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精選7篇)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余光中《鄉愁》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鄉愁》是長春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詩歌,本詩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抒發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由於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可以通過了解余光中解詩,也可以透過讀詩品余光中。考慮到一方面本詩是寫實性很強的特點,另一方面語文課文的學習首先是透過篇章完成的特點,確定本文總體的教學順序是先讀詩,然後在解詩中讀人。對詩歌的分析,注重先整體感知,再具體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本課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透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愛國之情。

  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詩歌教學重在閱讀,透過作者對詩歌的範讀自身的簡介及談寫作背景能幫助學生領會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因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透過品析詩中文字詞語提煉作者情感,透過文字讀出作者在文字當中像杜鵑啼血一般寫出來的情感和其中所蘊含的悲歡離合。

  二、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情境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作者胸中的境界具體表現在文章,文學作品的言語情景之中,教師應採取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在本課教學中透過觀看余光中朗讀《鄉愁》以及他的簡介談寫作背景,調動學生認知的積極性,理解詩歌情感。

  2、誦讀法:

  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本文我採取學生自讀、齊讀、余光中讀詩方式進行教學,在反覆誦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感。

  3、點撥法:

  教師是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資訊,把學生匯入“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心理學發展理論),給學生搭建“腳手架”。

  三、說學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出令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新知識。而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我們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節晚會歌曲《鄉愁》,學生觀看後丟擲問題,這樣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詞,曲調也談不上悠揚,為何能引起人們的推崇?(設計意圖: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認知積極性,透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感受愛國之情,欣賞鄉愁之美)

  (二)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想要詩歌成功重要一點是情感遷移。遷移到自己、到學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給學生搭“腳手架”,也就是臺階,支點。

  第一環節:對比賞讀。

  螢幕呈現《鄉愁》全詩,同時提供學生朗讀的背景音樂《江河水》。

  讀詩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要像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的引導學生情緒飽滿,有感染力。但還有比學生讀的更好的,那便是余光中,提出問題:余光中和我們讀的有什麼不同?

  進而分析出餘先生雖然沒我們讀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滄桑和難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讀一篇文章就是透過文字讀出文字背後的人生。

  第二環節: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簡介及他談寫作背景的資料。

  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們更加了解詩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瞭解他的感情,學生便對詩人對詩歌的理解大大加強,在此基礎之上學生的誦讀也更有情感。

  第三環節:品字煉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會學生善於思考是學校的首要任務。”“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我設定了幾個問題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表現時間的詞,作者以此寫出的四個鄉愁是並列關係,還是側重其中一個?

  明確:

  這組表現時間的詞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相比第四個鄉愁,之前三個都是往昔的,是隨著時間推移,也就變得不那般濃重了。“而現在”的“而”的轉折以及片段影片裡,作者在讀這這三個字時語氣較之前要沉重,語速要緩慢,同時讀前三個“鄉愁”兩個字的時候,遠不如第四個讀的凝重,那樣滄桑,所以作者有所側重第四小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分析出來的,老師只是給予點撥便可。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組形容詞所蘊含的深意以及四組形容“鄉愁”的意象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

  這四組形容詞都是形容微小的,那麼這幾個詞真就那麼微不足道嗎?學生能分析出郵票、船票和墳墓確實很小,但海峽並非淺而是很深。而作者並非認為淺,而是他希望海峽淺容易渡過,由他內心情感所左右。文學講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的詩句。

  四組意象中郵票表明他與母親的來往可以書信,船票表明可以透過坐船與妻子重逢。前兩個作用相同,這種鄉愁是可以聯絡見面的。可墳墓是他和母親的一個障礙,不能相見了,縱有萬般思念,也無法再對話,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峽與墳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礙,是隔離,但墳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峽穿越就能跟大陸相見了。前者是死別,作者內心會逐漸接受,而後者則是生離痛於死別,所以這種情感在作者看來更悽楚、沉痛。

  第四環節:情境創設。

  講述余光中對家鄉思念的緣由。

  同學們會更加理解遊子余光中對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歷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現實無法穿越,所以詩歌更能傳情達意。

  現在海峽真如作者期望已經變淺,可以通郵通航,余光中也終於回來了,我們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說幾句話,此處環節是對詩歌情感延續的表達。

  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從內容、語言、結構、情感等對課文加深理解,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思考的機會,然後全班同學再深情的朗讀課文。落葉終能歸根,有傳說狐狸死的時候,他的頭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動物尚能如此,人怎麼能忍受得了呢?回來吧!他一旦聽到可以回鄉的訊息,他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回來的!最後在余光中回家影片的歌曲《回家》中結束課堂(設計理念: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和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思家——愛國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鄉愁》是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以“土地情思”為主題,所選詩作都蘊含著作者深沉而熾熱的情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吟詠並欣賞這些詩作,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鄉愁》一詩所體現的就是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詩人抓住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層層推進,最終詩情由個人思鄉情感昇華為家國之思。

  【說教法】:

  由於本詩所體現的是詩人余光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深情,在教學過程中要反覆朗讀,體驗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所以我首先採用了反覆閱讀法。這首詩由四小節詩組成,每節都是一幅簡單而生動的.畫面,為了體會作者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者所勾畫的畫面,這時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描寫了幾節詩作之後,學生對詩歌已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這是可以欣賞詩歌之“美”了,所以我啟發學生去分組討論、發現詩作中的“美”,這時我主要用了討論法、發現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最後延伸拓展,我要求學生仿照《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寫一首小詩,這時我主要採用了作業實踐法。

  【說學法】:

  1、瞭解作者及詩作的創造背景,便於理解詩歌的主題。

  2、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情感。

  3、整體感知,理解全詩,能準確概括出詩歌的主題。

  4、隨學隨用,仿照《鄉愁》寫法學寫《童年》。

  【說教學過程】:

  一、從學過的關於“鄉愁”主題的詩詞名句匯入(投放第二張幻燈片。注:開始時投放第一張“大家好”幻燈片)。

  二、學生簡紹自己所瞭解的余光中後,教師總結作者簡介(投放第三張幻燈片),進行背景介紹(投放四張幻燈片)。

  三、範讀全詩(投放第五張幻燈片),劃分節奏,標明重、輕音。

  四、播放朗讀帶,體會詩歌感情(點選第五張幻燈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橋朗讀的《鄉愁》)。

  五、學生反覆朗讀,整體感知全詩。

  六、結合詩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張幻燈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畫面,教師示例第一節(投放七張幻燈片)後,學生描述後三節,以深層理解全詩內容(投放第八、九、十張幻燈片)。

  七、教師示例(投放第十一張幻燈片)後,學生分組討論、探討、欣賞詩歌之“美”,教師總結(投放第十二張幻燈片)。

  八、延伸拓展(投放第十三張幻燈片),仿照《鄉愁》寫法以《童年》為題練習寫詩。

  九、背誦、小結全詩(投放第十四張幻燈片)。

  十、結束本節課(投放第十五張“再見”幻燈片)。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是一個現代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的感情。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的遊子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添了詩的音韻美。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二、說教法

  1、語感教學法。

  充滿濃厚的感情,感悟詩中蘊涵的語言色彩和意境。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三分詩七分讀”,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學生練讀,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閉眼跟讀(展開聯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蘊。

  三、說學法。

  1、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透過反覆朗讀,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培養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程式。

  1、語感訓練:

  語感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感實踐,二是語感分析。語感實踐,就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也就是要讓學生多讀、多聽、多背、多說、多寫成套的語言,這是語感形成的基礎。但是,僅有語感實踐是不夠的,為了使學生由無意識的自發狀態提高到有意識的自覺狀態。語感教學還要注意把握四個“結合”:語感訓練與思想教育結合,與思維訓練結合,與審美陶冶結合,與語言知識傳授結合。

  我的課堂重視讀,不但要反覆讀,而且還要背。在此基礎上,對語言進行琢磨。這就是語感分析。“四個結合”也有體現.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講一通時代背景,不是大講一通祖國統一,但學生還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種熱愛祖國、希望祖國儘早統一這樣一種情感、思想。課堂上我提出的幾個問題,除了第一個問題的“時間順序”比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動動腦筋,這就是與思維訓練的結合。此外,對詩歌的欣賞,讀出美感來就是一種審美:至於語文知識傳授,我今天也傳授了一點——在本詩中“是”不能改為“像”,“是”在這裡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鄉愁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麼事物來形象寫出。學生討論回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創設意象是詩歌中經常用到的創作手法,抓住詩作中的意象來感悟詩歌是詩歌學習的一種方法,那麼如何來感悟呢?展示:

  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更應該透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象在何時、在何地、何人在做什麼事,這樣特定的氛圍中流露出怎麼的情感。

  我的第三個問題,將原詩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想讓學生品味詩歌所蘊涵的意象。因為詩本身就是一種韻味,用直白的手法寫出來就不叫詩了,原詩藉助四個具體的事物,來寄託作者的鄉愁,顯得特別的形象,特別含蓄、婉轉,耐人尋味。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感受詩的那種韻味,讓學生欣賞顧城的《遠和近》。

  這首詩初看起來就是愛情詩:兩個相識的人並不相愛,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卻心不在焉,“一會兒……一會兒……”。

  這首詩可以這樣理解:在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人與自然反而比較親近、和諧:“你看雲時很近”。

  還可以這麼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總喜歡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3、歸納四種鄉愁

  展示: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後來——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對祖國的眷戀。

  最後一小節與前三小節在情感的抒發上有什麼不同和聯絡?

  (前三小節是逐層推進個人思鄉之情,最後一小節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真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是這首詩的立意、作者寫首詩的的意圖、落腳點。)

  4、佈置作業

  (1) 品味下列詩句,說說劃線的詞的表達效果。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2)背誦這首詩。

  五、說板書計劃

  根據教程逐項補進:

  (載體)

  小時候 思念母親 小小的 郵票

  鄉愁 長大後 依戀新娘 (寄託在) 窄窄的 船票

  後來 追念母親 矮矮的 墳墓

  現在 眷戀祖國 淺淺的 海峽

  (時間順序)(感情遞進) (反襯)(事物大小)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4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學習中已初步掌握瞭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透過對詩歌的朗讀,憑藉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透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瞭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要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學會鑑賞,懂得什麼是詩歌的美,怎樣才能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會隨之上個臺階。因此,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鑑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因為,這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他們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學目標]

  認知:理解詩歌中“意象”的作用及瞭解體現詩歌特色的“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具備鑑賞詩歌的能力並能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情感:在朗讀、想象和品味中薰陶學生情感,從而體會、感悟詩人內心的思鄉愛國之情;在理解詩歌、鑑賞詩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創作慾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運用已有的學習詩歌的方法來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情感。

  2、學會如何鑑賞詩歌。

  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三美”並以此來鑑賞詩歌。

  2、再選一個意象,進行詩歌創作,為“鄉愁”再添一韻。

  [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舊知識;運用已有知識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並幫助學生在分析體驗中獲得新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交融中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能力、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學習詩歌;在誦讀、想象、品味、感悟中學會鑑賞詩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詩歌。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收集整理關於作者與作品的相關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1、回憶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談談作者,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運用讀、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

  1、散讀(參考學習建議中的節奏,並運用朗讀的重音、語調。)

  個別學生範讀——配樂(其餘同學可以閉上眼睛展開合理想象)

  2、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詩人用了哪些具體的意象來抒發這種情感的?

  3、詩人藉助這些意象分別想表達鄉愁的什麼特點?

  4、詩人為何選擇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透過這些意象來表達濃濃鄉愁的的呢?我們能不能根據詩人由這些意象所展開的聯想再結合我們剛才閉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畫面,來說說你的理解。

  三、引導學生從詩的形式、語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詩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2、在結構中感受詩歌的建築美。

  3、在語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四、體會感悟,拓展延伸

  1、欣賞羅大佑為《鄉愁四韻》譜寫的旋律。

  2、創作練筆:給鄉愁添上一韻。

  3、作品交流。

  五、課堂小結渲染激情

  1、談收穫

  六、作業

  1、反覆吟誦《鄉愁四韻》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中,任選一首,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賞析。

  《鄉愁四韻》說課

  由於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的學習中已初步掌握瞭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透過對詩歌的朗讀,憑藉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透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瞭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顯然,原先只是用來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解讀詩歌的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要讓學生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鑑賞,只有懂得了什麼是詩歌的美,才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它,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才會深遠而透徹,並且還懂得如何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將會隨之提高。

  因此,本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過程”的新課程理念,我給本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鑑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既複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在體驗感悟中習得了新的知識,並當堂進行了實踐——詩歌創作,這樣一節課,課堂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新舊知識的銜接、過度也很自然,學生也在體驗感悟中獲得了知識,並在實踐中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因為,在這這節課上,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學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徵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藉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透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定: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透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說教法

  1、創設情景匯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匯入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後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後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

  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採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

  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透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並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

  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鑑賞詩歌。

  三、說學法

  1、瞭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身處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才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鑑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透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並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透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閱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共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蘊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畫面5)

  鑑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麼(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敘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後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鑑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鄉愁》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情詩。它以獨特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它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愉悅的審美感受。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上一首詩《我愛這土地》的學習,已經初步瞭解了詩歌這一文體的特點,對詩歌的朗讀技巧也已有所把握。《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七年級學生由於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本課教學分為“聽、讀、品、寫”四個環節,透過這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三維理論和教材特點以及透過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2、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3、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重點難點

  我認為,當今社會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因此,根據教材特點,我把“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一情感目標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

  《新課標》中要求:語文教學不可忽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由於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和審美能力的欠缺。因此,我認為,本課教學的難點應該是“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同時這也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重點。

  五、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本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法:

  1、朗讀教學法

  2、探究欣賞法

  3、聯想教學法

  4、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1、詩海驪珠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瘦馬戀秋草,徵人思故鄉。(劉長卿)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余光中《鄉愁》說課稿 篇7

  在課文《鄉愁》中,余光中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這篇鄉愁說課稿可以迅速讓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做到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相信對大家的授課有一定的幫助!一起來看看。

  鄉愁說課稿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余光中的《鄉愁》,表達了他渴望祖國統一的心情,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由於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鄉愁形象具體,有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學習這首詩,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讀。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根據學情分析,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第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聯想法。

  欣賞法:透過欣賞歌曲和配樂詩,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可讓學生體會詩歌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引導學生髮現作者情感的變化。

  聯想法:培養學生想像能力,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第三,說學法。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香港組/澳門組/臺灣組/大陸組,分組交流、討論。符合以生為主、自主探究的方針。

  第四,說教學程式。

  利用FLASH歌曲《鄉愁四韻》匯入,營造出濃濃的鄉愁氛圍。

  瞭解作者有助於作品的理解,接著介紹作者,匯入主題:鄉愁。

  本節課以讀為主,設計了四讀,即“誦讀”、“品讀”、“解讀”和“聯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感情。

  1.誦讀:

  先讓學生試讀課文,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接著播放flash範讀,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透過本環節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的朗誦方法,對《鄉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進入品讀階段。

  四個小組分別討論、交流,提出問題,教師參與學生討論,並適當引導。概括出有代表性的問題全班交流。

  第一個問題,找出四個時間序詞,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對作者的鄉愁深入理解。

  第三個問題,讓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魅力。

  接著,教師設計一個打比方,相當於一個小訓練,可以讓學生有設身處地的體驗。

  各小組分別板書主要內容,教師完善,展示板書,讓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記憶,可以達到快速記憶的效果。

  解讀環節。

  要求各小組展開想象,進行聯想,把每一小節形成生動清晰的畫面,然後推薦代表描述出來。

  本環節的設計,重在展開學生的想像,利用想像法理解詩歌內涵,展現詩歌意境,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聯讀環節。

  教師推薦席慕蓉的《鄉愁》詩,學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熟悉或蒐集到的其他作家的鄉愁詩,進行比較。

  透過比較的方法可以發現余光中鄉愁中深沉的愛國情懷。

  學唱歌曲《紙船》,《紙船》也是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詩。透過學唱歌曲,達到三個效果,一是調整學習情緒,消除學習疲勞;二是使整個課堂貫穿一種鄉愁的氛圍;三是利用歌曲和詩歌在節奏、重音、感情上的通性,引起學生共鳴,鞏固教學重點。

  透過四讀一唱,學生對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產生了共鳴,再透過寫作練習讓學生表達出來。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鄉愁》用自己的感覺唱出來,或者畫成連環畫,培養學生個性特長。

  為了有效拓展詩歌內涵,設計一些探究活動推薦給學生選做,讓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有更多的發現和更深的理解。

  最後,說一下對本節課設計的反思。

  電化教學的應用,可以營造出鄉愁的氛圍,生動的聲像資料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兩條線索相輔相成,一是圍繞“四讀”,層層推進,鞏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二是歌曲和詩歌的巧妙結合,讓學生對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產生強烈共鳴。

  不足之處是受條件限制,學生在資料蒐集方面還不能滿足課堂需要。

  說課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