式統計圖和單式統計圖比較,你認為又有哪些優點?

  (在這裡既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又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老師的引領下,透過觀察、比較、交流,思維互相碰撞,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對"複式統計圖"這一知識的深度建構。)

  小結板書:形象直觀便於比較

  環節五:巧設聯絡,鞏固應用

  接下來,讓孩子們根據完成教材後面的練習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

  環節六:交流作業,互相小結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說教學地位與作用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資料的表示和分析》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用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資料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以後學習認識扇形統計圖、統計圖的選擇等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認識條形統計圖在小學數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基於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立足於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我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透過投球遊戲,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統計圖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認識,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同時將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歸納概括能力已逐步形成,他們很願意自己透過觀察、動手操作、歸納整理、找出規律。他們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性已比較強了。同時他們思維活躍,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但在問題解決中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還不高。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這些都是學習本課內容的基礎。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準備採用以情境教學法、猜測法、小組討論交流法、練習法等幾種教學方法的最佳化組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以此為依據,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與交流中學習新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學習的有效性,突出《精打細算》這個內容的知識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與同伴說一說你的猜想。如何驗證。

  上課伊始,我先用班班通裝置播放課前錄製的五一班同學玩投球遊戲的影片短片,停在主題情境的畫面。提出問題: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大家猜一猜,並說出你是怎樣想的。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提出驗證的要求,進入第二環節教學。

  設計意圖:由於5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透過影片的直觀形式,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課件呈現第一活動小組同學的投球情況。

  先讓學生觀察資料,說說哪種方式投得遠?學生會發現表格中的資料不大好觀察。這時我適時提出問題:怎樣用條形統計圖表示表格中的兩組資料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資料整理的重要性,併為下一個問題的學習埋下伏筆。

  3、說一說,下面的圖是怎麼得到的

  (1)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2)與教材上提供的統計圖比較,想一想:怎樣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呢?

  (3)全班交流,隨著學生的彙報,我在黑板上的方格紙上完成統計圖。

  4、從統計圖中你能得到哪些資訊?在大多數情況下,哪種情形投球距離遠一些,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小組交流:到底是哪種方式投得遠?說說你的思考過程?與你的猜測是否一致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觀念。

  (三)練習鞏固、擴充套件應用

  要達到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深化,還要輔以多形式、有層次的練習。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道練習題:教材83頁1、2、3題。1題讓學生再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2題是根據資料繪製統計圖,3題是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再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設計意圖:由易到難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鍛鍊,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

  (四)總結全課,深化目標

  提出: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在這裡採用提問式小結,既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透過對本節所學知識的總結與回顧,還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第一課時——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學段的統計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本單元的內容之前,應對第一學段的統計知識做簡單的整理。看結構圖可以說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體驗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統計表表示統計的結果,能夠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經歷了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並初步建立統計觀念。這一教學在此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並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根據以上分析,我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按層次理解定位如下:

  首先我注重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知識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透過研究小組的交流協作,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等能力。

  其次我認為重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或單式統計圖的資料完成複式條形圖。

  2、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資訊作簡單的分析,作簡單的預測。

  最後是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的能力以及與他人討論、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統計意識的培養、統計過程的經歷、對統計功能的體會(預測、決策)、對統計圖表、統計量的重新認識。

  二、說教法

  從教學內容來看,統計教學以探究研討法為主。如設計中進行下個月進貨的決策時,對已有的銷售資料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外,其結果能對下一步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體現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從教學物件來看,小學中年級多用引導發現法、嘗試教學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社會問題也會越來越好奇和關心,因此素材的選擇加強了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如設計垃圾調查與研究等題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社會問題任何一節數學課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如談話法、講解法等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在教學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觀察、猜測、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因為是統計課,課前要去收集、整理例項,為課內互相交流積累素材。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複習舊知

  學校要購買一批體育器材,現在要調查同學們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出示402班學生的縱向單式統計圖情況。之後收集、整理、繪製本班學生的統計情況。

  (設計意圖:1、複式統計表、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重要基礎,複習已有知識,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握教學的起點,為新課的匯入做下了鋪墊。2、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認識、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

  1、探究製作: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中描述這些資訊怎麼辦?(引導學生在學習複式統計表時經常把兩種人物或事物成對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透過自制複式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合作交流

  (1)展示學生繪製的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2)討論交流: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先自己獨立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與其他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透過研究小組的交流協作,培養小組合作的能力以及與他人討論、交流的能力。)

  3、全班彙報、交流並揭題

  4、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資訊作簡單的分析,作簡單的預測。(比如說學校對體育器材數量的購買等做預測)

  (三)拓展提高

  P103某超市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一、二、三月銷售情況如下表。

  1、完成統計圖

  2、分析統計圖

  3、如果你是超市的經理,下個月應該怎樣進貨?

  (設計意圖:設計了對某超市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三個月的統計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然後從統計圖中得到資訊,對對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最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決策。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四)深入研究

  垃圾的調查與研究:

  1、課前透過調查、查資料,瞭解當今社會的人們是怎樣處理垃圾的

  2、彙報調查結果

  3、出示“細心小幫貼”

  4、結合學校的勤工儉學活動:出示四年級4個班十月份的勤工儉學收入,製成統計圖

  5、分析、發現資訊

  6、做個小小宣傳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畫張宣傳畫、寫句宣傳語、寫份倡議書、可以動動手變廢為寶……讓全校師生、讓全社會的人都加入到分類處理垃圾、減少垃圾的行動中來。

  (設計此習題注重課程的整合,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由可內延伸到課外,在社會中、在生活中形成對垃圾的分類意識、減少垃圾的意識)

  (五)、課堂總結。(改變以前只對知識的單一總結,從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結合總結)

  (六)板書設計:

  一張學生體育愛好專案的複式統計表,兩張單式條形統計圖,一張合併的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透過回顧複式統計表的學習方法就是合併,把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遷移到所學的新知識。而且這樣的設計有助於體現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便於比較同類事物的統計指標及對比關係。)

  (七)整堂課的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對統計教學明確指出: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能透過收集資料、描述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等。所以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有體現學生年齡特點及愛好如統計體育愛好、有體現統計的決策作用如超市進貨問題,有進行環境教育的。讓學生主動常識從數學的角度,運用統計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數學帶來的樂趣。第二是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和互動,在體驗中得到發展。新課程理念中對統計的核心目標定位在發展自己的“統計觀念”,這決不等同與計算、畫畫等簡單的技能,而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感覺。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透過學生親自收集、描述、和分析資料,努力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