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通用3篇)

小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通用

小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通用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第四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的認識”。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二、說教學目標

  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設計理念: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而且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基於這一現狀,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調查並準備一些學習用品及生活用品,並掂一掂, 從中學生積累了有關質量的生活體驗,然後再學習新課。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平時合作意識較強,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我側重於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給學生建立初步的質量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我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體有輕有重,引出質量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 透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和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我採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 透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藉助測量一枚二分硬幣和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來稱”,介紹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讓學生說出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或1千克,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小學二年級《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認識》是人教版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克和千克這2個量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觀概念,應透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鮮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瞭解用天平和檯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3、透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絡的,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學難點:是克和千克質量觀念的建立。

  (四)教具準備:

  天平,花生,鹽等,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法學法: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透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透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創設法、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等。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獲取新知。

  二、說學情

  “克與千克的認識”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一是生活經驗不多,二是比較抽象,因此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克與千克,所以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我將觀察、動手操作、演示、實踐運用等有機的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透過猜一猜、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克與千克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整節課,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將《龜兔賽跑》的故事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結合實踐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 。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學中將設計一下四個環節:

  (一)動畫激趣,最佳化匯入

  上課伊始我透過播放《龜兔賽跑》兒歌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在結合故事情景設定疑問:兔子選擇了數字比較小的物體為什麼會感覺很重,導致再次輸掉比賽引出課題:《克和千克的認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望激發到制高點,再透過平時逛超市購買物品的經歷引出國際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揭示並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準確認知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要讓他們感受並能準確的體會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鮮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先建立克的質量觀念,然後認識千克的質量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之間的聯絡。

  1、在建立“克”的質量觀念這一層中我主要透過以下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 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 感知1克。

  ③稱一稱。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

  ⑤設問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買1000克花生怎麼辦最快?

  2、在這一層次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透過2個活動來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①拎一拎。讓學生分別用手拎兩袋500克的鹽、1000克洗衣粉的質量。同時提示到,當物體的質量達到1000克時,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1千克。這一活動讓學生透過肌肉用力的意識幫助形成較牢固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一個較為完整的從克過渡到千克的認知過程,進而歸納得出1千克=1000克( 並進行板書)

  ②找一找。讓學生結合生活,列舉生活中大約1千克質量的物體。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幾個質量,透過猜,稱,掂,估,拎,找的過程將新課教學層層深入,課堂中儘可能創造條件,多給學生親身經歷質量的過程,進而全面系統的經歷認知,體驗,掌握。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突破了學生對質量的準確感知這一難點,更為給學生呈現了一個較為直觀的認知過程。

  (三)實踐運用,鞏固拓展

  一堂有效課堂中好的練習題的設計,應該是既能鞏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難點,更能培養學生能力,激發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一套三星級的練習,一星級為基礎練習,二星級是提高練習,三星級是實踐拓展,這一套練習,不但使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得到落實,同時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與快樂。

  (四)回憶交流,總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啟發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

  四、說教學反思

  1、透過親切的談話讓學生重溫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即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2、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絡,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讓學生透過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活動,瞭解1千克大約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聯絡,形成表象,從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觀念。特別是“找一找”這個環節,不僅透過“對比著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時,讓學生資源共享,形成更豐富的表象,加強質量觀念。

  3、在學生把質量單位與生活表象建立了對應關係之後,並運用形成的質量觀念,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從而更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二年級《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實際情況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認識常見的秤,知道用秤稱物品的方法,能進行簡單換算。

  學習重點:

  1、 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係:1千克=1000克。

  學習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二、教法和學法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最佳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環節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激趣定標,激發探究欲;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1、遊戲發現,激發探究欲

  在這個環節中,創設了“掂一掂”這個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後揭示課題,目的在於利用熟悉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並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克相對學生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猜一猜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再說說生活中大約1克的物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建立克這個質量單位的概念。

  第二步:認識千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還設計了讓學生想辦法找幾千克的物品,然後輪流感受,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資訊反饋和檢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設計了兩袋糖的質量是多少,從中引出1千克=1000克,接著進行“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

  3、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透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設了兩個問題情境:課本上的練習題;課外的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