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3篇

陳情表說課稿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陳情表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26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於中國古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透過誦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鑑賞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3、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主要指導學生用“四讀法”(速讀、誦讀、品讀、研讀)並結合適度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們共同體會《陳情表》中的“孝”

  陳情表(板書)

  2、解釋題目所涉及內容並引出作者和寫作背景

  陳:陳述。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徵,提問:

  (1)是誰陳情?

  李密(224-287),西晉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麼情?

  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陳情?

  此處可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而定,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陳什麼情、如何陳情。引入課文內容

  4、範讀正音

  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

  6、學習過程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強調字音),梳理結構簡單賞析(板書內容)。二是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三是鞏固詞句、通假字、文言實詞。

  7、課堂小結:

  《陳情表》這篇文章,它的動人之處也就在於李密將孝道表達地情真意切。從小撫養自己的祖母已到風燭殘年,“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正需要自己養老送終;李密再三強調:“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盡孝、後盡忠”忠孝兩全的解決辦法,還作了“生當隕首,死當給草”的保證,晉武帝終於被李密的苦情、親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動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同學能將這一美德發揚光大,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8、作業佈置:

  鞏固本文所學內容。

  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五、說板書設計

  晉武帝(司馬炎)

  陳情表↑

  李密

  一、“陳侍湯藥,未曾廢離” 難離之情

  二、“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為難之情

  三、“更相為命,不敢廢遠” 相依之情

  四、“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忠愛之情

  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機板就是行文思路。

  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教學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於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謝謝大家!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2

  一、說教材

  《陳情表》來自人教版第四冊的第五單元,第五單元主要講中國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賞重點是語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敘述中兼以議論或抒情的手法。就《陳情表》來講,在語言上駢散結合,自然純粹,在構思上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來看,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定如下:

  1、 教學目標

  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和文體的有關文學常識

  積累文言文詞語,背誦。

  賞析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以及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2、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把握行文層次,體悟以其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特點

  3、 教學難點

  理解諸多實詞和虛詞,並進行分類歸納。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分為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學生採取的學法是誦讀法和討論法。

  本文擬定兩個課時。

  (一)說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以後人的評價匯入課文。“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2、 整體感知

  1.首先多媒體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及文體常識

  2.聽讀,放錄音,讓學生跟隨錄音讀課文,體會的語言的節奏感以及感情。

  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學生提出字詞方面的疑難,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後學生自己小結。自由朗讀課文中,理清思路。

  3.歸納每一段的大意

  3、研讀賞析:

  問題:作者如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裡打動晉武帝的心?

  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討論後明確:因為自古忠孝兩難全,他為了達到奉養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情辭懇切,字字發自肺腑來打動晉武帝,贏得了後世的讚譽。其次行文時先說後說、輕說重說處理巧妙。

  討論: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個兩難的處境中,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李密是怎樣化解這個矛盾的?(換位思考、列數字)

  孝:身世悽苦——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報養劉之日短也(情) 解決 先盡孝

  忠:沐浴清化——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盡節於陛下之日長(理) 矛盾 後盡忠

  語言的個性鑑賞(四字句、對偶句、排比句)

  4、拓展閱讀:

  讓學生討論一下《出師表》和《陳情表》的異同。

  不同:《出師表》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

  《陳情表》則透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

  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

  四、說板書設計(略)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單元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本單元話題是學習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侷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透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來完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完成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情景匯入。孝敬長輩,忠於朝廷,是中國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人們奉行於此,常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相提並論,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以孝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環節2:課堂檢測。課前已發下了導學案,主要檢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

  環節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為學生設計三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為什麼要向晉武帝陳情?他陳情的內容是什麼?用了什麼方式?

  學生討論後發表見解,教師梳理內容並歸納為:

  (1)李密“陳情”的理由是因為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洗馬,“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而他又不想應詔就職,“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2)李密“陳情”的具體內容:

  ①述父喪母嫁、祖母收養、祖孫相依為命之悲慘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舉孝廉不就,刺史舉秀才不從,皇帝下詔、官府逼迫也難以應詔的兩難處境。

  ③述聖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無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更相為命”,因此“不能廢遠”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祖母百年後,自己再對國家“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報效犬馬之勞的願望。

  (3)李密陳情的方式是融理於情、融情於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為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環節4:拓展探究

  (1)有人說,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讀罷此文,請談談你對“孝”的感受。

  (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並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並讓學生真誠地為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麼異同。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說,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範。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敘事為主,字裡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託孤”的關係,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贊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見語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透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准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餘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並茂,扣人心絃。晉武帝看了文章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環節5:課堂小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敘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於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為“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環節6: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語言運用練習:以“忠”和“孝”為話題寫篇隨感。透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